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一:《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苛政猛于虎作者:孔子弟子原文孔子过⑴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夫子轼而听之⑶。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一:《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苛政猛于虎
作者:孔子弟子
原文
    孔子过⑴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夫子轼而听之⑶。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17)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注释
(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 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理解  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二:古文观止 第15章 “苛政猛于虎”

第15章 “苛政猛于虎”
  《礼记》  【题解】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6)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7)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三:文言文之翻译句子


言文之翻译句子
真题体验
1.1.(2010·广东)(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审题提示 (1)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授予”的省略;(2)句中“麾”释为“指挥”,“鼓噪”释为“擂鼓呐喊”。
答案 (1)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2)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2.(2009·广东)(原文见第2节“真题体验”)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2)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审题提示 (1)句中要注意: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2)句中要注意:“诏(下诏),壮(以……为壮,欣赏),意(想法)。
答案 (1)(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2)(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3.(2008·广东)(原文见第3节“真题体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审题提示 (1)句中注意“妻”的动词意义;(2)句中注意“鲜”的意义。
答案 (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2)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解读考点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该考点为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考点,地位越来越重要。
3.命题规律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二或三个句子。这几个句子一般为: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读全文才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考生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古今同形异义实词的翻译。
另外,每年的翻译中,总有一两个字词为“拦路虎”,需要临场推断。这一新特点要引起关注。
知识与题型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翻译,一直是与现代汉语中的写作齐名的综合考查形式,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扩展性,因此成为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压轴大戏”,成熟而经典。而文言翻译在传承文化、弘扬传统、沟通古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翻译”考点,具有纵向拓展深入及横向延展拓宽的特点,“纵向”表现为由判断到翻译,由客观到主观,由单句到组合;“横向”则体现为题型的创新及多样化,如翻译与评点等相结合。
一、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义。所以应该翻译成“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中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流走”。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为朋友”。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出师表》)
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此非儿女子所知也。(《高祖本纪》)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多了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无词语标志的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
④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①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何泣也?(《魏公子列传》)
c.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高祖本纪》)
b.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秦始皇本纪》)
②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
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唯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⑤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4.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谓语的省略。
 ①专以射为戏,竟死(都是如此)。(《李将军列传》)
 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认为)各有差。(《淮阴侯列传》)
(3)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啖(之)以利。(《高祖本纪》)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欲以(之,指泾水)溉田。(《河渠书》)
(5)介词的省略。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②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于)泰山。(《太史公自序》)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坚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
原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
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
①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十几年。
②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或难以接受,因此,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
 
题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怪 说
黄宗羲
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①,不知日之早晚,倦则出门行塍亩间,已复就坐,如是而而月而岁,其所凭之几,双肘隐然。庆吊吉凶之礼尽。一女嫁城中,终年不与往来。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归宁,闻之不答。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
老人曰:“自北兵②南下,书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者二三,绝气沙墠者一昼夜,其它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李斯将腰斩,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陆机临死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吾死而不死,则今日者,是复得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复闻华亭鹤唳之日也,以李斯、陆机所不能得之日,吾得之亦已幸矣。不自爱惜,而之于庆吊吉凶之间,九原可作,李斯、陆机其不以吾为怪乎!然则,公之默默而坐,施施而行,吾方傲李斯、陆机以所不如,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
注 ①梨洲老人:作者自称。雪交亭在作者家中。②北兵:指清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归宁,闻之不答。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
(2)公之默默而坐,施施而行,吾方傲李斯、陆机以所不如,而又何怪哉!
答案 
(1)另一个女儿到浙江三年了,哭着求我允许她回来省亲,我听到了也不回应。没有人不以我的不通人情为怪异的。
(2)现在静坐慢行,我正藐视李斯、陆机连我都不如,又怎么会觉得我奇怪呢!
 
题型点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换、补、删、调、变
“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中“劳苦功高”这个词语就可以不译。(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换”
 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一句,翻译时把“传道受业解惑”换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即可,其中“受”通“授”。
“补”
 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通畅。如“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译为“恭敬虔诚地拜呈这篇表章来(让陛下)知道”;又如“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鸿门宴》)应译为“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删”
 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1)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白话文中没有词与之相对应,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2)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或互文,有的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属于互文,应翻译成“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来到船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中的“仿佛”“若”重文,只翻译其中一个即可。
 (3)还有“偏义复词”现象,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把“陪衬意”去掉。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只有“入”的意思,该句翻译为“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调”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1)状语后置句,翻译时状语要移至谓语的前面。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应按“以孝悌之义申之”的句式翻译,译为“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
 (2)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宾语要移到动词的后面。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应按“未有之也”的句式翻译,译为“还没有这种情况”。
 (3)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定语要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前。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应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的句式翻译,译为“寻求能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变”
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或用典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翻译。
(1)对比喻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中的“翼”译为“像鸟的翅膀一样”即可,“蔽”译为“掩护”。
(2)对借代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鱼雁”“案牍”“纨绔”分别翻译成“书信”“公文”“富家子弟”。
(3)对委婉的说法,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出来就可以了。如“崩徂”“薨”“仙逝”译为“死”,“会猎”译为“出兵征伐”等。
参考译文
我坐在雪交亭里,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疲倦了就去田间走走,随后又回来坐坐。这样过了好几年,我所依靠的桌子上都能看到肘关节在桌上留下的印痕。婚丧嫁娶的一系列事情都不去管了。一个女儿嫁到了城里,一直没跟她往来。另一个女儿到浙江三年了,哭着求我允许她回来省亲,我听到了也不回应。没有人不以我的不通人情为怪异的。
我说:“自从清兵南下,张贴布告,规定奖赏,这样来捉拿我的有两次;指明逮捕的有一次;被清兵围困在城里的有一次;以造反的罪名告发我的有两三次;在沙地里几乎死过去的有一昼夜。此外,没有哪一年不被牵连、被巡逻的兵丁盘查到,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李斯将要被腰斩的时候,回头对其二儿子说:‘我还能和你再次牵黄狗到上蔡东门外一起打猎吗!’陆机临死的时候感叹道:‘难道还能听到华亭的鹤鸣吗!’我本来要死却没死,那么今天就是再次牵黄狗打猎,再次听到华亭的鹤鸣的一天,李斯、陆机没有得到这一天,而我得到了这一天,也已经是幸福的了。如果我还不珍惜,而将这些时间投入到婚丧嫁娶的事情中去,那么像李斯、陆机等若能死而复活,难道不会觉得我奇怪么!但是,现在静坐慢行,我正藐视李斯、陆机连我都不如,又怎么会觉得我奇怪呢!又怎么会觉得我奇怪呢!”
 
题点聚焦
抓住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关键词语、关键句式的判定和翻译
一、关键词语的翻译
1.如何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活用实词。
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时,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2.关键词语的翻译方法
(1)实词
①换。对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说法名称有变化的,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2010年山东卷中“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中的“干”换成“拜见”。
②留。古文语境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等,不必也无从翻译,保留原样。
③扩。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语为主,这时可采用添加语素法使之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操”添为“曹操”,“军”添为“军队”,“利”添为“顺利”。
译文:曹操军队不顺利,(曹操)带领军队到江北驻扎。
④拆。碰到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一定要拆开翻译。
如2008年山东卷中“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中“无论”一词译时须拆成两个词,翻译为“不要说”。
另外,在实词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
a.活用词的翻译要落实到位。如名词活用为状语,一般要带“像……”“用……”“在……”等词语。意动、使动用法要译为“以……为……”“使……”等。
b.对于语句中出现的较难的或陌生的词语,要借助语境及实词推断方法去破解它。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此句译为“河内遇到饥荒,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2)虚词
①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a.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b.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互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②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a.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b.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c.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d.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演练体悟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如何?”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王曰:“善。”
(刘向《说苑》)
(1)将奈其士众何?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解析 (1)“奈……何”这个固定结构要注意,“士众”也很关键;(2)“咸”“刈”“厥(其)”“靡”“何如”为关键词;(3)“使”后省略“之”“田其田”中的前一个“田”的活用为动词,“旧新”为偏义副词,偏拍“旧”,“唯仁是亲”的结构同“唯利是图”一样,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1)将对他的士人、民众怎么办?
(2)全部杀掉那些敌人,让(他们)没有剩下的人(或:让他们一个不留),怎么样?
(3)让他们各自居住在原来的宅院,各自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只亲近仁义之人。
 
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准确、快速地识别与判断特殊句式
(1)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总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基本锁定它。
(2)联语境。还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2.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
二是补充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3.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如: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达形式,被动句要译出“被”字,倒装句要将倒装的成分恢复到规定的位置上去。
演练体悟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语句并指出其中含有的特殊句式。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
(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答案 
(1)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
句式:“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判断句
(2)译文: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
句式:状语后置句
演练体悟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1)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2)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3)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解析 
(1)“称”,被称道,意念被动句。(2)“刑戮是甘”,宾语前置句。
(3)“乃”,判断句;“使”后省略“之”。
答案 (1)小时候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
(2)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
(3)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
 
现场批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 ①式:轼,车前的横木。这里“式”作动词用,是“凭着式”(表示敬意)的意思。②壹似:很像。③舅:公公。注意与现代汉语的“舅”所指不同。 ④小子:对后辈的一种称呼。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现场答案
(1)有个妇人哭倒在坟墓前,很悲伤。
(2)我的丈夫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
(3)你们要知道这件事:苛刻的暴政猛于老虎啊!
矫正指导
(1)文言文翻译直译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到文言句式的特点。“于墓”“哀”都是“哭”的状语,属于状语后置句。翻译时没有用“调”的方法调整语序。
    (2)虚词“焉”是这句的关键词,属于“焉”的兼词用法,是“于之”的合意,应按照“于(在)+之(老虎口里)”的方式翻译。
(3)注意关键词“识”“之”“苛政”和状语后置句式。“识”译为“知道”错,依据上下文意推知应为“记住”;“苛政猛于虎”没有按状语后置“苛政于虎猛”翻译,“于”译为“比”。 
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有:(1)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如“识”“苛政”“于”“焉”等,翻译时要注意这些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词语,更要细心甄别。(2)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译时要遵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原则,运用留、删、补、调、换等方法,灵活处理。
正确答案
(1)有个妇人在坟墓前悲伤地哭着。
    (2)我的丈夫又死在老虎口里,现在我的儿子还是死在老虎口里!
(3)你们要记住这事:苛刻的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参考译文
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墓前悲伤地哭着。孔子扶着车上的横木听那哭声,叫学生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很像有深深愁苦的样子。”她就回答说:“是的,从前我的公公死在老虎口里,我的丈夫又死在老虎口里,现在我的儿子还是死在老虎口里!”孔子听了问道:“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暴政的统治。”孔子教育他的学生道:“你们要记住这事:苛刻的暴政比老虎更凶恶啊!”
 
训练与反馈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答案 (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的执政者呢!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的执政者呢!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3)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4)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3)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4)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答案 (3)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4)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他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题组2 考点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解析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1)“披裘而薪”的“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2)“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句兼感叹句。
答案 (1)正当夏天五月,我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
(2)打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参考译文
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子。正值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裘皮大衣的打柴人(经过这里),季子对着打柴人大喊道:“把那地上的金子给我拿过来!”打柴人把镰刀丢到地上,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正当夏天五月,我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打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汝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 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解析 (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状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状语。(4)“胡……乎”疑问句式。
答案 (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
(2)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
(3)(农夫们)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
(4)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的马车,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①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 ①狃(niǔ):贪。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解析 (1)是判断句,主语是“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2)“于”表被动;(3)“于伐宋之利”作“狃”的补语;(4)“受诈张仪”,“诈”后省介词“于”,是个被动句。
答案 (1)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
(2)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
(3)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
(4)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
参考译文
秦国凭着关中的土地,日夜向东攻打六国,经一百多年之后,全都给消灭了。虽然说得了地利,善于用兵,所以百战百胜,据我考察秦灭六国,实际上六国自有其原因导致灭国的。韩国、燕国弱小,放在一边不值得评论。那四国,魏国从惠王开始衰落,齐国从闵王开始衰落,楚国从怀王开始衰落,赵国从孝成王开始衰落,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上承文侯、武侯之后,里外的山河,大过三晋,诸侯没有能与他抗衡的。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军队覆灭,儿子死亡,最终为秦国所困扰,国家一天比一天窘迫,失去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撤离安邑而建都大梁,几代都不能振兴,一直到灭国。闵王上承威王、宣王之后,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两周而成为天子,于是为燕国所屠灭。虽然倚赖田单的努力,结果还是覆亡失城,子孙沮丧,茕茕孑立,只图自保,终究陷入秦国计谋,束手就擒,成为俘虏。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失去了他的兵士,不能恢复,被囚禁遭辱而死。赵国凭着上党的土地,代替韩国遭受军队侵袭,利令智昏,轻视百姓而使士兵大量死亡,同一天被坑杀在长平的超过四十万,几乎让国家成为废墟,侥幸没有马上灭亡,终究不能幸免。这四国的君王,如果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畏惧天意自守国土,秦国虽然强大,难道能加兵于自己吗!
题组3 考点滚动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①,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
    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注 ①的历:指艳丽。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当东南之水会            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示:指示
C.吾于是信有力焉              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  济:得益
解析 示:给……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者都是介词,趁着。B项①是代词,所画的地方;②是助词,与“为”呼应,表被动。C项①表祈请,请求;②表反诘,难道。D项①副词,就;②表判断,是。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是 (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解析 ③⑥建园前的荒凉,⑤想象中的行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解析 作者并未亲到东园,为园作记只是根据一幅图和许子春的介绍。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②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答案 (1)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2)①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情趣和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
②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参考译文
真州正处于东南各路水上交通的交会之处,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览。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修一座拂云亭,我们可以眺望远方;在池边建一座澄虚阁,我们可以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泛着华丽的游船。
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放出芳香,还有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迭。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情趣和登临的欢乐,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体味感受。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大体面貌的文章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可以和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
庐陵人欧阳修作记。
 
阅卷反馈
专家指出:对于文言翻译题,理解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表达是难点。为了方便考生,特将翻译的要点整理成口诀,供同学们在复习中参考: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
关键词语,辨别仔细;字字落实,注重直译;
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词保留,多余删去;
晦涩词句,通俗代替;翻译完毕,忠实原意。
在翻译语句时要准确判断句子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做语法分析。推究句子的陈述对象及陈述方式,以明确句子的大意;推究句中的动词是表主动还是表被动,以判定它是不是被动句;检验句子的成分是否完备,以判定它是不是省略句,进而确定省略了什么成分;检验其语序是否与现代汉语一致,以判定它是不是倒装句。
另外,也可用“古今对照法”,用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述与原句的表述进行对照,对我们判定是不是特殊句式也是有效的,至少它可以作为我们检验自己初步判断正确与否的辅助方法。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https://m.shanpow.com/xhy/470654/

推荐访问:苛政猛于虎也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