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政治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政治教案(通用9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政治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政治教案1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

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

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

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

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

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3、概况:

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

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三公: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事,_____主管军事,______负责监察系统。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______的方式。秦始皇晚年遭破坏。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时设置______和_______,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课堂互动:

1、秦始皇能“六王毕、四海一”的条件有哪些?

2、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有哪些特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3、秦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⑴产生原因:

①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⑵基本内容:______制度、_______制度和_______制度。

⑶特点:

①皇权的_____,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_____制。

②皇权借助于____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③_______、_______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之中。

政治教案2

一、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整合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发展需要出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体验,感受青春美好与可贵,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迈好青春第一步,提升生命价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时节,这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学生在期待和兴奋的同时,难免会有不适应、迷茫、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走进青春的收获与困惑,收集有关青春的话题、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对青春的美好认识,明确青春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紧迫感。引导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节。本课时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与上一课时不同的是,本课时是针对青少年的实际进行的。通过学习与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生命的意义、青春的可贵,引导他们迈好青春第一步,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2)能力目标:

发展“感受、体验生命的价值”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爱美好的青春年华。

五、教学重难点:

怎样珍惜青春年华,迈好青春第一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六、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的设计:师生一起在音乐短片中走进青春,导入本节课主题。

学习过程的设计:以青春为主线,设计赞美青春——感悟青春——珍惜青春三个主要环节来感悟探究,最后加以提升。由外在到内涵,由榜样到自己,由认识到行动,运用图片、音乐、事例、视频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感悟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七、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感悟青春内涵。

2.材料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悟。

3.小组讨论法:小组成员间充分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获取新知。

八、学法指导:

1、主体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人。

2、体验性学习:通过创设情境、榜样引导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青春的格言和青春励志榜样的典型事迹。

教师准备:阅读有关青春期的书籍,了解学生走进青春的收获与困惑,以便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收集有关青春的话题、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赞美青春:

(1)你眼中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请尝试用词语或短句描绘。

(2)与儿童、老人相比,青春的我们有哪些优势?

1、名人事例导入:著名诗人王勃在19岁时写下了《滕王阁序》;周恩来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牛顿从小善于观察思考,12岁时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日晷等,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基础;15岁的学霸易烊千玺坚持致力于公益事业;……

1、探究问题: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花样年华,我们身上有这么多优势,那么,我们该怎样发挥这些优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青春第一步,让我们的青春更美丽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样一个女孩。

学生交流:冯辉在追梦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么克服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3、走进生活:看完榜样,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生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身上还有没有一些“孩子气”的行为:

(1)起床、写作业磨磨蹭蹭,需要父母一遍遍催促;房间乱糟糟,找不着东西了就乱发脾气。

(2)找父母要钱时很少考虑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经常用“真唠叨”或者用力关门来回敬父母。

(3)被数学老师批评了,就不爱学数学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成绩不好就抱怨别人。

(4)同学请教问题时,爱理不理;经常以给同学起绰号、搞恶作剧为乐。

……

4、学生对照检查,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5、教师引导: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1、探究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终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年轻,那么,当我们不再拥有青春的外表时,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青春呢?

(2)总结提升:青春,不仅仅是我们年轻富有活力的外表;青春,更多的是一种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品质。

2、结束语:青春如笔,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画卷上印染着我们的理想;青春如歌,演奏出一支支激昂的乐典,谱写出华彩的乐章。让我们一起带着自信的笑容,踏着音乐的节拍,迈入青春的门槛!一起舞动青春、祝福青春!

政治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能够正确行使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重点:

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难点: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学习目标

师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成才的阶梯”,引入接受教育的话题,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教室上课、餐厅就餐、运动场上活动的图片,并让学生完成“填一填”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学习,必须保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我们可以在餐厅就餐,必须节约粮食爱护环境;我们可以在运动场上活动,必须爱护场地和一切活动设施。让学生初步认识“权利”和“义务”不同,直接导入“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讨论学习。

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

(一)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宪法对公民受教育的规定。

出示多媒体:宪法图片及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老师:这是个可以争论的话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学生齐读宪法规定,以加深印象。

2.受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老师:宪法对公民受教育做了如此规定,对公民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大家起来了解“姜锦程的故事”。

学生读故事……

出示多媒体:是什么原因使姜锦程从辍学当建筑工人变成了一名律师?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课堂交流:学生发言,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姜锦程辍学当了建筑工人,但他坚持学习建筑知识、学习法律及英语,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受教育是他自身生存发发展的需要。

学生明白道理后回归课本,划出受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的内容并诵读以加深印象。

3.受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

多媒体呈现:设想我们这一代不学习了,将来有的人当老师教育学生,有的人当医生给人治病,有的人管理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有的人还要管理社会事务,甚至有的人还要当国家的领导人,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并发言……

老师及时点拨引导:没有受教育的人主宰社会,国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秩序混乱……反言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公民只有接受教育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学生明白道理后回归课本,划出公民受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的内容并诵读以加深印象。

老师以总结问题导入下一个讨论内容。

(二)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必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坚持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

多媒体出示: 马燕的故事。

学生读并思考:马燕的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时,她是怎样做的?当她的受教育权利得以实现后,她又是怎样做的?

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学生回答:难以实现时,她积极争取、决不放弃,当得以实现时,她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老师引导:马燕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我们,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多媒体出示: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厌学、辍学的案例,他们厌学、辍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举例并分析原因……

多媒体出示:家长侵犯儿童受教育权的漫画,并设问题:假如漫画中的学生是你,你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回答:和家长讲道理,讲法律,不能剥夺我们受教育的权利。

老师引导:《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坚持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是我们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首先要做到的。

2.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老师:我们坚持受完义务教育,那在学校里应怎样去做呢?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文斌他是怎样做的。

学生读“文斌的故事”并交流文斌的表现,朗诵、演话剧、当主持人、当小记者,而且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做到了全面发展。以文斌为榜样,完成自己的近期规划,争做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多媒体出示:争做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学习方面、体育锻炼方面、特长发展方面要怎样做。

学生交流自己的规划,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并总结出:努力学习,争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就是我们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现实的表现。

3.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多媒体出示: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认为学生面临的五大挑战(一)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必须加强沟通意识;(二)是知识更加实用化,应该保持持续广泛的学习;(三)是应该更关注人文科学;(四)是面对知识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应该对知识慎重选择;(五)是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应该具有主动意识,把学到的知识释放出去。思考:我们只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初中毕业)能适应这些挑战吗?你打算怎样去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初中毕业后,要考高中、大学,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积极的学习,迎接这些挑战。

老师点拨总结:我们在在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三、课堂检测

1.某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将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课全部加给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并责令成绩差的学生退学。下列关于该校的做法评价错误的是( )

A.侵犯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C.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D.没有尽到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

2.某初中生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愿意放弃就放弃。”因此,他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课下也不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旷课、逃学。这名同学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认识到受教育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只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

C.只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

D.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多选题)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600元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务工合同。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无钱供其上学为由相威胁。于是小刚写了一封信,递交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会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合同。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的学习。这说明( )

A 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

C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D父母必须保证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今后,我会这样做:

政治教案4

此节内容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点之一、与价值规律关系密切、现实应用性极强、基本特点也是对价值规律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下为市场交易原则的学习奠定基础,承前启后,十分重要。

四个特点是本课的重点。要能够从理论上理解这四个特点与价值规律的相互关系,市场为什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这是难点。

二学生分析: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讲,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还不成熟、本框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程度比较高,如资源配置、市场的概念、四个特点等都较抽象,学生虽然对市场交换、商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要从理论上完整把握市场经济的四个特点还是会有较大的困难、故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化抽象来具体,复杂为简单,从生活的日常现象入手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2)理解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1)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举例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2)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市场活动进行模拟,培养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

2)通过对竞争与平等、法制、开放三者关系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而奠定以后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制意识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2、使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导读法、讨论法等,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

3、鉴于本课知识专业性与理论性都较强、注意收集运用与教材相关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充分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教材文本。

4、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引用漫画:刷牙不关水龙头的后果。并结合当今能源紧张的社会现实,引导出资源、资源配置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递进引导:

设问:资源配置的形式有那些?(计划和市场)引出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培植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进入本课的第2个问题:市场。因为市场概念知识较好理解,故采用事例让学生做道连线题加深其对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理解,达到科学理解市场的含义(广义、狭义)。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3、突破重点——市场经济的含义:

在学习市场的含义后,接着分析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怎样实现的。在这里结合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带领学生分析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这三个手段来实现对市场的资源进行配置。再设疑:市场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引导学生分析市场的发展过程最终得到市场经济的概念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并采用书上P48的想一想: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市场经济含义进一步理解。区分好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4发动讨论,突破重点、难点。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一优势的具备是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分不开的。所以只有理解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就进入本课重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采用学生身旁的事例(公开招标: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市场的环境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讨论,来引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1)、平等性

引导学生看教材,理解含义,必要性、理论依据。现实表现,让学生现举例以说明之。这样此知识点学生较容易理解了。

2)竞争性

在平等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平等的,生产者之间或消费者之间也是平等,这个平等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平等的竞争。在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竞争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难点部分要引导学生们坚持辩证的观点要看到竞争的利,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到竞争的弊端(垄断和盲目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

3)法制性

以篮球比赛需要规则、裁判为例,结合漫画,说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基础。让学生了解到市场经济中法制的作用,和在市场经济的法制性面前人们应该有的态度。

4)开放性

主要从4点分析:第一,开放性的含义;第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是由那些条件决定的;第三,开放性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并采用漫画:“谁都别想发财”来说明自我封闭、相互封锁,对自己对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5)市场经济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对各个特征的关系做一个简单归纳,强调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如果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相反,不能开展竞争,就无平等可言。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也是平等的体现。而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在这里如果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里教师通过简单分析,能使学生明确各个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就可。

6、教师总结回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正是由于这四个特点的存在,我们才能理解: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功能也才能得以实现。这实际上说明,市场经济的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体现。所以可以讲----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这是本课的绪论,对就教材的开头的问题,也把本课的难点顺利解决。学生在对实际的经济现象的思考与分析中,结束了学习,思考的空间留下了,对经济学的热情兴趣留下了,对生活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新知识的教学主要过程到些结束。

7、巩固知识拓展能力、结束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选择题4题。问答题一题。

单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有(A)

①供求关系;②价格机制;③竞争机制④宏观调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④

2、《经济日报》xxxx年6月载文说,“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公平的,谁被淘汰都有淘汰的理由。这段话表明(A)

A、看到了市场经济有平等性特征B、坚持了市场的开放性原则

c、否认了市场的法制性D、肯定了市场的灵敏性

3、市场经济是(D)

A、一切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B、自由经济;c、商品经济;

D、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

-------------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D)

A、法制性B、开放性

c、竞争性D、平等性

非选择题:

我国加大了经济立法的力度,用以规范市场行为。同时,企业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在许多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成为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经济现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具备这一特征的必要性?

答案:(1)上述经济现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特征。

(2)a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b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必须有严肃、健全的法制做保证。否则,有人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将难以进行。

政治教案5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欠缺,本课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形成具有正确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前提与基础。因此,该课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要求,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意识,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内容学习及学校、家庭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同学正处在身心发展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同学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特点,我将采用合适教学方法让同学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同学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同学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

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忽视,致使一些同学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

确立依据:语言和行为是同学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方面。

教学难点:针对同学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情况,我本节课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同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同学身边不礼貌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节课内容具有很强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解为辅”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

课堂讨论——《“变质”牛奶》

一名客户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

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

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

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

设计意图:运用有趣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态度应诚恳(板书)

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

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

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

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

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人感受有什么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脚?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重要性。再用小品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点拨,达到对知识点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行为吗?

提问:

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

①故事中小强是真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运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讲礼貌例子和不讲礼貌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难点。

政治教案6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住处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就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

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措施: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能够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进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

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本世纪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力争比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经济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统一。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重点: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②、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全面小康的目标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①、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建设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年力争比20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3、难点:

(1)、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国家的发展有害无益。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措施:

①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④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即既有利也有弊。

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到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的要求;②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③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措施:①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1) 价值和使用价值(从商品的基本属性看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使用价值);(2)支付

货币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过了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贵重金属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金属货币)

(1)基本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此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生产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就是货币的多少。执行价值尺度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例题:王大伯从银行领取了3000元工资,在家店超市看中了1台标价为5999元的电视,通过讨价,最终以5000元购买。

问材料中的3000元,5999元,5000元分别体现的货币________职能?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写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共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P8(公式:流通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1)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汇率跌落。反之,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

(2)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1. 影响价格的因素P11~P1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1)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供求影响价格(结合材料,分析,其实就是抄材料)

2 .商品价值两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3~P14(选择题角度把握)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说明生产效率高,在时常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例题:生产同一件衣服,A用6小时,B用8小时,C用10小时,D由于改进技术,只用了4小时.问:A.B.C.D生产这件衣服的价值量是( )

A. A价值良最大 B. B的价值量最大 C. D的价值量最大 D. ABCD一样的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P15~P16(主观题角度把握) -----(问为什么的问题)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②不同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消费需求量影响比较大③消费受相关商品(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懂的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分析变动关系)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生产效率③生产销售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就是要求商品生产者生产质量好的商品)

例题:材料一:进入10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70美元持续上张,逼近80美元大关.受其影响国内油价延续小幅高频的调整风格。有专家指出,原油价格上涨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每年约有1%的新增探明储量;二是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三是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

材料二:根据市场调查分析的结果,如油价持续上涨,将有5成的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在调查中,44.1%的人表示将会推迟购车计划,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使人们使用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受关注,对其需求量不断上升。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3)假如你是汽车企业经营者应如何应对油价高,使企业走出困境?

答案:(1)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油价升高。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油消费水平今后20年将上升1.9%(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生产石油成本不断加大,导致价格升高。开采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支持油价升高;从长期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起价格上升是不可避免。(这句就是结合材料分析)

(2)①价格影响生活需求,价格高,人们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多。油价升高,会使车主会减少使用汽车的频率。②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不但受该商品价格影响,也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互补品、互替品)32.9%表示将会选择小排量汽车.油的涨价仍人们的汽车的使用的另一染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对起需求量不断上升

(1)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水平;②居民收入(包括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的大小)③物价总水平

例题:从客观因素角度,启发我们要如何提高任命消费水平?

答:根本是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健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差距,加强国家宏观调空,稳定物价。

(2) 主观因素: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①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②求异心理,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可取的。③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④求实心理主导消费

2. 做理智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P21~P22(主观题角度把握)----(问怎么办的问题,如:怎样做个理性的消费者)

①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答题浅规则介绍:对于主观题目,一般地主要问四方面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理解或启示。通常的,是什么就是指问(含义,本质,特点);为什么就是指问(作用,原因,意义,影响,重要性);怎么办就是指问(措施,态度)特别的,对于怎么办的问题要看起题目是问政府还是个人或者整体。对于理解,启示类题目,一般可以套用回答为什么的答案+怎么办的答案。

政治教案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力和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人民代表大会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学习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美国布鲁纳"发现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依据:学习的迁移性原则;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依据:本节内容不仅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考试易错点。

4、说教学模式:"设疑—探究—归纳—提高".

依据: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美国布鲁纳动机性原则,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是教学成败异常重要的因素。

二、说教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由于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会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说下教学流程,如:由人大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探究和分组讨论:如,人民是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怎样构成的?--教师点评—小结)具体说下好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四)归纳小结,交流感悟

(五)课后拓展,注重实践

1、导入新课:(2分钟)

课件展示出:20xx年3月的两会相关图片。 导语设计的依据:以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讲授15分钟,学生合作探究15分钟)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各级人大—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机关或决定国家重大事务)从这个示意图可看出,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提问下)

通过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以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及总结能力。

(2)肩负着人民重托(结合他的产生,他的地位,有那些权利,对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的理解,什么样的人可当选人大代表?)也可模议: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帮助人民解决问题的材料,指导学生总结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及权力和职责。

以给出材料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可结合今年人大会议议程分析出全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的关系?)通过学生自我阅读教材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及常设机关,重点讨论其职权。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并,展示所收集的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相关的图片,和学生一起享受讨论成果。

①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

③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感观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国家的主人,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2、 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法律地位:

(2)产生和任期:

(3)权力:

(4)义务:

3、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地位:

(2)职权:

(3)组织体系:

5、布置作业

针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效果评估

这节课教学效果好,我通过创设情境作为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使情感得以升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社会主任翁的意识。

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教案8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框主要内容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其中,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①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辩证思维,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四)教学难点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常识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的引申和深化。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物质性,而本课说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即物质世界的辩证性。学生现在往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孤立开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对话教学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设计一个相对小但又具体的事例――前阶段我们这里发生的霍乱实例,作为对话教学的入口,贴近学生实际。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遵循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最后又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试着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生活逻辑和哲学逻辑相结合。

思维训练法——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具体事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获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体现在过程中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出示两张霍乱弧菌的照片,猜猜是什么?这就是这段时间让我们很多人心烦意乱的霍乱弧菌。你们害怕它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有学生害怕,因为霍乱弧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腹泻、呕吐、脱水等,严重的可能致使人死亡。有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因为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预防霍乱。

2、讲述新课

得出:1、联系的含义

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霍乱在嘉善有流行的趋势呢?如果你是疾控中心的领导,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霍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

原因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接下来简单介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霍乱发生是神惩罚人类的潘多拉盒子说和盲年说,学生可以得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臆造的联系,违背世界是客观存的物质性原理。我们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阻止霍乱病菌扩散,但是能消灭它与人类的联系吗?为什么?

得出: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既不能强加也不能否认。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一个概念,两个原理。

五、课堂作业

运用: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哲学道理,谈谈我县应该怎样从根本上预防霍乱的再次发生?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我们掌握了霍乱与人的客观联系,可以通过做好环保工作,防止霍乱再次发生。这样进一步使学生树立作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副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政治教案9

《走近教师》是人教版教材初一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一课时。本课在情感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后面是本教材的师生交往部分,所以学好这课为学好以后的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道德情操,是思品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理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标准。

3、懂得每位老师有着不同风格,并能够尊重老师的“不同”。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才能从心里去尊重老师。

难点的依据:只有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才能从心里去欣赏老师。另外教学风格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设为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思品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师”,还要使学生“信其师”。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的原则下,形成理解尊重老师的情感、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老师。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谈一谈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情感的认同更清晰、更深刻。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称谓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品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以及现在的老师,每组选一位代表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遇到的这些老师。从而引起对老师的回忆。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在第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一个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老师了解老师。在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两则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老师的讨论,并学会正确的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四段视频,第一段视频由两位老师的谈话引出本课的重点: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第二段视频由学生说所喜爱的老师的风格引出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第三段视频以学生回忆师恩来产生爱老师的情感共鸣。最后以一段汪国真歌颂教师的诗歌达到情感的升华。

总之,我既要使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又要做到每个环节都要有深度有高潮,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师进一步提升热爱老师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的品质。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一道课外拓展题: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比老师知道得还多。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升,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政治教案(通用9篇)

https://m.shanpow.com/jx/613696/

推荐访问:
《政治教案(通用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下一篇: 政治教案六篇
相关阅读政治教案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