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对联
斗门古街篇(1):斗门古街一张古街照,掀微博怀旧风网友关注斗门老街保护,并建议将其纳入影视城建设规划珠海读本 网闻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4-01        作者:陈静 摘要:在不少珠海人的印象中,斗门只是偏远的乡野农村,殊不知它也曾是各国商贾云集之地。(南方都市报  w
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篇(1):斗门古街


一张古街照,掀微博怀旧风
网友关注斗门老街保护,并建议将其纳入影视城建设规划
珠海读本 网闻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4-01        作者:陈静 
摘要:在不少珠海人的印象中,斗门只是偏远的乡野农村,殊不知它也曾是各国商贾云集之地。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珠海斗门清朝古街。 图片来源:斗门广播电视台
    背景链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洞开。当时,斗门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石岐、广州等地,每逢赶集之日,当地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畅旺。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纷纷到这里投资经商。还有加拿大、德国、法国等西方牧师来此传经讲道。
    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陆续在斗门镇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几间百货店和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中药店。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几间,还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钱庄。除了这些商铺之外,基督教还在此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构成了现在斗门古街的全貌。
    南都讯 记者陈静 在不少珠海人的印象中,斗门只是偏远的乡野农村,殊不知它也曾是各国商贾云集之地。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斗门清朝古街图,让这条有着浓厚异国风情的西洋老街再度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少网友们跟帖讲述了与此相关的私人记忆,比如当年香港亚视热播历史剧的《再见艳阳天》正是在此取景,更有网友呼吁政府应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将其纳入影视城建设中。
    古街照片引网友关注(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3月18日,斗门网友“Love丶X u”在微博上发了一张“珠海斗门清朝古街”的照片之后,珠海本土微博界掀起一阵“老街讲古”怀旧风潮。据了解,这条老街并非中国的传统楼宇,而是具有西洋风情的古建筑群。它建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至今仍难得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原貌,现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记者发稿前,原文已经被转发了271次,被评论了41次。在动辄转发过万、上千评论的热门微博中,这帖子并不称奇,但是回复的网友几乎个个都能说出一段与之相关的私人记忆,让这条沉寂已久的老街在微博上“复活”了过来。
    老街保护成关注焦点
    这条老街并非广为人知,发帖者“Love丶X u”在网上疑惑地发问,“怎么斗门有这个地方的?我怎么不知道的?这是哪啊?”此言一出,吸引了众多斗门“老街坊”为其做背景知识“扫盲”。网友“果林宝妮”告诉她,这是“斗门古街,和风中学旁边”。(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这帖子也激起了不少网友的旧日回忆,网友“Titatitatitas”说,“和小时候比起来变化太大了!以前那里很热闹啊!还有很好吃的濑粉和虾米糍!”更有网友认出这是香港亚视热门剧集的外景地,网友“烟头狂热份子”说,“看过《再见艳阳天》的人都知道,这里就是拍摄场地之一。”但同时他也遗憾地表示,“其实现在这里很多都改建了”。网友“dian_yov”也深感痛惜地称“政府都不保护,都不成样子了”。他还提议:“可否反映一下,让政府保护一下这条街,珠海不是要建影视城吗?这条街有没有纳入它的范围?”(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就此,昨天南都记者向斗门相关负责人求证时得知,该老街确实暂未纳入影视城建设规划内。

斗门古街篇(2):祖国风光(813)广东斗门古街


祖国风光(813)广东斗门古街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商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
1850年左右,"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师嘉理慰和广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国人)、孤里花(法国人)、纪励云(德国籍比利时人)等西方人,经常到斗门镇讲经传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
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
沿街建筑基本采用南方特色的"骑楼"结构,蔚为壮观。这些建筑构成了现在斗门镇清朝异国风情古街的主貌,成为珠海市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街。
 
 

斗门古街篇(3):斗门古街导游词(改)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珠海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珠海斗门古街 位于斗门镇内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地处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部,东枕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5平方公里。总人口41367人。
斗门古街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为斗门十景之一,自古以来便是一条具集市贸易功能的商业街,位于斗门镇核心区域,全长500多米,宽7.5米,由石板路串联贯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商坐卖四方云集。沿街紧密排列的商铺骑楼,是一处横卧在南粤大地上的兼具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群。
整条旧街由加拿大牧师、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吸取南洋岛国之建筑理念、秉承中国岭南建筑之风骚,有机融合而成。全街呈“丁”字形,汇聚了200多间商铺、500多户商家,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整齐排列,保留着高挑的骑楼风格和典型的欧式外饰;房顶上竖立着的尖顶装饰柱,拱形门窗上镶嵌着七彩缤纷的压花玻璃,门厅上悬挂着精致的欧式壁灯,墙壁上雕刻着繁复花纹,尽情展示着典型的西洋风格和浓郁异国情调。斗门古街
斗门旧街踞城临海,水陆交通畅达,是当时的珠三角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繁盛时道上车水马龙、人群接踵摩肩,江湖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商贾坐贩数不胜数,作坊、茶楼、酒肆熙熙攘攘,港币、洋货充盈市场,来自周边五乡十八村的各类农副产品堆积如山。有品类繁多的专营店铺:如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中药店,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米铺,还建有基督教福音堂和天主教德式二层教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斗门旧街的侨汇金融业务。斗门是著名的侨乡,早在民国九年(1920)斗门镇人赵崇光就开办了“金山庄”(钱庄),后又有“南方”、“顺昌盛”、“兆兴隆”、“胜兰”等7家“金山庄”陆续开业,经营侨汇收转、借贷等业务,很多华侨把在国外赚到的钱,通过“金山庄”汇回家乡,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养家置业,较富裕的还在国内办工厂、捐校舍、济乡民,做慈善。195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斗门营业所开业时,还有“章荣”、“南方”、“顺昌隆”、“永同昌”和“兆兴隆”等五间金山庄在继续经营侨汇业务。1958年,这五间金山庄联营,取名为“斗门侨批业联营社”。 这在当时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经营侨汇金融兑换业务的商号,也是当时广东省经营该类金融业务最多的商铺聚集区之一。广英祥商行
广英祥商行
目前,斗门旧街整体格局保存完好,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商铺尚有34间,虽历经沧桑,仍保存较好。至今虽然繁华隐去,但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还处处透露出古朴而又浓厚的商业气息,是珠三角在这个领域的唯一瑰宝。香港电视剧《再见艳阳天》曾在此取景拍摄。
2013年6月,珠海斗门旧街入选第5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珠海唯一一条获评的历史文化名街。同年九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揭牌仪式昨天在珠海斗门古街举行,斗门旧街“金字招牌”自此正式亮相。[1]
地理位置
斗门旧街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城区内,属于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四周分别与珠海市区、澳门、江门市、中山市毗邻,水陆交通进出畅达,水路船只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陆路四通八达,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居兴旺。
历史沿革
据明嘉靖(1522—1566)版《香山县志》记载,斗门旧街在当时已成墟市:“斗门墟在黄梁都,二、五、八日”。斗门墟集市贸易的发展兴盛则要从清朝设立斗门巡检的雍正十一年(1733)始。当时“斗门土城”设有露天市场,农民与商贩在大街两旁摆卖产(商)品。土城里有猪仔街(现和平街)、卖糍街(现城里街)、卖姜街(现二马路)、牛岗街(现民主街)、卖鸡街(现南村拱北里)、卖猫街(现上淋街)。还有卖猪苗的设在清波门,称墟廊(现和风中学旧门右侧);卖糍街近城门口处专卖竹制品、柴草等山货。农历每月逢二、五、八为墟期(延续至今)。正月初八的新年墟期,许多贫苦家庭的青壮年都集中在墟中,等候雇主挑拣当“耕仔”,称为“考市”。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大开。据《斗门镇志》记载, “初时居民是外来的小商小贩寄住,后逐渐定居,全墟分三个管理片:大马路片、民主街片、南村片。是全镇集市贸易中心。”,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每逢墟日,墟内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热闹纷繁。周边的商人、本地的华侨和外国传教土看中了斗门土城,纷至沓来,投资经商、办教堂。此后墟内街道洋货繁多,逐步加快了斗门土城中西商业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之后,在主街道两旁逐步建起了平房式的店铺,这就是斗门旧街的雏形。
民国初期,墟内发生一场大火,除“胜兰”金山庄外其余店铺全部烧毁。过了不久,又陆续建起了新的商铺。
民国十七年(1928),由于商贸业的迅速发展,原来墟内狭窄的街道、矮小的店铺已满足不了需要。时任八区区长的欧亦豪提出由各乡派出人员成立“斗门墟建设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与各商家一起酝酿扩宽街道,重建店铺,并由当时在斗门墟内传教士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人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民国21年(1932),新的斗门街重新建成。原来弯曲且狭窄的街道,变成了一条长约500米、宽7.5米、南通乾务、北往大赤坎的大马路,与西北走向的百米长二马路组合成“丁”字形主街道。街道内有200多间博采欧式、南洋、中国岭南等地建筑精华而建成的具中西合璧风格的商铺,共聚集5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经营的范围包括布匹、日用百货、饼食、杂货、咸杂、酿酒、大米、酱料、陶瓷、山货、酒楼食肆、烧腊、纸宝文具、鞋帽、药材、染衣、肉类、木屐、禽畜、农具、农副产品和小手工业加工、当铺银号、服务业等。此后斗门旧街的商业体系已趋成型,街道两边帘旗飘飘、牌匾相连,贸易繁荣,进入鼎盛时期。
1951年,中山县在斗门旧街设立物资供应站,成为斗门地区最早的商业点之一。
1953年3月,中山县第九区供销合作社在斗门旧街成立;同年12月中国百货公司石岐支公司在“美华章”商号设立门市部;1954年粤中百货公司江门支公司在斗门旧街设置百货门市部;同年,粤中食品公司石岐公司成立后,在斗门旧街成立食品站。这样在建国后的几年内,斗门墟的国有商业网就迅速、完善地建立起来了。
目前,斗门旧街整体格局还保持原来风貌,保存较好的商铺尚有86间,基本保留原有商铺功能。
特色价值
旧街的骑楼大多是两层,也有三四层不等的。有的骑楼摆设为前铺后仓楼住人,有的下铺上仓另住人,这些骑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层全部是商铺。
斗门旧街从规划到建设均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把原来弯曲且狭窄的街道,用风水学的原理,建起了既不弯曲,也不很直的南北向的大马路和东西走向的二马路,近似“丁”形,而且把西方的建筑文化融入进来,充满着欧式色彩,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美感和异国情调。旧街现存栋骑楼式的建筑,建筑风格多样而统一,集中体现了当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景观盛大,透现了建筑史、文化史、艺术史、城镇规划史与城镇生活史的多重内涵,成为珠三角建筑史上一个历史活标本。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
斗门旧街是地方文化中心,清道光年间兴建的“澄澜书院”设在斗门土城外左侧,清代兴建的“天衢书院”亦设在旧街附近,和风中学原校门设在斗门旧街的西侧,和风中学是当时黄梁都(乡)以及中山县七、八区的最高学府。斗门旧街对地方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斗门还是珠江三角洲的著名侨乡,斗门旧街记录了斗门人民的奋斗史,同时记录了华侨和港澳同胞爱祖国爱家乡难以忘怀的情愫,西洋式骑楼建筑群是侨乡的象征建筑,对研究华侨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修旧如旧
久经风雨的古街由于受损情况严重,斗门镇政府对整条古街进行了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古街上的大部分建筑恢复了最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
初的黄色和灰色———把外墙漆上斗门镇本地的黄泥与石灰水调和的涂料就成了黄色,用灰白的石米铺砌而成便成了灰色,耀眼的黄和低调灰搭配在一起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和谐。据了解,斗门古街首期投资约2000万元,对二马路和大马路交接的T形路段进行修复。供水、供电、排水、通信、垃圾收集、消防等均将更新改造。修复后基本达到了完好如初,处处可见历史痕迹,将原建筑昔日金碧辉煌和饱经沧桑的历史沉重感进行了完美融合。

斗门古街

https://m.shanpow.com/dl/491760/

推荐访问:珠海斗门古街
《斗门古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农村对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