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名言
水晶帘里玻璃枕篇(一):古代仕女图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11p)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
水晶帘里玻璃枕

水晶帘里玻璃枕篇(一):古代仕女图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11p)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浓妆,绿渡金凤凰。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相见稀,相忆久,眉浅淡烟如柳。垂翠幕,结同心,待郎熏绣衾。城上月,白如雪,蝉鬓美人愁绝。宫树暗,鹊桥横,玉签初报明。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黛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2006-8-29 19:47
#1
     

水晶帘里玻璃枕篇(二):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10)


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石 草  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古代诗词更为其中之奇葩,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所吟唱欣赏不休。  古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意象、“月亮”意象等,而“芳草”意象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君不见,那“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木兰花》)”中寓含了多少怀旧痛今,凄怆伤感;那站在黄鹤楼巅的崔颢望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却茫然不晓乡关何处。这愁情满怀,又与何人说?“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留春不住,芳草无路,十几年转瞬而过,国家却依然残破不全,焦虑不堪的辛弃疾满腔的爱国深情,却只落得无处倾诉的苦闷。芳草依依,淑女窈窕,痴情的吴文英重游旧地,然而“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夜合花》)”,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空寂之感,借一“芳草”表达得淋漓尽致。   国家危在旦夕,故乡遥遥无望,好友即将分离,爱人魂魄西去,这满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所谓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在诗歌中抒写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占有很大比重。除去为人所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等类诗句中的“月”意象外,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思吗?  茫茫黄沙古道,萋萋杨柳岸边,走出古诗词的古老大门,还见那芳草离情绵延千古不绝。 
 
 
谈古诗词中的“帘”意象在读古代诗词时,常常会读到“帘”这一意象。小小的一张帘,给本已曼妙的诗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帘,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文人墨客如此青睐,以致于诗歌中常有她的身影呢?帘,是古人居室习见之物。《说文解字》中释为:“堂簾也,从竹,廉声。”它是一种遮蔽堂前及门窗的用具,多以竹、苇制成。帝王宫殿、豪门宅院的帘,则是用水晶等制成,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宝帘闲挂小银钩”、“手卷真珠小玉钩”等。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家们深谙建筑美学,创造出了“帘”这样一种精美别致的物件。帘的作用,就室内而言,透光、通气,对视线阻而不隔;就室外而言,既避免一览无余,又影影绰绰,若隐若现,春风卷帘,帘后佳人,朦胧神秘,引人遐思。诗人是美的发现者、表现者、创造者,他们有着对美的事物的超强的敏感力,“帘”迷人的美感特质自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豪放如稼轩这般铮铮男儿,也写下了“闻道绮阳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这样温情、缠绵的诗句。“帘”给人的感觉是香艳绮丽的,唐代祖逖的《帘赋》这样来描写“帘”:“若乃少妇重闺,王孙华馆,映锦屏以猗猗,增绣户之焕焕。”因此,“帘”似乎天生就与被称为香软之体的“花间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间鼻祖温庭筠《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水晶帘”、“玻璃枕”、“暖香”、“鸳鸯锦”渲染、烘托怎样一种富贵华丽、香暖秾艳的氛围,佳人美丽如许,幽情密意如斯,自不待言。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月夜花下,水堂画帘,“谢娘”的窈窕美好(“谢娘”代指美丽的女子),相期时的浪漫缠绵,宛然目前。韦庄《应天长》“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可以说,翻开《花间词》便能看见“帘”,而“帘”又更让《花间词》平添一份特别的美丽。“帘”作为诗歌中的意象,更多的是与表达离情别怨、伤春惜暮的思想感情有关。李白一生豪情满怀,意气飞扬,可他写的《玉阶怨》哀怨深婉,断人魂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深宫夜静,月色如水,秋露打湿了罗袜,她恍然惊觉。可月色撩人,长夜难眠。帘后一双忧郁的眼睛,就那样眺望那轮皎洁的明月。四遭是如此的安静,可她内心一定是波涛翻滚的……王昌龄是绝句高手,他的许多宫怨词写的哀婉动人。“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隐昭阳”(《西宫怨》)。夜深人静,百花吐芳,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天的夜晚。宫中少女,禁不住手卷珠帘。也许她想呼吸这芬芳的花香,也许她想欣赏这美丽的花朵。可“珠帘”欲卷未卷之际,她的手却停在了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意盎然,面对这撩人春色人何以堪!进出室内,帘往往要卷起,因此诗词中常有“卷帘”“垂帘”、“挂帘”的用语,而这些词往往与表达孤独、寂寥、落寞的心情有关。“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秋叶梧桐,金井霜白,珠帘不卷,一片冷落凄清,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已是个被冷落的宫妃,珠帘不卷就有一种暗示的意味在里面。“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酒醒梦觉之时,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突出了别后的失意潦倒,同时也就与后文相聚时的浪漫与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秦观的《浣溪纱》“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人们独赏“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其造语独特,情感的细腻幽微,成千古佳句。其实,“宝帘闲挂小银钩”也有不尽的意味。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如果说前语是写情,写惆怅失意落寞的心绪,此句则写形,即无下意识的举动——挂银钩,且着一“闲”字,这一无意动作其实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清代词论家冯煦称“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帘既将室内外隔开,但同时又不是将内外外截然阻隔,因此室外的春光月影、风吟雨泣往往会拨动室内人敏感的心弦。“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皎洁的月色透过帘幕,秋风萧瑟,寒砧阵阵,这一切对长夜不寐的人来说,是怎样一种煎熬与苦痛。其情其景犹如“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底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凄苦、断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夜阑人静梦中惊醒,“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故国烟消云散,帘外春雨潇潇,室内罗被衾寒,李煜把亡国失家之痛写得如泣如诉,撼人心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的不是月色,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独;拂不掉的不是月影,而是让人“月月减清辉”的相思别怨。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心魄的“帘”,可能要数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又逢重阳,时光流转。词人自伤老大,情怀暗淡,西风帘卷之际,金黄的菊花是如此刺人眼目,词人情有所动,遂吟出了“人比黄花瘦”千古绝唱。而她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是哀恸欲绝,无限凄凉。这里的帘当是窗帘。曾经是乘醉泛舟溪亭、误入误入藕花深处的豪放,曾经是“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曾经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任性,曾经是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草香”的幸福,而这一切都如一缕青烟一样消散。南渡后的词人落魄潦倒,以致“风鬟雾鬓”。敏感而自尊的词人,怎能容忍自己的美丽像“满地黄花”一样凋零、憔悴。“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该是多么的惨淡与凄凉。旷世词人晚年境遇却如此落迫、荒芜,让人感慨万分。而柳永的《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诗句,则把南宋都城的美丽、繁华与富庶写得激昂豪迈,令心向往之。“风帘翠幕”,让人想起杜枚“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与宋大都市人口都极其繁盛,生活富足,由此可见一斑。传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有人歌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一首词而引发一场战争,此事不可信,但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广泛影响力。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则突出了陋室的清幽、高雅,主人的自豪与得意,清高与孤傲,从简洁语句句中表现出来。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先生在《说“帘”》中写道:“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让我们读赏古典诗词,揭开那一张张神秘的“帘”的面纱,遥想那穿越千年的美丽,感悟古人的细腻的情思,美妙的情怀,美丽的人生。

水晶帘里玻璃枕篇(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菩萨蛮    温庭筠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1.水精:即水晶。2.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3.惹梦:催人做梦。4.锦:指锦被。5.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6.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7.参差:高低错落。8.香红:指花。9.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温庭筠(约公元812-870年),字飞卿,晚唐著名的词人、诗人。温庭筠善于从容貌、服饰、情态上描写思妇、宫女、青楼女子生活及情思,他的词对五代及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个世纪之后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中晚唐诗人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虽然也有词作传世,但他们的词在韵律和形式上与七律非常接近,运用的词牌也很少。温庭筠则不然,据林大椿先生所编的《全唐五代词》统计,留传下来的温词共有七十首,而他使用的词牌也有近二十种之多。    温庭筠生性风流,轻佻放荡,他的词多写花前月下,闺情幽怨,构思精巧,语言含蓄,词风香软艳丽,浓妆重抹,充满脂粉香泽,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能给读者带来美感和联想,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温词美中不足的是题材较窄,不容易给读者带来直接的感动。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仍表现工瑞所讲的温词的两点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 “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温词标举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实在这不通之间,这些现象完全有感发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句“水精帘里玻璃枕”,有的本子 “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声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帘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只有玻璃才能与之相称。这一句不只是传达了现实中女子在闺房中挂的水晶帘、睡的玻璃枕,而是通过水晶帘与玻璃枕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和寒冷所造成的环境气氛,衬托出那女子所有的孤独寂寞寒冷的感觉和晶莹透明纯洁的品质。而更妙的则在这句与“暖香惹梦鸳鸯锦”相接,外表的孤独和寒冷更突出陪衬了内心之中感情的缠绵热烈,“暖”是何等温馨、温暖的一种感觉,“香”是何等芬芳的一种气息,“惹”是一种何等纤柔缠绵的一种牵萦,而暖香之中所牵惹出的梦境又该是何等的梦境自可想像而知。“鸳鸯锦”,“鸳鸯”是锦上的花样图案,“鸳鸯”所代表的又是最完满、最美好的爱情,“锦”是材料的质地,是丝织品中最精美的品类,所以他说“鸳鸯锦”。但值得注意的是温飞卿并没说是“鸳鸯锦”的什么,是鸳鸯锦的被?是鸳鸯锦的褥?他都没有明说,但那女子相思怀念的感情却都通过这些形象以及连接这些形象的状语和述语传达出来了。    其下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二句,是温词的跳接,这中间的过渡要让读者去填充,这正是那些死于句下的诗不能引起人的欣赏和感动的缘故。“江上柳如烟”,理性的解释以为可能是梦境,可是这首词在感情的自觉上已经富有美感,感发了我们。帘内的温磬的情谊如斯,帘外凄清的风光如彼,“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的感发无须理性的解释,就在于这两句的两组形象的对举。还不仅如此;“柳”和“雁”的两个形象,也可以给人许多联想。 “柳”常使人联想到离别,相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就曾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而“柳如烟”的朦胧本身就意味着感情的幽微,和“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起同样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烟”一句便浸透了离别的情意。至于“雁”,则古人以为可以传达书信,而且飞行时常列队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词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令人怀想到远人。再加以温词的声调:“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两句的韵字都是上声,上声扬起的要眇、遥远的声音效果传达出的梦境之中怀思遥想的感情,这是很难准确的加以说明的,只有靠心灵的感触去体会。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末尾又都用了两个一先的韵字,有一种很轻倩而凄清的感觉。所以这首词不仅是形象好,声音也配合得很好。而且不只是上半阕写得好,一首诗歌的生命都是整体的,所以要把下半阕联系起来才更见其好处。    下半阕的“藕丝秋色浅”,藕丝是一种衣料,极言其细、柔、薄、轻,古诗中多有用到“藕丝衫”、“藕丝裙”的地方,而温飞卿却又没有明说,只标举了质地的特性。“秋色”是颜色,从大自然来看,当秋风吹来时,自然界的颜色特质是由青转黄,《红楼梦》中凤姐常叫人从衣柜中取这样那样颜色的衣料,其中就有秋香色的,我直觉的感受以为该是一种介乎黄与绿之间的柔和的颜色。我最近看到一种词的选本,它注解“藕丝”是粉红的颜色,我对于这样的解释不大理解,不知其何所据而以为藕丝是颜色,而且还是粉红色。据我的体验,温词不可能把写粉红颜色的“藕丝”和“秋色”混和起来说,所以“藕丝”应是质料,“秋色”才是颜色。藕丝是那般柔软的质料,秋色是那般温柔的色调,而“秋色浅”更是那淡淡的秋色,这句并没有说是藕丝裙抑或是藕丝衫,不管是藕丝的什么,只要是藕丝的材料,只要是秋色的颜色,穿着“藕丝秋色”的不管是衫是裙的人都应该是美丽温柔的人物。    “人胜参差剪”,什么叫人胜?《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每当人日剪彩为幡胜,称人胜”,中国古代的迷信以春节后正月初数日的天气好坏预测未来一年的生物吉凶,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第七天天气好,就预示人口的兴旺平安,故而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每逢人日,闺中女子便把五彩的材料剪成各种花样,做成彩幡,用头簪插在头上,比较谁的最美,称为“幡胜”。“参差”是高低长短不整齐的样子,喻示人胜的花样繁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胜参差剪”一句中透露出来的怀人的感情,古人就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岑参便写有人日怀杜甫的诗,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所以“人日”二字是整首诗透露消息之所在。我们还可以把“人胜”二字与“雁飞残月天”一句联系起来看,隋朝薛道衡有诗句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雁都飞回来了,而人尚未回还,所以这两句透露有怀人的情意。而且“秋色浅”、“参差剪”连用了好几个用牙齿和舌尖摩擦而发出的声音表达了那份委婉曲折铭心刻骨的怀念。    下面的“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二句,“香红”指的本该是花,不过花是理性的说明,飞卿不用“红花”一辞而写作“香红”,香是花的气味,红是花的颜色,都是直接的感觉,所以“香红”即是花,而且正是女子头上插戴的花,同“照花前后镜”, “鸾镜与花枝”一样,不只是美感的触发,更重要的是与美人芳草之传统的暗合。应该注意的是同样写簪花,却有区别。王国维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写得明白、深切,充满沉痛之感,每字都有每字的份量,而温飞卿只写“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和“双鬓隔香红”,连“簪花”的本语都不用。而“双鬓隔香红”则连形象都没说清楚,因为“双鬓隔香红”的“隔”字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说双鬓被香红——花在中间隔开,另一个是双鬓的香红隔开在两边。但是无论花是插在中间或两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处写花是要说明那女子的一片美好的感情。    末句“玉钗头上风”,听起来似乎不通,其实“风”字是很妙的,如果只说“人胜参差剪”,只说“双鬓隔香红”,那“人胜”和“香红”都是呆板不动的,但加上一个“风”字就有活力了。辛稼轩有首词写过这样两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稼轩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人,他能用非常鲜明的形象表现他的感发,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辛稼轩却从人日里美人头上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袅袅春幡”那是飘动的。韦庄有首《浣溪纱》词说“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是说美人在寒食的春天拂晓妆成,那团团的柳絮斜飞下来袅动于女子头上的花钿之间,她这时已从堂中卷帘走到了堂前。这最后一句可以作温词的注脚。“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暗示了这女子在行动之中,那头上戴的花朵和幡胜在春风之中的袅动。    帘,是水晶的帘,是玲珑剔透晶莹皎洁的帘;枕,是玻璃的枕,一样玲珑剔透晶莹皎洁的枕。好凉好凄清的环境啊!精致雅洁的屋宇之内是焚着香的,暖暖的,香炉正冒出袅袅的香气;绣着鸳鸯的锦缎被褥也已经是熏过香了。“水精帘里颇黎枕”上,玉人慵卧于温暖的鸳鸯锦被之中,幽幽的清雅的一种香气牵惹了她的梦境,那该是一种怎样美丽缠绵的梦境,怎样绵密悠长的相思之情啊!身处于如此境界的,该是何等样的人物呢?  早春的江边笼罩着一种奇特的烟霭,那是二月嫩绿色的柳烟。四更天时,一轮残月西斜了,南来的大雁鸣叫着从天上飞过。这是帘内玉人的梦境?还是窗外那如梦境一般的风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多么美的意境!  春日,画楼之外,美人远远地走来。裙裳,是藕丝织成的裙裳;颜色,是“秋色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嫩嫩的淡紫或柔柔的浅绿吧。头上,插着随风飘动的袅袅春幡,双鬓还戴着鲜艳的花朵。有风丝撩动,美人款款而行,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地袅颤。一个多么美好的春日,风神绝人的女子目光幽远,她的心,是否也已随风飞到了远处?  这首词中意象的跳接值得玩味。前面还是卧房,还是“惹梦”,忽然间就是“江上柳如烟”,“跳”到了江边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饰,“藕丝秋色浅”。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  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之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的确,屋内那凄清的环境,那香秾的梦境是如此,江上那绿烟柳丝、残月鸣雁的画境是如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到底是梦境还是窗外之景你都不用去管,只是吟着念着,只是想象着,就知是世间好言语了。  温庭筠的这种意象跳接,很有些现代朦胧诗的意味。当年读书时,校园正流行朦胧诗,朦胧诗的那种多义性,那种前后句间毫无关联的意象跳跃,是否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幽约邈远、迷离惝恍之一脉呢?  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这里是浅浅的、淡淡的不露痕迹的一种哀愁,惟细细体味才可捕捉和感觉。  温庭筠这整首词所要透露的,是离别相思怀念的感情,中间挟带着淡淡的哀愁,可是直白的字却不着一个,只是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则更是高妙的朦胧艺术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各种各样的解释的可能。特别是最后一句“玉钗头上风”,看似不通,细细寻味,却着实妙极了。    这首词,很温庭筠。    如果反复读,慢慢入韵,会发现音韵很美(古音读来,一定更美)。叶嘉莹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大意是说,“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句,枕、锦,都是上声字,上声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样,梦境的缥缈的悠远的感觉,都在声调中表现出来了。“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句,烟、天,是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还有下阕“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参差错落了。    温庭筠的诗常常不讲逻辑,我们试着做一个清理。“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颇黎者,玻璃也,与水精同义。美人睡觉的时候,门上挂着水精帘,枕的是水精枕,盖的是绣着鸳鸯的暖和的锦被,还散发着香气。在这样的华屋里,该做什么样的梦呢?“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两句诗很美,并且弥漫着离愁与思念,但究竟是梦境,还是对屋外景色的实际描写?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待了这是一个慵懒美丽的思妇。“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是一种丝织品,颜色是“秋色”,这是描写思妇的衣着。人日(正月初七,一个怀念远人的日子)妇女有用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材料剪彩做成幡胜的风俗,可以理解为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可以垂下来随风飘扬,就像寺庙中的风幡。因为彼此之间有竞争斗胜的意思,所以称为幡胜。所以这里的“人胜”是一个名词,这两句是说思妇穿着秋色(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的衣服,戴着剪得参差错落的幡胜,这种形象之中,也融进了思妇的感情。“双鬓隔香红”,“香红”是花的代称,可能是把花插在头发的中间,双鬓被中间的花朵隔开了,也可能是花插在两边,两边的花被中间的头发隔开了。“玉钗头上风”,是说头上戴着玉钗,风吹过来,头发上的花自然在风中微微摇动。    这首词,粗看之下,蛮讨厌的。再三琢磨,才慢慢瞧出好来。一连串美丽的符号被美丽地组织起来,如同生动的静物写生或油画,表现出思妇的富贵、香艳、慵懒以及寂寞、思念与深长的愁绪。这就是温庭筠。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江上细柔的柳丝有如轻烟一般,雁儿在空中飞翔,一弯残月还是斜斜地挂在天边。这几句词描写深夜月下,江边一片梦幻凄迷的景色。柳丝飞雁,配上一弯残月,合成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面。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描绘出了一幅空明淡雅的江天月夜图,极为清美。但景语也是情语,这就使得画面充满了绵绵的情意,创造出一个略带朦胧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平静的江水,温柔地流淌着,在翠绿的包围中,她似一个熟睡的少女,妩媚地依偎在夜的怀抱里。    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却又肆意地照着大地,让江水升腾,升腾……进而转化为雾气,再转为一缕缕烟,缥缈着、缥缈着,上升着、环绕着……    偶尔几声雁鸣,想撕开夜的沉寂,却又无法挡住夜的“光芒”。    夜,就在这熟睡之中来来临,而我们的心,也与之同静。    这首词,很温庭筠,也很张爱玲。  温词给人的是一种华丽精致的感官印象,而从不加以说明。如 “鬓云”、“香腮”、“蛾眉” “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等。在这点上,温庭筠的词和张爱铃小说很相似,有点小布尔乔亚情调,有点白领情趣,那就是爱在诗文中标举精美名物,彰显品味和情趣,也还有点淡淡的莫名伤感。  你看,帘是水晶帘,玲珑剔透、晶莹皎洁;枕是颇黎(玻璃)枕,一样玲珑剔透、晶莹皎洁。  而精致的闺房内正焚着香,暖暖的香炉冒出袅袅香气;绣着鸳鸯的锦缎被褥也已经是熏过香了。水精帘里,颇黎枕上,那闺中的女人象一只慵懒的猫卧于温暖的鸳鸯锦被之中,幽幽暖香牵惹了她的梦境,那该是一段缠绵的梦境,怎样悠长的相思!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多么辽远、清旷的意境,与清致温暖的深闺卧房景象形成偌大反差!早春的江边笼罩着一种朦胧烟霭,那是二月嫩绿色的柳烟。四更天际有一轮残月,南来的大雁飞过,雁叫声声让人不禁心动。这是帘内人的梦境?还是窗外那如梦的风景?  而春日里,画楼外,起床梳妆一新的美人远远地走来。裙裳是藕丝织成的裙裳;颜色是“秋色浅”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嫩紫或浅绿吧。头上,插着随风飘动的袅袅春幡,双鬓还戴着鲜艳的花朵。有风丝撩动,美人款款而行,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地颤动。  这一天是人日,是大年正月初七,一个怀念远人的日子。这一天,古时的女人们用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剪彩做成幡胜佩戴在头上。那位深闺锦被中的女子,那位藕丝秋色、春幡飘飘的美人,心思是否已随风远翔?    这首词粗看之下蛮隔的,象和读者“藏猫猫”,再三琢磨,细细品玩,才慢慢瞧出好来。前面还是水晶帘,还是鸳鸯被,忽然间就是“江上柳如烟”,跳到了江边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饰,“藕丝秋色浅”。你再看,屋内那精致玲珑的水晶帘颇离枕,那柔软的鸳鸯锦被,那暖香袅袅的梦境,是如此切近,让人的肌肤和嗅觉都能感觉到闺房的温暖和馨香;忽而是那江上如烟如雾的柳丝、天空中的残月,鸣叫的飞雁,是那样高远、辽阔、清旷,让人一下子恍若置身尘世之外,天地之间,肌肤甚至能感觉到一丝潮湿和清寒。反差如此之大,这两个画面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到底是梦中镜象还是窗外风景?  意象之跳跃、文思之宛转,大笔如椽,挥运之间,一连串美丽的符号在方寸之内被迅速组织起来,如同法国雷诺阿的人物水彩写生或陈逸飞的思妇油画,表现出深闺女子的富贵、香艳、慵懒以及寂寞、思念与深长的愁绪。  这就是温庭筠。温庭筠就是这样不讲逻辑,就是这样绮思跌宕,就是这样笔致飞扬。    记得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有句"老人言":  帘内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之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  的确,你不用去管是梦是实,是幻是真,只是吟着念着,只是想象着体味着,就能心有所悟,就妙谛在心,就知道是世间的好言语了。  你看,温庭筠轻轻拈起这样一枝花,无数人包括我辈都报以会心的一笑.    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学会了轻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竟然平白的多了一丝哀愁。萧瑟的秋风中独自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方灰蒙蒙的雾一样的群山。呼呼的略有冬意的秋风中偶尔夹着声声的虫鸟的哀鸣,凝视着满地飘落的黄叶似乎象征着一个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醉翁的《秋声赋》真的让人欲辩无言啊!羁旅的落拓,仕途的顺否,人生的抱负,世事的艰难,朋友的离别全都一涌而上。此时次地仔细的品味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方知文人墨客、落拓仕子为什么偏爱悲秋的情绪;方知为什么有“春,女悲,秋,士悲”慨叹;方知为什么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之说。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仕途的寥落本已让人欲辩无言,儿女的情长又让人牵肠挂肚。秋已让人伤感,暮秋更让人酸楚。“可怜闲叶,犹抱凉蝉”,怎能不让人柔肠寸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如何能收拾自己无尽的愁绪?飘黄的落叶,点滴的山红,谁又知道有多少凝重的相思和刻骨铭心的牵挂?    峥嵘的前程、儿女的私情不断地扰在一起,总会给人莫名的惆怅,总是竟让人鼻子酸酸的。    古人悲秋,尚可金撙对月,把酒当歌,一销万古之愁。我之悲秋,却寥寥同谁语?仕途未知,斯人已逝,落叶萧萧,归期何在?南雁飞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独自憔悴。已不仅仅是三杯两盏淡酒了。    呜呼,叹之!罢了,罢了!   然如何放的下?    爱月大师眼中的月是不同的。李白眼中的月是浪漫的,杜甫眼中的月是沉重的,李煜眼中的月是忧伤的,张若虚眼中的月是有情、有理、有意、有境的。一轮明月催生了多少大师的诗兴,滋润了他们的诗笔。大师们又赋予明月多少美丽而深遂的象征意义。    月亮是空寂,让落寞的人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一个人走在银光下,观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淡淡的光遮掩了星星,显得更加空寂。想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诗人寂寞、悲愤、孤独和痛苦描写的淋漓尽致。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的“月色”、“月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月柔似怀,最惹相思。当一轮明月在柳梢头摇曳,面对清澈、柔美的月色,诗人常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月光的清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极浅显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让人回味不尽,堪称千古绝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听到王昌龄被贬官到偏僻的南方的消息,却无法与之饯行,只好异地遥寄,将自己的一颗愁心寄之与明月,伴随着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与愁苦。在这里,月亮成了他寄托友情的信使。没有生命的月亮,在李白情感的浸泡下,也变得情真意切了。    生活在城市里时间久了,常常忘记抬头向天。城市的灯光遮掩了中天明月的光华。那片柔婉如水的溶溶月光只静静地照在浅浅的梦里。    月也常伴箫、笛和琴声,在空旷的夜,悠扬流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千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月与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份意趣耐人寻味。    月与松间风、淡淡云。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真是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垠。“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小舟轻似一鸥飞,恋月随风惯不归。”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多事春风吹梦散,无情寒月照更长。”“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吹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月与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月与梅。“几多心事无人问,独看梅花月半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月与荷。“带月荷锄归”里的清雅与恬静。“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闲坐楼头,任清风徐吹,月光柔照,怡人夜景,使人浑然忘却胸中无数烦忧。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是对荷与月意境的完美描述。曾在深夜独坐荷塘边反复听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月与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轮明月,几分闲情,多少哀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我等君来。只是别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那份失落,添了怨,清瘦了面容,“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却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正所谓“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张子容《春江花月夜》);正所谓“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正所谓“时物供愁,夜景伤情”(曾瑞《双调·折桂令·闺怨》)。    今晚的云层很厚。那一弯钩月隐隐于浮云之中。于是月朦胧,夜朦胧,人的心境亦随之空灵而虚幻。  其实,空灵也好,虚幻也罢,面对半个月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产生过或喜或悲之情。    乐观者说,半个月亮是亮堂堂的。  于是:“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唐•韩愈《夜赠张功曹》)“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五代•南唐•冯延巳《醉花间》)“月涌长江白,云连大海清”(明•夏完淳《秋夜感怀》)    悲观者说,半个月亮是灰蒙蒙的。  于是:“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温庭筠《菩萨蛮》)“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北宋•欧阳修《黄溪夜泊》)“月沉碧海秋天影,云暗沧江水不流。”(清•方正瑗《古镜》)    乐观者说,半个月亮加上半个月亮等于满月,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欢欢喜喜。  于是圆:“处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唐•缪氏子《赋新月》);  于是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于是新:“新月已在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北宋•张耒《和周廉彦》)……    悲观者说,半个月亮减去半个月亮等于虚无,代表空空荡荡,失失落落,悲悲切切。  于是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梦江南》);  于是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唐•李煜《乌夜啼》);  于是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林》)……    同样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样是半个月亮。  朱自清先生说:那晚月儿已瘦削了好几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出落得更精神了。  俞平伯先生说: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    是啊,同是半个月亮,乐观者与悲观者的看法,如此迥矣!  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乐观者能看到转弯处的红飘带,悲观者只看到望不到尽头的斑马线。  在生命的旅途中,乐观者能看到存在的一面,悲观者只看到失去的一面;乐观者能看到光明,悲观者总想到黑暗;乐观者遐想在希望的未来,悲观者沉浸于失落的过去……  我们在生活中,注定要面对半个月亮。  我想,看到半个月亮,珍惜半个月亮,半个月亮就会成为满月;忽视半个月亮,舍弃半个月亮,半个月亮也会残缺虚无。  我们渴望完美,期待成功,就应该有乐观者的精神,应该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生活中亮丽的,精彩的一半。    夜的寂寞总是叫人悲伤静谧的夜,窗外游丝般的细雨,勾起无端的惆怅 —— 题记     坐在垂着纱曼的小桌旁,袭袭微风吹来,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清香和属于自己的惆怅。仰望苍穹,天空点点繁星宛如我如止水的心一样,一样迷离,一样惆怅……    淡淡幽香中品味到憔悴...为什么幽香这么惆怅....为什么幽香这么迷离...为什么这幽香这么令人心醉?...“ 狼牙月,伊人憔悴” 幽香的来源,——野菊花,在角落中自开自败自凋零,自赏自析自夭折,品味“红颜未老恩先断”的苦果.....    花开花落谁人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谁人晓? “一把辛酸泪”的惆怅又谁人道?不禁忆起潇湘妃子的千古绝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别样意蕴...它独自享受自己的清雅,自己的忧伤,自己的惆怅....留下的是内心的彷徨和煎熬,无人问津的苦楚与辛酸...那繁星点点的苍穹,哪惆怅的菊,使我心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滟...一层层的波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漆黑夜幕下 -- 细细品味,亡国之音的痛楚与孤寂...无尽的辛酸与彷徨....别样意蕴.....如诗人一样惆怅在古韵的小楼自斟自饮借“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韵..品味人世间古道的沧桑...“胭脂泪,留人醉”....... 心如苍穹中的繁星在天空惆怅的飘荡,散下彷徨;心如袭袭的微风在天空悠悠飞舞,散下徘徊。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我心飘渺,腾云遥上,享受天堂的潋滟。地狱的无情我心倘詳,倘詳在九霄云外。倘詳在自己惆怅的心中。“月朦胧,鸟朦胧,席卷海棠红。”迷离的眼,忧伤的泪,朦胧的身影,令我彷徨.....十二、三岁的花季,留下了我的惆怅...........蓦然回首—在苍穹中倘詳,嗅闻人间的清雅与惆怅在悠扬的琴声中迷失,品味人生的沧桑与苦楚.......“往事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般短暂...随夜风的拂动,悠然若无,宛如一帘被揉碎的梦境。既而被风吹散,只有不去的惆怅...幽菊静动,我心迷离,凌扇轻摇,我心倘詳;瑶琴铮铮,我心悠悠;离歌轻唱,我心彷徨;清风习习,我心徘徊;幽香阵阵,我心憔悴。仰望苍穹...琴声从指间流淌...夜惆怅...悠远.....    中国的汉字,真是神奇,“秋月”这两个字,落到纸面上,就淋淋沥沥,流出饱满的诗意。    秋月,流转于自然的星空,流注于诗人的笔端。    遥想,那悠悠秋空之下,一镰弦月,悄挂穹天。清泠,如晨露,似秋霜;孤寂,如平湖中落下一枚枯叶,如冬夜里静享的沉默,如读书人刚刚泡下一杯清茶,飘逸着的那一份书香。这样一把“镰刀”,她悄然收割的是什么?是果实的饱满,是秋稼的成熟,还是秋风下,枯草的摇曳,烟村中,袅娜的萧瑟?    圆月,徐徐升起。天太蓝了,地太旷了,秋太凉了,月亮不得不变换着它的容颜。红红的月亮,淡黄的月亮,终于净化成一团银白的月亮。银辉洒地,皎皎洁洁,明明亮亮,这才是本色的秋月。秋月,普照出大地的空旷,渲染出心灵的寂寞,这可是李白对饮过的秋月?秋月,挥洒下秋夜的凉爽,迷离出秋意的梦幻,还记得苏轼舞过的“清影”?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鸿雁唱着季节的歌,划破拂晓的宁静,带着秋月的惊魂,翩然向南飞去。雁鸣声里,鸿雁在夜的帷幕上,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秋月,柔腰轻舒,深深鞠下了一躬。    月照清溪,月光朗朗,溪水潺潺。流动的是月光,还是溪水?水映下了月的倩影,月流动的是水的精魂,月就是水,水即是月。鸟鸣山更幽。秋月,寂静了溪岸,浣洗了秋空,苍茫了原野。    潭印秋月,古泉幽咽,潭咽的可是阿炳的“二泉映月”?清辉普照,映衬玉栋雕梁,勾月如弦,拨动秦砖汉瓦,清吟的可是那“汉宫秋月”?    好一个“月”字,你那隆起的肚腹,该是述说了多少故事?装下了几多情愫?
⊙转藏我的贴子时把我的祝福也带走!祝福是份真心意,不用千言和万语,将默默的祝福你,祝你平安!祝你快乐!五象之鹰图书馆欢迎你常来!⊙

水晶帘里玻璃枕

https://m.shanpow.com/mrmy/367274/

推荐访问:水精帘里颇黎枕
《水晶帘里玻璃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题字
相关阅读古代名人名言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