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解梦
第一篇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几个方子的学习体会栀子豉汤类证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这条是说不管用了什么方法造成的虚烦不得眠,是汗吐下之后造成的,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只要是虚烦不得眠,适合这条
栀子豉汤

第一篇栀子豉汤:栀子豉汤几个方子的学习体会


 栀子豉汤类证
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条是说不管用了什么方法造成的虚烦不得眠,是汗吐下之后造成的,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只要是虚烦不得眠,适合这条的情况都能用栀子豉类的方剂的。
虚烦不得眠的情况就是体内阳气鼓动而成,用栀子苦寒之性来清烦热,用淡豆豉发生发之性来升发阳气。这两个配合的不错,以伤寒论里,医圣用桂枝来调合营卫,用麻黄来发散表之寒邪,用葛根来疏筋解肌,用石膏来清里热也就是阳明之热,而这里是用栀子的苦寒之性来清心中的烦热,可见,栀子比石膏作用来又一样又不太一样的。石膏所清之热比栀子所清之热不同,石膏所清之热程度和栀子是不一样的,细细体会一下就能知道,我好像言语不能表达它们的细微之处,但心里能感觉到的,像胃热弥漫,像面红耳赤等之热要用石膏来清,像虚烦不眠,心中烦躁要用栀子来清,这里要注意的一个词是躁烦,在伤寒论里,这两个字的意思那是不一样的,躁有阳明胃实之像,而烦没有实之像,而是虚像。不知道看到这里的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吗。
栀子豉汤组方严谨,思路很好,简简单单两个药却变化无穷呀,我记得郝万山的伤寒论里有一个病案: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都五一还是七一要组织游行,郊区的村民天不亮就出发,走到广场就快中午了吧,也饿了包喝了,加上人多,就自己带的干粮,吃了,随便在边上接点凉的自来水大口的喝了,当时不觉得,后来回家后,感觉胸部就不舒服,还咳嗽,以后每年从五一开始咳嗽,一直咳嗽到十一左右,才好转,经过多方治疗没有太大的疗效,一次找到郝万山所在的东直门医院,还是其它的医院,我忘了,好像是刘渡舟还是谁,给开的方子就是栀子豉汤原方,那个病人不相信似的,说在别在大夫那开药都是大包小包的,这里开的药就一点点,和茶叶包似的,老先生木纳的说试试吧,试试吧,喝了一两个月,说是症状减轻了,后来又来过一两次,又过了几年来了是看别的病,郝万山才想起问了原来的病,那病人说就是他们给看好的。这才有了结果。
他还问过老先生,老先生说,他这个病就是凉东西搁在胸隔了,大夏天的,吃了点凉的喝了点凉的,就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用药,也不能用猛烈之药,就用栀子豉汤,一个升发,一个清其胸隔之郁热,慢慢就好了,这里我们还应该能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那种感觉的。
再说三个方子的不同症吧。
栀子豉汤是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就是心中急躁人的那种感觉。
栀子甘草豉汤是在上面的情况下还有少气者,这里则是中气不足的情况,而医圣只用炙甘草二两而已,又没用其它和小建中汤中的桂枝和芍药等,可见用药相当扣门的,能不用就不用。
栀子生姜豉汤则是在上面这些情况下,再兼呕的情况出现,这里生姜用到了五两,在桂枝汤里生姜是三两,而这里生姜用到五两可见医圣不是瞎用药的,现在生姜汁不是常用来和胃止呕吗,生姜辛辣,在中医上对药的性味有辛开苦降的说法,现在饭桌上如果有油泼辣椒的话,一般人都吃的比较多的。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到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栀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生姜五两(切),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方子就不多说了,看起来很是好记的,栀子十四个,淡豆豉四合,三个方子都是这样的,栀子甘草豉汤就是加炙甘草二两,而栀子生姜豉汤,是加生姜五两,这里当注意,我们用生姜是来和胃止呕的,不是给病人炒菜做饭的,生姜量当大一点。
得吐者止后服这几个字很难说,后世医家也争论的厉害,我觉得那是病人胸中郁热过甚而至吐,止后服就是先停药再观察用药。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吐在这里理解为服药之后胸中之郁热吐出体外的意思,理解为病邪好转的意思。
这几个字医圣也不是瞎写的,当细细体会才行。
医案: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验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徙多日,酿成挟食致虚,补之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吐二证,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三钱,生姜三钱,香豉五钱。分温作两服,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瘥,昨夜安危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论汇要分析)
这个医案说的就是病人迁延数日,下之不行,补之还不行,看舌黄腻,别的医生多用桂附香砂之类,却起不到想要的效果,桂枝和附子还有砂仁等都一般用于治疗胃寒之药,现在不是有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之类的药吗,但却达不到医生想要的效果,这里栀子生姜豉汤却建奇功,不能不说,该用什么药,就得用什么药,一定要分析清楚才是的。
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条说的和前面差不多,胸中窒者和虚烦还有心中懊恼意思相近,胸中感觉憋的那种感觉就是了,总体就是胸中阳气被郁用栀子苦寒之性来清其热,主要用淡豆豉来升发胸中阳气。说到这里,我很想知道,单用豆豉一味药能不能行呢,有同仁看到这里的说说。或是不行,胸中郁热时间长了就成邪热了,当用栀子来清的。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条原为伤寒感冒之类的,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这里身热当理解为里热,前面的的恶寒发热是指表热,而里热和表热是不一样的,胸中结痛者,意思还是胸中阳气被郁的不同症状罢了,在伤寒后面还会有痞症和结胸的条方,那种情况和这郁热又有不同的。
第七十九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这条说的是大下之后,心烦兼腹满,卧起不安者,说明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意思,这里医圣只用了栀子而没有用豆豉,意义还是能不用的药,一点也不多用。栀子苦寒清里郁热,豆豉升发在这里作用不明显或是不足以用,相对其它几个药来说,令病人胃气和则愈。其方药用栀子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炙黄。这又不得不说组方很扣门的。
在后面的阳明病里史上最出名在大承气汤就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药,这四个药的方名到现在都是如雷灌耳呀。根据不同的搭配又有了小承气汤和谓胃承气汤,后世还有什么增液承气汤之类的,在这里栀子厚朴汤和承气汤的意思就差用大黄了。这里腹满,卧起不安,说明有腹实的情况,而这里医圣却没有用大黄,其意义还是很明确,药该用就用,不多用一味药,用厚朴宽胸理气,枳实破坚攻结,用栀子清胸中郁热,可见组方之美呀。
这里少说了一点,以前我说过医圣凡腹满皆用芍药,凡胸满不用芍药,这里腹满,卧起不安却没有用芍药。医圣用芍药多因为芍药性柔,能缓急止痛吧。这里写出来,分析到后面再说。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加不加豆豉我觉得作用不是太大,加上也没啥坏处,看到这里的同仁说说。
第八十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条我觉得重点在微烦二字上,这里微不能理解为小烦的意思,而应是脉微的意思,医对病人大力开下之后,身热不去,脉微而心烦者,用栀子干姜汤主之。因为看的多了,就能以方测证,或以证测方,这里医圣用干姜,当能体会是脉微的意思。通过前面的学习,一般脉微的病人不可更汗,更吐,更下也,这里医圣用干姜当有四逆的意思在里面的。四逆汤不就是附子,干姜和炙甘草吗。这里栀子和干姜两药合用还有交泰的意思在里面的。栀子甘寒清郁热,干姜温其阳,这里有的人怕理解不了,说有热不就是阳盛吗,怎么还要温阳呀,这里心烦之热是郁热,而其体内本身真阳是衰微的,两者意思是不一样的哦,所以用栀子清热,干姜温阳,两者配合效果那是很明显的。这里为什么医圣用干姜而没有用附子来没阳呢,有看到这里的同仁再说说,呵呵。
因为后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剂那就是交泰丸,用来治疗心肾不交所造成的失眠多梦等情况的,交泰丸就是黄连和肉桂组方而成的,我记得秦伯未的中医入门后面就写了黄连和附子或是肉桂相配称为交泰丸的。寒热两药相配的经典方子了。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第八十一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条说的是栀子豉汤的禁忌证,病人平素大便溏泄,说明脾胃虚寒,再用栀子苦寒之药怕更伤本内正气或是阳气,所以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医圣伤寒论共三百九十七条,还专用一条来说明这个情况,可见细心呀,时时不忘提醒后世学生,要注意用药点到为止,不可攻伐人体正气的。

第二篇栀子豉汤: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栀子9克 淡豆豉9克 .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除烦。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侬,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否微黄,脉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也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彝窦炎,病毒性心肌炎,散发性脑炎,.胃窦炎等病症。例如。 (1)神经官能症 本方加减,治疗106例。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5工岁。肝阳上亢者,加龙胆草、生地黄;心脾两虚者,加人参、茯苓、自术;心肾不交、虚火妄动者,加生地黄、何首乌、丹皮。结果。痊愈 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河北中医>1985年第2期)。本方加生大黄、厚朴、枳实治疗。患者头痛心烦,似有物在胸中捣已13 年,诊见头面、四肢污垢淤积,大便干结难下。结果:服药2剂,全身症状减轻;共进58剂,诸症消失(《新中医}1985年第3期)。 (2)散发性脑炎 本方加枳实、竹叶、竹茹,治疗20例。患者均为脑炎后期,余热未清,症见身热不扬、心烦喜呕、胸闷懊侬。结果:痊愈 14例,好转5例,死亡l例;疗程最短31天,最长105天((中医杂志} 1982年第8期)。 (3)咳嗽 本方加前胡、沙参、枇杷、杏仁、梨汁、石膏治疗。患者干咳无痰、胸闷烦躁、口干喜冷饮,大便于。结果:服药3剂,诸症减轻 (《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4)病毒性心肌炎 本方加淡生姜、姜竹茹治疗。患者心电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心悸纳差。结果:服药3剂后,心烦、心悸见减;守上方加鸡金续治,心电图恢复正常(<新中医)1985年第3 期)。 (5)胃窦炎 本方加竹茹、郁金、延胡索、生姜,治疗浅表性胃窦炎。结果:服药2剂后,胃脘痛止。 (6)月经不调 治疗肝胃郁火所致的月经超前量多,心中烦热、懊侬,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本方加生地、阿胶、地榆炭、柴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之崩漏、月经量多、经行日久、面赤口干者,有效(《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7)泄泻 本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以热为主的婴幼儿患者。使用时可加茵陈、郁金、佩兰、蚕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 年第2期)。 (8)出血 本方加白茅根治疗。患者每日上午鼻衄,连续工0天.结果:服药2剂血止(《新中医)1985年第3期)。本方加生大黄、紫草治疗。患者牙龈渗血已1年余,心烦胸闷,大便干结。结果。药后痊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9)氨茶碱反应 治疗5例。患者均因服用氨茶碱后,见恶心呕吐、心烦心悸。用栀子24克、豆豉工5克,急煎顿服, 1小时后令再服。结果:药后能安然入睡(《新中医}1985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气分有热之证。方用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辛甘微苦寒升散邪热,一宣一降,相须为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虚烦不得眠、舌红苔微黄、脉微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外感热病、热在气分而表邪未解者,可加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药;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里热较盛,加连翘、黄芩、芦根等加强清泄里热之力。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炙甘草组成;功能清热益气,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生姜组成,功能清热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栀子厚朴汤(《伤寒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厚朴、枳实组成,功能清热除满;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腹满。栀子干姜汤(《伤寒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干姜组成,功能清热除烦,主治伤寒大下后,身热未去、有微热。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大黄、枳实组成;功能清热化湿,主治酒疸,湿已化热,小便不利,心中懊侬或热痛。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枳实组成,功能清热行气,主治伤寒大病愈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过分劳累而复发热。 凡属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第三篇栀子豉汤: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上2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得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栀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为生用。现代临证分为炒栀子(外皮炒黑,故称黑栀子),焦栀子(炒焦)和生栀子.生栀子清热泻火力较强。有人主张栀子必须生用,炒黑则疗效不可靠。此者,重申张仲景之意,杜绝浪费之举,学者实堪取法。[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  副证:胸中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临证加减]    1。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①肝阳上亢,灼伤心神,治宜泻肝清热,养心安神,用栀子豉汤加龙胆草、生地黄;②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安神,补气养血,用栀子甘草豉汤加人参、茯苓、白术;③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治宜育阴清热,补肾安神,栀子豉汤加生地、何首乌、丹皮。    2.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精神病:临证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三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症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效。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及心神,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人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自安,逆乱自平。[河南中医]   3。湿温初期:如邪在卫分,可酌加藿香、佩兰、杏仁、橘皮、白蔻仁、薄荷、连翘、通草等.邪在气分,可酌加连翘、黄芩、枳壳、竹茹、滑石、郁金、象贝、菖蒲、茵陈等。即邪在卫分“宜透”为主,邪在气分则以“清利”为主。   4.外感初起:本方加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等,以清气热。  5.湿温溺赤,郁结发黄: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以通利解毒。  6.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本方加枳实、半夏、广敝,以通降胃气。  7.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热而生痰,气阻痰滞,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开气与涤痰同进。 8.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本方加橘红、半夏、竹茹、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  9.垫型由郁,胃空不和,本方加半夏、枳实、广陈皮,专于和胃;或再加白蔻仁、杏仁、桔梗,上中二焦同治。 10.湿热散布三焦,喘肿便少,本方加杏仁、枇杷叶、滑石、薏苡仁、通草、茯苓皮等气味俱薄之味,以清肃上焦。    11.积劳再感,湿热发黄,本方加连翘、赤小豆、通草、天花粉,煎送保和丸,清热宣邪,消导和中。    12。咯血,本方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香,以清肃上焦气分。    13.吐血,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橘红,以宣开气痹。[以上引自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    14。暑湿内侵,脾胃不和:本方佐以杏仁、郁金,如证见痰多咳呕,暑郁于上加杏仁、郁金、石膏、半夏以辛开涤暑;寸脉大,头晕,脘中食少多下,加杏仁、郁金、竹叶、滑石兼以甘淡渗湿;头胀、脘闷不肌,腹痛恶心,当三焦同治,故加杏仁、橘红、半夏、厚朴、黄芩、滑石以宣中为主;不饥不食,机窍不为灵动,加瓜蒌皮、郁金、枳壳、桔梗、降香,名三香汤,芳香逐秽,开上为多。[温病条辨。卷二]    15。秋燥咳嗽,本方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以清上燥;如脉见沉弦,则知内有宿饮,然秋燥为新病,故用栀子豉汤加杏仁、蒌皮、郁金、沙参辛泄剂,暂解上燥,略佐橘红、薏苡仁以治宿饮。    16.少阳、阳明痰火眩晕,本方佐羚羊角、连翘以清少阳,佐广陈皮、半夏曲以和阳明。    17.木火犯胃,纳谷哽噎,本方加郁金,更用黄连之苦降,生姜、半夏之辛开,丹皮佐栀子以泻木火,竹茹伍豆豉以和胃气。    18.肝郁胃痛,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以苦辛轻剂,先理上焦;因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除加杏仁、瓜蒌仁、郁金以开上,更佐竹茹、半夏曲以和胃;肝阳直犯胃络,心痛则用本方合金铃子散,清热宣郁,凉肝止痛.    19.本方加甘草,治本方证少气者,名栀子甘草豉汤。    20。本方加生姜,治本方证兼呕者,名扼子生姜豉汤。  21。本方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本方证兼胸痞腹胀者,名扼壬厚扑汤。[伤寒论]  22.本方去豆豉,加黄柏、甘草,治身热发黄者,名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23.本方重用豆豉,加大黄,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名枳实栀子豉汤。.  24。本方加大黄、枳实、治酒疸,心中懊侬或腹满热痛等阳黄,名栀子大黄汤。、  z5.本方加黄芩、甘草、柴胡、乌梅、生姜、竹叶,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名栀子乌梅汤。     栀子甘草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8  炙甘草6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甘草,至500ml,再下香鼓,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丹参、玉竹、寸冬、生山药、茯苓治热扰胸膈。  2.本方加炒枣仁、合欢皮、郁金、桔梗、枳壳亦治热扰胸膈。  3.本方加川芎、苦酒治产后血虚气陷。  4.本方加苦参、黄柏治肛门周围瘙痒.  5。本方加枳实,旋覆花治噎嗝食不下.    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生姜15g    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温服工次。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c12,:s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厚朴12g  枳实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L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干姜6g 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刨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卫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勿用。    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  栀子9g  香豉12g  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法)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栀子柏皮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lOg  炙甘草3g  黄柏6g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功效]清泄湿热。(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有显效。  9。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l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栀子豉汤

https://m.shanpow.com/zgjm/384267/

推荐访问: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其它解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