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解梦
(1) [山因水关系]生气与土 山 水的关系1、生气与土。“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这是对土与生气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土能产生生气,而且为生气的运行提供条件,还能有效地聚集生气。土有不同的质、不同的水份、不同的颜色;土有高低和厚薄之分;土并不都是单独地存在,往往与其它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这就使土
山因水关系

(1) [山因水关系]生气与土.山.水的关系


1、生气与土。“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这是对土与生气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概括。土能产生生气,而且为生气的运行提供条件,还能有效地聚集生气。土有不同的质、不同的水份、不同的颜色;土有高低和厚薄之分;土并不都是单独地存在,往往与其它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这就使土中生气的含量有所不同。《葬书》说:“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笔者亲眼看见过一吉穴有黄、红、青、白、黑五色的细嫩之土。2、生气与山。龙脉、朝山、案山、土山、石山、秀山、畸形怪状的山都对生气有影响。土山的生气较旺盛,石山的生气较稀少,秀山使景观美丽,有利于生气的聚集,畸形怪状的山影响生态景观,使人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活人生气的运转。案山在郭杨风水经典中没有提及。笔者认为案山属于朱雀的范围,宜端庄、秀雅。龙脉也是山。但是,龙脉比朝山的要求更高。龙脉为的穴之所依,要求势雄形止,土细质优,而独、断、童、过、石山不宜作为龙脉。3、生气与明堂。明堂是外生气所在的地方。“外气所以聚内气”。外气就是明堂的生气。内气就是龙穴的内在生气。明堂的罗城封闭越严密,明堂越是平、正、广,越能聚集龙脉的内在生气于龙穴之中。李宗仁出生阳宅的明堂宽平正广,实为吉宅之所在。4、生气与水。“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李宗仁出生阳宅的后山地下有清澈的泉水涌出,表明该宅生气十分旺盛。“ 过水所以止来龙”。水生生气,过水又止住生气向前的运行,这体现了生气与水的辩证关系。龙脉土产生的水随龙而行,外来的水在不同的宫位朝堂对龙穴的吉凶有直接的影响,水在生旺宫位上堂吉利,在沐衰病死墓绝方上堂凶。水来自吉方带吉;来自凶方带凶。从罗城之外进来上堂的水源远流长,对龙穴生气的影响较大;在罗城内产生的水源短而流量小,对龙穴生气的影响不大。5、生气与空间。《葬书》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风、云、雨都是由生气所生。但它不是生气。风、云、雨、雾都无法直接为人类葬造服务。风、云、雨、雾所在的空间——天却为葬造创造了优势。《葬书》说:“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龙脉自天而下,连天接地,上接风、云、雨、雾,下乘龙穴,此为造葬之最大优势。6、生气与风。对于龙穴来说,风有两种:龙穴的生气噫气而成的风和外来的风。 “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有了龙虎卫区穴场,就能防止龙穴的生气噫散。那么,没有龙虎的龙穴会不会噫散生气呢?回答是会噫散生气。但是,只要龙穴的水平位置低于罗城,生气的噫散都是很微小的,尤其是罗城封闭严密的情况下。7、生气与光。光线充足使龙局明堂山水景观明亮,开阔圆润,龙穴生气旺盛;相反,四应前按,阴湿峡隘,阴盛阳衰,生气稀薄。毛主席、李宗仁的出生阳宅光照十分充足。8、生气与生物。生气发而生万物。动物、植物由生气所发生;动、植物也喜欢聚集生长在生气旺盛的地方。风水泰斗李定信在福建扦穴正好扦对生龙口,生龙口里面有一对蝴蝶。笔者所勘察过的吉坟,无不绿草茂盛。(三)生气的乘用。风水鼻祖郭璞在《葬书》中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2) [山因水关系]风和水的关系入门


一、“风”的风水学概念
  风水学中的“风水”二字表明风和水一直是选择吉地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葬书》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喷发出去,则为风,风和生气是同种物质(阴阳二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因此,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如果风被吹散荡尽,就会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不管怎样,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住风。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的盆地的原因。所以从理论上讲,若有风很易吹进吉地,该地就不值得用了。
  《地理八十八向真诀》将风分为八种,并注释如下:
  (1)前有凹风是明堂倾斜的标志,不仅是没有案山就是案山带凶,并且不能聚止生气。因此,此风不吉,主贫穷潦倒,子嗣无继。
  (2)后有凹风表明无主山。此风不吉,主贫困,短命,人丁不旺。
  (3)左有凹风是青龙软弱(低矮)不振的标志,为凶,这样就会丧夫寡居。
  (4)右有凹风表明白虎断续不连,凶,这样就会子嗣无继。
  (5)两眉凹风是指从主山和青龙山以及主山与白虎山交汇处吹来之风。凶,这样就会伤家主和子嗣无继。
  (6)两足凹风指来自青龙和白虎部尾之风(足指青龙、白虎两抱山的尾部)。大凶,主倾家荡产,满门灭绝。如果这些风吹自艮方(东北方)则凶极无比。
  如上所论,这八种风均不吉利。八方风简称八风。八风指来自八个方位之风。风水中没有凸风,只有凹风,之所以称凹风是因为只有当山中有沟谷存在时,风才能由此吹进群山环抱的吉地。如果吉地为连绵不断的重山叠岭所层层环绕,密如完城,那么当风吹来时,就会越此而过,不会吹进吉地。因此,吉地中的风反映了环绕吉地的山峦的质量。现在可知,尽管《葬书》并未将“山”定为最重要因素,但它仍然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比风更加受到重视。
  至于吉地中风的性质,风水学确信风水穴处不应有任何方向的来风。但不管怎样,在一些特别实例中,具有多方来风的地方也会很吉利。
  按阴阳概念,风还可分为下述两种类别。若风从顶往下吹则称之为阳风;反之若从山谷向上吹则称之为阴风。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分类法。
  总之,可以这么说,精明的风水师非常重视风的作用,但对它是通过为藏风所必需的山来间接加以强调的,环绕吉祥地的山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风水的重要性。
  风与气是相互联系的。中国古代,认为“气”是万物内在的,流动的本质的体现。对“气”的阴、阳表现了分类。另外物体还有金银之气、珠宝之气、人气、精气、剑气、唇气……的不同。
  “气”和“形”的关系如何呢?中国古代科学家认为:气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实质的。形体是由气形成的,气则寄居于形体中;气由天降临大地,而大地的功德,就是接载着下临的气。
  气属阳,地属阴,两者互为依靠,互相冲激,有冲激且要势力平等,无人被克制,才能各得其所,永远保持福寿康宁。如果阴阳互相克制,祸害休咎就会接踵而来。
  星宿带动天的气,山川带动地的气,万物依赖天地的气才能生存。因此天地的气,因形体而止,留而不去,与万物合而为一。万物变化生存皆因有气可纳,因而形气合一。人死后魂魄因和天地气脉相感应而合一,福德亦应之而来,故此人要和天地之气混为一体,才可以得到福泽,这就是造化的机缘。
  宇宙在混沌未开时,是无极(后化成太极)的世界,空无万物。混沌初开时,太极生两仪化四象,四象变八卦,八卦而变成六十四卦,于是产生了万事万物。理气是寄托在气象之中,而形体的凝聚产生气象。日月星辰的刚阳之气向上腾升,山川草木阴柔之气向下凝集。阳气因太极而昌旺,阴气因太极而成就。太极在阳德中是形象,在阴德中是方位,地有四种形势。气从八方而流动,地因气的流动而成形。气在大地积聚造化万物,因形止而气蓄;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阳气从风而行,乘势四散;阴气从水而行,因受到山的限制而停止。人用五行的形态万物的形象;用八卦的兴旺断方位的吉凶;用六十甲子的纪年批命运;以八个方位的气之背合,审查气数;以六十甲子的虚盈,推定岁运吉凶,用六气的新陈代谢审查时令,人类依此顺应大地五德,循环不息。圣人制礼作乐,定人伦法纪,建立人道。智者知道人道因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而来,故卜地葬亲,是为了慎终追远,而后人因大自然而得到福荫。因此人道以大自然为始为终的宏大道理,就是造化的成功。
  自晋代郭璞《葬书》之后,“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所谓“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凡着地理者总以气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气必须同周围环境的大宇宙之气相协调,相统一,秉乘天地之气而大有作为,这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因而,风水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认为这会带来恶运,放跑财源,乃至导致疾病。
  因此,人们为了挡住风煞而聚合吉气,在住宅周围修建围墙,或建造四合院,或在住宅周围种植树木花草,这都是人们改造风水良好方法。
  二、“气”的风水学概念
  风水认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霁之后,丑寅之时,必有上升之气,因而风水常以气的形态辨吉凶。一般来说,如果气发一山巅,直起冲上,下小上大如伞,就是真气。如果气横于山腰,则是云雾之气,而不是真气。以质而论,气清者主贵,气浊者主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比较出众的风水先生还能够辨出气的色彩,以赤黄色为上,青白黑次之。望气似乎更多地同人的气功状态联系在一起。
  在入山寻龙过程中,望气寻龙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大抵山川之气,和太阳的出没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中午时太阳高悬空中,“其气潜伏,无可觇验”,所以一定要在太阳还没升起,阳气始兴,或在太阳才一下山,阴气渐萌之时,方是验山川之气的最佳时刻。古书有云:“黄富而青贫,赤衰而白绝,唯五色之气氤氲,乃绵绵而后杰。寻龙至此,能事已毕。爱银海之明,欲灵犀之活。”同时,又有福喜之气,衰败之气的种种不同。“福喜之气,上黄下白,如牛之触人,如羊群之相迫,如人持斧以腾身,如将举首而向敌。或如堤坂(其气横亘)或如木埴(其气森列)”关键是其气凝聚有力。又如“衰败之气,下连上擘,聚而复兴,澈而复赫,如卷石扬灰,如乱穰坏帛,如惊蛇飞鸟,如偃鱼(气不踊跃)巨舶(形体横卧,没有振兴之象)”,问题在于其气零散不凝。
  风水学家们将“天人感应”理论引进风水学说中,形成受荫学说,即所谓“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青鸟经》)。环境何以能荫佑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原来天地之间都是气,环境接地气以纳天气,天地之气,以转授生人,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以后便大吉大福。这就是所谓以气感气,其吉凶祸福丝毫不差,有一种人,只以富贵利达为其心,损人利己,这样就破坏了和谐的基础,是得不到大吉大福的风水宝地的。而心存公、义,也可以形成吉祥和顺之气,化不利的环境为吉利的环境。
  风水实践证明,择基选址有几个步骤:觅龙、观砂、察水,点穴,把气从山上引下来,聚之于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首先是觅龙,即寻长祖山。古人认为山是气之源,在《望气篇》中谈到山的形势与气和关系:“凡山紫色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霭霭,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未休。”反之,“凡山形势崩伤,其气散绝谓之死”。可见环境和“气”的关系多么紧密。
  当“气”运行中,又必须有气的连续性,郭璞《葬经》说:“气因形来而断不可葬也。然断有几等:有为水冲者,有为路所截者,有为畚锸所伤者,龙行至此,未有不遭其害者也。”这里龙指“气”,气流希望不要受阻。
  “气”被引下龙脉后,又有左右龙虎砂山夹紧:“若非龙虎夹紧直走近水旁,则水动而气散。”这时仿佛气流到达目的地了,需龙虎夹紧,否则就会漏掉,这里说的左右龙虎砂山就是上面提到的“形”,即环境空间,它像一个容器一样,容纳了“隐而难知”的“气”。
  砂山之前还有朝山:“开面向里,不拘远近,俱名有情,远朝(朝山)及前后左右之砂皆以真面相向,无破碎尖射凶顽为融结。”可见朝山、砂山这一“形”不得与“气”冲突,应该“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
  朝山再向两旁是罗城,罗城是祖山分障包罗于外,即龙之余气也。余气还以罗城卫,以确保气不外溢。
  因此前有朝山,后有大而高的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仿佛一个大四合院,全院的惟一出口就是水口,水口为“一方众水所总出也”,真好像四合院的大门,既是进出村的关口,又可能是溢气的通道,是个关键的地方。四合院总作有影壁,以防漏气,村落也不例外:“祖山工障展作罗城,罗城余气去,作关阑重重,关锁缠护周密。”这里关阑,关锁都是指水口。
  古人选形可谓滴水不漏,用形紧紧拢抱着气。虽说气形相辅相成,但是像这样全封闭的气形关系在西方并不多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住宅内部也强调有一个核心,正堂中,一张条几居中,正墙是祖容,或将祖宗的牌位供在条几上;下方,还常供有“地脉龙神”牌位,象征着宅基的核心,即“穴”的所在。
风和水的关系---------水
 
一、“水”的风水学概念  在勘察风水过程中,我们认为得水和藏风都很重要。但在风水学中,水脉不如山势受重视,因为水道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山势而定。吉地前必须要有水。从理论上讲,一条宽缓舒展的河流应从吉祥地前不等距离处流过,左右两边还应有数条小水流。这些水流在风水中非常关键。因此,中国厦门地区的人们经常会在位置吉利的墓前挖一个水塘以弥补穴前无水的缺撼。阴宅风水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寻长答案时,我们在《葬书》中发现下面这段话: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因此,位于吉祥地之前水有助于生气在风水穴中聚止,风水穴即自主山传递下来的生气的聚结处。如果前面无水,身为幸福源泉的生气就会从穴中荡散出去。这就是穴前之所以要求有水以及厦门人之所以在穴前无水情况下要修筑水塘的原因。
  笔者认为,吉利的水道流向不能与山脉走向平行,因为这样的水道不能贮藏无法穿越水流的生气。为了将生气聚积在某地,水道必须横跨山脉。因此,若水道和山脉走向一致,则不吉。理想的水道于曲行进,好像正欲从山脉走向的角度来拥抱吉地。无论如何,水道不应笔直地流过该地区。风水中所谓吉祥水道都流速平缓,蜿蜒迂曲。若水流湍激或水路转弯陡急则太凶。若水流逶迤前行,荡荡悠悠,好像满怀留恋之情,一步三顾穴,则吉。所有风水物(如山脉、水系)的理想特征均是结构优美,形态秀丽。任何看上去对风水不敬的粗鄙刺目的形态或结构都表明该地不吉。若附近的水流平缓优雅,则称此水该地有情不忍离穴而去。
  水流方向也极为重要。吉利的水道应从吉利方流向凶方。若能如此,该地居民将永享富贵荣华。
  这些是吉祥水应具备的一结重要条件。但它们对风水地为什么很重要呢?宋代舜申《地理新法》中说:  “山是静止物体,属阴。水为运动的物体,属阳。阴的特征是恒定不变,而阳性则变化无常。吉凶与水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取譬于人体,则山可比作人体,水即为人体中的血管。人体的生长、衰老取决于血管状况。当血管绕周身循环,顺流畅通,则人体健康强壮。反之,则身罹疾病或死亡。这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无一人可例外。这条法则要求水路流向正确、山脉位置得当以便构成吉祥地。五山各有自己的吉凶位置,水路应自吉方流向凶方,如此则吉;若水路自凶方流向吉方,则凶,因为它冲破了该地的生旺方……”
  考察穴前的水道交汇(水口)也很重要:自白虎和青龙而来水道应交汇于明堂之中,明堂为风水穴前的平台。水口应闭合并与两座抱山的距离相等。当水口距两山远近相当时,青龙和白虎二平衡。可见,地形的平衡对称是风水基本原则。
  水意味着财富。因此,为了带来财运,有流水穴前聚集是必要的。水道交汇使水流缓慢,平缓的流水正是风水所要求的条件。
  观察“得水”、“破水”的方向也很重要。水道流向比流水的其他条件都重要。当从流水状况来看某地的吉凶时,进水(得水)方向和去水(破水)方向都很关键。源自青龙或白虎的水道从风水穴穿过,其流向应自生位(吉方)至衰位(凶方)为佳。
  1、阴阳水  阳水指由穴左流向穴右的水道,流自青龙的水即属此类。从右向左流动的水道为阴水,即自白虎流出的水道。在几种分类体系中,以阴阳法则为基础的分类法最为实用。
  2、按水道距风水穴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内水指风水穴附近的水道;外水则指远离风水穴的水道。源自玄武、青龙和白虎的水道都属于内水,而源自朱雀(案山和朝山)的水道那些由一地方流过风水穴附近特定风水地形即局内的水道均属于外水。
  总之,在找到一块由吉山环绕的地点之后,水道的方向和形态就是下一步要考察的重要因素。
  观水在风水理论中觅龙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所谓“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足见山水不可分离。又因水主财,因而作为风水宝地,观水应是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水最伟大的杰作就是产生生命,没有水就没有人,它构成了万物和人体之中最重要的成分。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甚至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从今日观点来看,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对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至关重要。风水学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俗称山管人丁,水管财。这不过是对以农为本,水为农业命脉的认识。因凡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以及调节小气侯,莫不仰仗于水。风水家重相土尝水,鉴别水土质量的种种作法,可以当代诸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地理地质调查中,得到证明。其次,风水家相地重水,是出于交通和防御,正如《平洋全书》所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去处。”相土重水是考虑防水害。选址于河曲位,且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水之罗绕兮”,如故宫金水河、民宅前半月形风水池,都出于此。这一形式所以吉处,是出于基址安全。由现代水文地理可知,河流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偏向力作用,往往向南形成河曲,北岸堆积成滩。而凹岸,则不断淘蚀挖深,导至坍岸。显然选址在河曲近岸一侧即水环三面的岸上是极为有利的。
  《水地篇》引申出有关水的结论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草木得到了“水”就生长得更加茂盛,鸟兽得到了水,就会长得更加肥壮,文中特别指出:“水”的最精华凝聚起来就形成了人。人的“九窍五虑”都是从水中产生的。他们反复强调人的体质、容貌、性情和道德品质也是由水质不同所决定的:  “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改。越之水浊重而泪,故其民愚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滞而杂,故其民诌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间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人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二、水势与安宅原则  一般地说,在山峦之中,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水来而看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天门开则财源茂盛。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户闭则财用不竭。这就是古人所说:“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选择好这样的水势,接下来便要求找安宅之地,一般要寻找“兴汭”落基,所谓汭位就是环抱的一面,通常水的水边不能落基。这很符合河水的力学原理。河的隈曲一边,由于水的惯性冲力,时间越久得到的地越多,若在相反的方向,则久而久之宅基地都有可能被河水侵蚀。
  (一)众水所汇则气聚  发源于万山中的大江,弯弯曲曲流向此方,在北面汇合后入长江,入大湖。在风水名著《水龙经》中,这属于难得的“聚水格”。
  (二)山环挡风则气不散,有水为界则气止  风水宝地的西北方有环形山挡住西北风,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水抱必有发者”的风水定律。北方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等层层环抱,形与方向都恰到好处。“气遇水则止”,风水宝地北面为大江中游,还有著名的大山,也有著名的湖泊,把本区域气有效地止住,不使散去。
  (三)南为气口则生气源源不断  风水宝地较远的南方、西南方有纵行远山、近山等形成山川,成为来气之口,妙就妙在这个川上,若将山的走向改为横向,生气进不来,气场也就变坏了。  “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绵,不分元运也亨通。”
  古都和近代大城市的选址也证实了古人的论断。翻开世界地图看便知,凡有大江大河的弯环处、入海处必有大都市,且往往作为首都或大商业中心。而不懂风水学的人只是看到其交通之便利,这是不全面的。
  (四)挑选支流水,水流徐徐则气聚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外气流速是否与人体气血流速相符合。犹如天公书符之速度应符合天之骄子气血运行之快慢。
  大江大河必然流速大。当然,有湾抱就是好气场,即所谓“曲则有情”。但因流速较大,所以易散,或曰气冲。正如古人在《水龙经》中说,“大江大河虽有湾抱,其气旷渺。”所以古人又说:“须于其旁另有支水,作元辰绕抱成胎,则七气内生,并大小之气脉皆收揽无余。”意思是说在大河支流上可选好气场,其奥秘在于支流水量小,流速慢,比较接近人之气血流速。而不应在江河干流旁选宅址。
  当然,这是指老百姓住宅而言。如若建设一城镇,大江大河附近则是难能可贵之处。由于城墙、院墙等遮挡及门的方位优选,也可将旷渺气收拢而纳入,而致使气流之速最终接近体气血速了。
  (五)曲水收气  “水抱”很重要,占了风水学的大半个内容。尤其到了没有山的平原,“水抱”的道理不可不知。  《水龙经》说:“龙落平洋如展席,一片茫茫难捉摸,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绕便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回绕处求之。”意思是说,风水学中称为龙的山,到平原不见了,则应以水为准,但好气场表现在弯弯曲曲的地方。
  三、吉地水的作用  笔者认为,吉地不可无水。相度风水须观山形,亦须观水势;甚至“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讲究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之间的关系,诸多论说,概称“水法”。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息息相关。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毛即石土草木,“气血调宁而荣卫敷畅,骨肉强壮而精神发越”。俗谓:“山管人丁水管财”,盖以农为本,水为农业之命脉,喻水为血脉财气。凡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以及调节水气侯,莫不仰给于水。故风水理论认为:“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至于“水是移人形体情性如此”,即水质与人疾病夭寿关系,种种事象,不惟风水家之言,见载史籍也甚多,不必赘引。
  风水家相地重水,还在备水害的考虑。不惟水淹之虞,而由水流冲刷、浸蚀、淘切等而引起诸多灾害,也为风水家注重,通过合理选址兼以城防、堤坝及人工河渠而避免之。最典型莫过河曲处的选址,认为:“大江大河一二十里而来不见回头环顾,中间虽有屈曲,决不结穴。直至环转回顾之处,方是龙脉止聚。”
水在风水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跟龙的关系密切。水是龙的血脉,水大,龙来长。水小,龙来短。水来处是发龙,两水相汇,水尽处龙亦尽。水又是构成风水景观的基础。水曲则财禄聚,水直则贫贱夭亡。前水不宜直射,后水水宜直流,全以屈曲为贵。平洋地区水又代表龙脉。行到平洋莫问龙,只看水绕是真龙。水与气有密切关系,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生气聚。众水停注之地,为沼为涉,为池为湖,乃真龙憩息之所。气为水母,水为气子,子母相随,环聚斯美。
  水是自然界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对调节气侯,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人类更是离不开它。但选址不当或使用不善,它也可促羞无情的洪水吞噬庄稼和房屋,或者引起污染,破坏生态系统。所以建筑的选址中如何处理水的问题也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了。
  风水学中,择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所以“寻龙择地须仔细,点穴先须观水势”,“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水受到了风水学家们的特别重视。认为水是山的血脉,凡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之处,称为“水龙”,堪舆书《水龙经》就是专门讲水系形势与择地之关系,其中汇总了上百种关于阴宅和阳宅的吉凶水局,以供人参考。在无山脉可依的平原地区,风水学家择地便是以水代山,“行到平原莫问纵(山脉),只看水绕是真龙。”《水龙经》便专门讨论了水经寻脉的要旨和法则。
  “然水有大小,有远近,有浅深,不贸然见水便为吉。当审其形势,察其性情,别其吉凶,以作取舍之标准。”风水学家取舍水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认为来水要屈曲,横向水流要有环抱之势,流去之水要盘桓欲留,汇聚之水要清净悠扬者为吉;而水有直冲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倾泻之势者为不吉。
  风水理论中对水的认识除了考虑了灌溉、渔耕、饮用、舟楫、发电之利外,还很注重对水患的认识。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水的刚柔两面性,水淹、冲刷、浸蚀等水害已使人们总结了许多合理选址和建筑防御水患等措施。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河流的弯曲成弓形的内侧之处,其基地为水流三面环绕。这种形势称为“金城环抱”,按五行,金象圆,且金生水;水亦为险阻,环抱之水故有“金城”、“水城”之称。风水学中又称其为“冠带水”、“眠弓水”,是风水水形中的大吉形势,所以皇家如故宫中的金水河,颐和园万寿山前的冠带泊岸,到民宅前的半月形风水池和众多汭位住宅均由此衍出。
  这种水局之所以被认为是吉利的除了近水之利外,主要于其基地的安全,不断扩展和环顾有情。由现代水文地理学可知,河流夺形岩性的限定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形成了弯曲婉转的状态,弯曲之处便有了许多河曲之处,由于水力惯性的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曲的凹岸,使其不断淘蚀坍岸,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少不断淤积成陆,既无洪涝之灾又可扩大基地,发展住宅。同时,冠带状的水流曲曲如活,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而反弓水被认为会“退散田园守困穷”,十分不吉利。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是符合科学道理,故可多为今日选址所借用。如可选择河流凸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就水源来说,不外有三种,其一是井水,井址的选择应考虑到水量、水质、防止污染等因素。尽可能设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方便取水处。要求井位地势干燥,不易积水,周围20~30米内无渗水厕所、粪坑、畜圈、垃圾堆场和工业废水等污染源。其二为泉水,常见于山坡和山脚下,水质良好和水量充沛的泉水不仅是适宜的水源,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住宅周围有山泉者,当为吉利住宅。风水书也说:“有山泉融注于宅前者,凡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不溢,夏凉冬暖者为嘉泉,主富贵长寿。”其三为地面水,如江河湖泊和蓄存雨水等,此类水污染情况较井水和泉水严重,所以水的饮用取水点尽量选在聚落河流的上游,排污点设在下游。如有条件饮用的水最好在岸边设砂滤井,净化水质,提高清洁卫生程度。
  就水质方面来说,以观察品尝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时,当掌握水应清澈、透明、无色、无臭、无异味、味甘等。有条件的应当作化学生试验,检查水的软硬度、矿物含量和细菌含量等。看来,对水环境的考虑不外注意水势、水源、水质三方面而已。
  风水中还有一个常见的因素谓水口。城市与村镇一样,一般都有水口,只因距城市较远,常被人忽视。例如泉州市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形成了城市的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第一水口为溜江石塔,第二水口为石湖之塔,第三水口为姑嫂塔,又叫“关锁塔”,这三座塔构成了泉州市的门户。
  城市水口的位置与环境要求与乡村大同小异,如泉州第一水口处的溜江石塔就与两侧的凌霄、宝盖二山在鼎足之势。而福建明溪县城东面的水口,右岸为象山,左岸为狮山,两山对峙,被形家称为狮象交牙,足见其为风水宝地。
  水口在村落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它象征财源、前程等,往往引起村民的极大注意。
  水口一般分为天门和地户,它要求天门开而地户闭,这样才能聚气,从而使财源滚滚、家丁兴旺。最典型的例子是安徽绩溪县冯村的天门地户之设,显得十分规整。
  水口的位置以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多选在山脉的转折或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之处。我国河流多源自西北流向东南,故水口多在东或东南方,即所谓“巽位”吉方。水口距村落的距离一般在一里至六七十里之间,它根据地气的大小而定。
  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洲或土墩,并在其上建阁或庙同样能够达到保留风水的目的。如浙江乌青镇在分水墩上建阁,即所谓“今又于水墩之左建一杰阁则风水愈固,财源愈美。”像这样在分水墩上建阁建塔者,江浙一带枚不胜举。
  风水术中寻水,不但要求水要环,要澄,要源远流长,要从生旺方来,并且还要求水要朝对山脉的来龙。所谓“水口”,就是一方众水的总出之处,也就是聚会之处。原来山的贵贱,格局大小,都和水口有关,比如祖龙开展,形成罗城样的格局,而罗城余气,又各自延伸回环成关阑。这种术名为砂的关阑,不管是缠护周密,或起捍门,相对持峙,还是锦旗,或出禽曜,或如狮象蹲踞,都要有止水回护前面而留得生气的,才能身价倍增。如果在群山之中,又必须有交互水口的,生气才有能力。如果寻找帝王落葬的山陵佳地,还必定要有北辰尊星坐镇水口,高昂耸异,远远看去能够惊摄住人的,方才能够称为“上格”。又有正局和偏局的不同。正局水口砂势两面合抱收回,偏局水口砂势一面单卷,一面借辏。然而不管正局也好,偏局也好,那水口的砂势,又要以“跌断或星体”的为贵。以上这些,都是就总水口而说的。正水口也叫大水口。
  如果大格局里不只一龙,不只一穴的,则必定每龙每穴之身,又各自有着自己的小水口。古人有云:“大水之中寻小水。”就是指由大水口中派生出来的小水口。因为水口和砂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两者的巧妙结合,又有“专结”的说法。这种专结,就是说,不管小水口还中洋,外洋,周围最好都要有一重重的砂势收结,这样水澄砂坏,以水口作为咽喉的门户,墓地的风水自然就趋吉了。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关门若有千重锁,必有王侯居此间。”
  然而,以上这些风水术中的问水方法,都是总体要求而说的。其实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千差万别,千姿态百态,因此,有关干水、支水、顺水、曲水、缠水、界水、湖荡水等自然水法,以及所谓的“五星”分类和异形之法等等,也就引起风水家们的重视。
  自然水法的范围包罗很广,这里仅就干水、支水、曲水顺水等等,作一扼要的探讨。
  干水:  所谓“干水”,就是大江大河的主干之水,就好比树木一样,粗大的树身是干,分散的树枝是支。自然界的干水,就风水的看法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干水成垣,另一种是干水散气。前者可用,而后者不可用。  干水成垣。垣就是墙,风水家认为,迢迢而来江河之水,也只有形成了环形的“墙”,才能围住地气而为所用。在平原中看宅地或墓地,水也是龙。如果水流泻而去,不见回头环绕之处,那末流过之处即使偶然有着一些屈曲的处所,也决不可能结成生气凝聚的吉穴。原来地中生气,直至环绕回顾之处,才是龙脉止聚的地方,这就是古葬书所说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界水所以止来龙”了。如果水流迢递而来,十里二十里处还不见水流回环成墙,那就说明以往的屈曲之处,就是行龙之处。古诗有云:  龙落平洋如展席,一片茫茫难捉摸。  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缠便是龙身泊。
  因此,在地势平坦之处寻找龙穴,必定要在水城大缠大回之处作仔细的探求,一些小许的屈折的回头,只是真龙束气结咽的地方,是形不生气凝聚的结穴的。
  干水聚气。干水汪洋恣肆,斜行而来,中间看去虽有屈曲,然而却又形不成环抱之势,这时其间如果没有支回水以作内气,那就结不成凝聚之穴了。由于这种干水未有回环成桓,聚得生气,所以人们便管它叫“干水散气”。
  支水:  支水就是干水的分支,就好比树的有枝的样。支水有种种情况,如果直流而去,不能交界回抱的,就结不成穴。交界的支水,有各种各样的状态。  几种交界的支水,不是前后重重交锁,就是左右重重交锁,几分几合,说明束气结咽,龙脉到头,加之看去圆净端严,形势秀逸,这时如果再见局内龙虎前生左右,护卫周密,就可在此立穴了。
  曲水:  水流曲曲回环,形成墙垣,往往有结穴。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曲水单缠”。这种单缠,就是曲水一支,回环缠绕,形成种种不同形式的墙垣。这是曲水单缠中较为有名的。据说葬得这种吉地吉穴,家属爵尊福厚,富贵悠久,美不可言。  另一种是“曲水朝堂”。曲水不只一枝,或三曲五曲,回收周匝,各各包裹朝护着墓前生气凝聚的明堂。曲水朝堂有多种形式,除了“风摆柳条”稍逊一筹外,绝大多数都能钟秀聚神。
  顺水:  水流顺势而来,只要不径直流去,到止息处有所回抱的,也能结穴而聚生气。刘基《堪舆漫兴》说:  顺水之龙穴要低,有砂交锁始堪为。  面前若见滔滔去,纵是龙真罹祸危。  综上所述,水在风水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加上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扬。

(3) [山因水关系]古文化与水的关系

古文化与水的关系
                    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人类数千年的发展与变迁奔流至今,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值得回味与探究的内容,其中灿若繁星的人类古代文化所历经的产生、发展、转化与消亡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恰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课题。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因此与人类古代文化史有着必然的渊源。今天,我们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去理解和表现人与环境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
                  “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汤问》)这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的景象。水对于人类生命生存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单就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的物质生产来说,水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陆地上河流附近的阶地近水而高出水面之上,取水容易,又兼有捕鱼之利而不受水患的侵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极好所在;而原始农业的产生更促使河流成为早期人类一切活动的中心。                    在气候干燥炎热、热带沙漠广布的非洲大陆上,流贯着六千六百公里的尼罗河。它由南向北流经世界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后注入地中海。在上源青、白两条尼罗河中,尤以发源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湿季多雨旱季干燥的热带草原地区的青尼罗河更为重要。每年夏季,上游充足的降水使河水水量大、流速急,于是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自开罗以下面积为两点四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另一方面,河水定期泛滥使河谷地带和河口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亚洲西部,发源于安那托利亚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途接受山泉、融雪和其它支流的补给在深山峡谷中形成了湍流的河流。       冲出高原以后,两河蜿蜒于广阔的平原之上几经曲折注入波斯湾。正是两河丰富的水量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难怪几经迁移的苏美尔人来到每索布达米亚平原之后便从此止步不前,扎根于此地了。                    亚洲南部的印度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以西,向西南流经塔尔沙漠注入阿拉伯海。这条以水流变化显著为特征的大河每年有两次涨水期,这两次时期正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和生长。另一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恒河,则以水势平缓著称,它那“处处有出产,土不掺石头”的中游谷地尤其富饶。印度河——恒河地区无疑又是大自然对人类一次慷慨的馈赠。                    亚洲东部,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向东流入渤海。它的中游流经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黄河在这一地区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加之与疏松具直立性的黄土的密切配合,为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上述四个地区从自然环境整体来看各不相同,但却奇迹般地产生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其中我们除去偶然原因不谈
,究其实质原因,只有河流的贯穿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尼罗河的存在,沙漠大陆非洲不可能产生根
植于“绿色走廊”之上的古埃及;如果没有两河的浇灌,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绝不是苦苦寻觅安居乐业之地的苏美尔人的住
足之处;如果没有印度河、恒河的水利,次大陆不可能产生发达的农耕;而如果没有黄河,       华夏祖先至多只能成为蒙昧的游牧部落。                    人类社会早期对以河流为主的先天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只有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
社会现象的文化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是以
河流的分布为主体的,虽然水不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唯一条件,但由于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是以农耕为主的基本生存生产,
因此无论从哪些方面讲,对于水的依赖却是不可替代的。                    如果说早期人类有意识地寻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做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只是初步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那么
当农耕生产的形势得到稳定和发展之后,古代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完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产了,他们转而以主观能动的方
式进一步认识水,从而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河流虽然为古代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带来了众多的有利之处,然而河水定期或无常的泛滥也使人们饱尝水患之苦,生
存与发展带来的物质条件的高要求,终于促使人类迈出了向自然挑战的第一步兴修水利。正是这艰难而又必然的第一步,
使人类摆脱了对环境的单纯依赖;也正是这智慧和果敢的第一步,揭开了人类古代文化发展史的新序幕。                    古埃及人由国家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农民则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排除水患。在尼罗河三
角洲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渠网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正是在这里,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这个历法
用于计算尼罗河的涨落期,将全年划分成十二个月,共计三百六十五天,只比现行的太阳历少四分之一天。同时埃及人又
按照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变化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收获三季。这些产生于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成就,充分表现了古
埃及文明的进步。在另一方面,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了象形文字的古埃及人以十进制计数法和金字塔的建造向人们展示
了他们在数学、建筑方面卓有成效的建树。而所有这些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产生于古埃及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社会
实践中的文化成就,构成了古埃及文化的主体,向人们诉说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渊源。                    两河流域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开始形成了人工灌溉网,此后无论是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城邦,还是统一的阿卡德王国
和乌尔第三王朝,一直不间断地兴修水利,改善和扩大灌溉网,完善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证。到
了古巴比伦六世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兴修水利,保护水利设施已经成为法律条款被记载入人类史上第一部成文浩典《汉
漠拉比法典》之中。这位开明的君主不仅从形势上确立了兴修水利的重要地位,并且从行动上加以保证。他在位期间水利
设施的更大规模修筑使美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水利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以《汉漠拉比法典》为象征的古巴比伦文明在日益
繁荣社会生产中得到长足发展。楔形文字的创造,沿用至今的七天一星期制的产生,以及三百六十度等分圆周等科技成就
,无不代表着巴比伦文化的发达和成就,而公元前四千年就产生了的苏美尔文学,以著名的“洪水与创世史诗”反映了当
时人们在宗教方面的发展和对于水的原始理解。                    古代印度人在水利方面的建树虽没有古埃及人那样辉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月护王统治时期就
有了改善公共水利设施的记述;而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就有了改善公共水利设施的记述;而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也有
挖掘水井和修建饮水处所的事例。正是由于对恒河、印度河泛滥期计算的需要,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一年十二个月的划分和每五年加一个月就反映了这一点。而在同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
为宇宙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组成,这其中将水提到世界组成之一的高度,恰好反映了印度人对于水最深刻的理解。
至于在恒河——印度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以哈拉帕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中心的广泛分布,更能有力地说明水与文化发展
的密切关系。                    流经至今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正好是古代中国文化依托人与水的密切关系而产生、发展的极好例证。大
禹因治水有功而被“禅让”为部落首领,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治水工程的重视。在文学方面,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反映的内容,有相当多的笔墨在描绘水,描绘靠水而居的人。这部取材于民间风情为主的诗歌总集向我们展示了
中国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                    随水而长的发展史。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
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果允
许我们将人类早期的创业史称为“河流文化”,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文化的早期发展史,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文明
”发展史。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就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就象自然条件
分布不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促使人类更加努力地认识水,利用水资源,改造水资源,从而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共
同进步,求得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                    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类摆脱蒙昧寻求真理与科学的文化主体虽有民族、地域
等差异影响,但从未曾远离水的影响。无论是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文化成就的生成与辉煌,都产生于对于自然
,尤其是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和利用中。不管是古代“河流文化”的启蒙,还是现代“海洋文化”的诞生都是人与水之间密
切关系的最好例证。                    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的水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而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自我的
同时通过多彩的文化内容表达着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发展和文化成就,从一方面了
解水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
题。

山因水关系

https://m.shanpow.com/zgjm/355180/

推荐访问: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山因水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龙鱼水族箱
下一篇: 蜻蜓交配
相关阅读其它解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