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歇后语
篇一:[九头狮]你们推崇的九灵元圣(九头狮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九灵元圣,又名九头狮子,出自《西游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前后。自从小编写了《西游记里面实力最容易被低估的几个妖怪》的文章之后,就有几个读者在下面评论,说什么你看过原著吗,为什么不写九头狮子等等,甚至自以为是,言
九头狮

篇一:[九头狮]你们推崇的九灵元圣(九头狮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九灵元圣,又名九头狮子,出自《西游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前后。自从小编写了《西游记里面实力最容易被低估的几个妖怪》的文章之后,就有几个读者在下面评论,说什么你看过原著吗,为什么不写九头狮子等等,甚至自以为是,言语不堪。笔者甚为不屑,只是有点可怜他们,随便从网上看个文章就以为掌握了真理。但是,既然谈到这里了,那就有必要好好说道说道,笔者为什么不把九灵元圣放在眼里。
事实胜于雄辩。下面我们从《西游记》原文说起:
事情起因是由于孙悟空等人卖弄本事,非要教什么玉华王子学自己的武艺,每人收了一个跟自己使用兵器相同的王子,雄心勃勃做起老师来,完全把他们的师傅唐僧(当然唐僧除了念经什么也不会)抛之脑后。及至传了武艺,还非要照着他们的武器样式打造一个,所以把各人的法宝都丢给工匠照猫画虎一番,这才给了黄狮精以可乘之机,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九头狮子出场在黄狮精被打败,洞府被烧之后。黄狮精逃跑之后来找九头狮子,道出原委,且看九头狮子怎么说:
“那长嘴大耳者乃猪八戒,晦气色脸者乃沙和尚,这两个犹可。那毛脸雷公嘴者叫做孙行者,这个人其实神通广大,五百年前曾大闹天宫,十万天兵也不曾拿得住。他专意寻人的,他便就是个搜山揭海、破洞攻城、闯祸的个都头!你怎么惹他?也罢,等我和你去,把那厮连玉华王子都擒来替你出气!”那妖精听说,即叩头而谢。
可见,九头狮子对于唐僧师徒是非常了解的,不仅知道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来历,对于孙悟空的“丰功伟绩”也是有所耳闻的。但在徒孙面前,作为妖怪系列中辈分最高的祖翁,他说出这些话来安慰徒孙,也的确无可厚非。这番话,既点明了孙悟空等人的来头(说明自己的确德高望重,知道的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徒孙的爱护,尽管徒孙惹了不该惹的人,但九头狮子依然很好地尽到了一个长辈该尽的义务——准备把仇人拿来给徒孙出出气!(注意,只是出出气,不是杀死什么的,可见其良好的个人素养)。
这是九灵元圣的第一次真正出场。说到“九灵”一词,一共有三种解释:
(1)犹九天。《楚辞·王褒》:“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 王逸注:“想登九天放精神也。”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
(2)指九天的仙灵。北周·王褒《灵坛铭》:“九灵之府,神液所以降祥;五英之阙,蓂华以之昭应。”《云笈七签》卷八:“ 昆仑山有九灵之馆,又有金丹流云之宫,上接璇玑之轮,下在太宫之中,乃王母之所治也。” 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子童乃九灵大妙金母是也。为因蟠桃会上,金童玉女,一念思凡,罚往下方。”
(3)书名。《灵枢经》传本之一。《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
根据《西游记》的剧情,不用说这里是指第二层含义。也就是说,这九头狮子是从天上下来的神灵,熟悉天上的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这名号倒也罢了,自己人给取的,想怎么叫就怎么叫,不然孙悟空也不能叫“齐天大圣”不是(当然后来得到了官方认可)?但说这九头狮子有没有真本事呢?且看他有没有实战能力:
这五个杂毛狮子精与行者、沙僧正自杀到好处,那老怪驾着黑云,径直腾至城楼上,摇一摇头,唬得那城上文武大小官员并守城人夫等,都滚下城去,被他奔入楼中,张开口把三藏与老王父子一顿噙出,复至坎宫地下,将八戒也着口噙之。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发声喊叫道:“我先去也!”这五个小狮精见他祖得胜,一个个愈展雄才。行者闻得城上人喊嚷,情知中了他计,急唤沙僧仔细;他却把臂膊上毫毛,尽皆拔下,入口嚼烂喷出,变作千百个小行者,一拥攻上,当时拖倒猱狮,活捉了雪狮,拿住了抟象狮,扛翻了伏狸狮,将黄狮打死,烘烘的嚷到州城之下,倒转走脱了青脸儿与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儿二怪。
这里说明九头狮子智商很高,懂得用计谋,但还没有与孙悟空正面交锋。而且他算计的的确很到位,如下面的情节,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那小妖原来跑进洞去,即把洞门闭了,到中间对老妖道:“爷爷,外面又有两个和尚来了。”老妖道:“你大王并猱狮、雪狮、抟象、伏狸可曾来?”小妖道:“不见!不见!只是两个和尚,在山峰高处眺望。我看见回头就跑,他赶将来,我却闭门来也。”老妖听说,低头不语,半晌,忽的吊下泪来,叫声:“苦啊!我黄狮孙死了!猱狮孙等又尽被和尚捉进城去矣!此恨怎生报得!”
不出门就知道他的徒孙们的下场,可见他的法力和智商足以让他知己知彼。同时,作为长辈,他有情有义,为了给子孙辈报仇他似乎也豁出去了。下面是他和孙悟空的正面交锋:
你看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大踏步走到前边,只闻得孙行者吆喝哩。他就大开了洞门,不答话,径奔行者。行者使铁棒当头支住,沙僧轮宝杖就打。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教:“取绳索来!”那刁钻古怪、古怪刁钻与青脸儿是昨夜逃生而回者,即拿两条绳,把他二人着实捆了。老妖问道:“你这泼猴,把我那七个儿孙捉了,我今拿住你和尚四个,王子四个,也足以抵得我儿孙之命!小的们,选荆条柳棍来,且打这猴头一顿,与我黄狮孙报报冤仇!”那三个小妖,各执柳棍,专打行者。行者本是熬炼过的身体,那些些柳棍儿,只好与他拂痒,他那里做声?凭他怎么捶打,略不介意。
《西游记》里面并没有说九头狮跟孙悟空怎样对打,却只是说九灵元圣“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 ”,可见他是在孙悟空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利用自身优势,将孙悟空和沙僧抓住的。乘人不备,这算不得真正的好汉,也说明不了他的战斗实力。而且后面他让小妖打孙悟空时,也基本上等同于给孙悟空挠痒。当然,孙悟空很快就用遁法脱身了,这等捆绑对于他来说简直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逃脱。
孙悟空逃出来以后,遇到了金头揭谛、六甲六丁神将等人,陈述了老妖也就是这所谓九灵元圣的根底。知道主人后,孙悟空当然不愿意自己收拾了,于是赶来了太乙救苦天尊的宫殿,请求天尊下界降妖。即便如此,孙悟空也只是陈述实情:“内有一个九头狮子,神通广大,将我师父与八戒并王父子四人都衔去,到一竹节山九曲盘桓洞。次日,老孙与沙僧跟寻,亦被衔去。老孙被他捆打无数,幸而弄法走了,他们正在彼处受罪。问及当坊土地,始知天尊是他主人,特来奉请收降解救。”孙悟空并没有说那九头狮子到底有多厉害,倒是当初告诉孙悟空九头狮子根底的土地把那狮子吹嘘了个厉害,当然对于他来说九头狮子的确是很厉害的。
后来不用说,又是孙悟空带着一帮“官兵”(九头狮子的主人)下来寻衅叫门,好让那厮出来被收服。
行者听言,果掣棒跳近洞口,高骂道:“泼妖精,还我人来也!泼妖精,还我人来也!”连叫了数声,那老妖睡着了,无人答应。行者性急起来,轮铁棒,往里打进,口中不住的喊骂。那老妖方才惊醒,心中大怒,爬起来,喝一声“赶战!”摇摇头,便张口来衔。行者回头跳出。妖精赶到外边,骂道:“贼猴!那里走!”行者立在高崖上笑道:“你还敢这等大胆无礼!你死活也不知哩!这不是你老爷主公在此?”
且看这第二次交锋:“摇摇头,便张口来衔。行者回头跳出。”说明九头狮子也就只有九个头并且口大这一优势。因此,对于早有准备的孙悟空,他的这一优势完全失去了功效,孙悟空连筋斗云都不需要用,直接肉身一跳就能够躲开。除此之外,九头狮子在《西游记》中并没有展露任何能令人信服的实力。而且由于没有装甲与兵器,可以推断出其极度不擅长近身战。至于不伤生,指的是不对付唐僧等人,说不定九头狮子就是被观音菩萨从太乙救苦天尊借下来给唐僧师徒制造麻烦的,因为太上老君的青牛就曾经被借过一场。凡此种种,都说明九头狮子对于西天取经这回事早已知晓,就像《封神榜》里面注定让某个人死一样,师傅明知道他会死,但还是让他进去破阵,以便将来进入封神台顺理成章封神。比如,九头狮子虽然有情有义,但当他的三个徒孙被孙悟空打死以后,只是通过智取将孙悟空打了一顿(也许他知道这对于孙悟空意味着什么),并没有杀死孙武空(恐怕他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当孙悟空再次打死三个小妖,打破门的时候,九头狮子也只是“又找寻行者,但见几层门尽皆破损,情知是行者打破走了,也不去追赶,将破门补的补,遮的遮,固守家业不题。”
看到这里你不惊讶吗?即使九头狮子对于唐僧肉不感兴趣,那他为了他的徒子徒孙也应该赶紧去抓孙悟空回来报仇雪恨呀!而他竟然如此冷静地修补破门,固守家业,是不是太匪夷所思了一些?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他明知道唐僧他们动不得,孙悟空会找人来降服他,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他抓了唐僧等人竟然只是放在那里,可见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圈套,他只是配合而已。他对于徒子徒孙的情义其实也仅限于此。
其二,他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根本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如果硬碰硬只有可能让自己落得和黄狮精一样的下场,他可不傻,何况太乙救苦天尊也说了:“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再次证明这还是一个圈套。
说他善良,我认为谈不上,他只是明白一切,静观一切,顺势配合而已。仔细想想,连观音他们观察情况都要掐指一算,老妖居然听话就知道音,这除了能说明他法术高强,不也能说明他其实是在装吗?明明什么都知道,却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我们都看到了,天尊驾临的时候,不可一世的老妖其实是很可怜的:
那妖精赶到崖前,早被天尊念声咒语,喝道:“元圣儿!我来了!”那妖认得是主人,不敢展挣,四只脚伏之于地,只是磕头。旁边跑过狮奴儿,一把挝住项毛,用拳着项上打彀百十,口里骂道:“你这畜生,如何偷走,教我受罪!”那狮兽合口无言,不敢摇动。狮奴儿打得手困,方才住了,即将锦韂安在他身上,天尊骑了,喝声教走。他就纵声驾起彩云,径转妙岩宫去。
他性情温驯,是太乙救苦天尊早已驯化的坐骑;他道行高深,洞明一切,却装聋作哑,任由徒子徒孙被杀,只敷衍了事。
也许,他也曾经像青狮那样,“曾在南天门前变化法身,张开大口,似城门一般,用力吞将去,唬得众天兵不敢交锋,关了南天门,故此是一口曾吞十万兵。”但那也只是曾经,如今的他,只会乖乖地听主人的话,被狮奴随意打骂,而合口无言,不敢摇动。
话又说回来了,纵然是青狮,曾经吞下了孙悟空,不也被折腾的死去活来么?
看到这里,你给九灵元圣的战斗力打几分?

篇二:[九头狮]1986版西游记没法儿拍的九头狮子到底什么来路?


李天飞(中华书局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
2016-05-07 17:05 来自 翻书党
字号
今天聊一聊玉华州的九头狮子,看看它背后的底细。
九头狮子的头的生理难题
玉华州最大的boss,是一只九头狮子。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书上说得明明白白,它长着九个脑袋:
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
但这里问题来了,就是九头狮子这九个头,到底是怎么长的?
其实我们想想就知道:九头蛇、九头龙这样的动物,九个头是很容易长的,因为它们脖子都很细,大不了把脖子画长点就解决了。九头鸟也是这样。但是很少听说神话故事里有九头虎、九头熊、九头河马、九头大象的。因为这种动物,脖子都太短了!九个头怎么安上去呢?
九头蛇是什么样?很容易想到
所以《西游记》随便一写当然没事,可这个就给后世的影视带来了大难题。因为很难表现一只狮子长九个头。像《山海经》里的开明兽,长得虎,九头而人面。就是这么一副样子:
然而虽然可以这么一画,最高处那几个头,到底脖子长在哪里呢?还是交代得不清楚,就像下面用棍子戳着似的。事实上1986版电视剧,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拍不出九头狮子的原身,只是让九头狮子精作了一通法,就把唐僧、国王等人摄来了。
有一个办法,就是保留一个大头,其他的8个头变小。这样就容易安上了。1986版九头狮子的人形是这样的。
传世的太乙救苦天尊的各种神像,也是这样画的,一个大头,8个小头像项链似的,长在大头上。比如:
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基本上也是这么设计的。把8个头个个缩小,安在大头的周围。否则9个头一样大,那肯定是安不到狮子这样的短脖子上了!
九头狮子还是九只狮子?
然而后世的影视家们满拼地去给九头狮子安头的时候,我们不妨翻翻早期的道教文献,看看这个九头狮子是怎么来的?一翻就出了问题。
五代的杜光庭《道教灵验记》里是这样说的:
(救苦天尊)坐五色莲花之座,垂足二小莲花中,其下有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绕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别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顶光中锋芒外射,如千万枪剑之形,覆七宝之座。
这里明明说的是“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绕天尊之身”,那就是九只狮子了!
然而《太一救苦护身妙经》里,这件事就变得不明不白起来。这部经说的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在一起聊天,元始天尊说:我和你讲一位神,他叫救苦天尊。这是众神中走出一位童子,他就是天尊的化身。元始天尊说,你们诸位只要吟唱救苦天尊的名号,他就会变身。于是:
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足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髮跣足,蹑于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乘空而去。
救苦天尊这些化身嗖嗖嗖地,一个个都乘空而去了,每个化身都有“九头狮子”。然而毛病又出在头字上了,到底这里说的是九个头的狮子,还是说的是长着九个头的狮子?只凭文字看不出来。但从“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来看,似乎还说的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因为这个“绕于身形”,“左右从随”,很明显是和《道教灵验记》一脉相承下来的。如果只是一只的话,如何能有“左右从随”“绕于身形”呢?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里有这么一段: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批霞衣屡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中杨柳不记秋。 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这段是经常在道观里唱诵的,也是特别广为人知的。从这个名字看来,就很难分清是九只还是九头了。所以,《西游记》里把“九头狮子”当作“长了九个头的狮子”,恐怕是被民间的一些误传影响了。
九头狮子,在玉华州故事里,貌似厉害得不得了,随便一张嘴就把孙悟空这样的高手叼去了。他又叫“九灵元圣”,这当然只是《西游记》给它起的名字。其实这是盗用了他主人的LOGO。这也来自《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因为天尊“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元元之祖气,妙化九阳精”,这说的是救苦天尊而不是狮子。
《西游记》里救苦天尊还说:
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孙大圣,你去他门首索战,引他出来,我好收之。
这句话把九头狮子说得这么厉害,“上通三圣,下彻九泉”,其实这也是救苦天尊自己的神通。刚才我们引的《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所以,如果非得问九头狮子为什么这么厉害,那么只能说它的很多功能,是从救苦天尊那里来的。
九头狮子的孙子们
这个九头狮子,还有几个孙子,书中写道:
当时老妖点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诸孙,各执锋利器械,黄狮引领,各纵狂风,径至豹头山界。
这里基本上就是古代笔记、类书里记载的各类狮子开大会。除了黄狮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名字外,另外6个,我们一个个地聊。
猱狮,元陶宗仪《辍耕录》记宫廷朝会:“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狮子至,身材短小,绝类人家所畜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这说的大概是一种体型小的狮子。百度了一下,说是历史上体型较小的狮子是分布在中亚的昆仑狮,也是经常进贡给中国皇帝的狮种。但是是否有动物学上的证据,需要请教专业人士。
白泽,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像狮子,能作人言。《云笈七签》卷一百:“黄帝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这其实就是百度百科。古代没有百度百科的时候,碰上不认识的东西就可以问它。它就能为你解答。所以建议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把它供为祖师爷。
伏狸,这个名字,是根据《博物志》卷三所记神兽造出来的,说是魏武帝曹操伐冒顿,经过白狼山,遇到一只狮子。就叫人去抓,结果狮子咬死了好几个人。曹操大怒,带着亲兵去打狮子(难道是用那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打的?)。狮子大吼一声,朝曹操扑了上来。这时候:
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起上王车轭,狮子将至,此兽便跳起在狮子头上,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一。还,来至洛阳,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鸣吠。
也就是说,这个“伏狸”,并不是说这狮子“降伏了狸”,反倒是狮子“降伏于狸”的意思。
抟象,这是一种能攻击大象的狮子,见于《初学记》卷二十九引宗炳《狮子击象图序》:有一个和尚,从天竺(印度)到大秦去(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忽然听到几十里外有野兽大声吼叫,震天动地,接着就看到许多动物拼命逃走。最后跑来四头大象,用鼻子卷泥,涂在身上,一边涂,一边喷鼻子(是伪装还是给皮增加厚度?)。过了一会:
有师(狮)子三头,搏象血若滥泉,巨树草偃。
三头狮子制服了四头大象,象皮都抓破了,流的血像泉水一样(这里的滥读jiàn,不读làn。泉水涌出的样子 ),大树都倒了。另外,这件事,发生在印度去罗马的路上,那这种狮子难道是分布在印度、中亚的“波斯狮”?
抟的繁体字是摶,和“搏”很像,这里很可能是《西游记》写错了。“狮子搏象”已经成了一个常用的典故。
最后一个“雪狮”,古人确实喜欢用雪堆狮子,比如明冯梦龙《金声巧联·雪消月满》:“时大雪缤纷,路积尺许。里中好事者,戏作雪狮子,伏于道左。”但这似乎不是本意,因为用雪堆的狮子也太不堪一击了。如果我们视野放宽一点,就又可以在藏传佛教里找到踪影:雪狮(Seng-ge-dkar-mo),是藏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出没于雪山间的狮子,鬃毛是绿色,身体白色,常绘于佛教唐卡或徽章上(参见[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那么在这里,我们又看到藏传佛教对《西游记》的影响了!
西藏雪狮地毯
(李天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xianer-xianer”也会发布西游记相关文章。)
关键词 >> 西游记, 李天飞
继续阅读

篇三:[九头狮]孙悟空跟九头狮子比哪个更强?


先看原著中孙悟空有何手段本事:
1、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变化花鸟虫鱼只是其中之一种。
2、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
3、金刚不坏之躯,铜头铁脑,刀砍斧凿,雷轰电劈,俱莫能伤。
4、身外身法、分身法,身上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
5、真身出窍,假身留待原地,真身自由来去。
6、隐身遁身(缩地)法、起法摄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门;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
7、避水法、避火法,水不能溺,火不能焚。
8、腾云驾雾,降龙伏虎,翻江搅海,法天象地,亦是神通之一。
9、火眼金睛,白日里常看一千里路的吉凶,千里之内,蜻蜓展翅,亦能得见。
10、善聆音能察理,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
11、如意金箍棒,长短大小随心而变,一棒力有万钧。
再看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九头狮子在文中的表现:
原著第90回,老怪即唤黄狮精定计道:“汝等今日用心拿那行者、沙僧,等我暗自飞空上城,拿他那师父并那老王父子,先转九曲盘桓洞,待你得胜回报。”
这五个杂毛狮子精与行者、沙僧正自杀到好处,那老怪驾着黑云,径直腾至城楼上,摇一摇头,唬得那城上文武大小官员并守城人夫等,都滚下城去,被他奔入楼中,张开口把三藏与老王父子一顿噙出,复至坎宫地下,将八戒也着口噙之。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发声喊叫道:“我先去也!”
前面已经说了,这本是老妖与其孙儿五个狮精的计谋,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在城楼下与一众妖精鏖战,老妖出手完全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趁其没有防备方才一击得手,除了抓走一大战力猪八戒外,其余如唐僧、玉华王父子等凡人的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九头狮子第一次出手。那些说九头狮子一招端掉唐僧师徒所有人的说法纯属扯淡。孙悟空沙僧就安然无恙。
孙悟空情知中计,便使了一个身外身法,“他却把臂膊上毫毛,尽皆拔下,入口嚼烂喷出,变作千百个小行者,一拥攻上,当时拖倒猱狮,活捉了雪狮,拿住了抟象狮,扛翻了伏狸狮,将黄狮打死,烘烘的嚷到州城之下,倒转走脱了青脸儿与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儿。”
分析下来,这一战基本打了一个平手,有来有往,老妖抓住了我方六人,孙悟空抓住了敌方七人,关键是还打死了黄狮精,等于孙悟空略胜。
在看双方一战之后孙悟空的表现:大圣收了法毛,对王妃作礼道:“贤后莫愁,只因我拿他七个狮精,那老妖弄摄法,定将我师父与殿下父子摄去,料必无伤。待明日绝早,我兄弟二人去那山中,管情捉住老妖,还你四个王子。”
再看老妖的表现:老妖听说,低头不语。半晌,忽的吊下泪来,叫声:“苦啊!我黄狮孙死了!猱狮孙等又尽被和尚捉进城去矣!此恨怎生报得!”
两军对垒,老妖一方的士气与气势显然不及孙悟空一方。通过孙悟空之口我们得知九头狮子第一次出手用得是摄法并非多么了不起的神通,西天取经路上多数妖魔卷走唐僧皆用此法。
唯一不同点是九头狮子有九个头九张口一出手气势惊人,震慑住了城楼上的凡人,孙悟空则怡然不惧。还夸下海口做下保证说“管情抓住老妖,还你四个王子”。孙悟空敢说这话,说明心中有底。而九头狮子的表现则是哭了一场,唉声叹气无可奈何。这九头狮子乃是得道的真灵,是一个好妖,出手也只是为了替其孙报仇出气,不曾想却卷入到与唐僧师徒的争斗中。他明显是知道孙悟空的声名和本事的。
为了抓住行者沙僧替黄狮精报仇,九头狮子第二次出手。“你看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大踏步走到前边,只闻得孙行者吆喝哩。他就大开了洞门,不答话,径奔行者。行者使铁棒当头支住,沙僧轮宝杖就打。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
这是孙悟空与九头狮子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战几十回合,孙悟空也没来得及驾筋斗云逃跑,甚至一句话都没说,一个照面就被他的八张口给衔住了。这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斩颜良文丑,更不答话,赤兔马快,手起刀落,一招秒杀。九头狮子之所以能够一招得手有几点原因:1、法力高强,胜过孙悟空,2、出其不意攻其无备,3、知己知彼,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对敌的优势。
书中说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一方面是说明他非常自信不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兵器和披挂,他的技能属性用不着兵器和披挂。他是一只好妖,嗜好睡觉不喜与人好勇斗狠,出手也是迫于无奈。活捉唐僧却不杀生,对唐僧肉一点不感兴趣。当然,他也不可能咬死或吞吃孙悟空,大圣一身金刚不坏,吞了孙悟空就是自讨苦吃,狮驼岭的青狮精被孙悟空坑的直叫爷爷。他抓住孙悟空却弄不死孙悟空,这就为后来自己的失败结局留下了隐患,九头狮子输掉是必然的结局。论棘手程度和打不死的精神,孙悟空迟早能磨死他。
“行者就使个遁法,将身一小,脱出绳来。”逃脱的孙悟空从土地处得知九头狮子是救苦太乙天尊的坐骑。此时的西天取经路已经走了一大半,从救苦太乙天尊对快修得正果的孙悟空的态度来看,大圣已经今非昔比了。天生“混元上仙”孙悟空的成长是惊人的。
综上所述,九头狮子只有在法力上强过孙悟空一头,远没有到各方面都碾压的程度。论聪明才智,论心狠手辣,论持久战,论进步与成长悟性,孙悟空则更胜一筹。所以,孙悟空的修为超过九头狮子是迟早的事,成为斗战胜佛的大圣正说明了这一点。

九头狮

https://m.shanpow.com/xhy/302220/

推荐访问:九头黄金狮
《九头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西游记歇后语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