西方解梦
西方人的道德观念(共5篇)美国人眼中的道德观念美国人眼中的道德观念Do Americans have any morals?Thats a good question Many people insist that idea
西方人的道德观念

【一】:美国人眼中的道德观念

美国人眼中的道德观念

Do Americans have any morals?That"s a good question.Many people insist that ideas about right and wrong are merely personal opinions.Some voices,though,are calling Americans back to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William J.Bennett,former U.S.Secretary of Education,edited The Book of Virtues in 1993to do just that.Bennett suggests that great moral stories can build character.The success of Bennett"s book shows that many Americans still believe in moral values.But what are they?

To begin with,moral values in America are like those in any culture.In fact,many aspects of morality are universal.But the stories and traditions that teach them are unique to each culture.Not only that,but culture influences how people show these virtues.

One of the most basic moral values for Americans is honesty.The well-known legend about 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cherry tree teaches this value clearly.Little George cut down his father"s favorite cherry tree while trying out his new hatchet.When his father asked him about it,George said,"I cannot tell a lie.I did it with my hatchet."Instead of punishment,George received praise for telling the truth.Sometimes American honesty-being open and direct-can offend people.But Americans still believe that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Another virtue Americans respect is perseverance.Remember Aesop"s fable about the turtle and the rabbit that had a race?The rabbit thought he could win easily,so he took a nap.But the turtle finally won because he did not give up.Another story tells of a little train that had to climb a steep hill.The hill was so steep that the little train had a hard time trying to get over it.But the train just kept pulling,all the while saying,"I think I can,I think I can."At last,the train was over the top of the hill."I thought I could,I thought I could,"chugged the happy little train.

Compassion may be the queen of American virtues.The story of "The Good Samaritan"from the Bible describes a man who showed compassion.On his way to a certain city,a Samaritan man found a poor traveler lying on the road.The traveler had been beaten and robbed.The kind Samaritan,instead of just passing by,stopped to help this person in need.Compassion can even turn into a positive cycle.In fall 1992,people in Iowa sent truckloads of water to help Floridians hit by a hurricane.The next summer,during the Midwest flooding,Florida returned the favor.In less dramatic ways,millions of Americans are quietly passing along the kindnesses shown to them.

In no way can this brief description cover all the moral values honored by Americans.Courage,responsibility,loyalty,gratitude and many others could be discussed.In fact,Bennett"s bestseller-over 800pages-highlights just 10virtues.Even Bennett admits that he has only scratched the surface.But no matter how long or short the list,moral values are invaluable.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and any culture.

美国人还有道德吗?这是个好问题。许多人坚持对与错乃是个人的意见。但是,还是有些人在呼唤美国人回到传统的道德价值里去。威廉.班奈特,前任美国教育部长,正是为了此目的而在一九九三年编辑了「美德」这本书。班奈特认为伟大的道德故事可以建造性格。班奈持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道德的价值。但是它们到底为何?

最开始,道德价值在美国就像在任何其它的文化一样。事实上,许多道德的观点是全球一致的。但是,不同的文化则有不同的故事和传统来教导它们。不仅如此,文化也影响了人民如何表现这些美德。

美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之一是诚实。众所周知的乔治.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即将此道德教导地极为清楚。小乔治在试他新斧头时砍倒了爸爸最心爱的樱桃树。当爸爸问他的时候,乔治说,「我不能说谎,我用我的斧头砍了它。」乔治非但未被惩罚,反而因为诚实而被赞赏。有时候美国人仍然相信「诚实是最上策」。

另外一个为美国人所尊崇的美德为坚忍。记得再龟兔赛跑这则伊索寓言吗?兔子以为可以赢的很轻松,便睡了个午觉,但是乌龟再最后终因不放弃而赢了这场比赛。另一个故事谈到一个必须爬过陡峭山头的小火车,山头是这么陡,以至于小火车很难爬上去,但是它仍不断地爬,并不停地说:「我想我能做到,我能做到。」最后,火车终于爬过了山头,「我就知道我可以。」这个快乐的小火车继续往前去。

同情心,可能是美国的道德之最了。圣经中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描述一个流露同情心的人。在这个撒玛利亚人出发去某城市的途中,看到一个可怜的旅客躺在路旁。这旅客被鞭打、抢劫,这位仁慈的撒玛利亚人非但没有视而不见,反而停下来帮助这位有需要的人。同情心还可以变成一个正面循环,在一九九二年的秋天,爱荷华州的居民将好几辆卡车的水送到受飓风侵袭的佛罗里达州;而就在第二年夏天,当中西部闹水灾的时候,佛州人便投挑报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民正用较不醒目的方式回报人们向他们表达的善意。

在这么一篇短短的文章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美国人所尊崇的道德述尽。勇气、责任心、忠诚、感激之心还有许多其它可以讨论的。事实上,班奈特最畅销的书——超过八百页——只谈到了十种美德。即使班奈特也承认他只谈到了皮毛而已。但是不论这张道德表是多长或短,道德价值都是无价的。他们是美国文化——和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化之基础。

【二】: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新中国成立

后,给中国注入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对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相融合,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内涵,把握其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体现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标准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由此先后提出“五爱”公德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吸纳了“五爱”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又作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新阐发。从“五爱”公德和“五爱”进宪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再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二.西方的道德观

相比之下,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具有开放博大的胸怀。西方由于自然条件一般,农耕文明发展程度不高,十分强调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相反,由于其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对外贸易兴盛,其工商业文明发达。且因为人口的迁移性,社会关系主要为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障和实现。其道德观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发展,最终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本定型。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中日臻成熟和完善。古希腊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标准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的关系展开的。中世纪的欧洲出于基督教教廷的统治下,伦理思想强化了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把伦理研究从关于个人的品性、个人的利益关系方面转向了人对上帝的关系方面,但这并没有抹杀个人价值、利益与要求。中世纪的欧洲仍然以个人为本位。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出发点。西方的道德观西方从文化传统、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上都使得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主流和总体是一种主动外求的伦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以满足发展个人利益作为伦理体系的目的,不断追求个人的利益,使他人、社会为手段,自己为目的。霍布斯、费尔巴哈等人认为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合乎道德的。人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欲望,道德和人生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虽然强调理性的重要,但目的在于用理性更好地指导人们征服外部世界。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总体特点:敢于冒险,诚信外向,坦率直白。西方主动外求的特点使个人利益得到认可,充分发展了个性,体现了个人价值,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个人至上和唯我主义,使社会生活处在金钱和利益的冷漠关系中。

三.对于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1. 由于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上较少受到异族侵扰,其文明具有相对独特性和稳定性,由此产生的道德观也是独特的,历史积淀浓厚,富于理想化,相对脱离现实。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蛮族侵扰较多,文明融合度高,其道德观易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沉淀少,现代感更强。

2. 中国本土宗教强调“顺其自然”,实际上世俗的理论会影响甚至决定宗教道德,再者儒家认为道德出自人的本性,而不是受外界的压力或影响产生。而西方道德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基本上是宗教道德决定世俗的理论,由于西方宗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其道德观是以赎罪为基础的。

3. 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以主静、内求为特征,其道德观以家国(群体)为本位;而西方道德观以主动、外求为特征,突出个人本位主义。

4. 中国的道德观偏重中庸,并把它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西方则注重竞争,认为人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宣扬利己主义,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5. 中国注重人伦,《尚书》中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以后孔孟的忠孝、汉武帝的三纲五常更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伦理道德观;而西方注重契约,对西方道德观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其圣经《旧约》、《新约》均是神与人的契约。

6. 中国注重道义,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调制;西方注重功利,西方的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物惟求新“的社会心理。

7. 从伦理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方法上来看,中国强调性善论,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人之初,性本善“,以个人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西方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外界制度对人的道德观念的规范。

8. 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中国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辨、论证。西方的逻辑学非常发达,从古希腊起,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而中国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即一个人只要他在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把

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这便是道德。中国的这种道德思维模式,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有方式,更能够体现中西方道德观的差异。

总结: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方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道德观是很不相同的。因此小至对一个社会事件的看法,大至一个国际热点的讨论,中西方是很容易产生分歧和对对方的误解。对此,中西方对彼此应该有更多的了解,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身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不触犯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包容对方。

【三】: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人类文明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这样描述:如果一个国家的是一种饮品,那么其文化就决定了它的口味是甜还是酸,文化是区别不同地域,国度特征的试金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西方价值观念,文学创作及西方政治制度三方面剖析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并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来加以解释说明,旨在揭示基督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

  1、基督教文化
  
  l.1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黄心川,141)。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义化”,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赵林,27)。目前基督教乃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义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1.2基督教义化的基本要义
  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无数种理解。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二是希腊文明。它从希伯来义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从而继承了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又从希腊文明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从而继承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陈召荣等,138)。
  从历史来看,基督教文化是指希伯来文化吸收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圣经是基督教义化的最好体现。所谓基督教文化包括:圣经,圣徒的言论及宗教会议的决议所组成的教义以及人们对教义的阐释;教会的组织机构及神职人员的活动和对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基督教意识指的是对基督教的信仰,对艺术及哲学和历史的描述和批判。帝国后期,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基督教以统治工具的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圣经》的最终形成,不仅标志了基督教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更为基督教文化的传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王佐良,50)。这种活动以个人,社会个体的生存及发展为目的,被一代又一代地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谚语童话故事,艺术,大众媒体对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习得。基督教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基督教文化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义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基督教义化对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最集中的体现。价值观是一套习得的规则,以用来作出决定或解决矛盾。价值观是一种对真,善,美判断的观点。
  对于西方的主流价值观所强调的内容,大部可以在基督教义化中找到其根源。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其实,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出于基督教《圣经》中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的第二条“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需要强调的是,往往存在着将个人主义与自私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误区,但其实真正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主义在西方表现为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也正是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
  对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到他被钉到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再到耶稣基督的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其信奉者的是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破除旧的事物的枷锁,不断地向前前行。正如创世纪,复活等等基督教教义和信条所提倡的。本届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加就职竞选时以“改变”作为自己竞选的口号,提倡只有改变才能为美国带来进步和才能让美国保持先进。他的成功就出自于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准把握。
  2.2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义学的影响
  义学艺术是体现文化的最好体现。在基督教义化的影响下,西方在学显现出了独有的特点。蔡元培(98)曾指出:宗教和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感情的产物。从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基督教精神一直是西方义学中潜在的暗流。
  基督教文化在义学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基督宗教精神作为西方文学的核心观念,作家在作品中往往通过隐喻的基督形象来阐释自己的基督宗教思想,以及以基督精神来审理世俗社会。这使得基督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霍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设置了由原罪到忏悔,再到救赎的故事结构,把海丝特与狄梅斯迪尔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剖析他们的灵魂。《红字》的结构框架,开端就是以男女主人公道德上的堕落为出发点,经过千辛万苦的灵魂上的历练,从而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解脱,实现人性的升华,在宗教的洗礼中求得心灵的平静。小说的主题在于叙述两个犯了罪的人如何走向灵魂的新生。而霍桑选择了不同以往的视角,来探索道德和善恶问题,将《圣经》里充满上帝感召精神的篇章,溶于整个故事,化作新的成分,把抽象的“原罪”的文化原型融入具体的社会问题的揭示之中(常耀信,64)。《悲惨世界》中蹲了19年监狱的苦役犯冉阿让,意外地闯进了主教卞福汝的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临走他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主教不加追究反而加送了一对银烛台,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雨果在这里真切的体现出了基督文化中的爱与宽容是最大的拯救力量的思想。
  作家们在进行创作时,有意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进行陪衬和烘托,这又多以典故引用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更丰富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义化对其的重要影响。
  2.3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所体现出的文化在西方的政治制度中也有这充分的体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制度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天性中部有神性,天地万物,唯有人具有神的灵明。后来,尽管人因对上帝的叛离而导致了人性与人世的堕落。但在基督教的传统里,人的神性从未因此消失。这个神性赋予了人作为被创造物固有的尊荣,权利,幸福与慈爱。人生而自由、平等,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人权是天赋的,作为地上之国的人类世界必须保障这一天赋的人权,并通过立宪表现出来。通过立宪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基督教对人类理性坚定不移的信赖。理性是西方宪政国家的基础:正是在每个人理性即自利自保,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下,人们才会并能够订立契约组成国家(钱福臣,37)。这也解释了在政治上保护人权的主张。
  17、18世纪以来欧美确立的那种自由宪政,从19世纪晚期开始有了变化:由于基督教文化的缘故,福利国家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政策。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所有福利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宪法又有效地辅助了这项政策,这一切所说明的并不是一个巧合。这涉及基督教义化中关于“情”的伦理,人的自爱与博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救赎与行善。基督教伦理中的戒命有两条:第一,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第二,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基督教的爱是一种博爱。《圣经》强调对穷人的关心和爱: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基督教对人类命运的普世关怀,不但肯定了个人,即自爱和自我,的价值,而且也肯定了人类有共同的价值,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恪守共同的法则,共营社会政治生活。这就充分的解释了西方国家优越的福利政策。
  
  3、结论
  
  基督教义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西方文化处处浸透了基督教的影响。了解基督教及基督教文化,熟知基督教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基督教义化及其影响在西方文化中的准确地位。另一方面,正如许多语言学家所指出的,语言学习很难在忽略其义化背景的情况下达到较高水平。基督教文化在义学创作,语言发展上等领域都有渗透,所以在学习了解基督教义化的同时,对外语学习也会带来的积极影响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98
  [2]常耀信,漫话英美义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4.
  [3]陈召荣,李春霞,督教与西方文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38
  [4]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07:141
  [5]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7.
  [6]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50.
  [7]赵林,在上帝与牛顿之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27

西方人的道德观念

https://m.shanpow.com/zgjm/167509/

推荐访问:道德观念高深的人 思想道德观念
《西方人的道德观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下一篇: 吃牛排餐具
相关阅读西方解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