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名言
永字几画篇(一):“永”字八法详解 图——“永”字八法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都从“永”字八法学起。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极力推行“永”字八法,并且颇有研究。隋朝初年,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又把王家历代相传的八法有过更深的研究和传播推广。直至近代,在历代书学史上有众多的名家书圣对“永”字八法
永字几画

永字几画篇(一):“永”字八法详解 图


——“永”字八法
    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都从“永”字八法学起。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极力推行“永”字八法,并且颇有研究。隋朝初年,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又把王家历代相传的八法有过更深的研究和传播推广。直至近代,在历代书学史上有众多的名家书圣对“永”字八法都做过论述和解释。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永”字中的八笔,分别代表八种笔法。(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这八种笔画的笔法是:
      侧:是“永”字的第一笔——点画,写点时不是中锋直落,而是侧势斜落笔,势足收锋,所以称为“侧”。
      勒:即“永”字的第二笔——横画,把它引申为长横。逆锋起笔,缓行急收。写横的笔意就像勒住奔马口中横铁两端拴住的缰绳,右行笔取迟涩,所以称为“勒”。
    努:是“永”字的第三笔——竖画,写竖画时要劲挺而有姿态。不要过于僵直,过直反而显得无力。其姿态胸腰挺起,直中见曲,向下行笔时,笔管逆向上,笔尖也逆向上,所以称竖画为“努”。
    趯:是“永”字的第四笔——钩画。写钩时要驻锋回上较快地趯起向左出锋,笔力要集中在锋尖上,好像用脚踢球一样,迅速有力地一脚踢出,所以称为“趯”。
    策:是“永”字的第五笔——挑画,行笔稍向右上方爽快地挑出。好像用马鞭子策马之势,果断而有力。一鞭子抽下去,立刻收起来,所以称为“策”。
    掠:是“永”字的第六笔——撇画,写撇画要笔锋向左斜下,力送撇尾,如“燕子掠水”之势,故称为“掠”。
    啄:是“永”字的第七笔——短撇画,其笔势和形态如鸟啄物之势,所以称之为“啄”。
    磔:是“永”字的第八笔——捺画,写捺时由左向右下渐行渐按,铺毫运行。笔势要一波三折、气势开张,好像一把大刀向下切物。
      “永”字八法之所以成为历代学书用笔的楷模,据说“永”字的结体概括了一般字所具有的笔画。只要掌握了这几种笔画的用笔,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
    初学写字的儿童,在学楷书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挑、折时,可借助于比喻形象的“永”字八笔的笔势,对于练习书写是有启发的。
 

永字几画篇(二):“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目录
“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
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
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
展开
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的典故
  
《永字八法之中锋》套色木刻\宣纸 徐增英
[1]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永字八法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努”。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编辑本段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编辑本段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
  ——唐.李阳冰
  《翰林禁经》(唐.李阳冰)论永字八法
  点为侧,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
  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竖为努,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为趯,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左上为策,策须斫
  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左下为掠,掠者拂
  掠须迅,其锋左而欲利;右上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笔不罨,以疾
  为胜;右下为磔,磔者,不徐不疾,战行顾卷,复驻而去之。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清.包世臣
  包世臣论八法:夫作点势,在篆皆圆笔,在分皆平笔;既变为隶,圆平之笔,体势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侧也。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这个字不甚妥当,我以为应该用铺字)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后人为横画,顺笔平过,失其法矣。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仰画为策者,如以策(马鞭子)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我以为应当用趯字)者,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长撇为掠者,谓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笔如掠;后人撇端多尖颖斜拂,是当展而反敛,非掠之义,故其字飘浮无力也。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也;后人或尚兰叶之势,波尽处犹袅娜再三,斯可笑矣。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们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摘自 书法漫谈(沈尹默著)
                                                                         

永字几画篇(三):“永”字八法+掌握了永字八法才可以说懂书法

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掌握了永字八法才可以说懂书法
为什么说永字八法是书法的入门?这是因为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努(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永字八法”, 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
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努(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每日一题:“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八法精解
“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每日一字:永
掠:掠是长撇,是使汉字活泼昂扬的润滑剂,它的连笔过程就像用梳子梳头发一般,古人形容它像犀牛角或象牙。
撇画在国字中的笔势,是从右上方斜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种笔画。书写时,跟竖的起笔略同,比捺稍细,姿态 要舒展。撇画要注意:起笔逆锋向左上、折锋向右下按笔、提笔转锋向左下用中锋行笔;起笔较重,行笔渐轻,力 送到尾端。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和取势不同的需要,撇画的形态也有多种变化,名称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短撇 、弯头撇、长直撇、竖撇、长曲撇、回锋撇、兰叶撇。
撇的写法: 撇和竖的起笔略同,但笔势是从右上方斜向左下方。
一、起笔笔尖微向左上方藏锋入笔。
二、随即折笔向右下顿笔轻按。
三、提锋暗转向左斜下行笔。
四、撇出时,笔尖要渐渐提起(约三提)。
五、收笔时,能自然微露出笔锋。
写撇的笔势,正像船工划浆的动作,凝练、沉稳又均匀有力。但切忌三点:
一、行笔至中途,不可提笔向下扔出去,或过早撇出去这样易出现
下半部瘦弱飘浮,或笔力未送到尾端,而成 散尾状。
二、行笔至尾端提笔,不可出现软而无力的鼠尾状。
三、行笔到左下方时,勿出现偏锋,而呈现左上边平直、右下边锯
齿形之败笔。
欧体撇画写法
撇很像竖画中的悬针竖(把悬针竖转向左斜下方向的形态)。
典故
「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居传,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钩,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什么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详细解释
1.点为侧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同努)
4.钩为趯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跃的样子,同跃)
5.提为策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掠是拂掠之意)
7.短撇为啄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现代-沈尹默说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们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古人云:“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句话在书法和绘画上同样适用,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等。而宋朝,追求整体的易趣和不拘法度。元明两代人,在赵孟頫:结字因时而异的影响下,更注重字体的形态。这是从总体上对各朝书法的归纳。
今人习字,更多的是注重笔画、字形的形状,而忽略了传统审美当中内在的韵味、神态、意趣……等,从而练了很多字,却和古人相去甚远。
《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孙子兵法》云: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说文解字》:势:盛力,权也。
“势”在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却又说不明白。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法,叫做笔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历代书法大家,无不以笔法作为主攻对象。瘦金体也亦如此。
墨水书法课

从空中落笔,向右下顿笔而成。向左下出峰带钩,腹部挺直,背部带弧,与水平约呈45°角。
墨水书法课

露峰下笔,斜切纸面,笔尖朝上,笔肚朝下,上下钩呈45°夹角,笔杆右倒,向右行笔,左粗右细至末端轻抬笔稍高于主体部分,(笔尖不离纸),再顺势向右下呈45°角重按笔毫,顿点向右下带峰出钩或向内回笔藏峰圆收,顿点尾部与起笔处齐平。
墨水书法课

笔锋下笔,斜切纸面。笔尖朝左,笔肚向右,向下快速行笔。至末端向右轻抬笔稍稍高出主体部分,再向右下裹锋重按顿笔,向左上回笔圆收或向上带出锋带钩。
墨水书法课

露锋下笔,斜切纸面,笔尖朝左,笔肚朝右,向左下方用力撇出,上粗下细,挺直而犀利,形如匕首利剑。
墨水书法课

从空中落笔,由左下往右上露锋起笔,稍驻压锋,提笔转锋向右下写一斜竖,上粗下细,至底部稍驻压锋铺毫调整笔锋,向右弹出捺尾,捺尾较长,底刃较平,略带波度。
墨水书法课

露锋下笔,斜切纸面,提笔由左下往右上用力挑出,宁直不弯。
墨水书法课

完成竖画后再竖画末端驻笔,压锋,调整笔锋,带弧势向左上方用力勾出,出峰丰润,与竖画起笔处相连围城月牙形。
墨水书法课

由横画与竖画结合而成,在横画的末端直接向右下顿笔压锋,按成竹节状的方肩。驻笔调锋,从方肩内提笔向下写竖画。
【永】字在书法领域里,占有相当举足轻重的位置。大凡教、学书法者,不管硬笔或毛笔都必须把永字八法当作必修课,我教的学生一个【永】字必须练上一星期时间,我认为可以了,再学第二个字。永字八法是练好书法的基础,书圣----王羲之练【永】字整整练了15年,何况我们呢? 因为永字的八画融入到几乎所有汉字里。
写好永字的关键,我的体会是,侧法(点)离勒法(横)折的距离,策法(挑)横离勒法的距离,掠法(撇)离弩法(竖)的距离要大而且略微相等才好看。
书法是一门汉字书写的艺术,也是人的第二门面。这张脸很重要。古人说的好,字乃文之衣冠,先敬衣冠后敬人。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字呢?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呢?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法来共同学习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书法审美是道的问题,基本技法是技的问题,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讲,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技。技法是基础,而审美是关键。下面讲的是最重要的书法审美问题:永字八法
书法有5种书体:篆、隶、楷、行、草,而楷书是基础,高楼大厦平地起,我们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书法地基呢,首先要打好楷书的地基,楷书是书法中的地基,楷书的地基是什么呢?就是笔画问题。
首先看下笔画问题,笔画就是一笔一划完成的,一个笔画就是一笔完成。汉字一共有多少种笔画呢?汉字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我想万变不离其宗,一共是28个笔画,28个笔画是什么呢?
组成了所有汉字,有的非常复杂,有的非常简单,有的笔画拐来拐去非常复杂,我们要把它简化,怎么简化呢,先举个例子,举个“马”字为例,看看马字有几个笔画,第一笔是横折“┐”,第二笔叫竖折折钩“?”,第三个笔画叫做横“一”,马字有三画,三笔就是三画,第二个笔画叫做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太过复杂,不用去学,把它简化,把它分解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叫竖折,第二部分叫横折,第三部分叫弯钩,弯钩就比直钩要好看,它就饱满,这样的话,又简单,又准确,这样28种笔画简化成20种笔画,这20种笔画叫做分解的笔画。
这20种笔画,首先是正点和反点,正点和反点再归类,归成一个字就叫点,反正都是点。用一个字可以概括的笔画,一共有多少种呢?
20种笔画呢,分解的还是有些多,再把它分解,就变成了8种,这8种是什么呢?这就是古代非常有名气的叫“永字八法”,因为一个“永”字里面包含了8个笔画。
哪八个笔画?首先,是个“丶”,点如高空坠石,像高空中的危石,垂垂欲坠,显得非常有力量;然后是横“一”;然后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折,然后一个字是竖,然后是钩, 这个笔画组成了横折钩;其实包括了横折竖钩四个笔画;接下来是提“?”,古代横经常写成提;然后是长撇“丿”,接着是短撇,两个撇,一个长一个短,合并为撇;最后一个是捺“乀”。水永远的流,表示长,表示永远,永字里面包含了8个笔画,我们叫它永字八法。古代的两个撇是分开的,短撇叫啄,长撇叫掠,现在合并为撇,增加了一个折,加在一起正好是八个笔画。再总结下写出来: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提“?”、钩“亅”。这八种笔画,代表着所有的笔画,而8种笔画还是不好学,怎么办,继续简化,把8种笔画简化为5种,变成5种更具体的更简单的形态。那么把一个长的笔画切割开,变成三部分,涉及了笔画的基本理论问题,不管哪个笔画,一定由三个部分组成。人由哪三个部分组成呢?头、脚、躯干。笔画也是这样,哪三个部分组成呢?开始的部分,我们叫着起笔,中间叫行笔,结束叫收笔,连在一起叫“起笔、行笔、收笔”。如果会写起笔、行笔、收笔,那么每一个笔画都迎刃而解了。起笔分一种形态,行笔分两种形态,收笔也分为两种形态,总共5种形态,这样就可以把永字八法变成起笔、行笔、收笔的5种形态。
先学习行笔的两种形态。人分男和女,自然界有天和地,其中一类我们叫做“阴”,一类叫“阳”,这是《周易》的一种思维,天地万物,首先混沌未开,然后一阴一阳之为道,笔画也是这样,行笔我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的,相当于阳刚之气,一种是弯的,相当于阴柔之美,正如《周易·乾卦》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行笔只有两种,一种是直的“丨”,一种是弯的“丿”。比如竖钩“亅”,它的中间是直的,弯钩呢,比如马字,折钩部分写成弯的就好看,写成直的就不好看了。短撇直,长撇弯,短撇如一把刀,非常锋利,非常有力量,而长撇呢,像一个柳叶,婀娜多姿,一个直一个弯,一个阳一个阴,形成一个美感的对比关系,这就是行笔的两种形态。
下面再学收笔的两种形态。先把横立起来,立起来就变成了竖“丨”,这个竖叫垂露竖,收笔像垂下来的露珠,竖分两种,第二种像悬挂的针,叫悬针竖,连在一起,一个叫垂露,一个叫悬针,一般的规则,先垂露,后悬针,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要用悬针竖,否则用垂露竖,二者收笔是不一样的,一个收笔像玉润的珠,一个像尖锐的尖,这样关系就不一样了,一个阴,一个阳,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垂露竖叫着圆锋收笔,带尖的叫尖锋收笔,一个像中流砥柱,一个似定海神针,这就是收笔的两种形态。
收笔带尖的多,收笔不带尖的少。看下横的收笔不带尖,不带尖的我们称为顿笔,即圆锋收笔。顿笔是停的意思,不用动,自然的停住就叫顿笔,垂露竖的收笔也是这样,这是两个收笔不带尖的。点的收笔也是这样,自然的停住。比较多的一种是收笔带尖的这种笔画,怎么写呢,就是笔画越来越轻,叫做笔入空中,还是很好掌握的。举例:撇写出来,就是悬针竖向左,一摇头,一摆尾,起笔不变,行笔变弯,收笔越来越轻,这个尖就写出来了,跟写悬针竖的书写原理是一样的。再写短撇,短撇直,行笔变了,收笔不变,收笔也是带尖的,然后呢把它调过头写,向右上角写,越来越轻,就是提。竖笔写出来,收笔接个提,就叫竖提,向右的叫提,向左的叫钩。钩分6种,第一种叫竖钩,跟竖提相反,书写的原理一样;竖钩再变就是弯钩;再变是横钩;还有竖弯钩;斜钩;卧钩。钩6变,收笔都是越来越轻。收笔带尖的还有最后一个就是捺,捺的收笔也带尖,但是有些特殊,不是尖特殊,而是行笔和收笔间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怎么写呢?就是拐个弯,先停住,然后向右越来越轻,带有尖,这个夹角就是通过拐弯来实现的。到这里就把收笔的两种形态完成了:圆锋收笔和尖锋收笔。讲到这里,就剩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起笔的问题,所有的笔画起笔怎么写?
看每个笔画的起笔怎么写。以点为例,从点开始写,古人说的好,心有灵犀一点通,点会了,别的都好办了。起笔很关键,就是带了个尖,这个尖怎么写,非常重要。写任何笔画,开始都应该先轻后重,这个称作空中落笔,在纸的上方,留点空隙,然后慢慢落笔,逐渐加力,最后停住。古代叫打笔,也叫筑锋,也叫凌空取势。点会写了,就可以变,由一种形态变为两种,向右下角写的叫正点,向左下角写,上部不动,下部转过来,这个笔画叫反点,书写原理没变,尖而弯,空中落笔。这是第一个笔画,下面由点变成第二个笔画,叫做横,这里行笔是直的,收笔是圆锋的,起笔跟点没有变化,一定是带尖锋的起笔,空中落笔,轻轻的落笔,然后拐弯,就形成一个夹角,这个讲捺的时候提过,这是横的第一个特点,那第二个特点呢,就是行笔,一定是左低右高,叫抑左扬右,这种是长横,另一种是短横,跟长横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行笔和收笔之间那个顿笔是大还是小,短横轻顿,长横重顿,横会了,竖也就会了。把横立起来,照个镜子,右上角是个钝角,下面是圆锋收笔,这个是垂露竖,而悬针竖呢,收笔越来越轻,起笔不变。继续变,向左一摇头,一摆尾,变成撇,也分两种,起笔没变,长撇弯,短撇直,一个直一个弯,一个阴,一个阳,撇也就完成了,书写原理跟悬针竖一样的。
下面讲最复杂的捺,再怎么复杂也不过三种笔画,起笔行笔收笔,就看起笔行笔收笔怎么写了。起笔好写,因为所有笔画起笔是一样的,叫先轻后重,撇的行笔要足够的弯,像个大的脸盆斜着放的,一定要弯下去,不弯下去就不会好看,捺的起笔和行笔的关系好似小圆接了个大圆,反切的关系,两个圆不相交也不相离,这样就好理解了,行笔与收笔的关系上面也讲过,就是停住,换个方向形成一个钝角。捺也分两种,斜着写的叫斜捺,放平了写叫平捺,走之旁专用的捺就是平捺,捺学完了,其他就好写了。
先看折的写法,折就是一个横接了一个竖,横的收笔接上竖的起笔,横会写了拐下就是横折,先写横的叫横折,先写竖的叫竖折。接下来是提,提就是把横的收笔提起来,起笔跟横是一样的,行笔也是直的就是角度抬高,收笔变了,就是越来越轻,提非常好写。加了个竖就是竖提。
剩下最后一种是钩,前面讲过钩6变,没有讲起笔,加上起笔再来讲。第一种钩叫做横钩,横的收笔接上个尾巴,相当于一个小短撇;竖钩就是竖加上一个向左的一个钩;弯钩;竖弯钩;斜钩;卧钩。注意收笔的方向,不要把起笔丢掉就可以了。到此为止,永字八法都讲过了。
总结讲下永字八法都是什么:首先,是点在上部,上部的点,然后接上4个非常主要的笔画,横、竖、撇、捺,加在一起有5个,还剩3个小的笔画,折、提、钩,连在一起叫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分解成20种不同的形态叫做20种分解的笔画,所有的笔画中,就是钩的变化最多,有6种,其他的笔画各具两种形态,加在一起共20种。
这样讲还是多了,把永字八法再简化,分成三组:第一种以点为代表的一组,这个组按起笔分,点会写了,往下变,顺时针旋转45度,这个笔画叫弯钩,再往左下角变,就叫反点,往右下角变叫捺,起笔都跟点是一样的,收笔有个夹角,再放倒,就是平捺,再变就是卧钩,这几种笔画,起笔都是非常相似的,一个会,应该都会了,只要明白了空中落笔,这组都会了。第二组是以横为代表的,横有三部分组成,抑左扬右,重点是起笔和行笔间有个夹角,既有起笔的尖,还有夹角。轻顿就是短横;加个钩就是横钩;加个竖,就是横折;向右提起来就是提;起笔都是有个尖,然后再有一个夹角,这是第二组。第三种就是把横立起来,以悬针竖为代表,起笔和行笔之间很横是一致的,就是竖起来了,既有一个尖,尖锋起笔,也有一个角,向左边就是撇;长撇弯,短撇直。垂露竖,加个提,叫竖提;向左的是竖钩;再向右变就是竖折;再变就是竖弯钩;再变是斜钩;这组起笔形态还是一样的,全是起笔带尖,并且有夹角,和横的那组很像,跟点不一样,有尖和弯。这是起笔的三种形态。
还觉得多,可以再简化,损之又损,几近于道,或者叫大道至简。所有的笔画变成一个问题,笔画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有些人写字,别人评价,就说字写的很有劲,看着就舒服,那么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字有笔锋。笔画的灵魂在于笔锋,笔锋问题是通过角来实现的,怎么实现的,就是书法原理问题,是技法的问题。首先,收笔越来越轻,就有收笔的尖了,难度系数为1;第二个就是起笔和行笔之间要形成夹角,写成钝角,难度系数为2;第三个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所有笔画的起笔都是空中落笔,写出尖来,轻轻的落下去。这样所有的笔画从原理上讲就能写好了。古代书法家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移。意思是指笔画问题是最重要问题,千年不易,但是千古不传。
通篇讲了一个问题,千古不传之秘,究竟笔画的灵魂笔锋是怎么写出来的,叫做空中落笔,然后由一种形态,变成5种笔势,然后扩展为永字八法,然后变成20种分解的笔画,然后28种笔画就都会了。赵孟頫的后一句,结字因时相移,怎么理解呢,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写好字呢?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笔画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字问题,结字的问题就是结构的问题,结构如果写好了,笔画也写好了,这个字就写好了。小编先分享笔画的问题,下期分享结构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磔:捺称为磔,也称为波,它变化多姿,常和撇搭配,相互顾盼,左右呼应。
「捺」是向右下方伸展的、上细下粗。捺画的形状有起伏,好像大海中的波浪形。
「捺」有「一波三折」的说法:从捺的起笔开始到颈部是第一折(较短),从颈向右斜下到捺脚是第二折(较长),由捺脚向右平伸到捺尖 是第三折。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的需要,方位和取势有所不同,捺的形态也就有多种变化。
捺画写法
一、起笔虚势向左上逆锋。
二、转锋向右下中锋行笔,渐行渐按。
三、至捺脚处笔毫尽量铺开(铺足)。
四、再下压上挤向右平推,渐行渐提,力送捺尖空收。
「捺笔写法」举例说明如下:
一、斜捺(长捺):如大、丈、夫、天、金...等。捺画与撇画如字的两翼,要写得舒展开阔。
二、平捺(横捺):如之、道、超...等。捺尾要较长些,写得较平且有仰势,但不可使捺尾上翘。
三、回锋捺:如不、欣、途、巷...等。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要把其中一个捺变为反捺,使该字充满变化。也有些字可以单独写成反捺。反捺要写得厚重、挺拔有力。
欧阳询之捺法详解
在楷书中,左撇右捺,伸缩不同,变化多端,像鱼绪、鸟翼般,有翩翩自得的样子。像大刀一样锐利有力,是楷书捺画的特征。
趯:钩画叫趯,就像人用脚跟踢东西,起初力不在脚,忽然踢出去,全身的力量就达到脚尖,这是用力最大的地方。
「钩」是附属在其他笔画上的形态,不单独存在。或由下向右上、或由下向左上运行的挑点,连接在其他笔 画(如横、竖、弧)之后,即「钩」画。
在基本笔画中,「钩」画的书写难度较大。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钩」势如用脚踢球,迅猛一脚踢出,要力送钩尖, 使钩画呈饱满、锐利的三角形。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需要,钩有多种变化,如直钩、右向钩、横戈(以上属直钩);弧钩、横钩、浮鹅钩(以 上属弯钩) 把竖钩倒立起来,形似鹅头。
钩画写法
一、先写一竖画。
二、至钩处略向左稍顿笔。
三、向原道提收,再由上往下蹲笔(稍驻)。
四、然后再向左(微左上)平推出锋。
横钩的写法
一、先写横画。
二、到末端钩处笔锋先向上微提,再向右斜下顿笔。
三、笔锋原道向上提收,再向右下蹲笔,然后向左斜下轻快趯出。
「心钩」或「右弯钩」的写法:,笔势向右下横弯,作包势。
一、以笔尖向左上方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顺势)横弯至水平(渐按)。
三、至钩处(微向右上)稍顿、提锋向左。
四、蹲笔向字心钩出。
浮鹅钩的写法:
一、以笔尖向左上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顿笔轻按。
三、提锋暗转微向左斜下(渐提)。
四、至转弯处暗转(轻提)。
五、顺势圆转使笔道平伸(渐按),向右上方微翘(稍顿提收)。
六、再顺势一蹲向上趯出。
欧体钩画写法图解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
竖钩
左弯钩
横折钩
在经历了笔画的解密和结构的解密后,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笔画面前,做新一轮的解密工作。前面曾经讲过,“永字八法”有内秘和外秘之分,前一轮对于笔画的解密是属于外秘层面的,新一轮的解密则是属于内秘。就笔画而言,外秘指的是具体笔画的书写要求和形态要求,内秘指向的则是笔画如何生成,即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笔画。
笔画,顾名思义,自然是笔画出的道道,对于汉字而言,笔画就是毛笔画出的道道,也就是说根据这个道道的行迹可以看出是毛笔所画,它体现了毛笔的性能、结构和形态。首先从笔画的形态上来看,由于是毛笔书写出来的结果,所以每一个笔画从外形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个笔毫及其运动的形态。比如一个横画,其起笔处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而后是运行至收笔处依然是一个笔毫的锥状体,竖画也是如此。撇画之所以渐行渐细的尖状收笔,看看其实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其他笔画依次类推,都可以看到笔毫的身影。其次,由于毛笔有着一定的结构,所以写出的笔画自然内含结构。
毛笔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笔内部的结构,包括主毫(笔心)、辅毫(被),这样一个有内部结构的锥状体写出的笔画也要求含有这种内部结构。换言之,笔画是一个有结构的圆柱,按照古人的说法,有骨有肉,骨是主毫所为,肉是辅毫所设。只要是毛笔所写,不管线条的粗细,都要含有这种结构才能称之为笔画;二是笔毫从笔尖算起向上依次分为笔尖、笔腹、笔腰等,这样的结构在一根长笔画的运行过程中体现为粗细的变化,而不是平板一块,并为个人用笔方式和个人书法风格的塑造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永字八法”中的笔画为楷书的笔画,其内部质量、精细外形的要求则是来源于毛笔性能的发挥。众所周知,毛笔的性能为:尖、圆、齐、健,其中“尖”的性能要求每一笔画的锋芒要能够展示出来,出锋固然是锋芒毕露,精神外耀,事实上,藏锋也并非没有锋,而是藏起来了,藏在了笔画内,只有明眼人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藏锋并非是书法故意所为的一种技术,而是上下前后笔画的连贯运行的结果,不是为藏锋而藏锋,而是笔势使然。
“圆”的性能体现在笔画中自然是要求笔画要“虽细如髭发亦圆”,如果“圆”的性能不能发挥出来,则是“虽粗如椽亦扁”,“圆”是对笔画质量的审美要求,而“扁”则是一种淘汰。在我们的生活中,“圆”和“扁”作为两个形态的判断词,应该是中性的,你的身体圆未必就是美的,她的身体扁看起来可能更有美感,但从笔画的审美而言,“圆”则美,“扁”则劣。其原因其实不是审美心理问题,背后支撑的是毛笔“圆”性能的发挥与否,发挥了笔画“圆”则美,否则就是“扁”就不美,如此而已。“齐”,就是毛笔打开后其头整齐如刷。毛笔“齐”的性能要求笔画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将毛笔“齐”头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此写出的笔画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楷书中的笔画会在信手挥洒中一笔塑形,反过来的理解是楷书笔画的斜切起笔和收笔其实来源于毛笔的“齐”的外形;而将毛笔“齐”的性能发挥出来,笔画的中段能够浑厚饱满,充实有力。
如果笔头不齐,写出的笔画通常是孱弱无力的。当然,这种审美都要倒过来理解,即世上本没有什么“样子”一定是美的,都是源于背后的要求,在笔画,就是充分发挥了毛笔性能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美。尽管在书写时并不一定真的去看这一笔画有无发挥毛笔的性能,但这些在潜意识中却始终支配着我们。最后再来看“健”,毫无疑问,“健”就是有弹性,很容易理解,毛笔的“健”性支配着笔画必须要有弹性,否则就不美。
所以,笔画这一名称中包含有喻意,准确的理解是:笔画就是毛笔所说之话。毛笔的一切信息都显现在笔画中间,而对于笔画之审美的要求其实在“笔画”这一名称中都有所说明了,当然,这要看我们理解的能力。但是,毛笔是不能自身运行的,它需要一个外力施加给它动力才能运动,这个外力来自于书写者手的运动。于是,循着这条线路,我们会发现笔画的方向何以如此。
我们在书写笔画时通常被要求:横画要从左向右,竖画要自上而下,撇画自然是要从右上向左下行进,而捺画是从左上行向右下方向。倘若一个书写者是反过来书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要纠正他,因为他这样书写是错误的,我们看着心里也别扭。尽管有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常常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反方向书写笔画,但事实上并未给他的书法带来任何的有益的效果。笔画的方向要求就藏在“永字八法”中。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反复做的工作是说明汉字的结构是源于我们右手运动的先天设定。首先是我们的手,而后是我们的右手。为什么叫笔画呢?前面讲的是毛笔所说之话,强调的毛笔在其间的显现和作用。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画”,是人在画,是人的右手在画。
《释名》中解释“画”字本义说:“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一般是尚右的(左撇子除外),所以用右手划出的道道才叫作画。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笔画是说我们的右手拿着毛笔所画出的道道。从笔画这个道道中,可以看到是毛笔所画,因为它中间显现着毛笔的结构、性能和形态,同样,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右手所画,也就是说右手的运动规定应该能够从中看出。右手的运动规定就表现为笔画运动的方向。
来看我们的右手。右手之“右”是一个象形字(如下图所示),就是我们的右手形态,即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以此作为空间的方位词,这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是说空间是源于我们人类身体的生存运动。
也就是说,空间性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在空间中存在是由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来解释,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通常显示出去远与定向的性质。去远是人类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去其远的意思是先去去远,再拉向近处,这其中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倾向,去远是为了拉近,从而办到、准备好、弄到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当今或多或少都被迫一道提高速度,而提高速度的一切方式都以克服相去之远为鹄的。所以,人类的活动首先显示为去远拉近的性质。人类的寻视操劳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左和右这种固定的方向都源自这种定向活动,一如其随身携带着它的去远。在这种定向的去远活动中,我们的身体中的空间化也是依循着这些方向标明的。所以,凡是和我们的身体合而为一的事物必须依左右来定向,如手套有左右手之分,而手工工具则相反。
在书法中,书写者的活动方式就是右手的去远拉近的定向运动,就是如何将右手的先天运动能力如何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之最大化的运动。
在书法中,毛毛、汉字和书写本身都是浑然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在书写中一定体现为定向的性质即一定体现为是右手的运动。那么,右手的去远拉近在笔画中就是横画的自左向右:右手先向左去远,尔后向右拉近,所以左起右收。竖画自上而下:右上先向上去远,尔后向下拉近,上起下收。左、上为远,右、下为近,都是以手部关节点为中心而言的,反之则难以运行。同理,撇画自右上向左下运行的规定也是右手去远拉近的结果,捺画亦是如此。去远、定向正是“画”之本意。
反过来,没有这个去远和定向的规定行不行,即是说我的右手完全也可以从右向左,从下向上运动,为什么就不行呢?是的,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书写者如此行笔。但问题在于如果你在人的身体之外预设了一个汉字形体的存在,那么,你自然可以这样书写,这样的书写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绘画的行为。绘画是围绕着外物而展开的身体运动,这里,运动居于次要地位,外物之形才是主要的,所以身体的自主性便丧失了。书法书写的汉字和绘画描摹的物体并不是同质的结构,在书法中,汉字并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是在书写中生成出来的,汉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是源于书写者手持毛笔书写的结果。
和绘画史不同的是,在书法史上,几乎一流的艺术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书写物,或手札或便条或草稿,极少有正式的所谓创作。这其中的原因即在于书法是和人的身体相关联,准确的说就是身体运动本身。一旦沦于现在所谓的创作,便基本等同于绘画和设计,即预设一个结果,要求身体去“削足适履”,限制了人的身体运动本身。这里所讲的身体运动本身是说源于身体自身能够的运动,是为身体而运动的运动,而不是为外物所役使的被迫运动,其本质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所以,在书法中,书写和身体和生存活动合而为一。
如果你有心,会发现笔画的形态固然是源于毛笔结构、性能和形态,但根源还在于书写者手部运动的去远拉近和定向运动。以右手为中心,远则细,近则粗,笔画的形态变化就一目了然了。进一步的理解是:书写者右手的运动方式正是发挥毛笔性能的最佳运动方式。而在这里,笔画的起、行、收的时间性格与结构方向的空间性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融一体,不分彼此。
如此,我们大抵清楚了笔画的由来。我们知道,汉字在诞生之初是没有笔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都是只有线条没有笔画。但到了隶书,笔画开始产生,有了一定的笔画形态和书写方向,只有到了楷书阶段,八法具备“永字八法”,笔画最终形成。也就是说,世上本没有笔画,更不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笔画是一种规定形态,我们只要按照其固有形态去描摹就行了。
解密“永字八法”中笔画的如何生成,就是要告诉大家:
笔画也好、汉字也罢,都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源于书写者右手持笔的最大化运动。书写活动所要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生存活动之外,在人身体之外去找寻一个客观存在的美的汉字或汉字美的规律,而是应该反过来向人身体内求,找寻右手的运动方式和毛笔与之协调中的毛笔性能的发挥。只有毛笔的性能发挥了,右手的持笔运动才能成为“无笔”运动,在一种上手状态中,信手挥洒,无往而不利。
“永字八法”中还包含着中国书法一些深层次的秘密,比如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用语和表述方式,以及对于从线条走向笔画内在审美的要求等,希望在以下一篇中能够有所阐释和解读。
挑法:也称“策法”。策法像以鞭策马,用力在鞭把,得力在鞭稍。要快而锋利,但线条要饱满。似用马鞭子策马,一鞭打下,立刻收回。
具体写法是:横画直落笔,铺毫转锋,有力地向右上方挑出,要力到挑画尖端。《笔决》云:“始筑锋而仰策,徐转笔以成形是也。具体运笔是:逆锋起笔,折笔向下,顿,然而提笔向右上角趯锋。
撇法:宋代书法家姜夔云: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撇之书写,指法用送。即“永”字八法中之掠是也。凡撇必用回锋,开始先将笔尖从下而上,后无多头。逆锋向右上起笔,转笔向下稍顿成点,接续提笔向右下轻快运行,然后撇出,收笔作尖峰。撇之书写,手腕必须悬起,与笔俱行,逐渐运送展放,将笔力到送到底,使笔势贯穿于笔画之终。若于腕紧贴纸面斜佛,半途撇出,则单薄无力,形如鼠尾,则成“病笔”矣。
捺法:也称”磷法“,似一把斜角刀。捺的笔法来源于隶书,要“一波三折”。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要“束得紧”,则含蓄有力;折向右上时,颈部要“提得起”,就是要细些;折下捺时,要“按得下”,就是要按得重些,笔毛尽量铺开;捺脚右杨时,要“收得起”,并有畅快之感。
《笔决》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磷之。其笔或藏锋,或出锋,由人心之所好为之也。”具体运笔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势力开展,至下半截略带卷起意,至捺出处稍驻,再提笔捺出,捺脚稍长。
折法:折是将横和竖连接起来的方形转角,似一根东西折过来。写法:关键在转角处要提笔换锋。初学宜分两笔来写,可断而再起,或提而再按,不要顿得太重,多出疙瘩。 策:策是挑法,又称提,此画像马鞭打马,用力在鞭尾,打在马身上随即弹起。
「挑」在汉字中,虽然不是主要的笔画,但如果少了「挑」,字的动势将大受影响,字的神彩也显得较为不足 ,「挑」可分为斜挑和短挑。
挑画写法
短挑(平挑)的写法:
一、顺锋向右下(偏下)顿(按)笔。
二、沿原路提锋到上方。
三、向右上方(偏上)直挑出,比「挑点」长些。
斜挑的写法:
一、以笔尖向左上方轻触纸面(逆锋),藏锋逆入。
二、折笔向右下顿(按)笔(大约四十五度角)。
三、提锋暗转向右上方行笔,渐行渐提。
四、笔毫逆推渐提送到笔画末端,自然地出锋收笔。
欧阳询之挑法
「挑」的形态很像短撇,只是运笔方向和撇恰好相反。从左下向右上角斜挑出,好像刚长出来的竹笋般。挑 的运笔,好像打桌球时「海底捞月」的动作;又好像张弓射箭时的提拉动作。
【永】字在书法领域里,占有相当举足轻重的位置。大凡教、学书法者,不管硬笔或毛笔都必须把永字八法当作必修课,我教的学生一个【永】字必须练上一星期时间,我认为可以了,再学第二个字。永字八法是练好书法的基础,书圣----王羲之练【永】字整整练了15年,何况我们呢? 因为永字的八画融入到几乎所有汉字里。
写好永字的关键,我的体会是,侧法(点)离勒法(横)折的距离,策法(挑)横离勒法的距离,掠法(撇)离弩法(竖)的距离要大而且略微相等才好看。
书法是一门汉字书写的艺术,也是人的第二门面。这张脸很重要。古人说的好,字乃文之衣冠,先敬衣冠后敬人。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字呢?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呢?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科学的方法来共同学习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书法审美是道的问题,基本技法是技的问题,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讲,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技。技法是基础,而审美是关键。下面讲的是最重要的书法审美问题:永字八法
书法有5种书体:篆、隶、楷、行、草,而楷书是基础,高楼大厦平地起,我们首先要把地基打好,书法地基呢,首先要打好楷书的地基,楷书是书法中的地基,楷书的地基是什么呢?就是笔画问题。
首先看下笔画问题,笔画就是一笔一划完成的,一个笔画就是一笔完成。汉字一共有多少种笔画呢?汉字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我想万变不离其宗,一共是28个笔画,28个笔画是什么呢?
组成了所有汉字,有的非常复杂,有的非常简单,有的笔画拐来拐去非常复杂,我们要把它简化,怎么简化呢,先举个例子,举个“马”字为例,看看马字有几个笔画,第一笔是横折“┐”,第二笔叫竖折折钩“?”,第三个笔画叫做横“一”,马字有三画,三笔就是三画,第二个笔画叫做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太过复杂,不用去学,把它简化,把它分解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叫竖折,第二部分叫横折,第三部分叫弯钩,弯钩就比直钩要好看,它就饱满,这样的话,又简单,又准确,这样28种笔画简化成20种笔画,这20种笔画叫做分解的笔画。
这20种笔画,首先是正点和反点,正点和反点再归类,归成一个字就叫点,反正都是点。用一个字可以概括的笔画,一共有多少种呢?
20种笔画呢,分解的还是有些多,再把它分解,就变成了8种,这8种是什么呢?这就是古代非常有名气的叫“永字八法”,因为一个“永”字里面包含了8个笔画。
哪八个笔画?首先,是个“丶”,点如高空坠石,像高空中的危石,垂垂欲坠,显得非常有力量;然后是横“一”;然后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折,然后一个字是竖,然后是钩, 这个笔画组成了横折钩;其实包括了横折竖钩四个笔画;接下来是提“?”,古代横经常写成提;然后是长撇“丿”,接着是短撇,两个撇,一个长一个短,合并为撇;最后一个是捺“乀”。水永远的流,表示长,表示永远,永字里面包含了8个笔画,我们叫它永字八法。古代的两个撇是分开的,短撇叫啄,长撇叫掠,现在合并为撇,增加了一个折,加在一起正好是八个笔画。再总结下写出来: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提“?”、钩“亅”。这八种笔画,代表着所有的笔画,而8种笔画还是不好学,怎么办,继续简化,把8种笔画简化为5种,变成5种更具体的更简单的形态。那么把一个长的笔画切割开,变成三部分,涉及了笔画的基本理论问题,不管哪个笔画,一定由三个部分组成。人由哪三个部分组成呢?头、脚、躯干。笔画也是这样,哪三个部分组成呢?开始的部分,我们叫着起笔,中间叫行笔,结束叫收笔,连在一起叫“起笔、行笔、收笔”。如果会写起笔、行笔、收笔,那么每一个笔画都迎刃而解了。起笔分一种形态,行笔分两种形态,收笔也分为两种形态,总共5种形态,这样就可以把永字八法变成起笔、行笔、收笔的5种形态。
先学习行笔的两种形态。人分男和女,自然界有天和地,其中一类我们叫做“阴”,一类叫“阳”,这是《周易》的一种思维,天地万物,首先混沌未开,然后一阴一阳之为道,笔画也是这样,行笔我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的,相当于阳刚之气,一种是弯的,相当于阴柔之美,正如《周易·乾卦》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行笔只有两种,一种是直的“丨”,一种是弯的“丿”。比如竖钩“亅”,它的中间是直的,弯钩呢,比如马字,折钩部分写成弯的就好看,写成直的就不好看了。短撇直,长撇弯,短撇如一把刀,非常锋利,非常有力量,而长撇呢,像一个柳叶,婀娜多姿,一个直一个弯,一个阳一个阴,形成一个美感的对比关系,这就是行笔的两种形态。
下面再学收笔的两种形态。先把横立起来,立起来就变成了竖“丨”,这个竖叫垂露竖,收笔像垂下来的露珠,竖分两种,第二种像悬挂的针,叫悬针竖,连在一起,一个叫垂露,一个叫悬针,一般的规则,先垂露,后悬针,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要用悬针竖,否则用垂露竖,二者收笔是不一样的,一个收笔像玉润的珠,一个像尖锐的尖,这样关系就不一样了,一个阴,一个阳,形成一种对比关系,垂露竖叫着圆锋收笔,带尖的叫尖锋收笔,一个像中流砥柱,一个似定海神针,这就是收笔的两种形态。
收笔带尖的多,收笔不带尖的少。看下横的收笔不带尖,不带尖的我们称为顿笔,即圆锋收笔。顿笔是停的意思,不用动,自然的停住就叫顿笔,垂露竖的收笔也是这样,这是两个收笔不带尖的。点的收笔也是这样,自然的停住。比较多的一种是收笔带尖的这种笔画,怎么写呢,就是笔画越来越轻,叫做笔入空中,还是很好掌握的。举例:撇写出来,就是悬针竖向左,一摇头,一摆尾,起笔不变,行笔变弯,收笔越来越轻,这个尖就写出来了,跟写悬针竖的书写原理是一样的。再写短撇,短撇直,行笔变了,收笔不变,收笔也是带尖的,然后呢把它调过头写,向右上角写,越来越轻,就是提。竖笔写出来,收笔接个提,就叫竖提,向右的叫提,向左的叫钩。钩分6种,第一种叫竖钩,跟竖提相反,书写的原理一样;竖钩再变就是弯钩;再变是横钩;还有竖弯钩;斜钩;卧钩。钩6变,收笔都是越来越轻。收笔带尖的还有最后一个就是捺,捺的收笔也带尖,但是有些特殊,不是尖特殊,而是行笔和收笔间有个夹角,这个夹角怎么写呢?就是拐个弯,先停住,然后向右越来越轻,带有尖,这个夹角就是通过拐弯来实现的。到这里就把收笔的两种形态完成了:圆锋收笔和尖锋收笔。讲到这里,就剩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起笔的问题,所有的笔画起笔怎么写?
看每个笔画的起笔怎么写。以点为例,从点开始写,古人说的好,心有灵犀一点通,点会了,别的都好办了。起笔很关键,就是带了个尖,这个尖怎么写,非常重要。写任何笔画,开始都应该先轻后重,这个称作空中落笔,在纸的上方,留点空隙,然后慢慢落笔,逐渐加力,最后停住。古代叫打笔,也叫筑锋,也叫凌空取势。点会写了,就可以变,由一种形态变为两种,向右下角写的叫正点,向左下角写,上部不动,下部转过来,这个笔画叫反点,书写原理没变,尖而弯,空中落笔。这是第一个笔画,下面由点变成第二个笔画,叫做横,这里行笔是直的,收笔是圆锋的,起笔跟点没有变化,一定是带尖锋的起笔,空中落笔,轻轻的落笔,然后拐弯,就形成一个夹角,这个讲捺的时候提过,这是横的第一个特点,那第二个特点呢,就是行笔,一定是左低右高,叫抑左扬右,这种是长横,另一种是短横,跟长横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行笔和收笔之间那个顿笔是大还是小,短横轻顿,长横重顿,横会了,竖也就会了。把横立起来,照个镜子,右上角是个钝角,下面是圆锋收笔,这个是垂露竖,而悬针竖呢,收笔越来越轻,起笔不变。继续变,向左一摇头,一摆尾,变成撇,也分两种,起笔没变,长撇弯,短撇直,一个直一个弯,一个阴,一个阳,撇也就完成了,书写原理跟悬针竖一样的。
下面讲最复杂的捺,再怎么复杂也不过三种笔画,起笔行笔收笔,就看起笔行笔收笔怎么写了。起笔好写,因为所有笔画起笔是一样的,叫先轻后重,撇的行笔要足够的弯,像个大的脸盆斜着放的,一定要弯下去,不弯下去就不会好看,捺的起笔和行笔的关系好似小圆接了个大圆,反切的关系,两个圆不相交也不相离,这样就好理解了,行笔与收笔的关系上面也讲过,就是停住,换个方向形成一个钝角。捺也分两种,斜着写的叫斜捺,放平了写叫平捺,走之旁专用的捺就是平捺,捺学完了,其他就好写了。
先看折的写法,折就是一个横接了一个竖,横的收笔接上竖的起笔,横会写了拐下就是横折,先写横的叫横折,先写竖的叫竖折。接下来是提,提就是把横的收笔提起来,起笔跟横是一样的,行笔也是直的就是角度抬高,收笔变了,就是越来越轻,提非常好写。加了个竖就是竖提。
剩下最后一种是钩,前面讲过钩6变,没有讲起笔,加上起笔再来讲。第一种钩叫做横钩,横的收笔接上个尾巴,相当于一个小短撇;竖钩就是竖加上一个向左的一个钩;弯钩;竖弯钩;斜钩;卧钩。注意收笔的方向,不要把起笔丢掉就可以了。到此为止,永字八法都讲过了。
总结讲下永字八法都是什么:首先,是点在上部,上部的点,然后接上4个非常主要的笔画,横、竖、撇、捺,加在一起有5个,还剩3个小的笔画,折、提、钩,连在一起叫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分解成20种不同的形态叫做20种分解的笔画,所有的笔画中,就是钩的变化最多,有6种,其他的笔画各具两种形态,加在一起共20种。
这样讲还是多了,把永字八法再简化,分成三组:第一种以点为代表的一组,这个组按起笔分,点会写了,往下变,顺时针旋转45度,这个笔画叫弯钩,再往左下角变,就叫反点,往右下角变叫捺,起笔都跟点是一样的,收笔有个夹角,再放倒,就是平捺,再变就是卧钩,这几种笔画,起笔都是非常相似的,一个会,应该都会了,只要明白了空中落笔,这组都会了。第二组是以横为代表的,横有三部分组成,抑左扬右,重点是起笔和行笔间有个夹角,既有起笔的尖,还有夹角。轻顿就是短横;加个钩就是横钩;加个竖,就是横折;向右提起来就是提;起笔都是有个尖,然后再有一个夹角,这是第二组。第三种就是把横立起来,以悬针竖为代表,起笔和行笔之间很横是一致的,就是竖起来了,既有一个尖,尖锋起笔,也有一个角,向左边就是撇;长撇弯,短撇直。垂露竖,加个提,叫竖提;向左的是竖钩;再向右变就是竖折;再变就是竖弯钩;再变是斜钩;这组起笔形态还是一样的,全是起笔带尖,并且有夹角,和横的那组很像,跟点不一样,有尖和弯。这是起笔的三种形态。
还觉得多,可以再简化,损之又损,几近于道,或者叫大道至简。所有的笔画变成一个问题,笔画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有些人写字,别人评价,就说字写的很有劲,看着就舒服,那么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字有笔锋。笔画的灵魂在于笔锋,笔锋问题是通过角来实现的,怎么实现的,就是书法原理问题,是技法的问题。首先,收笔越来越轻,就有收笔的尖了,难度系数为1;第二个就是起笔和行笔之间要形成夹角,写成钝角,难度系数为2;第三个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所有笔画的起笔都是空中落笔,写出尖来,轻轻的落下去。这样所有的笔画从原理上讲就能写好了。古代书法家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移。意思是指笔画问题是最重要问题,千年不易,但是千古不传。
通篇讲了一个问题,千古不传之秘,究竟笔画的灵魂笔锋是怎么写出来的,叫做空中落笔,然后由一种形态,变成5种笔势,然后扩展为永字八法,然后变成20种分解的笔画,然后28种笔画就都会了。赵孟頫的后一句,结字因时相移,怎么理解呢,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写好字呢?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笔画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字问题,结字的问题就是结构的问题,结构如果写好了,笔画也写好了,这个字就写好了。小编先分享笔画的问题,下期分享结构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磔:捺称为磔,也称为波,它变化多姿,常和撇搭配,相互顾盼,左右呼应。
「捺」是向右下方伸展的、上细下粗。捺画的形状有起伏,好像大海中的波浪形。
「捺」有「一波三折」的说法:从捺的起笔开始到颈部是第一折(较短),从颈向右斜下到捺脚是第二折(较长),由捺脚向右平伸到捺尖 是第三折。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的需要,方位和取势有所不同,捺的形态也就有多种变化。
捺画写法
一、起笔虚势向左上逆锋。
二、转锋向右下中锋行笔,渐行渐按。
三、至捺脚处笔毫尽量铺开(铺足)。
四、再下压上挤向右平推,渐行渐提,力送捺尖空收。
「捺笔写法」举例说明如下:
一、斜捺(长捺):如大、丈、夫、天、金...等。捺画与撇画如字的两翼,要写得舒展开阔。
二、平捺(横捺):如之、道、超...等。捺尾要较长些,写得较平且有仰势,但不可使捺尾上翘。
三、回锋捺:如不、欣、途、巷...等。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要把其中一个捺变为反捺,使该字充满变化。也有些字可以单独写成反捺。反捺要写得厚重、挺拔有力。
欧阳询之捺法详解
在楷书中,左撇右捺,伸缩不同,变化多端,像鱼绪、鸟翼般,有翩翩自得的样子。像大刀一样锐利有力,是楷书捺画的特征。
趯:钩画叫趯,就像人用脚跟踢东西,起初力不在脚,忽然踢出去,全身的力量就达到脚尖,这是用力最大的地方。
「钩」是附属在其他笔画上的形态,不单独存在。或由下向右上、或由下向左上运行的挑点,连接在其他笔 画(如横、竖、弧)之后,即「钩」画。
在基本笔画中,「钩」画的书写难度较大。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钩」势如用脚踢球,迅猛一脚踢出,要力送钩尖, 使钩画呈饱满、锐利的三角形。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需要,钩有多种变化,如直钩、右向钩、横戈(以上属直钩);弧钩、横钩、浮鹅钩(以 上属弯钩) 把竖钩倒立起来,形似鹅头。
钩画写法
一、先写一竖画。
二、至钩处略向左稍顿笔。
三、向原道提收,再由上往下蹲笔(稍驻)。
四、然后再向左(微左上)平推出锋。
横钩的写法
一、先写横画。
二、到末端钩处笔锋先向上微提,再向右斜下顿笔。
三、笔锋原道向上提收,再向右下蹲笔,然后向左斜下轻快趯出。
「心钩」或「右弯钩」的写法:,笔势向右下横弯,作包势。
一、以笔尖向左上方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顺势)横弯至水平(渐按)。
三、至钩处(微向右上)稍顿、提锋向左。
四、蹲笔向字心钩出。
浮鹅钩的写法:
一、以笔尖向左上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顿笔轻按。
三、提锋暗转微向左斜下(渐提)。
四、至转弯处暗转(轻提)。
五、顺势圆转使笔道平伸(渐按),向右上方微翘(稍顿提收)。
六、再顺势一蹲向上趯出。
欧体钩画写法图解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
竖钩
左弯钩
横折钩
在经历了笔画的解密和结构的解密后,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笔画面前,做新一轮的解密工作。前面曾经讲过,“永字八法”有内秘和外秘之分,前一轮对于笔画的解密是属于外秘层面的,新一轮的解密则是属于内秘。就笔画而言,外秘指的是具体笔画的书写要求和形态要求,内秘指向的则是笔画如何生成,即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笔画。
笔画,顾名思义,自然是笔画出的道道,对于汉字而言,笔画就是毛笔画出的道道,也就是说根据这个道道的行迹可以看出是毛笔所画,它体现了毛笔的性能、结构和形态。首先从笔画的形态上来看,由于是毛笔书写出来的结果,所以每一个笔画从外形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个笔毫及其运动的形态。比如一个横画,其起笔处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而后是运行至收笔处依然是一个笔毫的锥状体,竖画也是如此。撇画之所以渐行渐细的尖状收笔,看看其实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其他笔画依次类推,都可以看到笔毫的身影。其次,由于毛笔有着一定的结构,所以写出的笔画自然内含结构。
毛笔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笔内部的结构,包括主毫(笔心)、辅毫(被),这样一个有内部结构的锥状体写出的笔画也要求含有这种内部结构。换言之,笔画是一个有结构的圆柱,按照古人的说法,有骨有肉,骨是主毫所为,肉是辅毫所设。只要是毛笔所写,不管线条的粗细,都要含有这种结构才能称之为笔画;二是笔毫从笔尖算起向上依次分为笔尖、笔腹、笔腰等,这样的结构在一根长笔画的运行过程中体现为粗细的变化,而不是平板一块,并为个人用笔方式和个人书法风格的塑造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永字八法”中的笔画为楷书的笔画,其内部质量、精细外形的要求则是来源于毛笔性能的发挥。众所周知,毛笔的性能为:尖、圆、齐、健,其中“尖”的性能要求每一笔画的锋芒要能够展示出来,出锋固然是锋芒毕露,精神外耀,事实上,藏锋也并非没有锋,而是藏起来了,藏在了笔画内,只有明眼人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藏锋并非是书法故意所为的一种技术,而是上下前后笔画的连贯运行的结果,不是为藏锋而藏锋,而是笔势使然。
“圆”的性能体现在笔画中自然是要求笔画要“虽细如髭发亦圆”,如果“圆”的性能不能发挥出来,则是“虽粗如椽亦扁”,“圆”是对笔画质量的审美要求,而“扁”则是一种淘汰。在我们的生活中,“圆”和“扁”作为两个形态的判断词,应该是中性的,你的身体圆未必就是美的,她的身体扁看起来可能更有美感,但从笔画的审美而言,“圆”则美,“扁”则劣。其原因其实不是审美心理问题,背后支撑的是毛笔“圆”性能的发挥与否,发挥了笔画“圆”则美,否则就是“扁”就不美,如此而已。“齐”,就是毛笔打开后其头整齐如刷。毛笔“齐”的性能要求笔画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将毛笔“齐”头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此写出的笔画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楷书中的笔画会在信手挥洒中一笔塑形,反过来的理解是楷书笔画的斜切起笔和收笔其实来源于毛笔的“齐”的外形;而将毛笔“齐”的性能发挥出来,笔画的中段能够浑厚饱满,充实有力。
如果笔头不齐,写出的笔画通常是孱弱无力的。当然,这种审美都要倒过来理解,即世上本没有什么“样子”一定是美的,都是源于背后的要求,在笔画,就是充分发挥了毛笔性能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美。尽管在书写时并不一定真的去看这一笔画有无发挥毛笔的性能,但这些在潜意识中却始终支配着我们。最后再来看“健”,毫无疑问,“健”就是有弹性,很容易理解,毛笔的“健”性支配着笔画必须要有弹性,否则就不美。
所以,笔画这一名称中包含有喻意,准确的理解是:笔画就是毛笔所说之话。毛笔的一切信息都显现在笔画中间,而对于笔画之审美的要求其实在“笔画”这一名称中都有所说明了,当然,这要看我们理解的能力。但是,毛笔是不能自身运行的,它需要一个外力施加给它动力才能运动,这个外力来自于书写者手的运动。于是,循着这条线路,我们会发现笔画的方向何以如此。
我们在书写笔画时通常被要求:横画要从左向右,竖画要自上而下,撇画自然是要从右上向左下行进,而捺画是从左上行向右下方向。倘若一个书写者是反过来书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要纠正他,因为他这样书写是错误的,我们看着心里也别扭。尽管有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常常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反方向书写笔画,但事实上并未给他的书法带来任何的有益的效果。笔画的方向要求就藏在“永字八法”中。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反复做的工作是说明汉字的结构是源于我们右手运动的先天设定。首先是我们的手,而后是我们的右手。为什么叫笔画呢?前面讲的是毛笔所说之话,强调的毛笔在其间的显现和作用。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画”,是人在画,是人的右手在画。
《释名》中解释“画”字本义说:“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一般是尚右的(左撇子除外),所以用右手划出的道道才叫作画。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笔画是说我们的右手拿着毛笔所画出的道道。从笔画这个道道中,可以看到是毛笔所画,因为它中间显现着毛笔的结构、性能和形态,同样,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右手所画,也就是说右手的运动规定应该能够从中看出。右手的运动规定就表现为笔画运动的方向。
来看我们的右手。右手之“右”是一个象形字(如下图所示),就是我们的右手形态,即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以此作为空间的方位词,这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是说空间是源于我们人类身体的生存运动。
也就是说,空间性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在空间中存在是由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来解释,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通常显示出去远与定向的性质。去远是人类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去其远的意思是先去去远,再拉向近处,这其中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倾向,去远是为了拉近,从而办到、准备好、弄到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当今或多或少都被迫一道提高速度,而提高速度的一切方式都以克服相去之远为鹄的。所以,人类的活动首先显示为去远拉近的性质。人类的寻视操劳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左和右这种固定的方向都源自这种定向活动,一如其随身携带着它的去远。在这种定向的去远活动中,我们的身体中的空间化也是依循着这些方向标明的。所以,凡是和我们的身体合而为一的事物必须依左右来定向,如手套有左右手之分,而手工工具则相反。
在书法中,书写者的活动方式就是右手的去远拉近的定向运动,就是如何将右手的先天运动能力如何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之最大化的运动。
在书法中,毛毛、汉字和书写本身都是浑然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在书写中一定体现为定向的性质即一定体现为是右手的运动。那么,右手的去远拉近在笔画中就是横画的自左向右:右手先向左去远,尔后向右拉近,所以左起右收。竖画自上而下:右上先向上去远,尔后向下拉近,上起下收。左、上为远,右、下为近,都是以手部关节点为中心而言的,反之则难以运行。同理,撇画自右上向左下运行的规定也是右手去远拉近的结果,捺画亦是如此。去远、定向正是“画”之本意。
反过来,没有这个去远和定向的规定行不行,即是说我的右手完全也可以从右向左,从下向上运动,为什么就不行呢?是的,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书写者如此行笔。但问题在于如果你在人的身体之外预设了一个汉字形体的存在,那么,你自然可以这样书写,这样的书写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绘画的行为。绘画是围绕着外物而展开的身体运动,这里,运动居于次要地位,外物之形才是主要的,所以身体的自主性便丧失了。书法书写的汉字和绘画描摹的物体并不是同质的结构,在书法中,汉字并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是在书写中生成出来的,汉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是源于书写者手持毛笔书写的结果。
和绘画史不同的是,在书法史上,几乎一流的艺术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书写物,或手札或便条或草稿,极少有正式的所谓创作。这其中的原因即在于书法是和人的身体相关联,准确的说就是身体运动本身。一旦沦于现在所谓的创作,便基本等同于绘画和设计,即预设一个结果,要求身体去“削足适履”,限制了人的身体运动本身。这里所讲的身体运动本身是说源于身体自身能够的运动,是为身体而运动的运动,而不是为外物所役使的被迫运动,其本质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所以,在书法中,书写和身体和生存活动合而为一。
如果你有心,会发现笔画的形态固然是源于毛笔结构、性能和形态,但根源还在于书写者手部运动的去远拉近和定向运动。以右手为中心,远则细,近则粗,笔画的形态变化就一目了然了。进一步的理解是:书写者右手的运动方式正是发挥毛笔性能的最佳运动方式。而在这里,笔画的起、行、收的时间性格与结构方向的空间性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融一体,不分彼此。
如此,我们大抵清楚了笔画的由来。我们知道,汉字在诞生之初是没有笔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都是只有线条没有笔画。但到了隶书,笔画开始产生,有了一定的笔画形态和书写方向,只有到了楷书阶段,八法具备“永字八法”,笔画最终形成。也就是说,世上本没有笔画,更不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笔画是一种规定形态,我们只要按照其固有形态去描摹就行了。
解密“永字八法”中笔画的如何生成,就是要告诉大家:
笔画也好、汉字也罢,都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源于书写者右手持笔的最大化运动。书写活动所要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生存活动之外,在人身体之外去找寻一个客观存在的美的汉字或汉字美的规律,而是应该反过来向人身体内求,找寻右手的运动方式和毛笔与之协调中的毛笔性能的发挥。只有毛笔的性能发挥了,右手的持笔运动才能成为“无笔”运动,在一种上手状态中,信手挥洒,无往而不利。
“永字八法”中还包含着中国书法一些深层次的秘密,比如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用语和表述方式,以及对于从线条走向笔画内在审美的要求等,希望在以下一篇中能够有所阐释和解读。
挑法:也称“策法”。策法像以鞭策马,用力在鞭把,得力在鞭稍。要快而锋利,但线条要饱满。似用马鞭子策马,一鞭打下,立刻收回。
具体写法是:横画直落笔,铺毫转锋,有力地向右上方挑出,要力到挑画尖端。《笔决》云:“始筑锋而仰策,徐转笔以成形是也。具体运笔是:逆锋起笔,折笔向下,顿,然而提笔向右上角趯锋。
撇法:宋代书法家姜夔云: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撇之书写,指法用送。即“永”字八法中之掠是也。凡撇必用回锋,开始先将笔尖从下而上,后无多头。逆锋向右上起笔,转笔向下稍顿成点,接续提笔向右下轻快运行,然后撇出,收笔作尖峰。撇之书写,手腕必须悬起,与笔俱行,逐渐运送展放,将笔力到送到底,使笔势贯穿于笔画之终。若于腕紧贴纸面斜佛,半途撇出,则单薄无力,形如鼠尾,则成“病笔”矣。
捺法:也称”磷法“,似一把斜角刀。捺的笔法来源于隶书,要“一波三折”。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要“束得紧”,则含蓄有力;折向右上时,颈部要“提得起”,就是要细些;折下捺时,要“按得下”,就是要按得重些,笔毛尽量铺开;捺脚右杨时,要“收得起”,并有畅快之感。
《笔决》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磷之。其笔或藏锋,或出锋,由人心之所好为之也。”具体运笔是:逆锋起笔,轻转向下徐行,势力开展,至下半截略带卷起意,至捺出处稍驻,再提笔捺出,捺脚稍长。
折法:折是将横和竖连接起来的方形转角,似一根东西折过来。写法:关键在转角处要提笔换锋。初学宜分两笔来写,可断而再起,或提而再按,不要顿得太重,多出疙瘩。 策:策是挑法,又称提,此画像马鞭打马,用力在鞭尾,打在马身上随即弹起。
「挑」在汉字中,虽然不是主要的笔画,但如果少了「挑」,字的动势将大受影响,字的神彩也显得较为不足 ,「挑」可分为斜挑和短挑。
挑画写法
短挑(平挑)的写法:
一、顺锋向右下(偏下)顿(按)笔。
二、沿原路提锋到上方。
三、向右上方(偏上)直挑出,比「挑点」长些。
斜挑的写法:
一、以笔尖向左上方轻触纸面(逆锋),藏锋逆入。
二、折笔向右下顿(按)笔(大约四十五度角)。
三、提锋暗转向右上方行笔,渐行渐提。
四、笔毫逆推渐提送到笔画末端,自然地出锋收笔。
欧阳询之挑法
「挑」的形态很像短撇,只是运笔方向和撇恰好相反。从左下向右上角斜挑出,好像刚长出来的竹笋般。挑 的运笔,好像打桌球时「海底捞月」的动作;又好像张弓射箭时的提拉动作。
书法入门- 执笔法
干任何事,只要使用工具,都涉及到如何拿工具的问题。
毛笔是书写的工具,你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必须了解握笔的方法。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对写出来字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执笔有哪些方法?
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见图1)。
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到来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2.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见图2)。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枕腕、悬腕与悬肘
<----> 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江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事。
2. 执笔的高低与松紧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3. 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见图3)。
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见图2)。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见图3)。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一、坐姿
写毛笔字以坐姿为主。一是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是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主张写二三寸大楷模 也要用立姿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练习悬肘,其实坐着写也照样可以用悬肘法,关键是方法要正确。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见图4)。
头正,指书写时头要摆正,不可偏侧。常见偏侧,往往与执笔的姿势有关。如果你握笔的手掌过于坚起,用“凤眼”法来写字,无名指与小指又将掌心填实,笔尖被手掌挡住了视线,为了看到笔尖:一种情况,执笔的手往右偏移,甚至移到与右肩膀对齐,笔尖是看到了,但写出来的字会歪斜;另一种情况,将笔摆正,放中间,头部向左偏侧才能看清笔尖。时间长了,颈椎会出问题的。
身直,指身体要平正、坐直,两肩齐平,当然直立不是要昂首挺胸,而应该肩背放松,自然下沉,身子略向前倾,胸口与桌面保持一拳多的间隔,切忌弯腰驼背,甚至将下巴枕在左手背上。
臂开,指手臂要往前伸开些,同时两臂的肘关节也要向左右撑开,两边基本匀称。有的人写字时手臂虽然悬起了,但紧挨着胁下,以身躯为倚傍,写坚画往往向右歪斜,没有起到悬肘的作用。因此,手臂在左右撑开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下将纸按住,右手握笔悬起稍离桌面即可,毛笔尽量往中间*拢,古人有笔杆要对准鼻梁的说法。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略向右移一点,也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只是不能偏得太过了。另外,坐着写毛笔字悬起右手时不能将肩膀抬起,肘部也不要高悬,因为一抬肩、一高悬,肩臂的肌肉就会紧张,手臂就僵死了,肩应该往下沉,肘关节放松,使手臂与腕在同一水平面上,甚至肘关节还可以比腕关节略低一些,即便衣袖在桌上揩擦也无所谓,只要不把肘枕死在桌上就行。
足安,是指两只脚自然地平稳着地,不可脚跷二郎腿儿不能双脚向前伸直,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面,这些姿势均不可取。两腿左右略微分开,其位置与肩宽基本相等,肌肉放松(见图4)。
二、立姿
写比较大的大字必须站着,一则字大,笔画长,坐着写就够不着;二则坐着看大幅作品视线有偏差,不如站着居高临下准确,看得也全面。
站着写毛笔字身子可略往前倾,头部正直稍微有些下俯,左手掌按住桌面上的纸,右手近于伸直,执笔的姿势也要随着站立而改变,手掌下覆,手背与手臂几乎成一平面(见图5)。两脚分开站稳,双足之间的距离与肩宽大致相等。书写时用手腕、手臂的运动来完成;如果写特别大的字,甚至要用腰部的运动来书写,两脚可再分开些,使书写动作可大一些。执笔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因特大的字要用大斗笔,蘸墨后分量不轻,如果仍然五指执住笔杆,恐怕不堪重负,应该使虎口紧靠笔杆,五指整把抓住斗笔的圆形根部,书写要用腕、肘、臂、腰的联合协调动作来完成。
1、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2、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见图6)。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3、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见图7)。
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4、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见图8)。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笔法的术语很多,学习毛笔字不能对笔法的术语一无所知,除了上一讲的中锋、偏锋、侧锋外,下面我们还要对笔法的其他术语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起笔 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 行笔,指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收笔 收笔,指毛笔的笔尖离开纸面的霎间。
起笔和收笔均有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
藏锋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 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见图9)。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按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见图9)。
疾笔和涩笔 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转与折 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见图10)。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
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方笔和圆笔 方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方形或菱形;圆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圆形。图11中的“二”字,上面一根起笔的地方是方形的,叫方笔;下面一横起笔的地方是圆形的,叫圆笔。方笔有锋芒、有棱角,容易见骨力,显得刚健果断;圆笔没有锋芒,不露圭角,骨力内涵,显得含蓄柔韧。一般来说,楷书笔画的起笔要有方有圆,方圆结合,这样才能显得丰富多变。
楷书用笔概括起来讲有八个基本点画,而永字正好概括了这一笔法,所以称为“永”字八法。它比较具体扼要地说明了楷书点画用笔和组织方法。因此,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永字共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瞭。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趯:钩画叫趯,就像人用脚跟踢东西,起初力不在脚,忽然踢出去,全身的力量就达到脚尖,这是用力最大的地方。
「钩」是附属在其他笔画上的形态,不单独存在。或由下向右上、或由下向左上运行的挑点,连接在其他笔 画(如横、竖、弧)之后,即「钩」画。
在基本笔画中,「钩」画的书写难度较大。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钩」势如用脚踢球,迅猛一脚踢出,要力送钩尖, 使钩画呈饱满、锐利的三角形。 根据字的结构搭配需要,钩有多种变化,如直钩、右向钩、横戈(以上属直钩);弧钩、横钩、浮鹅钩(以 上属弯钩) 把竖钩倒立起来,形似鹅头。
钩画写法
一、先写一竖画。
二、至钩处略向左稍顿笔。
三、向原道提收,再由上往下蹲笔(稍驻)。
四、然后再向左(微左上)平推出锋。
横钩的写法
一、先写横画。
二、到末端钩处笔锋先向上微提,再向右斜下顿笔。
三、笔锋原道向上提收,再向右下蹲笔,然后向左斜下轻快趯出。
「心钩」或「右弯钩」的写法:笔势向右下横弯,作包势。
一、以笔尖向左上方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顺势)横弯至水平(渐按)。
三、至钩处(微向右上)稍顿、提锋向左。
四、蹲笔向字心钩出。
浮鹅钩的写法:
一、以笔尖向左上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顿笔轻按。
三、提锋暗转微向左斜下(渐提)。
四、至转弯处暗转(轻提)。
五、顺势圆转使笔道平伸(渐按),向右上方微翘(稍顿提收)。
六、再顺势一蹲向上趯出。
欧体钩画写法图解
写钩画,要注意其曲直、长短、钩尖方向(笔势)等。
竖钩
左弯钩
横折钩
侧:在现今称为点,它在一个字里,就像一个人的眉和眼,字的顾盼有情,会因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呈现。
「点」是国字中各种笔画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的书写,都是「点」的延伸。「点」可分为直点、 左点、右点、挑点和撇点。
王羲之说:「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意思是说:写点的笔势,要像高山上扔下石头那样,落笔要快,力 量要重,沉着爽快,有力透纸背的效果。
右点的写法
一、笔锋(尖)向左上方轻触纸面(逆锋),然后藏锋入笔。
二、折笔向右下方顿笔(大约四十五度角),渐行渐按。
三、当笔毛铺开到所要的宽度时,向右下方转笔,然后笔毛稍提。
四、以笔尖回锋收笔,即成「右点」。
五、其他点法写法类似,请参考范例。
写点时,笔在纸上不宜停留过久,否则,将点写得拥肿,便很难看。 一字中有数个点,可在点画的收笔处加上挑法的笔势,使点画之间笔断意连,顾盼生姿。
欧阳询的写点法
「点」是字的眉目,在字的搭配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定要写得厚重有力而圆满。
点法一
点法二
曾点头
想背点
竖点

永字几画

https://m.shanpow.com/mrmy/494787/

推荐访问:永字八画
《永字几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鸡蛋像什么
相关阅读近代名人名言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