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解梦
第一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的本质与功能http: bbs jxjyzy com space viewspacepost aspx?postid=33501&spaceid=3423911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
教育的功能

第一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http://bbs.jxjyzy.com/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33501&spaceid=342391
  1.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2.教育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亲民教育:培育个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从中性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影响与之相对应,从贬义词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恶与之相对应。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教育亦是最廉价的国防体系。
  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通俗点说“教:上做下学(或模仿);育:正确态度对待客观。”教育最终目的是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

第二篇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二、教育目的的几种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这两类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来划分的,它们属于同一教育目的在实现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一般而言,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总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表现出它的时代规定性,以及对这一时代教育的规定性,并且不断变更表达它发展要求的操作性目标。这说明,价值性教育目的发生变化,操作性教育目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教育中,必须以人未来发展的利益和社会需要为教育确立具有良好价值的根本目标,同时也要使操作性目的的确立符合价值性目标的要求,使二者一致、相统一。否则,教育活动就难以实现它的价值。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各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指针的意义。后者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具体的,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就二者的关系看,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路线”和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依据终极性教育目的来确立各种相互承接的发展性目的足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其实现的效果;否则将可能导致各种教育及教育活动发展向度的多样化,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方向。但也不能把这一问题绝对化。如果不分教育阶段、不分具体年龄阶段地用终极性目的作为自身的直接目的,将会欲速则不达(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也无助于它的实现。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之中。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目的,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如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等。它的实现过程具有权力机构的支持和行政上的要求。正是在权力机制的运作下,它才成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努力方向。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会见解或教育见解而提出的,通常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思想中。这类教育目的虽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决策,但因其深邃的思想阐述、多视角的深刻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片面或单纯升学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但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有的非正式教育目的成为国家(或一定地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来源或重要依据。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教育目的,邓小平关于“四有”新人的培养与我国义务教育目的等。有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成为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提出的重要依据或来源。如日本学者提出的21世纪教育目的,就是基于本国1947年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教育目的的精神来考虑的。①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带有矛盾性,如我国正式决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与实践中出现的单纯或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目的就是如此。在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相互影响的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注意分清各自所具有的不利因素,防止和避免消极影响。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作用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它指示给教育的不仅有“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未来的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这样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品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教育的产牛和发展既是社会的需要,也受社会所制约,社会在利用教育来满足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时,无不给它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根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循,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正是这样一些目标,铺开了教育目的可以实现的行走(操作)路线,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就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因为教育观念含有对学生培养的价值倾向(一般从工作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教育行为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敬业状态和责任感的大小,而且还具体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依循教育目的进行调控;也含有对受教育者的调控,一方面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社会中个人、群体、社会各层次之间存在的利益、需要、目的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常常导致教育上的冲突。这就使得教育活动的进行,总是面临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干扰,并不是事先已被赋予了明确的目的或多层次目标就能保证各方面的顺利进行和实现。这种影响和干扰虽不能一下取代被社会正式确定的教育目的,但有时却容易在实践上导致教育活动的方向模糊不清,甚至使其被赋予了另外一种价值取向。现行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的就已被赋予了片面升学的价值取向。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坚持用所确立的教育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衡量评价,就不能意识到教育活动价值的变异,也难以使其得到有力地纠正。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教育目的中的层次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具体教育问题提出的,它不仅是可以被具体教育活动可操作可实现的目标,而且是评价具体教育活动效果达成程度的直接依据。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对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此文由中国管理资源门户网(http://www.china5.cc/)为您推荐!

第三篇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用到底是什么?|听读者说


『阅读需要主张』
上周,我们推送了几篇关于教育话题的文章:《你被功利教育荼毒了吗?12道题目自测》、《语文教育越来越功利,母语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文章引起了大家对于教育问题的诸多讨论,其中不少颇有启发和见地。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读者的留言与思考。
教育到底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给学生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理想教育?这些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读者们的思考给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地切入点。对于当下教育的种种优劣,你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留言给书评君,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看法。
1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曾受到的教育?
@Frank
空心病可以说是人生目标缺失的一种状态。在大学前12年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所拥有的目标就是分数和学校,当他们完成高考,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时,发现无所适从,可选择的变多了,然而自己却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其实也可以说是迷茫吧,不想再继续陷入唯成绩论的境地,却又不知该做什么好的状态。
@爻妹纸
说白了,就是没有目标或者人生目标与自己的能力相差太大。现如今的教育体制个人感觉还是符合国情的,关键在于执行的人!当今社会遍地充斥着各种虎妈猫爸及魔鬼教师,唯独缺少正常的人(此处“正常”大写加粗)!
@黄杰亲
从小就很喜欢语文课,一直为大学没有语文课而感到可惜,语文课对我来说十分有趣,偶尔睡觉还会梦到小时候背诗词,真是愉快极了。
@珪镍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应该多培养的是对语文的兴趣,越是敬重,就越不愿去了解。高考是重要,但只要有兴趣,把刷网页之类的时间变成深入了解国学的时间也是很容易的。此外,我并不觉得“蓝瘦香菇”的出现是倒退之类的,语言没有正统,这种话不妨将其当作一种方言,它有它的趣味性,有它迷人的地方,朋友二三间开玩笑,同学间表达情绪,用他有何不可?
@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
作为大四的学生,现在最想上一节语文课,读古诗,读古文,听语文老师谈笑风生,讲她心目中的男神苏东坡,讲她最爱的红楼梦。
@渐渐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讨厌那种揣测作者用意,某些句子到底有什么意思的问题。曾经写的自题诗也被同桌以套路去解读,让我一阵恶寒……
@童言1号
应试教育可量化易操控,目前是最公正的智商高低选拔方式,考试都以思想层次论,会有更多的套路和不公。
@我是一个菠萝
从小就喜欢语文,然而我发现年级越高学生越不喜欢学语文,尤其是高中的理科生,那会我们班里大家都不把语文作业当一回事,写什么也都是抄。甚至有极个别认真做语文作业的人还会被大家笑话…到了大学以后,英语倒是继续坚持学,然而语文早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了。
2
为何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
@Sans toi
今年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变得最多,打着立德树人的旗号,于是我们又陷入了无限的刷题模式,我一直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班里语文好的往往不是那些读过很多书,思想见地很丰富的同学,而是那些每天看作文素材,背套路作文,刷题的学生,我一直很迷惑难道这样真的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说到底,还是母语教育的风向标歪了。
@碧尼喵喵
不是语文教育功利了,而是整个教育都功利,所谓的人生啊,从幼儿园抓起。
@薇薇安
很多大学,除专业必须外都把语文作为选修课,大学生涯学一学期就可以了,然而英语却是必修课,每学期都必须学的,所花费的学时比有些专业课都多,然而除了四六级考证时用到,毕业后工作中却几乎用不到。反而是语文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宜泯斋工匠
古人有句话叫:得意忘形,得鱼忘荃。现在的语文试题不是分析这个主题思想就是考虑那个写作手法,把好好端优美的文章诗词拆的七零八落的,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哪有什么美可言。在以巩固权利为目的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指挥下,谁愿意去真正理解汉语言的美,谁有时间去通过汉语言思考人生。
@何甜甜
实名反对“穿衣吃饭的内容应该由家庭教育负责”。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分工已经约定俗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好习惯、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人格形成的重要过程,也是我们传统观念的传承。如果家庭和学校都认为某些教育不在自己的应承担的责任内,最终受害的一定是孩子。
@Alec
回顾小学语文,除了背书就是揣测作者内心表达的文字含义,无所不用其极的出具考题,往往失去了让人使用母语的能力和体会母语的魅力。母语是用来应用的,而不是像历史,政治,用来居安思危的!
@MacKenzie
很多东西为了考试确实越来越流于形式。比如说考纲上写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结果就是文言文阅读大题出一道考古代文化常识的选择题,然后就是考生要多背两三页提纲,古代官职名、官职升迁的说话。一个高中生知道古代什么官干什么他就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想不通。
3
我们对教育有何期待?
@漱石
语文是每个人心间的白月光,仿佛处在云端,可远观不可亵玩。幼年时,语文对于我们就是可以在大人面前高声吟诵时的自豪。渐渐长大,入了学校,它成为一门科目之后,反到失却了那种审美的崇高,内心潜藏的意识告诉我们学不学无所谓,反正都能及格。我至今仍然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表,有一日默默背诵出来,不禁感叹幼时语文对我的影响。那天跟一位同学在讨论,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外语而对母语如此忽视呢?为什么我们对其他人如此宽容,而对自己本身如此忽视呢?我一直希望我们能抬起刷题的头,去语文朦胧秀美的意境中稍作休憩。或许有人会觉得太过于理想,现实不停在强调功利,片刻也不能停歇,可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似乎忘却了什么,也丢掉了什么。
@雨水一盒
昨天听老师讲,国外许多一流大学开设了名为“觉性”的课程。心理学、哲学如果被作为科学宣传施教,其在教育上或许会实现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我个人认为又是不公平的,心理学,哲学是高于科技,高于现实的学科,它发展的脉络与人的生命历程是契合的,生、老、病、死引发的思潮如同大海一般深邃。这不同于因温饱因经济因贸易而发扬的科技。而另一方面我又会疑惑,那么科学呢?我是热爱科学的,它定不是依托生产力而存在的。我渴望一出思辩纯粹的戏剧,也渴望一行深入浅出的理论。科学技术不该被否定。是消费时代是互联网时代?时代就像人类的替罪羊啊。那些所谓的“空心人”,我们听到他们的发声只有鼾声,他们失去自我,失去记忆,失去思考,便更无追随哪一种力量哪一种信仰的可能。搁浅的教育何时靠岸停泊?而何种教育才会使灵魂觉醒?使思想重生?
@时光过客
语文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功利点来说,它牵涉到我们多个学科所必需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在人文方面,它绝对是重中之重。在当下这个急于求成、求胜心切的时代,多少人还拥有那颗愿意驻足倾听、感受语文美好的心灵?教育体制还亟待优化。希望它能更加注重孩子的感知能力与心灵成长。
@十里根
语文是看不见的精神和灵魂。
@本·若水
“春风至,杏花红,母命儿,去发蒙,儿勤读书母自喜。弟弟妹妹花下戏,花下不可戏,伤花失母意。” 愚以为语文教育本是“陶情”的,可现实是我们却从“口号”开始,让本应陶冶性情的教育变成了“淘气”,让当下的“宏功伟业”泯灭了千秋缔造——树人性。
@cute`tacenda
教育本应是为了更好的感受生活,学会生活,可现实中,教育看中的是功利,而非教育人本身, 当一切结果都用题目来决定,当学生的好坏都以成绩来衡量时,我们成了“闹腾的一代”,外界看见结果,学校和家庭教育我们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这难免让人感到失望。
4
如何达成这种期待? @丸子淑媛
能够破解功利教育的是跳出学习仅为学历为目的,没有终身学习的自觉,失去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丧失对生活乐趣的好奇心。 十二道题涉及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的恰恰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传统认为的离经叛道和所谓“玩物丧志”好玩的事情。 文史哲代表绚烂的人文思想,诚然,小编有推送的责任,读者也应当从文字中真正有自己的见解吧。 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要做怀疑反对论的拥护者。
@纳兰若竹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是否有兴趣啊。我对世界源源不绝的好奇心坚定保持了我的学习欲望,还是蛮欣慰的。
@韋建誠
民国时期教育被重新审视,被人们喜爱、推崇,实际上是对中国当代教育事业长期从"政治掛帅",到当前"功利掛帅"的一种反动。至于母语的被污染(什么"香菇""蓝痩"之类),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体,尤其是国管媒体(电视、网络,包括纸媒)放任以至推波助流造成的。文化部,国家语文文字管理机构,广电管理部门首先该担责。不要把责任推给社会。
@牧野悠扬
语言不能功利,否则失落了整个民族; 文学(包括文艺)也不能功利,否则愚弄了整个民族; 关于教育,先贤和先圣们早有论断: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等,只不过今人不尊贤不朝圣罢了; 教育其实应该领先于其他所有行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其他行业发展,是先进先行,探索发展,不能维持现行,也不应照搬古董和洋化,要走一条与当今社会发展和未来需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琰
学术界有一批人在致力于研究小小读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有目前大陆唯一一所“教科书博物馆”,馆藏包括百余年来各政权下、各科目、各学段教科书,更加完整、清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教科书的发展史,一个几十位教授、博士组成的团队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
@Lydia周良懿
中学语文老师的话我一直记得,学语文功夫在课外!他鼓励我们大量阅读。同时,强调一个悟字。受益多年。
@Mogo
真希望家长在孩子小学开始每天陪孩子学习一篇老课本,为他/她,也为自己。
本文为独家内容;作者:书评周刊读者们;整合与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教育的功能

https://m.shanpow.com/zgjm/377740/

推荐访问:基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dh什么意思
相关阅读其它解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