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歇后语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共5篇)浅谈三国人物-诸葛亮浅谈三国人物——诸葛亮千百年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一般百姓都称颂他,这绝不是偶然的,统治者颂扬诸葛亮着眼于”忠”,即忠心耿耿的为刘氏政权服务,平民百姓乐道于他,因为他的”智”,即高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一】:浅谈三国人物-诸葛亮

浅谈三国人物——诸葛亮

千百年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一般百姓都称颂他,这绝不是偶然的,统治者颂扬诸葛亮着眼于”忠”,即忠心耿耿的为刘氏政权服务,平民百姓乐道于他,因为他的”智”,即高超如神的军事战略。

刘备与诸葛亮的奇遇,使蜀国的领导核心出现了一种奇观: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时,征战半生,立锥无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连年动众,未能成功。二人同时在世,刘备精于“心治”,诸葛亮崇尚严政,二人相互补充,使蜀国的选人与育人实现了一致,刘备重武将,对文职有所轻,诸葛亮爱文职,对武将有所贬,二人相互补充,使两方面人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诸葛亮的最大长处是军事战略,用人理论是好的,但与实践相脱离,特别是他后期,选人越来越保守,用人也日益暴露出明显的纰漏,出现了三次大的失误:给关羽写信,浇火加油,加速了荆州之失;违众斩马谡,导致了街亭之失;压抑魏延,造成了内讧,大伤蜀国的元气。

一、 是大意失荆州吗

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赤壁大战后,刘备把“荆州”“借”到手,此时的荆州,不仅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军事纽带,也是孙刘曹三家政治矛盾的交叉点。选谁来镇守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刘备却选择了关羽,排除了诸葛亮和赵云。关羽吧,他冲锋陷阵能勇冠三军,如让他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他的素质就差了,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远见的关羽,上任不久就走上了一条孤家寡人之路,面对于纵横捭阖的曹操和孙权,关羽注定了要陷入圈套之中,此必失之一也。

关羽督荆州,一督就是十一个春秋,刚上任时在四十七八之间,到失荆州已年近六十了,已从年富力强变为力不从心。在此期间,刘备、诸葛亮并没有派年轻人来相助,东吴与之对阵的,先周渝,后鲁肃,后吕蒙和陆逊,都是已经成熟了的中青年。从年龄上的对比看,关羽处于劣势,此必失之二也。

恃勇高傲,目空无人,是关羽性格上的最大缺陷,打几个胜仗,头脑发胀的不能自制,而吕蒙、陆逊设计在这上面做戏,刘备、诸葛亮都是知道的,可他们谁也不批评一句。最不应该的是,诸葛亮不但不批评,反而来个骄火加油。关羽是愚蠢的、可悲的,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如此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此必失之三也。

二、 冤哉魏延

魏延是一名能堪重任、有勇有谋的大将,在关羽、赵云死后,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但他却成了一个“屈死鬼”,有他自身的原因,“性矜高”,为人处世易招人怀疑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诸葛亮对他信不过,在人事上做了错误的安排,让小人杨仪钻了空子,“诸葛一生唯谨慎”,最不喜欢那些有开拓精神敢冒大险的人,而魏延恰是如此,诸葛亮不同意他的建议,这极大的压抑他的积极性,免不了发些牢骚,话传到诸葛亮那,便对他产生了偏见、成见,而小人杨仪利用诸葛亮对魏延的不满和不信任,得逞了一个借刀杀人计。魏延身经百战,没死在敌手,竟被一个小人害了命,实属冤枉,更大的悲剧恐怕是诸葛亮,他过早的去世了,至死还信任着杨仪,他在《出师表》中,曾讽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可小人就在他身边他却不知道。

三、 惜哉马谡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又上书自贬三等,后人对此事总是津津乐道,而不愿研究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的过错,用对他的表扬来代替对他的教训。

马谡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研究,并能写善说,适合作一个参谋,诸葛亮南征之所以留下“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佳话,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也是他提出来的。但他也有缺点,最明显的就是缺少独挡一面的经验与实践。刘备临死时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件就是告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

察之”,足以表明刘备对他的重视,也反应了他的缺点,如果诸葛亮认真分析采纳刘备的意见,坚持以马谡为参军,不把他推到第一线,他的作用应很好,让马谡当北伐的先锋官,弃马之所长,用马之所短,强马之所难,所以他败在街亭,所以他应负责任,但不一定非杀头不可,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硬“赶鸭子上架”。诸葛亮又一次违背众人不杀马谡的意见,将其杀死,流了眼泪,“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足见广大官兵对马谡之死是多么的同情和惋惜!诸葛亮凭个人好恶取人,又十分顾及自己的面子,使马谡用非所长,悔改无机,留下了三国用人史上的一大遗憾。

诸葛亮因用人不得法导致事必躬亲,还表现在他对下属的要求太高、求全责备上。他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座右铭,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力求处处为人楷模。但作为一个高级决策人,决不能以为自己办的到的下属就能办到,对自己严对别人严也是对的,他的“从严治”精神至今可供借鉴。不过,从领导的角度讲,当严则严,当松则松,既重视行政处罚,也不能过于求全责备,宽严相济,才能激发千军万马的积极性,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苛严求细,有时下属就很难办到,做不到就处罚,就容易导致下属“破罐破摔”,并达不到从严的目的。

品味历史,可以换个角度,也会另有一番滋味!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二】:四大名著欣赏——从古诗词浅谈三国之诸葛亮

从古诗词浅谈三国之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古诗词数三国风流人物,最琅琅上口的恐怕就是诸葛孔明了。历代君臣、诗词大家乃至街头巷口的普通百姓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将他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以笔墨或口头形式流芳至今。鲁迅先生曾评论《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确,《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但是,就他的人物形象而言,其在历史上的榜样影响着实巨大。此处,仅就几首古诗词浅谈诸葛孔明这一风流人物,抒发自己的几点见解。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滚滚硝烟掩不住诸葛孔明的才华,他是历史中的一个奇葩,就如孔明灯般能够在漆黑的夜里散发光华。“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是怎样的默契促就鱼与水的相栖,又是怎样的睿智指点风起云涌的政局!所以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临终托孤时还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又是怎样的信任,打破了刘备君君臣臣的封建君臣观念!无疑,孔明的忠与义使得他与刘备的关系更像建立在管仲和鲍叔牙深厚友谊基础上的君臣,在史上留下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笔。由此也可见他不贪权势的一面: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试问,这样一位礼、义、仁、智、信五德兼具的忠臣怎能不受后人推崇?

五绝·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隆中

宋 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如此短小精悍的诗句却恰如其分得传达了杜、苏两位诗人对孔明的高度尊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提及此,脑海中不免浮现他手持孔雀羽毛扇,遥指千军阵的气势恢宏,是怎样的运筹练就了他的镇静自若,又是怎样的功绩成就了这位卧龙先生

的美名!当然,此时不得不提及隆中对与八阵图。隆中对将27岁的孔明的远见卓识与雄才壮志展现地淋漓尽致,八阵图把出山后的孔明的军事才能发挥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奇境界。北宋苏辙在《八阵碛》中说:“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至诸葛亮曾隐居过的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恭恭敬敬地为诸葛亮立碑,碑文中云:“……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阵,不亚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认为就诸葛亮所创的“八阵图”来说,其军事才华不亚于孙武、吴起。确实,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做为蜀国两朝名相,他的政治才能、他的忠、他的义无不倾诉着他的卓越。森。森柏木荫蔽,映阶碧草陪衬,隔叶黄鹂好音,无不是 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遥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他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自其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从其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而且,他知人善任,广招俊才,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

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另外,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政策造就了蜀国一时的政治清明,民风颇佳。这样的一位仁相,秉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辞世后,又怎能不使人热泪满襟!

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为孔明喝彩,为他的忠义礼智,为他的淡泊明志,虽然最终他隆中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壮志随他在五丈原与世长辞,但他的明智、美德、良行流芳千秋万载。最终以一网友诗词简述孔明生平:

玄德三次顾茅庐,欲请孔明下山助。诸葛为诚所感动,欣欣微笑回刘备。拿起孔雀羽毛扇,带着计策与谋略。远离清闲小茅屋,进入红尘大世界。曹操欲灭刘荆州,再打江东孙仲谋。诸葛献策联东吴,共同抗击曹孟德。玄德欣欣然同意,诸葛起身去孙吴。义激群儒辩孙权,驳得讨伐同盟军。孙刘联军到赤壁,魏军与之相对峙。周瑜黄盖鲁子敬,欲定火计破曹操。万事具备欠东风,急得周瑜突生病。只见孔明来献计,三人便听诸葛日。明日便是春分日,十有八九有东风。次日黄盖假投降,只待孔明预言真。届时东风呼呼吹,火攻曹操连环船。曹军人数伤大半,只得狼狈逃北方。赤壁大战分天下,诸葛帮刘夺一份。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身心。北伐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三】: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班级:

摘要??????????????????????????????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6

注释??????????????????????????????9

参考文献??????????????????????????? 10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 人物形象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

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他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把他的“智”与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并称为“三绝”;鲁迅评价说:妆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和其精通军事、政治、外交的才能。

作为一个杰出的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书的作者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他给描绘了出来。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1]

接着作者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2]

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硧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作者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开来,博望坡一仗,曹操令夏候惇带十万人马进犯当时只有几千人的新野,企图把刘备扼杀在摇篮之中。诸葛亮分析了敌情,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巧伏奇兵,以少胜多,将曹军杀得大败而逃。

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做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保全实力,避免被曹军吞没,他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以实现取荆州、占西川的目标。在分析了敌情后,诸葛亮只身入吴,先以博大精深的知识和口若悬河的雄才驳倒了吴中众多谋士,巧言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使吴蜀两国确立了联盟关系,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使曹军败北。在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四】: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之处

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误之处

胡权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用人方面也远不及曹操和孙权。通过刻画其人性化的缺点和不足,才使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会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失误

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符合客观现实,使其血肉更丰富,更真实可信。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探讨。

一、策略和诚信上的失误

诸葛亮出山后,以己智慧树立起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而分享了三分之势。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也是展示他政治胆略和卓越智慧最精彩的章节。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断丰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然而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战胜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诸葛亮虽料事如神,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窘境之时。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策略上的失误

可以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领袖人物的能力如何而定。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策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灭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能力上仍有欠缺。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 问题上,诸葛亮就受到忠的思想束缚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失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际情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任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掌握时机的考虑,是极不明智的。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基本确定,一时难以改变。总体实力上看,曹魏较吴、蜀强大,明智的领导者,只宜发展国力,养精蓄锐,提高与魏、吴抗衡的能力。因为在这种势力下,任何军事行动均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六出祁山结果也正说明了这点。何况以小国与大国拼消耗,打持久战,对小国是极不利的,要打的话也宜智出奇兵,速战速决才有点希望。

作为领导人,还应善于抓大事,不应为小事而忙碌,应学会让更多的人为自己去做,这才是领导的艺术。诸葛亮怕别人不似自己尽心,便“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亲理细事”。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五】: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


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1200字 1500字 2000字 2500字 30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欢迎阅读与借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一)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二)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01hn.com,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www.shanpow.com_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三)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左右(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

https://m.shanpow.com/xhy/260762/

推荐访问: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 三国人物之诸葛亮
《三国人物漫谈喜欢之处诸葛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三国人物分析
下一篇: 李靖飞
相关阅读三国演义歇后语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