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解梦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共5篇)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究龙源期刊网 cn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究作者:孟砥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5期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产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究

龙源期刊网 .cn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究

作者:孟砥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5期

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产生,伴随现实中的绿色运动而兴起,随着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而发展,其主要是将生态理论和马克思理论的结合,去寻找一个不损害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并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其社会主义的立场十分清晰,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问题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30-02

一、什么是生态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中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进而成为资本主义新危机。在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探讨中,研究如何应对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建立在新的资本主义危机和生态的角度上,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寻求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方法。这种理论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逐渐明显和绿色生态运动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它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新形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理论对20世纪最有力的影响。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基于联系的观点来揭示生态所包含的社会和政治意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在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变化中,用生态学观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根据在探索社会发展新道路中,密切结合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的关注始于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马尔库塞。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早期阶段马克思就认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控制自然转型的必由之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对社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会由于工人阶级的极端贫困而中断,随后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二、三位有代表性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各自观点及启示

70年代的代表人物安德烈·高兹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会破坏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不能解决生态问题。他具体分析说,每个企业都是自然资源、工业和劳动生产结合的产物。“任何一个企业

【二】:论生态马克思主义

www.shanpow.com_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www.shanpow.com_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龙源期刊网 .cnwww.shanpow.com_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

作者:凡萌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06期

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 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其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其人道主义的研究取向、“生态合理性” 的分析框架与“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解释范式,为理解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视域。www.shanpow.com_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主要内容;评价

人们为了维持生存,总是要以各种方式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谋取生活资料。在与自然交往的同时,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这种影响显得还不怎么明显, 到了工业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类沉浸在占有自然、控制自然的功利思维中,无法摆脱人性中需要的产生与欲望的满足的诱惑,一味开发、利用自然而不自省,以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紧张,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不断恶化。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生态问题做过很多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2015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明确了“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的决心。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生态良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以落实, 应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们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概况

在20世纪中期以后,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 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批判工具去解释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性批判学说, 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念及方法论上的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大致经过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酝酿、本·阿格尔的确立以及奥康纳、福斯特、岩佐茂等人的发展等几个阶段。这些学派和学者或直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生态学解读,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生态危机,从而向世人证明,“生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大发展,而且已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

论文关健词:马克思主义 人学 实践唯物主义 感性 现实活动 
  论文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特征,这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理由:其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其二,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支点,即现实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中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的主要体现之处。 
  新近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已经把对人进行哲学的研究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人学研究的兴起是世界哲学的主潮、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甫一兴起,就已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蓬勃之势,学者们采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仍处于建设中,任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探索才能完成;理论又是开放性的,它需要汲取各学科的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但理论又是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就有理由成为相关领域的典型代表而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艺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因此,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它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建设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仍然是一个必项受重视的前提性的间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设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作为人学建设的指导,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1$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去批判旧唯物主义,建立新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相对旧唯物主义而言的,这新就新在它是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提纲,开头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仅靠感性的直观不可能了解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达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这种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费尔巴哈、他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了他的辩证法,从而积极地扬弃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讨于马克思来说,实践概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仲出来的人本主义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概念。实践所表明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既受自然制约也受社会制约的主体的能动性。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存世界中的基本关系,实践是人在现存世界的生活过程中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人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人: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视着现存世界,它蕴含着现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由此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定义,它所表明的不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而是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现实活动中的人 
    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对象和中.C"内容,国内学术界分歧较大二黄楠森等主编的老人学词典》认为:人学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它不同于人的科学(Enc. of man),也不同于人类学( anthropology ),也不同于人的哲学。人学是一门基础科学。韩庆祥认为:“人学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孙鼎国、李中华主编的《人学大辞典》认为、本辞典所使用的人学实际是指“卜哲学人学”。季羡林在该辞典的《序》中亦说得明白:“人学”必须解决三个间题:人本身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间题,人与大白然之间的间题。这三个间题的中心环节是“卜人”。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学研究的范围。而我们认为,人学研究的第一要点应是现实的人及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自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这个“一定条件”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社会条件,这些构成当时的现实条件。这种“人”也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当时德国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心主义而说的,实际上却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处于现实活动中的个人无疑是人学存在的前提,人性、人的本质、能力、个性、需要、权利、自由、解放、价值、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社会等研究范围必须以此作为基础。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恰恰最精当地体现出了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推动者又是受动者.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永远是个变量。而通过这种种变量所折射的,就是五彩斑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

 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无疑就是人的本质:人作为人而存在,有着他自己的本质规定,这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但正如、对事物、现实、感性的本质不能从它自身的直观中获得一样,对人的本质也不是一经获得便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人不是自然界进化的直接产物,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是人白己劳动的结果,无论是人之为人本质规定的获得,还是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都是以人的劳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的实践及其历史发展的结果。劳动、实践,既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生成与展开的方式。人以何种方式展开自己的活动,人也就以何种方式展现自己塑造自己与表现自己。因此,研究人及其发展唯一的途径是研究人的实践行动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所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旷亭现实、感性”。 
  实践活动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如前所述,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不是个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才能开始其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人面对世界首先展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实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人本主义的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概念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偏离了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要求。 
www.shanpow.com_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所以,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必须把人理解为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人的活动特别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才能理解人的现实的存在和人的现实的特性和本质。由于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人在历史中的行动,它们是历史性的,又是历史地变化的发展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质,都不是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人的历史性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学研究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的支点—现实的人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联结了人学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域,使得人学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去研究人,研究人的现实生产生活活动,研究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等关于人的学问。在二者的关系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要求更具基础性、优先性,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系的分析人手。 
    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在学术界也有分歧:黄楠森认为:“哲学可以包括人学,但决不可等同于人学。”因为“人学研究人,而不是人的世界。高清海持相反看法:人是宇宙精华的结晶,人创造了自己的第二生命,属于类的存在,运用种的认识方法难以把握人的本性,只有具备有关世界各种学科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彻底认识人。“这样理解的人学,从根本上说来必然同时也就是世界观理论,即哲学。”韩庆祥认为:“哲学既不是人学,人学也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学。这三种观点是争论中富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我们关于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有着启示性的作用,完全绝对地说哲学是人学或把哲学与人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都是有失中肯的。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全部哲学发展史上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本身看,人学都属于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人学可以说是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问题城,它是哲学的自我意识觉悟、对哲学进行自我反思的学问,它更能促进哲学对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评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产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推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容着马克思主义人学。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看,无论如何,人作为它考察的客体,人是全部“事物、现实、感性”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把握和对理解的总体性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针对的是对人本身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把握与理解的根本革命。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哲学的,人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哲学对于思维方式的确立。因此人学是哲学,哲学离不开人学这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同样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本体论式的设定,更多的意义上是对人学的研究方法的重新确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中国人学的前提,只能从这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实践唯物主义的品格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自然界,人的思维以及人类社会都在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发展,那么也就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去办事,一旦违反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造成的原因很多,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是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异化。这种异化表现在,人将“动物性的需求”摆在了第一位,却降低了人的本质性需求。在此价值观支配下,人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满足人的物性需求,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生存问题,以寻求破解之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生态问题具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思考,他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人的灵魂问题。他们都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1]457,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
 

  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为借鉴,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态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是避免生态灾难的重要因素。生态意识内含着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有价、生态环保、生态安全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人们的自然观、技术观和消费观进行教育。

  (一)生态自然观教育

  人们通常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资源只有被人开发才能实现其价值,这种自然观必然造成巨大的生态财富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演化为严重的生态危机。防治环境问题,关键在于扭转人定胜天的自然观,跳出自我中心主义,树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福斯特号召开展一场生态价值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道德革命,变“土地为商品的伦理观”为“人地共体的伦理观”。他认为“在未来的生态社会中自然和社区的地位必然处于资本积累之上;平等和正义处于个人贪婪之上,而民主则处于市场之上”[1]82。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扎根在人性深处的伦理道德进行教育,使人们树立生态有价,其价值远远高于使用价值的意识,对此应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教育人们要以民主的、平等的、正义的价值观对待自然,而不是肆意掠夺自然。

  (二)生态技术观教育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既反对技术革新能够拯救环境、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的观点,也反对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归结为技术进步、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就是放弃技术的观点。莱斯认为,是人们对科技合理性的“误解”造成了技术的非理性运用,“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是一种向社会进步输出合理性的完整的、独立的力量,换句话说,通过科学和技术进步来控制自然被理解为一种社会进步的方法”[2]49。技术的作用不在技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性质,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的技术运用不可能遵循生态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人们尤其是技术发明人员进行自我教育,逐步启发人性的自我训导,转变运用技术控制自然的价值观念,树立生态伦理的、道德的技术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辩证、理性地看待技术,使技术运用遵循生态原则,并恰当使用技术来处理一些环境问题,预防技术异化,这样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人。

  (三)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批判的锋芒从经济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已经从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转向了生态危机,揭示了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高兹认为,人们的消费观已从“够了就行”演变成“越多越好”,“代替‘够了就行’这种体验,提出了一种用利润尺度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成功不再是个人评价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生活品质’的问题,而是主要看所挣的钱和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效率就是标准,并且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效能:更多比更少好,那些钱挣得更多的人比钱挣得更少的人好。”[3]113现代人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非理性的消费主义者,陷入了消费的泥潭,人们把消费了多少东西、消费得起多高档商品,作为评价自我价值的主要标准。其购买物不是以服务人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奴役人的力量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努力追求精神需求。另外,要激发人们的反思力量,使反思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认识自我的真实需要、真实的幸福取向,这样才有可能使人们处理好幸福、消费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富贵病”“现代病”。
 

  二、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为借鉴,进行生态制度观教育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拘泥于从哲学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之道,还强调要从哲学价值观和制度维度的结合来分析生态问题,通过价值观和制度的双重变革来解决生态危机。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仅需要发挥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还应在制度维度发挥作用。

  (一)生态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

  社会改革应朝着超越工业文明社会、建立新型文明社会,也就是“生态文明社会”方向努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有过激烈的批判,要求对现代性进行“治疗”,并提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处理生态问题的优势,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目前的社会主义并不满意,他们要求进入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即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真正复活。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应发挥作用,一是要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进行教育,变革现存高度集中的社会生产和管理模式,追求“生产性正义”,实现生产民主化。二是要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教育,批判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并非追求经济的零增长,排斥技术发展和生产,要人们回到原始的穷乡僻壤的环境中生活,而是为了经济发展遵循生态原则。我国放缓GDP增长速度,强调绿色GDP,进入经济新常态,显示了“稳态经济”模式的战略选择。

  (二)生态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形式,强调以人为本,尤其关注穷人的利益,“只有重视和解决与生产方式相关的经济和环境不公的问题,生态发展才有可能。对经济的发展、生态学的态度是适度,而不是更多。应该以人为本,尤其是穷人,而不是以生产甚至环境为本,应该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长期保障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的道德进行斗争所要坚持的基本道义。”[4]42在社会主义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梦可以诠释为人民的梦,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共通点。然而,现实中以人为本落实不够,其内涵也有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与宣传教育,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最重要就是要以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某些人为本,而是要以现实的总体的人为本,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的基本利益需求与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

https://m.shanpow.com/zgjm/101284/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宫殿记忆法
相关阅读西方解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