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联
(1) [捕鱼方法]传统古老的捕鱼方法[迷魂阵捕鱼]乡愁续集之古镇百丈口古老的捕鱼方法作者:潘世安乐园  时间:2015-08-13 10:04:16所属专栏:迷魂阵捕鱼乡 愁 (续集8)作者:百丈口人古镇百丈口古老的捕鱼方法我从小在古镇百丈口溪边长大,古时的百丈口溪水中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捕鱼方法

(1) [捕鱼方法]传统古老的捕鱼方法

[迷魂阵捕鱼]乡愁续集之古镇百丈口古老的捕鱼方法
作者:潘世安乐园  时间:2015-08-13 10:04:16
所属专栏:迷魂阵捕鱼
乡 愁 (续集8)
作者:百丈口人
古镇百丈口古老的捕鱼方法
我从小在古镇百丈口溪边长大,古时的百丈口溪水中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溪中生长有野生品质高档的“香鱼”、“军鱼(中华倒刺鲃)”、“撑杆锥(竹欠)”、黄剌鱼(黄颡)、鲶鱼和黄鳗,也有濒危的雪鳗等各种大小不同的鱼类品种。
儿时的我看惯了人们在江面上多种多样的捕鱼方法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捕鱼方式和捕鱼工具不断出现,过去一些古老的捕鱼方法和技巧已经不见踪影。
童年时期,对于百丈古老的一些捕鱼方法自己也亲身经历和尝试过。为了记忆这段难忘的历史,现对百丈口比较有特色的捕鱼方法和捕鱼技巧进行整理并作介绍。
捕鱼方法在百丈口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利用人工制造的捕鱼工具进行捕鱼;二是利用钩线垂钓的方法进行钓鱼。本章为考虑篇幅,仅对利用捕鱼工具的方法进行叙述,垂钓捕鱼方法另章安排。
一、利用人工制造的捕鱼工具进行捕鱼方法。
1、利用稻草编制围网捕鱼法。这种方法百丈口人叫“拉稻杆网”捉鱼。具体捕鱼方法要有三道工序:
1
第一步是编制稻草围网。首先是将稻草编制成粗细适合的稻草绳索,其次是在绳索上每隔15公分左右的距离,往绳索下方垂直捆绑若干稻草并打结和打叉,稻草长度以挑选最长的为好,在垂挂的稻草尾端处捆绑上小石子,根据不同水域面积编制稻草围网长度,一般总的长度要求在300多米左右,水域面积大的可编制长一点。
第二步是用“稻杆网”进行围鱼。将编制的稻草网一头在江的岸边用人工拉着,其他全部的稻草网放在船上或竹筏上,再往江岸边对面方向从深水处慢慢放入水中拉到对岸水边,最后将稻草网的绳头用人工从江面上按半圆形状慢慢往水边拉动靠拢。那时百丈的鱼很多,江中深潭里这时大大小小的鱼儿就听从你的安排,也会从稻草网里边慢慢的往水边游来,对于中底层的鱼类,用这种稻草围网进行围鱼的方法效果很好。
第三步是捕鱼。将拉拢的各种鱼儿在快接近水边时,惊慌得那是活蹦乱跳游来游去。跃出水面的鱼儿那片片的鱼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像是穿了一身银亮的盔甲;有的鱼儿在阳光照耀下又像是白里透红的美人鱼,真是逗人喜爱,景观甚是好看。最后,捕鱼人把围起来的鱼,用手抛网撒向鱼儿一次一次的把鱼抓上;另一种方法是把围起来的鱼用丝网捕捉,百丈人叫放“丝棱”捉鱼。以前因为没有锦纶丝线,“丝棱”一般用蚕丝或细棉纱织起来有网眼的鱼网。
捕上来的鱼除了自己食用部分外,多余的可当地出卖,那时品质最好的如 “香鱼”、“军鱼”和“撑杆锥(竹欠)”也只卖四角五 2
分钱一市斤,价格很便宜。
2、放“马尾”捕鱼。“马尾”是用一种较粗的尼轮丝线织起来的网,形状像长圆锥体的大漏斗。“马尾”的口部宽大约在4.5米左右,网的长度大致在6至8米左右不等。整个网包括网眼从口部到底部是慢慢的缩小,到“马尾”最底部的口子叫“马尾”袋,袋网口只有10几公分左右,网眼只有0.5厘米。
用“马尾”抓捕一般都是事先在白天做好准备工作,利用晚上鱼儿活动时进行捕鱼。具体方法:白天在水的急流处,百丈口人叫滩头或滩尾水的两边打好木桩固定,再将“马尾”口部捆扎在木桩上,“马尾”口的底部要与溪水底部石头贴紧固定平,“马尾”网口部上方略高于溪水面,最后把“马尾”袋口捆扎紧,就只等待鱼儿进“马尾”。
鱼儿在夜间活动频繁,在“马尾”急流处的水上游,鱼儿如往下游来,一旦进入“马尾”网内,那就永远别想逃走。因为在滩头或滩尾的水流急鱼儿它只能进不能出。布置好的“马尾”如果不影响水上交通,它可以固定长久放置。在晚上每隔2小时就可抓一次鱼,效果很好。如果在“马尾”上游方的江面上或滩头处,用扎干油以后的“茶子饼”或中药“杠子”作自制微毒药冲敢一下鱼儿,那“马尾”抓鱼效果就更好了。70年代,我的堂祖父曾经在百丈口用“马尾”抓到一条10公斤多重的雪鳗。
雪鳗学名叫花鳗鲡,因为身上布满点点如同雪花状的花纹,因此叫做雪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下游以南的浙江、福建等 3
地,为濒危动物。原古镇百丈口的溪水中野生的“雪鳗”生长很多。不过,现在温州珊溪水库建成后,雪鳗已经十分罕见。
3、“端鱼”捕鱼法。这种方法捕鱼速度快,一般只抓小溪鱼。具体操作方法:在家里用竹蔑制成的圆形“糠老”,大小一般在70公分,高度在于15公分左右最佳,用一快白纱布在布的中间剪一个8公分圆形的孔,包好边,并在白纱布的四角系上绳子,“端鱼”工具就制作完成了。
抓鱼时只要把白纱布捆绑在竹蔑制成的圆形糠老上,白纱布的圆形洞口在“糠老”上要绑正,然后把捆绑好的糠老放在水里,水的深度一般在80至150公分左右为宜,“糠老”周围在水上用4快石头压着,最后在端鱼的“糠老”圆孔里放入自制的香料进行诱鱼。比如用酒糟、米糠、豆粉、棉花籽等炒香之类的香料。这时,我们只要在岸边或船上看着鱼往“糠老”的圆孔里钻去,等鱼进去多的时候再把“糠老”拿上来。百丈那时小鱼很多,一般十几分钟就能抓一次鱼。鱼的品种大都是“溪白鱼”或“马口(宽口)鱼”,这种溪鱼虽然个体小,但鱼的品质很好。白天一个中午能抓到好几斤,这种方法抓鱼简单收获大。并在抓鱼的同时又能一边游泳玩耍,很有乐趣。
4、涨洪水时用网眼小的大网蔸捕鱼。在4至9月份期间,在百丈如下大雨时,江里洪水暴涨,溪水很浑浊。那时,人们用网眼小的大网蔸,网蔸直径约70公分左右,把它捆绑在长度约4米长的小杉木棒上,在浑浊的溪水边上捞鱼。由于涨洪水时鱼儿都要往水边游来, 4
这时人们在水边上用网蔸乱捞鱼,效果很好。捞上来的鱼品种繁多,有黄剌鱼(黄颡)、有黄鳗、有溪水石斑鱼、溪虾、鲶鱼等各种鱼类。这种方法捞鱼效果虽好,但人要有一定的体力才行,否则捞不了几下体力透支也是吃不消。
5、迷魂阵捕鱼法。百丈口的溪水里生长着一种小鱼,百丈口人叫“对头鱼”,飞云江上游的文成县溪水边的人叫“红鱼”。这种鱼的长度只有10公分左右,全身圆圆的,像人的中指般大小,这种鱼品质很好,没有小剌,只有脊背一条剌,鱼肉香很好吃。每到清明时节,鱼儿成群结队往上游水边来繁殖放鱼籽。这时,我们只要在溪水边上,用小石头做上来回几个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大圆圈,这种用石头围成大圆圈的迷魂阵法,保证“对头鱼”在繁殖季节时有一个大丰收。
曾记得我的老丈人有一次用这种方法,在百丈东岸村的溪水边抓过几十斤的“对头鱼”。由于抓上来的“对头鱼”数量多,全家人有的在杀鱼,有的在烤鱼干,可以说是忙的不可开交,但想到抓鱼的快乐情景,大家又是乐趣无穷。
6、夜间用汽灯、火把照明捕鱼法。用这种方法捕捉到的鱼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鱼。具体方法简单可行: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用煤油汽灯挂在船头或竹筏上在江面水中行走,如果在水中看到大鱼、黄鳗或雪鳗等大鱼,直接用一杆长长的鱼钢钗,用锋利尖锐的五指鱼钗剌向大鱼。如果用火把照明,因光线不是很好,一般是在较浅的水边 5
用钢钗找鱼捕捉。在五、六、七十那个年代溪中鱼多,这种钢钗捕鱼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7、用“铁锤”直接打鱼法。这种方法最简单有效。盛夏的中午,鱼儿一般都躲在空隙的石头底下盛凉,你只要一把大铁锤,在水中找到适合的大石头,用铁锤敲击几下,然后翻开石头鱼就会翻白死了,捕捉率也是很高的。
8、百丈口人叫“吃沙鳅”抓捕法。在当时百丈口停靠码头的船只很多,停在码头的船只在江水一般都较平静,由于溪水清澈见底,我们在船上都能看到水中有很多很多的沙鳅和大溪虾,沙鳅像是田里的泥鳅,不过它长的比泥鳅扁一点。抓沙鳅和大溪虾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用一根细小的棕丝,把棕丝捆绑在小竹子上,再把棕丝打成一个活结做成一个小圈套,然后放在水中把小圈套慢慢的往沙鳅或大溪虾身上一套一提就抓上。儿时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抓捕沙鳅或大溪虾。
另外,每到清明季节来临,百丈口有一种叫“翁鳅”像泥鳅一样的鱼,它的全身颜色是黑中带红色,比泥鳅扁。繁殖放籽时,在每条溪滩中游过“翁鳅”的鱼数量惊人。人们只要站在溪水流急处,手拿网蔸等鱼进网蔸就行,一个晚上多的时候能抓几十市斤。
其次,与其他地方一样的多种捕鱼方法,如用丝织鱼网捕鱼、网铮、撒手网、鸬鹚(鱼鹰)、用竹制成的大鱼笼(百丈人叫倒茜)、用竹制作的虾笼,自制中草药诱鱼和用微毒的中草药抓鱼,用传统的电话机摇黄剌鱼等多种多样的捕鱼方法,这里就不作一一介绍。
玉邑的民生之打鱼与民间食鱼
 
                                              刘泽利
       玉邑一带自古民生最苦。风、水、雹、旱、虫五害交加,而水、蝗侵凌最甚。邑古有“十年九灾,十灾九水”之说。沥涝侵南,蝗旱袭北,实为常事。风调雨顺之年少有,粮丰食足之岁罕见。常岁,中等之家“苦春”季节半粮半菜方能度日;灾年,富豪之户食无膏肉。饥民,羸弱者饿殍于途,强壮者行乞于邑。更有离乡背井逃荒域外,卖儿鬻女为奴为婢以求生路者,更有甚者走上极端自经溺水绝于人世以求解脱。号寒啼饥之景象,惨不忍睹。此等生存环境之下,域内生民劳作之艰,生计之苦,可想而知。然玉域之民生性淳厚,安天顺命,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世代勤苦劳作,传至于今。域民日常劳作、生计,治史者疏于记述,愚不忍湮灭于记,走访长者耆老,连缀成篇,盼诸遗存于后。
                                                                                                      ——笔者手记5
鱼及捕鱼
       县邑以南,自古就是水乡。有还乡、双城、蓟运三条大河穿境流经天津境内入海,荣辉、兰泉二河穿插期间。可以说是河道纵横如脉,池沼罗列似星。低洼地常年积水,沥涝年南境汪洋一片,唯少数高地和村庄孤零零飘立泽国之中。
       这一地区远古少有居民,明代以后村庄渐多。起初这里的居民只是些打渔使船的,在水季他们来到这里,在芦苇、野草丛生的水间高地搭窝铺以打渔谋生,后来在一些高平之地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起初的村庄。明代时期,沥水渐少,为实施充边政策,政府大规模向这里移民,形成了各个村庄。
        天无绝人之路,这里虽说十年九涝,直接影响粮食生产,但却给人民提供了渔苇之利。虽说它们不能够给人民带来彻底改变生活境况的收益,但所产鱼虾也能够在大荒之年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使不至于饿死。;在正常年份,给人带来口颐之福,使穷困中的人民也享受一下人生之乐;所产芦苇也能给人民带来一些蝇头小利,以充日常家用。
       每当洪涝之时,这一地区到处被洪水包围,沥水浊黄,上面漂浮着庄稼杂草;平时水坑、河边长满芦苇、香蒲、水皮草,水清见底,在苲草与水棉间可见游动的鱼虾。无论何时,有水之处就有鱼虾,他们给苦难的南部水乡平添了生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打渔、吃鱼成了这一地区百姓民生的特殊内容。鱼种类较多,有大小之别。大的主要有鲶鱼、王嘎、泥鳅(当地叫泥狗)、鳝鱼、鲫鱼(当地叫鲫瓜,或鲫了瓜子)、鲤鱼、黑鱼、草鱼(当地叫草包)、胖头(也叫青头、黑头,或花鲢)、撅嘴鲢子(也叫刀丕子)等;小的主要有麦穗、蚝根儿、秃勒(子)头(头部似如兔子)、钻煞儿;虾就是草虾、青虾两种。少见的品种还有鲚鯸(鳜鱼)、黄段、石榴鱼(北部山间泉水所生,发大水时才有。土黄道,黑花点,腹部土黄。石榴母子个体较大)等。其中草虾无人食用;泥鳅有青黄之分,黄的丰肥鲜美,是为上品。除了这些鱼虾之外,还有元鱼(俗称王八)、水蝎子、脖乐龟、蛤喇,蛤喇排等可食水产品;可食用的植物根茎、种子有藕、莲籽、菱角、荸荠、地梨子、旺根等,他们可生吃,也可蒸煮后食用;无人食用的还有浑身长刺、个体较小的刺泥。
 
        打鱼(土语叫弄(土音nèng)鱼)一事,冬季与他季不同。在深冬冰冻三尺,冰面上能行车、走人(一般都在十冬腊月)的时候,就到了村民们结伙捕鱼的季节了。村民们先用镩在冰面上打出成横排的淩薨眼,然后用木头暴子(榆木疙瘩安一木柄,也叫榔头)砸淩薨眼“赶暴子”,逐排推进轰鱼,当把鱼赶到弯角处(事先在狭窄处把冰打成横向的通道),就用苇箔(土音báo)闸上,然后就用捞笼从淩薨眼中拔鱼。
        每当出坑的时节,那是村里最热闹的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到场。孩子们穿梭在冰面上追逐打闹,老人妇女们围站在坑边谈笑议论。最红火的还得是拔鱼的人们,高潮时人们甩掉了棉袄、棉帽,只穿个汗褟子,鼻子通红,头上冒着热汗,脚下的系着脚尺的牛皮乌勒(摊子,里面絮花桔)踩在冰上咔嚓、咔嚓作响。人们徒手捋着捞笼杆子,一捋一溜水,而冻着冻着冰溜子的捞笼杆子在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每当拔上大鱼或少见的品种时,人们就会围上去赞叹着,议论着。
        当然这只是集体捕鱼的情景,在冬季,更多的还是小规模的个人捕鱼。当冰面刚能上人的时候,拿着钎子的人们,仨一群俩一伙的行走在冰面上,透过冰面寻找冰下的大鱼,发现鱼之后,就用钎子扎,把鱼扎到后,就凿开冰面取出;之中,还有的干脆就拿着镐头之类的农具,发现冰面下的大鱼后,上去就是一镐头,把鱼震昏,砸开冰面取出来。可是当冰面厚了、水深的时候,这些方法就不灵了,只能事先凿开淩薨眼,或拔,或叉,或吊。
        冬季里捕鱼最有“文化”的还就算“压匿”。在冻冰之前把树枝子(柳树枝最好,没人用榆树枝,由于其经氺一沤,起粘液)堆在水里,结冰之后,由于温暖、透气,所以鱼就会聚集到这里。到时,人们把冰打开围上箔,就可以从里面捞鱼了。
        其他季节打渔,看具体情况,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竭泽而渔——淘鱼。这种方法适用于浅滩。就是搭上埝,把要淘的地方与其他水面隔开,然后用水斗子或桶(水多,就要用水车)往外淘水。当水要干的时候,在淘水坑的后面接上箔或筛子接鱼,干了之后就可以在里面捡鱼、蛤喇等了。淘鱼时,最刺激的事是埝开了的时候。由于搭埝的泥稀或埝底下的泥稀,淘着淘着,就会有不结实的地方唦水,埝随即就向下随和,如不及时发现、抢救,转眼间就会开口子。事虽小,那情景也有千里之堤瞬间即溃之感,而活儿就只好从头再来了。所以每当发现要开口子的时候,淘鱼的人就会扔掉家具,不顾一切的去抢救,叫着喊着,有时浑身都会溅满泥水,那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2、守株待兔——接鱼。有水流之处,如下雨之后,就会有鱼迁移。规律是上游水大的时候鱼顶溜,向上去;水小了,顺溜,向下来。所以每当大雨后,村里的“鱼鹰子们”就会在沟壕的狭窄处搭上埝,在捻的正中处断开一口,在断开的口的上面下上一块木板形成水道,在它下面支上筛子就可接鱼了。如遇到水大且狭窄处,人就站在水里用踩网子直接接鱼。但这时,人往往可要受蚂餮(水蛭。活水中较少。)之害了。当你觉得腿刺痒时,那就是水蛭叮到肉里去了,这时就要赶紧上岸,用手拍打,把它拍出来。
       接鱼一事,捕鲤鱼较特殊。鲤鱼遇到沟沟坎坎时,不像其它鱼那样顺流或顶流游,而是跳,所以人们在接鱼时,就会在筛子后面,再放上一块箔,并且再竖起一块箔来,捕跳龙门的鲤鱼,也有在筛子后面下网的,这叫跳箔。
3、窝中取鱼——搬鱼。所谓的搬鱼就是在坑沿儿、河塄儿或船尾支上搬网,搬鱼。搬网有大有小,大的要搭上架子才能使用。小的叫搬网,大的叫搬罾。用搬网时,有的人在网中放一些肉骨头,有的人下糠罾子(在网上的水面上,放一个,秫秸做的方框,里面撒上谷糠、麦麸等),以招引鱼儿。搬网捕鱼时,要有耐性。什么时间、多长时间起网之中有奥妙,早了没鱼,晚了鱼跑了。之中的奥妙外行是说不清的。搬鱼是一个长工夫,网下在这了,往往一夏天就不动窝了,所以搬鱼人总是在网边搭上草窝铺,吃住都在那里,很有古风古韵。
        搬鱼最怕的是搬到元鱼。网一出水面,它就会用力一拔。网那是非破不可的了,元鱼跑了,网破了,搬网的倒霉了。
4、撒下香饵吊金鳌——钓鱼。那时的钓鱼不同于现在的钓鱼。现在的钓鱼设备现代化、昂贵,是为了修身养性,是一种闲情逸致。那时,用一只小芦苇杆,一根线吊起一个小勾(用针火烧后做的),上上小曲车儿(蚯蚓),中间绑上根秫秸杆的浮漂,去钓鱼:大人是不干这活的,只有是孩子们才玩这样的小把戏。真正的钓鱼,是指下晃钩、下风钩、下卡子等鱼 。
        所谓下晃钩就是把带倒刺的大钩成串地分层穿在线上(形同现在的丝粘),驾着船把两头绑在芦苇等固定物上放钩,钩上不上诱饵,由于钩密,鱼多,过路的大鱼经过时,就会被钩住。起钩时,也要驾着船完成。主要对付黑鱼、鲶鱼等。
       下风钩:把大钩用线穿起来,上上曲禽儿、小蛤蟆等,拴在一根棍儿上,插在坑边,风一吹,它就晃,招引鲶鱼等上钩。另外,还有直接拿着绳儿,下在水中钓鲶鱼的。
       下卡(qia)子:所谓的卡子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像现在的夹子一样的捕鱼工具,只不过夹子夹东西是合上的,而卡子捕鱼时,由于弹簧的作用是张开的。其用法是把卡子用力合上,插入草节的库中,连上一条绳下入水中。用来捕草鱼。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有在大钩上,上上蛤蟆肉,放在水中钓鲶鱼之法。
5、排兵布阵——闸陷(xuàn)。根据水面不同方法不同。如是沟渠,就采取闸小箔的方法。就是先闸箔,把水面分隔开,在合适的位置做出“V”子口,然后在他的尖部下上“密封子”(把苇子从中冲开做出苇皮子。在圆形的上中下三条筋上,竖向编上这些苇皮子,形成的桶形的有小开口,下有底的渔具),顺溜或顶溜鱼顺着箔找通道,找到给他预设的小口时,就会欣欣然、曲折折地钻进去,钻进去了可就找不到出口了,就只好等着人们起“密封子”,从中倒鱼了。
如是开阔的水面则用闸大箔的方法。其有两种做法:
(1)、用一块整箔闸一个桃形的“陷”,“陷”有一口,两头向里内收,并延伸一段距离,闸第二个桃形“陷”的时候,顶部做成“V”形深入第一个的口内,如此连续,可绵延不断,形成规模,此为连环“陷“;还有只做一个“陷”,开口处插入一块箔的,叫做榔头吧“陷”
(2)、用两块箔闸成“口”字形,留有两个向内收的口子,并延续一段距离,并把“口”字形的“陷”从中间用一块大箔一分为二,然后再闸第二个:“口”子阵,并在一面做出”V”字,插入这个“陷”的口中,可延续做出很多,形成连环阵。捕鱼时,人用牢笼在里面扒。
        闸小箔所用的箔矮、短,闸大箔所用的高、长、多,不是一般之家所能干的。闸小箔,只得一面鱼,闸大箔,得多面鱼,起“陷”时,收获是很可观的。无论大小,均要有外大里窄的开口,大阵开口的两边且要做出多个向里的倒须,这样鱼就只能进不能出了。
        闸陷最怕蛇和鳝鱼。它们一进陷,在里面一搅和,鱼都会跑掉,没有多少会进“陷”的。
        鲶鱼比较特殊,当他发现进入了人们给他做的“陷”之后,他就会倒着甩动尾巴游出去。即便进了“陷”,它们也会擦着箔边,甩动尾巴把箔底的泥削空,跑掉,所以人们又根据鲶鱼喜欢钻洞的特点发明了卡池子对付他们。卡池子,用竹片编成的高一尺左右的篓子,有一个上大下窄的向内伸进内部的口,且这个口带很长的倒须,人们把他们下在“陷”内箔的边上,捕捉溜进“陷”的鲶鱼还是很有效果的。
       注:大箔指8道筋的。小箔有6——7道筋的,也有4——5道筋的。长度都是一丈。
6、抬鱼与踩鱼及其捕鱼方法:水浅到可以下去人的时候,人们往往用抬网治鱼。两个人在水中抬,但网不要拉得太紧,网紧了就没有兜,就会兜不住鱼的。在水中抬鱼一般情况下,后面要跟着一个推着水桶捡鱼的人,否则就只好要大鱼了。旧时抬鱼,抬鱼者腰部往往挂着一个网兜,抬到大鱼,那就请君入兜了。
        踩鱼,必须是在浅滩,水在膝以下最好,太深了是不行的。所用的网叫踩(土音:chǎi)网,这种网已经难于见到了。他的基本形状就是一个网兜形的网面,用仨根木棍做的活动三角架撑起来,底面横棍的中间部位安上一根棍作为把手,撑开后形成三角锥体形状,提起后形成一个兜。捕鱼的后背背着苇子编的扁蛤蟆篓子,左手提着把手,右手拿着三角架的顶端撑开把它放在水中,用前脚在他的口前向里面轰鱼,提起即可。这种方法较古老,且水不能太深,如水过清,鱼过少,效果就不好了。现在这种方法已被淘汰。
7、苇地捕鱼:苇地是鱼虾的天堂,但由于都是苇茬子,采取通常的方法,没有办法捕。所以人们就创造出了新的工具。夏天用花罩(竹编的。形如一个倒放的篓子,上小下大,两面开口),冬天用拉钩(铁制,木柄。有上下两个钩子,平行伸向一面,且上面的短,下面的长)。花罩的用法是,发现了鱼,用它扣,然后从上面的口用手抓。钩子的用法是,把冰打开,用它向外钩鱼。
8、掏鱼窝:鱼除鲶鱼、鳝鱼之外,均潜底,无窝。鲶鱼、鳝鱼窝,在水中岸边。鳝鱼窝,口是小圆口,很深。由于鳝鱼在被抓时咬人的手指,且咬住不放,很是疼痛,所以没人掏鳝鱼窝。鲶鱼窝口大,且鲶鱼较狡猾,窝有两个口,当你伸进手抓它时,它就会面向你倒退,从另一个窝口跑掉,所以在掏鲶鱼窝的时候,要先找到另一窝口,用手堵住,再掏。另外,鲶鱼群居,一般情况下,一个窝里面会有许多鲶鱼,掏时,窝里面鲶鱼们甩动尾巴的声响是很有响动的,每当这时收获也会不小的。
9冬季捕鱼:冬季捕鱼,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几种外,还有起净凌,也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当水少的时候人们就把坑分块闸上箔,用镩打开冰,把冰拔净,从里面用捞笼拔鱼。如彻底没水了,就直接拣干锅。
10、摸鱼:它和掏鱼一样也不借助工具。俗语“浑水摸鱼”其语不诬。摸鱼一般情况下,是要在浫坑时才可以的。水被搅浑时,鱼潜入水底,每当这时摸鱼者就可大显身手了。有经验的人往往在岸边摸,由于岸边长满了芦苇和水草,植物的根子与堤岸间形成了许多空洞,这里是藏鱼虾之所,所以较容易摸到鱼;有经验的人还习惯于跟在抬网后摸,水一搅动,鱼潜到水底,哪里有脚印,哪里就容易摸到鱼。
       摸到鱼后,如何抓住它有“偏方”。当发现大鱼时,不要马上就用两手抓,而是要轻轻的找它的腮扣住,就容易抓到了,或者向下狠劲一按,把他按到泥里去,再找人帮助:这样抓到的可能性大,否则往往是空欢喜一场。
       除了这些还有利用鱼叉叉鱼、围网(冬季及下凌网)捕鱼、架船放鱼鸭(鸬鹚,也叫鱼鹰子)、用旋网打鱼以及下篓子逮泥鳅、逮虾等方法,不再赘述。
螃蟹及抓螃蟹
        南境无论旱涝均有螃蟹,且不发水的年头螃蟹由于是当地自生,个大肥美,涝的年头,由于是随水远来的,个头、肥美就不如当地的自生的。除此之外,旱的年头有时比涝的年头,数量也多。秋天,每当院子外的粳子垛、高粱把子里面哗啦啦响时,一找,都会找到几只大肥蟹的;当在田地里面干农活时,当听到玉黍秸团子里面有响动时,一翻,往往会翻出一窝大螃蟹的。
        它的抓法主要有:照、倒、做楼子三种。
(1)、照螃蟹:就是晚上,在坑(河)边,点起桅灯(灯笼),由于螃蟹喜欢奔光,他们就会成串的奔向光亮处。这时,要注意不出声,否则他们就会跑掉的,螃蟹横行,但跑起来是很快的。抓他们时要快,抓到就放在桶里。
(2)、倒螃蟹:就是把红高粱穗子穿在绳子上,穿成一串,放在水里,螃蟹就会抱住红高粱穗去吃,人们只要倒绳子,就会在岸上抓到它们了。倒蟹时,需要两个人,一倒,一抓。
(3)、闸螃蟹楼:螃蟹楼与“密封子”没多大区别,只不过口要窄,螃蟹扁着身子爬进去,就不会出来了。另外,除了有底之外,还要在上面做一盖,盖不能太靠上以便留出空间逮蟹,另外这个盖要伸出一个带向上倒须下大上小的口,螃蟹进入里面后,就会沿着箔壁向上爬,并由此口爬出,人只要在出口处等着,就会抓到它们的。
         螃蟹也可以钓,方法就是把蛤蟆肉栓在绳子上,放在水中,螃蟹就会用两只鳌捧着吃,一提就行了但要注意离水它就松开两个鳌,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捞笼抄它。螃蟹也做窝,与其他鱼窝的区别是窝口是扁的。既然有窝,当然也可掏了。
        附注:螃蟹的吃法:螃蟹秋天最多,也最肥,母子长满了蟹黄,公子蟹肉肥美。吃法主要就是用盐水煮熟。另一吃法就是把蟹捣碎用盐腌制,叫做螃蟹酱,别有风味。
        我的家在双城河畔,每到夏季,孩子们是整天泡在水里的。双城河那时河水清澈,水流平稳,岸边长满了芦苇,河底是干净、硬朗的白浆土,人踩在上面有种舒服爽心的感觉。我们在那里其中一个乐趣就是顺着河岸摸虾。大青虾很多,他们都藏在岸边长满芦苇根的洞中,摸到它很容易。可由于芦苇根盘根错节,把它完整的掏出来可不容易,掏出来的完整的不多,缺头少身子的不少。这些虾被抓到后,大个的往往被我们当场剥皮吃掉,小的才拿回家。活吃大虾是我记忆至今的乐事之一。
食鱼
        南境虽鱼多,人们也擅渔,但除了大集镇附近的之外,解放之前,较少有因鱼而利者,大多仅局限于自捕自吃,只有少数人员将个别品种(鲤鱼、大虾)被贩到境外,或大集镇用于获利。本人的祖父,就曾将所捕的大青虾,用五香、盐水熟制,挑八根绳沿双城河埝步行到遵化一带换取玉米面,以度灾荒。
         鼓捣着吃鱼是南部水乡饮食上的一大特色。它的基本吃法主要就是熬(土音:nāo)、煎、汤、馅。
1、熬鱼。这是最基本的吃法。南境熬鱼离不开三宝:大酱、大蒜、咸菜或咸菜樱子。老辈子的基本方法是:把锅烧的热热的,倒入少许油,随后香锅(用炊秫快速地掸锅,锅被油刷满),然后把鱼铺开用爆火在锅里煎,当起了黄嘠褶时就翻锅,等到翻过去的一面又起了黄嘠褶,就到入事先准备好的酱汤子和大蒜瓣,然后上面蒙上一层切好的咸菜(盐芥菜樱子),大火烧到汤汁稠了就可铲出来食用了。在熬鱼时,还可根据口味,加上红辣椒,如熬小鱼往往加上黄豆,这就是小鱼熬豆芽。
        为了节省柴火,往往在熬鱼的时候要饼子、熬鱼“一锅掀”。做法就是在放入咸菜后,锅烧开了的时候(老百姓把他叫大响边),把贴的高粱面饼子,沿着锅粘一圈。南境的家庭妇女做饭的功夫纯,就表现在这时候。烧火、熬鱼、贴饼子全由一个人承担。鱼熬上了,马上就渣滓面,用开水烫面,和面,贴饼子,一气呵成,干脆利索。这一做法的主食还可以是卷子、烙饼等。这也就是南境一带的特色饭食——熬鱼贴高粱饼子(粘卷子)。
2、煎鱼:就是把较小的鲫鱼除去鳞、内脏之后,用盐腌上一天。腌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花椒、姜片、辣子等。在煎时,也是先用旺火把锅烧热,这样才不粘锅,烧热后加入油,用铲子把油铲匀,然后把鱼均匀的摆满,盖上盖天板(锅盖,用秫秸杆串成),用旺火一直烧到鱼表面肉不再松软,发挺了就翻个,然后仍用爆火把另一面煎出焦黄的嘎褶,这时就改文火,盖上锅盖,勤反个,到鱼肉干而不焦,干而不糊,就可起锅食用了。为了使它香酥可口,一般的停火之后,还要把鱼放在锅里香一会,等凉了再起锅。
        这里要专提一笔的就是煎泥鳅。一、他的事前处理特殊:方法就是把活泥鳅放到桶里面,然后抓上一把盐,快速的盖上盖子,否则那就炸了营,是很难收拾的,其景象可以从桶里的响动想象出来。这道工序的目的就是把泥鳅腌死,同时漱静肚子中的脏东西。二、腌制特殊:要切成节,把头扔掉。
        煎出的鱼主要就是吃饼子、喝玉米粥时作为佐餐之用,其中煎泥鳅的滋味还是很可以的。
3、做汤。用来做汤的鱼最好的就是鲶鱼,次之胖头,然后才是鲫鱼、鲤鱼之类。方法很简单就是所谓的“活撒”。把水烧到响边的时候,就放入整治好了的鱼以及花椒、辣椒、姜片、食盐(香料也可先爆香,但味过浓了,影响汤的鲜味),要适当的多放醋,放少许酱油,烧两个开就可以了。起锅后,放入香菜佐味。做鱼汤,关键是掌握鱼的老嫩,在水中煮的时间过长,老了就不好吃 了,鱼就木了,汤也不鲜了。
4、做馅儿。无鳞鱼(鲶鱼、王嘎、泥鳅)还可以包饺子、粘卷子。把它们用快刀剁成肉茸后,加各种调料就可做馅了。
        由于鱼在南境一带长年不断,所以人们就不太研究储存之法,传续至今的就有干制一种。此法就是把小鱼(麦穗、蚝根儿、秃勒(子)头、排叉儿,虾,小鲫鱼)在热锅里面把他们爆(土音:bāo)到七八成干后,起锅,晾干,就可以储存了。储存一般不过夏天,新鱼下来了就没必要再吃陈鱼了,况且过夏天的陈干鱼也长一种长毛淡褐色的虫子。小干鱼的吃法主要是馇咸粥,咸菜(白菜帮子)熬豆芽、妈棱菜打辣糨等用它。
        水蝎子、脖乐龟的主要吃法就是卤制或与鱼一起熬。卤就是从咸菜缸中一碗咸汤子浇在热锅中的水蝎子、脖乐龟上,然后不断的翻炒,直至卤干为止。用它们它们就食高粱饼子,也别有一番风味。蛤喇排由于其肉见热就皮,难于食用,所以很少有食用的。而蛤喇,尤其是大的,砸掉它的外壳,可放到鱼锅里一起熬。在饭桌子上,人们可是专找里面的蛤喇与大虾吃的。蛤喇的另一个吃法就是整个煮熟之后,把肉从壳里挑出来,然后剁碎和韭菜一起和馅包大饺子(黑面的大蒸饺子)。
        南境一带过去还有吃青蛙这一特有的食俗。
        青蛙,在境南一带被叫做蛤(土音:hē)蟆。可以大规模的逮青蛙的季节就是进入夏季的第一场大透雨之后。这时,青蛙从休眠的窝中纷纷钻出来,产卵受精。大雨之后,农村蛙声一片,一片喧嚣,别有洞天。这时,青蛙们双双浮在水面上,或驮负在一起,向水中排卵、排精,也有的蹲在庄稼下面,呱呱的鼓噪个不停。此时的青蛙对外界的反应还不那么灵敏,是捕捉的黄金季节。人们提着灯,用牢笼、叉来捕捉,有的干脆就用手直接抓也可抓到。还有一种捕法就是钓。钩上,上上曲且(蟋蟀),在青蛙面前逗引它,他就会啪的一口吞掉,也就被钓到了。
        捕到后,把前腿和后腿的爪子剪去,皮与内脏一裂就掉了,只剩下两个又肥又大的后腿。
青蛙,境南一带的主要吃法就是与韭菜一起炒和做馅包大饺子。最好的吃法就是熬(红烧)。方法就是热锅适当的多加油(荤油最好),油到冒青烟时,把花椒等香料入锅爆香,然后放入青蛙腿翻炒,加入酱水、大蒜瓣、辣椒,炖到汤汁粘稠即可。其色酱红可人,其味道酥香可口。如果是少量的几只青蛙,吃法古老而简单。就是把青蛙内脏掏出去之后,从酱饼子上掰下一块大黄酱,塞到青蛙肚子里面,包上倭瓜(南瓜)叶,扔到灶火中用灰盖上,饭熟了,它也就熟了。吃起来别有味道。
有关鱼的工具、文化
治鱼的工具
1、船。玉田一带打鱼的船与运货物的船不一样,个头小,无帆,无楼,个别的有苇席做的棚。一般为桅木板排成船体,船舱由隔板隔成隔断,首尾的两个隔断上铺船板可站人撑船,也有把他们制成水仓的,用来盛放所捕的鱼虾。这种仓不密封,与外部总有活水相通,从而保证鱼不死。境内一带的渔船均用船篙来撑。篙为桅木杆子制成,一般3-4米,有的头部为一铁质的带钩的枪尖,便于停船时,稳船。船的日常保养用桐油油船,用麻刀和石灰和桐油渍船缝。
2、网。均为用梭子手工织成的棉线网,梭子大小不同,所以网眼大小也不同。网的种类很多,有搬网、踩网、旋网、抬网等。捞笼功能为拔、抄,也是由由线织成的,盛鱼的渔具网兜也是用线织成的。网的日常保养就是在开春的时候用猪血煮,煮完之后蒸,最后晾晒,这叫血网。血后的网不糟,民间也有招鱼之说。新网下水前,也要先血。另外这种网在水中使用不能时间过长,要勤晒才能保证正常使用,所以南境地区又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说。
        搬网与搬罾:二者本质上是一种捕鱼工具,但又有所区别,后者形体较大,结构上也有相应的特殊之所。
       搬网:一片方形的网片,四角由四根顶部绑扎在一起的木杆撑起,然后把一底部带一横木的长木杆(扑水)绑在这一顶端,同时绑上一根用来拉网的长绳,这就支起了一个搬网。
       搬罾:网片大,仅靠以上办法是不能搬起的,所以在下网前,选好地址之后,要先在水中用较粗的圆木支起一个方形的木架,并在方框的正中搭上一个正中有一铁环的十字木架,放网时把拉绳穿吊在十字木架上,绳子也不是单根,而是中间穿上木棍成梯子形的两根(搬绠),扑水也大,底部与横木间是活的轴(顶牛)。
        这类网体型大,工艺复杂,用料好,所以不是一般人家能置办起的。但它每一网的收获客观,是那个时代,南部地区捕鱼工具中的“重武器”。
3、镩。为一尖部是四锥体,后有库,在库上按一段圆木,在圆木的上部开卯安装一横向的木把的工具。水乡地区用它来打冰窟窿,叫做打镩。
       斗子:柳条制成,一面有两根绳子,一根固定在沿部,一根固定在底部,由两人配合拔,所以叫拔斗子。也有在口部做一横梁,上面固定一提杆的,一个人往上提水。还有大型的柳斗子,人们往往在两棵树中间高处绑一横梁,然后在上面固定一根长木杆,在杆子的顶部吊起柳斗,杆子的底部坠上石块等重物,借助外力打水,域内叫之撑杆斗子。
        水车:木制的龙形水车。由两个人摇。
与鱼等有关的的文化
        过去南境一带,常年离不开水、离不开鱼,所以捕鱼、吃鱼成为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民风,甚至于融进了民间文化中。比如过年时节,百姓之家就做一个面鱼放到锅中以祈求丰年的到来。年终购买年画时,这里的百姓最爱的就是画着大鲤鱼,显示年年有余、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主题的年画。
        这一带,家庭妇女大多是剪纸高手,把粉连纸折几折,剪上几剪刀,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农家禽畜、吉祥动物、鸟兽等)、花草就会跃然而出,而鲤鱼往往是必可少的内容,窗花中有鲤鱼,灯花中也有鲤鱼,有单个的,也有成对的。这既反映人们对于丰年的企盼,又透射出了域内一带浓郁的“礼”文化气息。
        鲤鱼因其金麟金翅红尾巴的富贵之像,以及与“礼”、“余”的谐音,再加上此种鱼较少,不易捕到(“闸陷”鲤鱼就不进),肉质鲜美,所以无论从饮食本身,还是文化内涵上,域内对它都是尊崇有加的。那时集市上出售给官商大户的鱼主要是此类,席面上的鱼主要就是它,来了尊贵的客人,待客的鱼也是它。所以说剪纸、年画,以它为题材就在正常不过了。
1、民谣:
       “张大罗,李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外甥、外甥你也去,红高粱饼子熬鲤鱼,不吃不吃滚出去。”南境的人们哄孩子时往往拉着孩子的双手,前后摇着,口中长声唱念着这一歌谣。
        这一歌谣,给我们透露了如下信息:境内水乡一带,年终唱戏时,有夫妻双双到妈家看戏的习俗;贴饼子熬鱼就是这一带民间的美食,是姑爷饭。
        “黑鱼裤子,鲤鱼头,鲶鱼尾(音yǐ)巴一溜油”
         南境一带,百姓以吃鱼为生,以至于都吃出了文化,哪里好吃,哪里是美味,都已了熟于心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
         老百姓对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的朴素认识,同时也透露出了人们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一生物进化哲学的朴素认识。
         “鱼找鱼,虾找虾,王八专找癞蛤蟆”
          既是对丑类的嘲讽,有是对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认识。
2、民间故事、传说:
         “鱼是草籽变的,哪里有水就有鱼。”
        人类自从有了意识那天起就开始对自身、对与人类有紧密联系的其他动、植物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索与解释,在原始的生产力水平下产生了各种起源说。鱼产生于草籽就是平原地区的先民对鱼的起源的解释的遗存。
        关于黑鱼精的民间故事:有一条千年的黑鱼,受了日月的精华成精了,经常变成小媳妇出来害过路的小伙,人心惶惶。这天后晌,下起了大雨,它又出来了,还点化一条大黑鱼成了小孩,抱着来到了一家门前,“大娘,大娘,行行好!我们娘儿俩回妈家遇到雨了,借借宿。”这家老姑母俩,还有个儿媳妇,都是好人。一听就答应了,把娘儿俩让进屋,就操持做饭。做饭时,儿媳妇一抬眼,吓了一跳,小媳妇正在往嘴里面撕面吃。小媳妇吓得拽婆婆,婆婆抬头一看,也吓了一跳,小媳妇正在往嘴里揉生饺子馅。婆婆吓得拽老头儿,老头抬头一看,吓了一跳,小媳妇正在往嘴里放生饺子。“妖精!”,老头窜了起来,抄起刀就是一下,只听“妈呀”一声,一溜红光直奔后坑。向下一看,堂屋地下一条大黑鱼在地上直卜楞。后晌饭多了一道美餐。
         由于黑鱼本性凶残,面目可憎,一些此类民间故事都以它为主角,可见南境人民爱憎分明,具有朴素的价值观。
   3、关于鱼的禁忌
        “鳝鱼似蛇,所以民间少有食用。元鱼因民间有他是长虫变的一说,所以极少有食用者。即便食用,也要在房梁上吊他几日,看一下是否变回去,再食用。尤其是绿色的龟,在人们的意识中,它不是菜物,而是灵蛇摔成的,所以要吃的话,更要吊上几日,看是否变回去。”
人们对于元鱼的有所禁忌,但对于它们产在高岗土中的蛋(王八蛋),却毫无禁忌地去扒,去吃。
        这一对鳝鱼、元鱼的禁忌源于水乡人民对蛇的恐惧与崇拜。蛇在水乡人民心目中即是崇拜的神灵之一,又是最可恐惧的动物之一。
       与这一民间心理相关的其他禁忌还有:一种头部有红斑纹的绿青蛙和一种有红斑纹的绿蚂蚱,南境一带说它们分别是长虫小舅子,是长虫枕,所以人们不仅不捕食它,还不接近它;一种生长在寨子旁卵形灰的、带白色菌帽、菌把上有红斑点的真菌,人们叫它长虫蛋,没人接近它。
        “小孩不吃鱼籽。”
        有些鱼籽不适于食用,如鲶鱼、王嘎,但大部分鱼籽不仅可食,而且还是美食,所以在桌子上,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可是往往这个时候,老人们就会说,小孩不让吃鱼籽,吃喽不会数数。
        其原因,可能是“鱼”与“愚”同音,所以吃了“鱼籽”就变“愚子”了。这时远古的人们,对语言崇拜的一种在人们意识中的遗存,与原始巫术有关。
        民间也有因鱼籽无数,故孩子吃了就不会数数之说。但究其起源均与原始先民的蒙昧意识有关。
   4、民间处方中的鱼
        鳝鱼血治嘴斜眼歪。把鳝鱼血涂抹在患处即可。据说还颇有疗效。
        旺根(芦苇的根)民间有沏水治小孩“瘟子”(民间也叫蛤蟆瘟,就是出水花)之说。
        蟾酥涂抹在恶疮、蛰伤处,有治愈的奇效。
 
鱼与商业
        虽过去玉田南境多鱼,百姓也善治鱼、善吃鱼,但并不像现在渔为一个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人们不光治鱼还要人工养鱼,那个时代在我域渔业是不在其商业范畴之中的,鱼基本上不作为商品。
       南境水乡集市上无鱼市,谈得上交易行为的也就是在村内有钱人家有小量的向打渔户购买,另在饥荒之年人们把大青虾用五香煮熟,贩到外地(主要是遵化一带)换取玉米度日。本人的祖父讳长公与邻居杨公讳振芳就曾担挑儿到遵化一带换取玉米养家糊口以度灾年。由于日常情况下鱼不作为商品,虽说家家都有船、渔具,但把打渔作为日常的主业还是不多见的因治鱼而耽误了农活,那是不务正业,是“二流子”行为。只是到了农闲,大涝时节,人们才治鱼改善副食,解决饥饿。
       这一地区在一些大荒之年(如民国十七年大涝)也曾在一些渡口自发的形成过鱼市,但情况往往是鱼不少,贩卖者极少,价钱极低,根本不能解决饥荒问题。究其原因,当地虽有无鱼区,但大部分人家饥贫无力购买,再加上我域民风素来悭吝,即便殷实之家也极少购买,所以当地需要量不大。若贩到北京等地,鱼又不善储藏,且当时京津周边又广有水乡,所以也不太现实。
        至于城镇所需,要注意两点:1、品种。2、范围。品种方面,除了个别品种(如大鲤鱼)及特殊的品种(形体大的、少见的)在城镇集市有所出售外,杂鱼无人问津。消费对象主要是官商大户,酒楼广肆,以及像作为祭品之类的活动。城镇的平民以及一般公商业者日常是少有购买的。这一点可以从四十年代末由于解放区政府把握政策失当,一部分工商业者受了打击,错误的认为我党不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所以窝洛沽工商业者一改“勤俭持家,攒钱置产”的传统,“不过日子了”,而“大吃二喝”,致使集市上少有问津的大鲤鱼供不应求一事,得到明证的。所以“四大镇”,鱼作为商品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谈到鱼的吃与“商”,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一个小话题,以示今昔之变化、之发展,以戒示今人:热爱今天这个时代。
         那就是时下人们视为美味,且价格不菲的鲶鱼,旧时代水乡人们是不食用的。其原因就在于,此鱼食性杂,且喜食腐尸,而南域水乡大涝之年把棺材坵在高岗之地,被没了之后,就成鲶鱼窝,这种鲶鱼个头肥大,两眼炫红,看着就让人发渗。南域至今还有一句口头语广为人知,形容眼红的人为:“像吃死孩子似的”,其来源就在于此 达斡尔族的传统古老的捕鱼方法
  达斡尔族历来傍江河而居,是有着渔业传统的民族。渔业是达斡尔族传统多种经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达斡尔族居住地的黑龙江、嫩江、诺敏河、甘河、讷谟尔河、伊敏河等江河中,盛产有几十种鱼,有鲤鱼、哲罗鱼、细鳞鱼、草根鱼、狗鱼、鲫鱼、鲇鱼、鳇鱼等。达斡尔人熟悉这些鱼的习性、生活规律,对于这些鱼有特别详细的称谓,不但每一种鱼,而且不同大小的同一种鱼,都有不同的称谓。反映了达斡尔族具有悠久而发达的渔业历史。达斡尔族在夏季和冬季均有渔业活动,根据不同的水域和鱼的不同习性,有着多种多样的捕鱼方法。在此对于达斡尔族的传统捕鱼方式作初浅的论述如下:
  一、钓鱼
  钓鱼多在涨水过后水位下降时进行。这时鱼不喜欢食浸泡时间长的水草,所以咬钩多,并且在早、晚咬钩多。钓鱼的方法有用竿钩和懒钩两种。竿钩即在柳竿上系鱼线和鱼钩,长的鱼竿要接两三节柳竿,有5米多长,曾用马尾、鬃做鱼线。爱好钓鱼的人,每个人拿两三根鱼竿。用蚯蚓、蚂蚱做鱼饵,能钓一些小鱼、鲇鱼,在嫩江里也能钓到“阿木如”(草根鱼)等大鱼。懒钩是长线钩,除蚯蚓外也可用粪堆中的白虫子做鱼饵,晚上下钩,把系鱼线的柳棍插入江河岸边。早晨天亮时起钩,一个人能下四五十个钩,每个钩相距约6米远,能钓到大狗鱼等。据《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瑷珲地区的达斡尔人还下盘钩,即在长20到40丈的铁丝盘上系30来个鱼钩,用白面、谷面或豆饼做鱼饵,沉入江河中,每天起几次钩。秋分的前后开始下大蚂哈鱼钩。方法是在30多丈长的盘形铁丝上系200到300个鱼钩,不上鱼饵。需划船将拴有铁锚的盘钩沉入江底。大蚂哈鱼在水底游动时会被钩住腹部或尾部,其他哲罗鱼、草根鱼、鲟鱼也会被钩住。每天起一次钩。
  二、方网捕鱼
  达斡尔语把方网称为“绍”。其网为方形,边长1米至2米。用4根木棍支开四角,4根棍的另一头扎在一起,系一根两三米长的木杆作为搬网的竿。捕鱼时,在方网内放些苏子油渣,引小鱼进入网内,然后把网抬起就可捕到鱼。
  三、放“洞”捕鱼
  达斡尔语称为“洞”的捕鱼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用桦树皮做成的直径30至50厘米的盆,上面封麻绳编织的网,中间开约6厘米直径的圆孔,沿圆孔边镶上桦树皮筒作为入鱼口。捕鱼时,把苏子油渣放入“洞”中,然后在“洞”底上拴石块使之沉入水底。小鱼嗅到油渣香味后,纷纷进入“洞”中,这时把“洞”拉出就可以捕到鱼了。近几十年来也用旧铁皮盆制作“洞”。另一种是用柳条编的“洞”。做法是把30来根拇指粗柳条的一端用绳子扎紧,散开后在上面用细柳条编成长约1米、直径30多厘米的圆筒,并在另一头留有鱼的入口。捕鱼多的人准备30到50个这样的“洞”,在里面放石块后,划船把“洞”沉入江河缓流处。“洞”上拴拉绳,上面系杨木棒漂在水面。鱼在水浑时易入“洞”内栖息。几天后划船把“洞”起出时,就能捕到卧入其中的鱼了。多时一个“洞”可获五六条鱼。达斡尔人捕鱼时使用的船有两种,一种是“茂恩郭·洁毕”,即木槽船。它是用近1米粗的原木凿成的,大的木槽船有约6米长,可乘五六个人,小的乘两个人。船头底部为尖翘形,以利于排水,船身两边各固定一根约10厘米粗的木杆,用木桨划船。另一种船是“斯瓦斯·洁毕”,即木板船。
  四、罩抓鱼
  达斡尔语把鱼罩称为“达如勒”。它是用几十根去皮的细柳条做成的,高约1米,用麻绳把柳条拴成上细下粗的圆锥筒形,每根柳条相距约3厘米,中间和上口用板条加固。用鱼罩抓鱼时,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相约同去,到天然的池塘里,或在涨水退后仍有水的河汊、池塘里捕鱼。当人们走进齐腰深的水里时,水变浑,鱼受惊四处乱游,这时便用鱼罩扣,然后探手抓住被罩的鱼。一个人一个下午可抓到十几条,甚至几十条鱼。用鱼罩抓鱼时,人去的越多越好,体现出集体合作劳动气氛。在天热的时候,从农田耕作回来的人们也相约去罩鱼,这项捕鱼活动也成为人们轻松娱乐的活动。
  五、设“哈迪”
  “哈迪”是达斡尔语,即挡亮子。在小河中钉木桩用柳编篱笆横拦河面就是捕鱼的亮子。在“哈迪”中部开口,放一个约1米直径、2米长的柳编鱼篓。鱼从“哈迪”游过时,就会落入鱼篓中,而且进入了就难以出来。秋天时采用这种捕鱼方法,能捕到较多的鱼。
  六、坐网捕鱼
  达斡尔语称之为“代嘎勒·扫贝”。农历三月时,在上游冰雪融化的流水到来之前,从河的浅滩岸向对岸架两道并行、相距约1米多宽的柳编篱笆,中间添入沙石。在河床深槽一岸留出约两米宽的流水口。因为这个时候鱼都从河的深槽一侧寻食游过。天黑后,捕鱼者坐在岸上,手拿两米长系网的长竿,把网放在流水口。鱼落网时,网线会有抖动,这时把网翻过扣住鱼,然后拉起取鱼。一夜里能捕到几十条狗鱼、细鳞鱼等。若几个人同去,则隔几十米处设一个网。
  七、点火把叉鱼
  达斡尔语称之为“戈日得贝”。在农历七八月间的夜晚,采用点燃火把吸引鱼的方法叉鱼。达斡尔人的鱼叉一般自己用废铁打制,夏季叉鱼用的鱼叉较细,这样灵便,穿透力好。火把是用干柳条接绑而成的,有约10厘米粗、2米多长。分为趟水叉鱼和乘船叉鱼两种。在水浅的河里趟水叉鱼,由一个人举火把照明,另外一两个人持叉叉鱼。叉正从激流逆水而上的鱼。在深水处叉鱼时,由三四个人乘一条船,坐在船头者举火把,划船者坐在船尾,另外一两人站在船中间叉鱼。
  八、下网捕鱼
  达斡尔族很早以来就用自种的麻搓绳编织鱼网,这是达斡尔族渔业生产水平较高的重要因素。近代也用买来的棉线等编织鱼网。夏天用网捕鱼的方法有拉网、挂网、旋网等。拉网捕鱼时,由一个人在岸上拉住网的一头,其他几人划船到江河中下网。下网完成后,拉住网的一头兜回到岸边,合拢两个网头就可捕到鱼了。挂网是划船把网横张在水流缓的江河支汊中,游鱼撞网挣扎时会缠裹网中被捕获。旋网(称为“沙日库笼”)为立维形,下口有网兜,撒网后回拉时可兜捕入网的鱼。用旋网捕鱼时需划船到江河中撒网。如有四五个网在同一江面上一齐撒的话,更易捕到鱼。不然在只一个人撒网时,鱼受惊逃散,难以捕到。在深水处撒网时,可先投入鱼饵吸引鱼,也可以把水搅浑,然后撒网。
  九、穿冰叉鱼
  达斡尔语称之为“锦里日莫贝”,是初冬时的捕鱼方法。在天晴的早晨,透过江河支汊湖泊上仅二指厚的冰层,能看清水中的游鱼。这时,人们十来人结伴前去叉鱼。用于穿冰叉鱼的鱼叉比夏季叉鱼用的鱼叉略粗,有约3米长的杆。当人们踩上冰面时,水中的狗鱼、鲇鱼、鲤鱼、小鲫鱼、“夸勒”(老黑鱼)等惊慌乱逃。狗鱼只贴着冰层左右乱窜,其他鱼一般向岸边游。叉鱼者踏着光滑的冰面,追赶薄冰下的游鱼,瞧准机会,举叉刺去,鱼叉穿透冰面,叉中水里的鱼。叉鱼人随后取下别在腰带上的短斧,敲露水面,把鱼取出。有时为追叉逃窜的狗鱼,在冰面上左堵右截,跑上一里多路程才能叉到它。对游到岸边夹在冰层下面的鱼,直接用斧子或木槌砸露冰面,鱼便随着水一起涌出冰面。叉鱼场上,年轻人们持叉追鱼,小孩们拉着有小筐的爬犁跟着拣鱼,有的人不小心还会踏露冰面掉入水中,这时其他人赶来,递过鱼叉的杆把他拉出,赶紧送回村里。一次一个人能叉到十多斤鱼,人们只在早晨和上午冰能托住人时穿冰叉鱼。几天之后,冰层加厚时就不能进行了。
 
  十、守棚叉鱼
  达斡尔语称之为“布日阔·扫贝”,是农历正月过后在较深江河中的捕鱼方法。“布日阔”是在冰上用柳杆和苫房草搭的棚子,棚子内用“玛那”(冰穿子)凿出约60厘米直径的冰眼。冰眼上设“布日阔”的目的是遮住日光,便于看清水中的游鱼。在这个冰眼的两侧再各凿一些冰眼,每隔半尺插入一根柳杆,像栅栏一样拦住鱼的去路,使鱼从棚下的冰眼处游过。这时,鱼类逆流而上,少则一两条,多时十几条一起游过冰眼,叉鱼者看准游鱼,用有五个刺的长竿鱼叉叉鱼,能叉到鲤鱼、狗鱼、敖花鱼、胖头鱼、鲟鱼、大鲇鱼等,甚至能叉到20来斤重的大鱼。鱼多时,人们还在夜晚点燃火把叉鱼。一般一个人守一个“布日阔”,鱼多时也去两个人,一天能捕到少则十来斤,多则四五十斤鱼。如果多人设“布日阔”叉鱼,一般需相隔二三百米远设一个“布日阔”。
  十一、凿冰钩鱼
  达斡尔语称之为“凯勒夏勒·希给贝”。在较大湖泊中有灌木丛或倒木的地方进行,冬天鱼多在那里栖息。捕鱼人在选准的位置凿出冰眼,探入长竿鱼钩,去钩夹在水中树枝丛中的鱼,能捕到鲤鱼、狗鱼、草根鱼等。采用这种方法捕鱼的人不多。
  十二、凿冰围网捕鱼
  这是冬季里的大型捕鱼活动。届时,达斡尔族村里组织二三十人的捕鱼队,据老人说曾有一百多人的捕鱼队。由捕鱼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阿围达”,即捕鱼队首领。阿围达对哪个深潭有多少鱼,哪里的水深水浅,冰冻多厚,在哪里打冰眼下网会捕到鱼都心中有数。若是在冰下布网时网被水中树枝刮住,他能测准故障位置,打冰眼及时排除。据达斡尔族传说,曾有一个叫巴克美的捕鱼人,圈入他的网里的一群鱼脱逃后逆流而上。巴克美追踪几十里后,在另一个村下的鱼网中认出这些鱼。经他说出有什么样的鱼、多少条后,另一个村的捕鱼队打出的鱼果然如此,就还了这些鱼给他。由此可见阿围达高超的捕鱼本领。也说明了达斡尔人认为在某人的鱼网中逃出的鱼,被他人捕获时,鱼仍归前者的渔业习惯法内容。捕鱼队在阿围达带领下在村附近的江河中,或套上大轱辘车到其他水域捕鱼。到达渔场后,“阿围达”勘查选准鱼的群栖水域,用“得戈”(铁钩子)在冰上划出凿冰眼的位置,并且每打一个冰眼量一下水深。一般从江岸冰下有过膝深水的地方开始凿冰眼,每个冰眼有约1.5米直径,约十来步远凿一个冰眼。这些冰眼形成横拦江面的大椭圆形。下网时,用一根称为“莫乌”的长木杆拴网绳,从“额格·希”(入网口冰眼)依次穿到每一个冰眼,每穿四个冰眼拉一次网,最后把两个网头汇集在收网口,围住江中的群鱼,收网口设在江河有浅滩的一侧。过去,达斡尔人编织的一片大网有约10米长、4米宽。用于凿冰围网捕鱼的网,需接几片到十来片这样的大网而成。
  经过紧张的凿冰眼和布网之后,就要开始收网了。这时,村里人手提酒、肉前来款待捕鱼的人们。中午,捕鱼队的“图瓦钦”(伙夫)还专门做馒头、烙饼,让大家吃饱了力气十足地投入捕鱼劳动。收网时,随着“阿围达”一声令下,人们排成两行,手握网纲往外拉网。随之大小各异的鱼被圈集聚在三四米直径的收网口,上下翻跃,欲挣欲脱。这时,几个人用长竿钩子不断地把鱼挑钩出水面。鱼在跳,钩在挑,水花飞溅,人声欢笑,不一会儿钩鱼的人就浑身是水,很快又结成冰。冰块在身上嚓嚓作响。此时,江岸上已经燃起篝火,钩鱼的人轮换着烤火烘干衣袍,再跑回去钩鱼。坐在篝火旁暂时休息的人们,吃着喷香的烤鱼,饮酒暖身,并高唱“扎恩达勒”歌调,一派繁忙热闹而又壮观的丰收景象。一次较大的集体凿冰围网捕鱼活动,从清晨鸡叫前就开始凿冰眼,一直到当天半夜才收完网。有时从黄昏开始起网,到第二天天亮才能收完。鱼多时,一次捕到的鱼能装满十几辆到五六十辆大轱辘车。
  凿冰围网捕获的鱼实行参加劳动者平均分配,在自己村辖渔场进行大型捕鱼生产时,全村各户均有权为一股参加分配,各户股约占全部分配股的三分之一。渔产品商品化以后,人们出的渔网、冰穿子、绳子、杆子等捕鱼工具,也都计算为股份参与分配。有的村里没有大网,也会请外村渔业队来自己村的渔场捕鱼。外村人来捕鱼时,经协商可三七或二八分成。所得收益本村各户平均分配。达斡尔族以村为单位管理附近的水域、渔场。由村“莫昆”会议和“阿围达”负责具体管理事宜。
  除了上述以外,达斡尔族还有其他捕鱼方法。达斡尔族的渔业是取之于自然水域鱼类的捕捞型渔业,是建立在具有丰富天然资源基础之上的。为了保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达斡尔人也把每年农历四月定为禁渔期,期间人们自觉不从事捕鱼活动。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达斡尔族农牧民都从事捕鱼,也有个别以渔业为主的人家。达斡尔族的传统渔业捕鱼方法多样,形成了一定的渔业组织、管理方式。渔业在改善达斡尔人的饮食生活,成为商品交换出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达斡尔族的传统渔业保持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达斡尔族聚居地方外来人口增多,渔业资源遭受破坏,传统的渔业生产已经不存在了。
资料来源:
  1、1994年至1996年间笔者访问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苏金山老人(笔者的叔老爷)。
  2、《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2) [捕鱼方法]民间捕鱼方法

图为邬爱国在撬网。 (袁晨凤 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袁晨凤 通讯员  唐海舟)听说过远洋捕鱼,听说过涨网捕鱼,可是你知道民间不坐船、不出海的捕鱼方式吗?近日,记者走访了白峰镇几位捕鱼人,见识了几种独特的捕鱼方式。
  撬网:捕些小鱼为乐趣
  见到白峰镇港口村村民邬爱国师傅时,他正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静静地立在外峙渡口牛轭港边。长竹竿的尽头,是一个用几根细竹搭起的大大的梯形网,网正浸在江水中。江水慢慢流动,网却纹丝不动。邬师傅也不走动,只是这么静静地扛着竹竿站着。注意到记者好奇的目光,邬师傅笑着主动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我在捕鱼。”据邬师傅介绍,这种捕鱼方式叫撬网。竹竿长约8米左右,梯形的网状开口宽度在1.3—1.4米,是用来捕小鲈鱼、小鲻鱼之类的。每到潮水来时,海里的小鱼被冲到江边,慢慢浮出江面,被眼尖的捕鱼人看见,随即用网一收,便能捕到新鲜的小鱼了。邬师傅说,撬网这种捕鱼方式大多只能捕到小鱼,8—10月份为撬网的最佳时节。现在一天下来,多时可以捕到五六斤新鲜的小鱼。捕到的鱼,邬师傅并不卖掉,自己煮着吃,或送些给亲朋好友。“以前捕鱼是为了卖掉。现在撬网就纯粹是一种兴致了,享受享受乐趣嘛。”邬师傅说。
  窜网、窜笼:捕鱼是为生活
  与邬师傅以捕鱼为乐趣不同,家住同一村的胡安德师傅捕鱼是为了生计。沿着牛轭港一直往前走上近30分钟,到达牛轭港东口,记者看见有一张用几根竹竿撑起的大大的环状网。那网有近200米长、5米左右高,围成了一个半圆。胡师傅说,这种捕鱼方式叫窜网。潮水来时,半圆的网将随着潮水涌来的鱼、蟹等圈住,待潮水退下,鱼、蟹便留在了网内。那网围在离江边20米左右地方,而在近岸边,胡师傅在海面上放了两排像地笼一样可随着潮水收缩的网状笼。鱼、蟹等随着海水流动,进到笼里,胡师傅只要在潮水过后收一下笼,便可将捕到的鱼、蟹等带回家。“一天大概收两次吧,早晚各一次。”胡师傅说,一天内有两次潮,共涨退四次,隔个6小时左右有一次涨潮或退潮,而他只需在潮水退后来收笼即可。窜网是常年的,一张已铺好的网大概可用个二三年,待年限到了,网破了,便需换一张新网。虽是常年捕鱼,但窜网捕到鱼的多少也分时间段。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越接近圆月时,潮水越大,随着潮水而来的鱼便越多,能网到的也越多。越接近弦月,潮水越小,鱼也便越少。据胡师傅介绍,收成最好时,他曾捕到过几百斤的鱼、蟹。“今天早上捕到两只一斤多重的青蟹,能卖几百元,也算挺好的了。”胡师傅说。
  除了窜网捕鱼,胡师傅还在牛轭港边装了几个由网编织成的整排的笼子,叫做窜笼。窜笼跟装地笼很相似。网编织成的笼子有前后两个开口,前面开口大,后面开头小。小鱼小虾小蟹等经由潮水游到笼子里后,因为后面开口小,便钻不出去了。窜笼大多只能捕些小鱼小虾,也是8—10月为旺季,一旦过了这个季节,鱼虾便少了。可是胡师傅却也是常年将笼子装在江边。“有时候跟着网一块收一下,也能捕到一些小鱼小虾,总比没有好嘛。”胡师傅笑着说。
  推网:此种夜间捕鱼方式已基本没人在用
  推网捕鱼的方式,还是邬师傅告诉记者的。5米长左右的两根竹竿立于网的两侧,网呈V字型,开口大约有四五米宽,在V字型的网中间,还横亘了一条细竹竿。捕鱼人在捕鱼时一手抓住网中间的细竹竿,一手拉住绑住网的长竹竿,就这样以推的方式慢慢走向海中。随着网的推进,海水中的鱼、蟹等便被罩到了网中。捕鱼人一般也并不走得多远,及至海水漫到身上一米左右,便不再推进。用推网的方式捕鱼,一般需在夜晚进行。邬师傅说,在晚上,没有什么光线。捕鱼人在头顶装上一盏探照灯,便会吸引有趋光性的鱼向着光亮的地方钻来。推网捕鱼也能捕到比较多的鱼,但因为填海围地的关系,适合推网的海域面积在不断变小,现在几乎没有用这种方式捕鱼的人了。

(3) [捕鱼方法]几种抓鱼的方法

很多人喜欢钓鱼,但是钓鱼需要耐心和时间,而且花费很多人力。我先带大家领略一种捕鱼的方法就是,小网捕鱼,事先把食物放入网子里,把网放在水中,过几个小时候,里面就会布满鱼,大小都有的!
第二种就是小型搬网,即可下即可拿上来,放上面包或者米粒,把网子放入水中,等鱼上钩吧!
步骤阅读
第三种就是撒网,传统的撒网,我们传统的撒网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渔获会很多的!
第四种就是新式的撒网,新式的撒网建议大家购买4.8米带飞盘的,比较好运用,几个小时下来10斤鱼不成问题的!而且非常容易上手,在岸边和河边就能玩。
第五种就是沾网,沾网还是比较牛逼的,小编比较推荐大家使用,而且是渔获非常稳定和多的一种捕鱼方法。网上都可以买到沾网,沾网是分类型的
比如你要捕半斤的鱼就买半斤的沾网,你要捕1斤的鱼就买一斤的沾网,以此类推,根据需求来买,而且渔获惊人哦 希望大家试试看。
第六种就是大搬筝网,大搬筝网的渔获也是比较惊人的,一般适合岸边和鱼多的地方玩,一个小时10多斤鱼轻轻松松,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玩的。把网放入水中,只要有鱼进来
就可以拿起来,真的非常惊人捕鱼速度。
 

捕鱼方法

https://m.shanpow.com/dl/455204/

推荐访问:下列正确的捕鱼方法
《捕鱼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传统春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