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兵器
(1)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提要:武则天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甚至出动40万人去挖。然而,没有人能打开乾陵。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为什么武则天乾陵独善其身? 文物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

(1)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提要:武则天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甚至出动40万人去挖。然而,没有人能打开乾陵。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为什么武则天乾陵独善其身?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陕西省考古界老前辈石兴邦老先生,几次撰文说,发掘乾陵的各种条件都具备了,时机也成熟了。40多年来,考古界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发掘乾陵是陕西省政府40多年来的一种官方行为,在花重金撰写几十万字、有众多科学家参与、异常严密的《唐乾陵发掘计划》中指出:所谓发掘,就是在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许两个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或机器人)进入墓道,用微光摄像器材采回资料就算发掘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应根据资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怎么会对文物有损害?
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在科学发掘乾陵的客观环境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早一天发掘比迟一天发掘要好。“震国之宝”早日面世,对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个中西文化比对的高潮;可以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望。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
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五百万游客会带来多么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五百万游客又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多少信息、多少投资?而迟迟不能进展的主观原因是某些专家们不愿说明的私心在作怪。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乾陵能不能发掘,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当然,上述推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双峰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地宫中有何无价之宝?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也是难得的文物。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五官齐全,一对ru房坚挺对称,连ru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  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ru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当然,上述推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乾陵管理处称至少50年内不考虑发掘乾陵2012年01月13日02:22  西部网
乾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黄利健摄
本报咸阳讯 昨日,一则“国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勘探武则天墓”的消息在各大网站疯传,本报记者昨日下午与乾陵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核实之后,证实该消息子虚乌有。
  报道称“具备发掘五条件”
  据悉,网上这则消息源于某周刊,随即,该报道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该报道称:“近日,有关专家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的文物遗迹……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镇国之宝’早日面世……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
  可能有人断章取义
  昨日下午,乾陵管理处副主任陈彦德表示,该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的捏造!短期内不说,至少在50年内,乾陵的发掘绝不会提上桌案。他告诉记者,1月11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还在乾陵调研,“当时赵荣局长就明确表示,乾陵管理处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即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做好乾陵景区的综合治理和整治。”
  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也表示,他们和文物部门从来没有讨论过是否要勘探乾陵。
  对有关报道和网传说法,陈彦德表示,2011年,乾陵邀请清华大学针对乾陵做了大景区近、中、远20年规划设计,而这个设计规划目前也已经初步通过专家论证,所以很可能有人断章取义并因此而产生误解。
  背景资料
  乾陵曾遭多次盗掘均失败
  乾陵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1200多年间,仅仅规模较大的盗掘行为就有17次之多,而规模最大的有3次,但这些盗掘行为最后全都失败了。
 

(2)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汉武帝茂陵的有关传说


汉武帝茂陵的有关传说 
常甲定
茂陵的有关传说
 我近年来多次骑摩托车在茂陵及周围转悠了解,听到茂陵传说很多,都是以文物遗迹来传说的。上官道村86岁的李志义老先生给我说,汉武帝陵周围的村子,都与汉武帝陵有关系。茂陵当年的建设及其以后的变化,在正史上缺少详细内容,但是口头相传的民间传说却描绘的有声有色。
睡看长安穴
过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给自己建陵墓。汉武帝刘彻登基第二年,派人为他选陵址。风水先生从长安城出来后,观天色,发现西北原上风脉非常好,便寻到茂陵,在原边找到一块十分好的墓穴。这个穴位可以睡看长安。风水先生想:为啥把这么好的地方给刘彻。于是,他把给汉武帝选的墓穴向西北移了250丈,那地方只能坐看长安。风水先生在给自己留的墓地上栽了一棵歪脖树。他回到长安给汉武帝汇报了给他选的陵,并请示汉武帝:臣死后愿意在你的脚下辅佐你,希望把臣埋在歪脖树那个地方。汉武帝欣然同意。风水先生埋到歪脖树后,他的墓本来只有一丈高,结果第二天就长高了1丈,第三天又长高了1丈,而汉武帝的陵墓一天天在缩小。这惊动了天神,天神对风水先生说,给皇帝选的陵位,你现在睡了。你这墓再也不能长,再这样长下去,你的墓就比汉武帝陵还要高。风水先生说:怪他刘彻没有福分睡这块地方么。天神见劝说无效,撂下4块石头,压到坟顶四面上,这个墓从此再不长了,只有3丈高。汉武帝的陵也不再缩小。
压石冢上边本来有4块石头。1972年,策村村民从压石冢上拉回来一块石头,石匠给上面凿了个孔,做了井沿。
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选陵位推荐了两个地方,让汉武帝挑选。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帝陵,一个是汉武帝陵西北2.5公里现留位村的地方。汉武帝看了以后认为两个地方都很好,说把陵定在东边这个地方,但西边那个位置还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用沙子堆起汉武帝陵
茂陵南约7公里的兴平市阜寨镇有个村子叫川流寨,传说与汉武帝领的封土有关。汉武帝陵外边只盖了一层土,下边全是沙子,这是为了防止被盗。汉武帝下葬后,朝廷调来大量劳力,由渭河滩往陵上运沙子。当时人非常多,由渭河滩到陵跟前排成两行,一行递空筐,一行递装满沙子的筐。这样来回不停地转运沙子。到了晚上人们在转运沙子的渭河滩休息,形成一个寨子,因此叫转沙寨。后来由于这里过往的人川流不息,改叫川流寨至今。
井王村
茂陵是旱原,上边没有水,所有的土井都是十多丈二十多丈深,一般井绞几十担水就干了。但是修汉武帝陵需要大量的水。这里有个传说,当时只有汉武帝陵东北南位镇井王村的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这口井向汉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称它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过去打口井不容易,全村一共有5口能饮用的井。自1973年村里打了机井,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不再吃井水。现在就剩王笃民家一口老井,是清朝时期打的,由于水位下降,现在成了干井。现在井上的辘轳、绳索等配套均完好。
 “祭文刮上了天”
张里村
张里村位于汉武帝陵西北约1公里处。传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曾在此处办学讲礼,故而得名“讲礼村”,后又因汉武帝死后,葬埋这个村附近,掌管祭拜礼仪之处设置于此地,就像现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个礼房,故又称“掌礼村”。后演变成为“张里村”。
道常村
汉武帝陵东约1.5公里处是南位镇道常村这个村过去叫道场村,建汉武帝陵时这里是人们敬神的道场。后来念转音了,把这里叫道张,改革开放后改为道常。
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在汉武帝陵南有一条南北向的路,直通汉武帝陵下。这条路边有两个村落: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汉武帝埋到原上后,官员走这条路去茂陵祭祀,因此叫官道。后来村里一部分人搬到下边去住,分成上官道、下官道两村。
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清明节能见到各级官员来祭祀,还带有乐器队,从汉武帝陵吹到霍去病墓,又从霍去病墓吹到汉武帝陵。1934年蒋介石到陵南边祭灵,拿了一张祭文正在念时,一阵风把祭文刮上了天。
董仲舒的后人
《汉书·武帝纪》记载:二年,“初置茂陵邑。”
根据当地传说,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一带住过,甚至留有后裔。
传说董仲舒在策村这儿给汉武帝写了三卷治国的策略,汉武帝采纳后国富民强,才有实力征服匈奴,为了纪念三卷策略起的作用,就在他们村东城门楼上写了“叁策旧蹟”4个字。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三策故里,简称策村。在封建王朝时期,到了“叁策旧蹟”城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1958年大跃进大队盖猪场要木料,把东城门拆了。策村董姓人是董仲舒的后裔。过去他们村人都姓董,现在百分之八九十人姓董。策村董姓以前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1958年后做了生产队仓库,30年前被拆除。他们的家谱在清末时就丢失了。在策村东边,有个人称次冢的大土堆,传说是董家老先人墓。
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一百单三庙”
在汉武帝陵周围有许多陪葬墓,群众分别给他们安有俗名:汉武帝陵西北边的李夫人墓为磨子冢;汉武帝陵东边的卫青墓为簸箕冢,金日磾墓则为蝎子冢,霍去病墓为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传说霍去病墓是模仿霍去病曾经打仗的地方祁连山修的。祁连山上有103个庙,这么多庙无法全部建到霍去病墓上,因此在上边栽了一棵柏树,建了三个庙,称为“一百单三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和六月初一,在霍去病墓这有两个传统的娘娘婆庙会,一些没有娃的人烧香要娃。在霍去病墓北边半坡有一块“三窝神石”,那块斜放的大石头上有3个窝,最上边那个窝小而浅,其他两个窝要大一些。有人站在下边丢石子。传说丢到最上边生皇上;丢进中间的生男孩;丢到最下边生女孩。过去在霍去病墓紧北边有所学校,叫茂陵小学,是兴平办的最早的学校,直接属于西安筹备委员会管。
新中国成立前霍去病墓南侧东西两边有石器房,石雕像都在房子里放着,但没人管。那时候小孩爱在上面骑着玩,拿挑草的铲子乱砸。石马两个耳朵上的豁口就是过去小孩砸的。1956年,成立了茂陵文管所,1979年改叫茂陵博物馆。“文革”中,为了保护文物,文管所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挖地窖,把小型文物埋在地下,给大型文物四面砌墙,然后用黄土掩埋。霍去病墓顶上的庙,在上世纪70年代拆了,改成亭子。茂陵小学也搬走了。
在霍去病墓北边还有一座庙。
大陵上的酸枣树
传说把汉武帝葬埋了以后,汉武帝儿子为了保护封土,墓上的土都经过烧、炒,因此最早俗称大陵的汉武帝陵上不长树也不长草。
但后来为什么有了草和树呢?传说。汉武帝陵北3公里的定周村有个老汉叫冯大,常常鸡叫三遍就起来拾粪。一天早上,他朝汉武帝陵方向走去,不知不觉走到村南四渠林。四渠林长满了酸枣树和杂草,常有狼出没。冯大害怕起来,正要返身往回走,发现路旁有本书,拾起来翻开看,每页上都写着“黑虎灵官”四个字。他翻一页念一声“黑虎灵官”,念到第三页时,一阵大风把书吹到天上,面前出现一位天神,问他:“你叫我有何吩咐?”冯大吓得不知说什么,听到酸枣树丛里传出几声狼嚎,忙说:“把酸枣树移到大陵上,不要叫狼胡叫。”天神说:“遵命。”转眼,四渠林的酸枣树丛就不见了,大陵上从此有了酸枣树等。
还有另外一个关于大陵上酸枣树的传说:道常村有个人,在大陵附近一井里捡到一本天书,上写“牛头马面”。他照书念了一声,一个可怕的妖怪站在他面前,问:你请小神有何事?此人怕说没有事惹神生气,情急之下说:你把大陵南边的酸枣树拔了。大陵南的酸枣树转眼消失了。因此,过去大陵南边没有酸枣树。
还有多少传说
汉武帝陵周围受人为影响变化大。以前汉武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地都属于国家的。传说很早以前,陵四周都是柏树林,以后北、东、西三边都被毁了,种了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南边那一大片柏树林,斜看顺看都成行,而且石碑两边都有房。解放初期没有人管,房子慢慢塌了,有人把房子拆了,把檩、椽等木料搬回去,也有人乱伐周围的树。时间不长,县公安局派来一个班,背着长枪,晚上在茂陵巡逻,才制止住破坏行为。
七八十岁的村民都记得,汉武帝陵南边全是大树,有的直径有七八十厘米,各种树都有,密密麻麻。人走到那儿十分恐惧。三年困难时期,缺吃缺烧,有人把陵南边和陵周围的树偷着伐了破柴烧火。树伐完后,有人在陵南开地种。后来生产队把那片地收了。兴平县剧团那时候也很困难,吃不饱,还要练功,说这是公家的地,要走做了农场,还在那盖了三间大房。人民公社化以后茂陵小学改成中学,策村没有小学,村穷又盖不起房,就在剧团盖的房子里边办了几年小学。由于那片地高低不平,不长庄稼,剧团把地又交给公社做了农场。最后博物馆收了,到1980年后种上了柏树。
由于自己接触的人员有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传说,无法记录在进本文,等以后有机会了解的更多在进行续记。
专家考证情况(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帝王陵周围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生动,但面对无情的考古勘探,往往发现其中有大量不真实的东西。就汉武帝陵周围的几个传说,我经查阅有关资料,有关考古专家认为与史实不符成分较多。
封土里没有发现沙子
汉武帝陵封土是否像传说的那样是用沙子堆起的?
经查资料得知,10年前,西汉帝陵被列为第五批国宝单位,为划定保护范围,咸阳市考古所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对汉武帝陵进行了勘探。所长岳起研究员认为,他们在汉武帝陵封土上打过钻孔,封土都是夯土。至于墓室里是否有积沙,就不清楚了。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汉代大墓中,墓室里才有沙子。
  陕西省考古院汉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马永嬴认为,古代有很多大型墓葬是积沙墓,回填的时候在墓室上边堆积沙子。这是为防盗。因为沙子往下溜,掏不成。他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汉武帝陵封土里边是黄土。西汉帝陵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百项大遗址后,5年前他们对汉武帝陵封土钻探,打到20多米深都是夯土,没有见沙子。因为没有勘探到墓室里,汉武帝陵墓室里边是否有沙子,现在不敢说。
压石冢是一建筑台基
马永嬴认为民间所说的压石冢他们也钻探了,那不是墓葬,应该是建筑物的台基,具体上边修过什么建筑物,因光剩下台基,现在很难说。
岳起认为,压石冢底边长各40多米,高约9米,高台上及周围除散见大量绳纹瓦片、砖块等外,上面有数块巨大的天然石块,应为柱础石。汉朝用天然石块做柱础石,而且是埋在地下。北魏、三国后,柱础石才是经过加工的,而且升到地面。
次冢可能为空墓
西安市老城和平门里下马陵知名度很高,其原因就是传说那里有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墓,过去骑马者到了这个地方,无论职位高低都得下马,因此得名下马陵,自古听不懂西安方言的外地人误写为“蛤蟆陵”。如今汉武帝陵周围的人说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次冢是董仲舒,这不是卖面的遇见卖石灰的,分不清谁真谁假了?
有策村村民认为,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可以说是董仲舒的衣冠冢。下马陵很小,次冢大得多。
1996出版的《咸阳市志》: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董仲舒……现方位比较明确的有……董仲舒墓(传为茂陵东北650米处的“次冢”)。
明朝何景明纂修的具有陕西通志性质的地方志书《雍大记·卷十三》载:董仲舒墓在西安府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俗传云“下马陵”。
根据这一记载,董仲舒墓到了今日兴庆宫公园附近,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和策村的次冢均与之不符。
岳起认为,称次冢是董仲舒墓只是传说。按史料记载,茂陵陪葬墓只有霍去病墓、卫青墓和金日磾墓等几个墓,其他都是传说,没有根据。策村董姓是否为董仲舒后人,也不好说,他们也可能是汉以后迁居此处的董姓人。
马永嬴认为,他们曾对次冢勘探,目前残存封土东西底边长70米,南北约30米,高14.5米。因墓上有封土,墓室部分无法考古勘探,情况不明。但他认为,次冢不应是董仲舒墓。首先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其位置离帝陵越近,墓主地位越高。次冢是汉武帝陵园东侧第一座墓葬,其位置比卫青、霍去病墓更靠近帝陵,而董仲舒当年在朝中的地位并不高,远逊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最高是做江都相,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而卫青、霍去病贵为皇亲国戚,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拜将封侯,其身后在茂陵的墓葬位置绝不会在董仲舒之后。其次,西汉帝陵无论皇帝和皇后陵园内,均无陪葬墓。一般陪葬帝陵的贵族大臣的墓葬位置都在大陵园以东的区域。次冢位于茂陵大陵园之内,这个位置绝非一般大臣的葬身之地。
那次冢会是谁的墓呢?
马永嬴认为,由于李夫人得幸武帝,因病早逝,武帝异常痛惜,“以厚礼葬焉”,或许使用了原本给皇后建的墓葬。这就要为皇后另建一座墓葬,其位置只能考虑茂陵陵园东北的区域了。次冢可能是后期重新规划的皇后陵,但因汉两位皇后陈阿娇、卫子夫均未能在皇后的位置上寿终正寝,最终没有能够葬入既定的皇后陵;其他有资格代替皇后的两位嫔妃也因各自的原因另葬他处。因此,次冢可能只是一座没有使用的空墓,它的规模远远小于仅是按皇后礼仪埋葬的李夫人墓。
但马永嬴认为,董仲舒很可能埋在茂陵。因为他当年就住在茂陵,那时埋在茂陵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民间传说的价值
我在实地走访中感到,同样一个事情,传说有多种说法。如策村,有人说是测量汉武帝陵位置的人在那住过;上官道村,是汉武帝棺木进入墓室的道口。
许多群众对当地民间传说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那都是胡编的,应该以史书为准。民间传说还有价值吗?
我感到,民间传说毕竟是老百姓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不可能像史书记载的那样系统规范,有和历史不符的地方在所难免,但它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民间传说故事体现了老百姓的爱憎、褒贬,融进了老百姓的情感,传递了老百姓的追求、期盼,也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大量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至于和历史不相符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分析,一种是确实和历史事实不符,它毕竟是口头文学;另外一种,所谓的正史记载,也不是完全真实的,虽然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大的历史朝代上绝对是真实的,但是各个朝代中间,帝王好恶,大臣的言行,在文人笔下,完全有可能被篡改或歪曲。有些民间传说往往填补了历史上一些真相的缺失。现在在考证过去的时候,除了考古和有限的文献资料以外,人们也非常看重传说故事。口头传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大量的历史价值,甚至不乏学术价值。当然它首先属于文学类,不苛求它与历史完全相吻合,研究历史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参考。
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惧怕鬼神
汉景帝第9子汉武帝刘彻,常被人们与秦始皇连在一起称秦皇汉武,也确实和秦始皇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虽然给人留下强悍无敌的形象,但两人都特别惧怕鬼神。秦始皇为躲避恶鬼,严禁身边人泄露他的行踪。一次因有人传出他说的话,但一时又查不出是谁传出的,便杀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汉武帝在位54年,始终求神祭鬼。公元前91年,他登基的第50年,怀疑有人埋藏木人诅咒他,他杀了两个公主等人后,又派方士搜查,不仅造成数万人死亡,还逼死了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史称这场灾难为巫蛊之祸。
易被认错陵主的茂陵
覆斗状的汉武帝陵非常醒目,耸立在兴平市南位镇策村南,无论东西南北,站到很远处就能看到。经查资料可知,其封土高46.5米,底部东西宽231米,南北宽234米,是西汉帝陵中封土最大的一座。然而,由于茂陵博物馆设在陪葬墓霍去病墓处,而且过去汉武帝陵周边没有任何保护建筑,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山包,因此很多游客,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误以为茂陵的主人是霍去病。
不过现在汉武帝陵封土周围设立了围栏,东、西、北三面丘状陵园阙门遗迹和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汉孝武帝茂陵”碑等被包裹起来,汉武帝陵再不能像过去当土山包随便攀爬。
皮影诞生在茂陵
传说:李夫人长得非常漂亮,受到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她红颜薄命,年轻轻就病死了,死前枯瘦如柴,魅力尽失。汉武帝来探望时,她深知汉武帝宠爱自己,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如果让汉武帝看到她相貌已失,影响了她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她死后,汉武帝有可能不照顾她的亲属,于是她用被子蒙住自己,对皇帝说:“臣的面貌现在很难看,恐怕惊动龙颜。”无论汉武帝怎么劝说,李夫人就是不揭开被子。李夫人担心她死后汉武帝看到她的面容,叮咛身边的人,她死后,要用绸纱盖住她的脸。这样汉武帝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她病后的容貌。从此当地群众模仿李夫人,人死后用纸或布苫住脸,成了一种风俗。
传说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因此生病,吃药无用。汉武帝对身边人说,再能让他见一面李夫人,他就不熬煎、不忧愁,病就好了。有位大臣回答,听说方士作法,能让人灵魂出现。于是汉武帝在全国寻找方士。其中方士少翁说他能让皇帝见到李夫人芳容。他在宫廷里找来画工,把李夫人的像画下来。让汉武帝在李夫人墓的东边建了一座高楼,叫祭仙台,用白纱帐围了一圈,点满了灯。少翁让汉武帝坐在旁边另一个帷帐中,自己举起画像,在白纱后晃动。画像投影到白纱上,犹如真人活动。汉武帝看果然就是他的李夫人,非常高兴,立即痊愈。这就是中国皮影戏最早的雏形。现在祭仙台这地方还留有四四方方一个土台子,当地人叫方冢。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3)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汉武帝茂陵:最让盗墓贼惦记的陵墓之一


说到盗墓,不得不提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而厚葬,是中国丧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大量的珍宝被埋到地下,自然会让贪财者盯上,由此兴起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盗墓文化”。
每一座帝王陵墓都是一座宝库,里面的陪葬品都是价值连城的,哪怕是当年一只极普通的瓷碗,现在都是文物。帝王陵墓越往前,其陪葬品的价值越高。民间和史料记载来说,陪葬品最丰的有这么三座帝王陵墓:秦陵、茂陵、乾陵。前两座是毛泽东诗词中所提到的“秦皇”、“汉武”的陵墓,乾陵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本周湖北卫视《大揭秘》播出的是一组古墓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今天(12月15日)播出的《济北王墓之宫廷迷案》,这个墓主人的死亡,也与汉武帝有关,今天小编就给您说以说汉武帝茂陵被盗墓贼多次光顾的事情。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和兴平市之间的北原上,西距西安四十公里。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汉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
刘彻(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励精图治,巩固并加强了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形成了西汉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也就是说茂陵从武帝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共历时53年。武帝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因此,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另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今实测陵高46.5米,底边东西231米,南北234米,与记载相符。相比秦陵,茂陵的规模是小了些,但其陪葬品之丰富,令人啧舌,不相上下。
后来还有文字称,“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也就是说由于刘彻在位时间长,到他死时,陵内已没有空间放那些稀世珍宝了。其随葬物品丰厚程度可想而知。西汉刘歆撰(后题东晋葛洪撰)《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据说,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约有大小玉片2498片,串玉片的金线就有两斤多。
茂陵内的霍去病墓
越是建得奢华,越容易被盗墓贼惦记。历史上,茂陵这座巨大的藏珍聚宝之地宫,曾多次被盗。
第一次被盗是在汉昭帝始元三年(前84年)。《汉武帝内传》说:“帝冢榟宫内有玉箱、玉仗,是西域康居国王所献,帝甚爱之。其后四年,有人于扶风刹中买得此二物。帝时左右侍人,有时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
第二次发生在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汉武帝内传》说:“武帝生前地宫素藏之杂经三十卷,被河东功曹李友,入上党抱犊山采药,于崖石中得之,盛以金箱。书卷后题东观臣姓名,记书日月是武帝时。宣帝问武帝侍臣典书郎冉登,登说这是孝武皇帝殡殓时之物。”
《中国史简编》载:“第三次被盗是公元25年9月,赤眉军分为十三营,共三十万人,击败更始军,入长安后,因粮草、经费匮乏而大肆掳掠,他们出城整整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打开了茂陵羡门,成千上万起义军,搬去陵内陪葬品,几乎搬了几十天,但陵中之物仍未减半。”
据载,当年农民起义军赤林军攻占长安后,焚烧了皇宫,又“发掘诸陵,取其宝物”,连吕雉的尸体都遭到奸污。据说是当时看到吕后的尸体就像生前一样,所以盗墓者才起了淫心。后来起义军没有钱用时,再一次盗挖了茂陵。
茂陵石刻
在东汉末年,董卓也盗挖过茂陵,他叮嘱吕布,在进入茂陵时注意寻找一种专治哑巴的秘方,原来他的孙女董白是个哑巴。唐末黄巢起义时没有钱用,也光顾过茂陵。
据《中国帝王陵寝》载:“第四次被盗是唐僖宗三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再次盗掘茂陵,使大量金银玉器散落于各地。”
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上修筑战壕,被怀疑实为盗墓。但是,这些盗墓说法,并无具体文字记录,茂陵地宫中的宝物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12月,茂陵博物馆成立,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
茂陵博物馆远眺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

https://m.shanpow.com/zgjm/449977/

推荐访问:汉武帝茂陵观后感
《汉武帝茂陵为什么不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王贵怀
下一篇: 德国双手剑
相关阅读笔墨兵器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