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歇后语
西游记的作者一:到底谁是《西游记》的作者?到底谁是《西游记》的作者?转载▼   侯会大约总有十年了吧,有一回上班路上买了份报纸,头版有个醒目标题——“最新研究成果:《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我读了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新闻”,此观点早在几十年就提出来了,学术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大概知道的
西游记的作者

西游记的作者一:到底谁是《西游记》的作者?

到底谁是《西游记》的作者?
转载▼   侯会
       大约总有十年了吧,有一回上班路上买了份报纸,头版有个醒目标题——“最新研究成果:《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我读了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新闻”,此观点早在几十年就提出来了,学术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大概知道的人真的不多:最早的《西游记》是没有作者署名的——明代南京有家出版机构叫“世德堂”,老板姓唐,在万历二十年(1592)出版了这部《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西游记》版本。卷头只题了两行字——“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
     “华阳洞天主人”是谁?一个“校”字又该如何理解?能说这位“洞主”就是作者吗?顶多是位校订者、出版者吧?
一部小说不提作者,并不新鲜。放到今天,小说家是个光荣称号,到处签名售书,风头出尽、银子敛足!可是在古代,小说是“不登大雅”的文学样式。有出息的文人都去科考做官,没出息的才“宅”在家里写小说。书稿写出来卖给书坊主人,换几两银子,够喝小酒的,也就齐了;没人理会什么“著作权”、“署名权”之类——你给他署名,恐怕他还不乐意呢:那不是给我祖宗丢脸吗?
不过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书中序言倒也提了两句,说此书“不知其何人所为”,书稿来自一家王府,作者很可能是个“八公之徒”(即王爷的文学侍从),甚至是王爷本人!
到了清代,有个出版商忽然给《西游记》安上个名字响亮的作者——长春真人。长春真人是谁?他就是元代大名鼎鼎的全真道首领邱处机啊!——前些时我到北京白云观参观,那里有座邱祖殿,殿内正中安放着一只天然生成的瘿木瓢,底座为石雕的海水江崖,据说下面便安葬着这位真人的遗骸。
一位道教领袖,怎么会写出一本歌颂佛教的小说来呢?可是查一查,邱处机还真跟《西游记》有关系——不过那只是本同名著作,由邱处机的徒弟李志常撰写,内容是记录十三世纪初邱处机前往阿富汗朝见成吉思汗的往来见闻。
这纯粹是张冠李戴,拿邱处机的大名忽悠读者!
那么,吴承恩又是啥时成为《西游记》作者的?原来,较早提出此看法的,是吴承恩的老乡、清代人阮葵生。他的话自有根据,因为明末《淮安府志》里就有吴承恩作《西游记》的明确记载。
到了上世纪初,鲁迅、胡适等学者也都采信了阮葵生的判断,还增添了不少论据。如据文献记载,吴承恩本人“敏而多慧”、“复善谐剧”(即喜欢诙谐戏谑);从小爱读神怪传奇,还写过神怪内容的诗歌和笔记小说。而《西游记》行文活泼,语多苏北淮安的方言俗谚,那也正是吴承恩的家乡语言。
反对者也大有人在。譬如有人就提出:吴承恩名下的这部《西游记》,一定就是小说《西游记》吗?会不会跟邱处机那部一样,也只是同名而已?譬如有人出差去趟新疆,回来也可以写部《西游记》嘛。——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张小报,刊登的就是这派的意见。
我对此没做过深入的研究,不过有个朋友研究《西游记》颇为用心。为了搞清吴承恩的生平,他曾到湖北蕲春去做过实地考查。蕲春有座荆王府,是明代湖北王爷府。据记载,吴承恩有一段时间做过“荆府纪善”,“荆府”就是荆王府,“纪善”是教王子读书的官儿。
调查发现,荆王府中有座“玉华殿”;我这位朋友马上联想到:《西游记》中唐僧四众西行,曾到过“玉华县”,“县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为玉华王”——这说的不就是荆王跟明朝皇帝的关系吗?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师从吴承恩的小王子共有三位;而在《西游记》中,玉华王恰恰有三位小王子,分别拜悟空、八戒、沙僧为师,学习武艺。
而据世德堂本《西游记》序言说,该书书稿正是出自某王府,作者可能是“八公之徒”——吴承恩的“荆府纪善”,就是这类差事啊!
我个人认为,朋友的这篇调查报告,是上世纪有关吴承恩研究的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无可辩驳地证明,吴承恩确实是《西游记》的作者(之一),没啥说的!
只是《西游记》是一部滚雪球式的作品,从民间传说到最后成书,经历了近千年;有无数作者参与了创作。至少在宋代,已有简单的取经故事文本流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则已出现较为成熟的《西游记平话》(已失传,只有片断保留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因此,吴承恩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作者”,他可以被视为唐僧取经故事的集大成者,他做的工作可以称之为“再创作”。
我读《西游记》,发现前后百回的笔墨并不匀称。有些片断极为精彩引人,语言诙谐跳荡,俗谚俚语随口而出,洋溢着只有现场演说才能有的活力;我几乎能想象说书艺人在书场与听众互动的情景。而有些部分则流于平淡,文字缺乏精神,更可能出自书斋文人之手——文人所受的训练是做诗填词写八股,即便是“复善谐剧”的吴承恩,恐怕也难以摆脱这种训练的束缚。
我的结论是:吴承恩确是《西游记》的作者——最后的作者,或称写定者。在他之前,取经故事经无数作者的创作加工,尤其是说话艺人的千锤百炼,已经颇具规模;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做了整合加工,保存了整个架构,记录增补了民间艺术的华彩篇章,同时又做了大量连缀、补写、润色的工作——譬如“玉华县”故事,应当就出自吴承恩手笔。
在历代作者姓名未彰的情形下,我们应当承认吴承恩的作者地位。有了他的整理和创作,这部名著才得以完整的面目问世,作为最后的作者,吴承恩实在是功不可没!
    
    按:我的朋友即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蔡铁鹰教授,曾出版有关《西游记》研究的专著十余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来自网上,从上至下:世德堂本《西游记》书影,北京白云观邱祖殿邱处机埋玉处,吴承恩肖像,湖北蕲春古城)

西游记的作者二:《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杰出文学家。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少时家贫。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小官,到他父亲一代家境已经没落。吴承恩从小聪慧好学,少年时就有文名,后来更是博览群书,写诗作文,下笔立成。他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但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上,直到中年以后,才补得一个“岁贡生”(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去京师国子女监学习的生员)。40岁时,他去北京吏部应选,也没有选上。不久到浙江长兴县当了县令的副手,但只干了一两年便弃职回乡。他晚年一直住在家乡,直到去世。    吴承恩从童年时代起就爱好神奇的故事传说。他常常瞒着父亲和教师,偷偷到市上去买一些野史、小说来看。后来他年龄大了,这方面的兴趣也更浓了。成年以后,他又到处收集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材料,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他完成了不朽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主要篇幅是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怪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唐太宗时,年轻的僧人玄奘只身西行,前后历时十几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经回国。在当时山川阻塞、旅途艰险的条件下,玄奘竟能实现这一惊人的壮举,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所以,后来民间就引起各种神奇的传说。从唐朝以后,直到明朝初年,还产生了不少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杂剧。吴承恩就在民间传说和前人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写出了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开头7回叙述孙悟空出世,通过大闹天官、大闹龙宫、大闹地府等情节,塑造了孙悟
< 1 >  < 2 > 
   

西游记的作者三:《西游记》影视作品你看的多,但原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取材自《西游记》的各种影视作品我们从小看到大,但你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遍原著么?你了解《西游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么?我们怎样读《西游记》更好呢?这些问题,本篇文章将全部为你解答。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明代章回小说《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过程。《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上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取经历史上实有其事。
唐僧法号玄奘,唐贞观三年,玄奘往天竺取经,历时十七年,经过一百多个国度,取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回国后主持佛经翻译,口述见闻,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该书记载了玄奘游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山川风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内容,还穿插一些神话传说。
玄奘去世后,他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到天竺取经的经历和回国后译经的情况。宋代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中,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行者,他拜玄奘为师,保护师傅上西天取经,并且取代玄奘成了取经故事的主角,这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元代出现了一部《西游记杂剧》,人物和故事已经比较完备,除原有的唐僧和孙行者外,又出现了沙和尚和猪八戒。从唐僧出身写起,十八岁奉旨赴西天取经,沿途收得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为徒,历经女人国、火焰山的磨难,最终取回真经。
明代永乐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收入了一则《梦斩泾河龙》,注明出自《西游记》。朝鲜有一种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其中引述了多则《西游记》的故事,还提到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多目怪、红孩儿怪等妖怪和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等险境。这些材料说明在元末明初出现了一种《西游记平话》,其故事已经非常丰富,只是情节大多粗陈梗概,不及小说描写详尽细致。到明代中叶,有一个文人利用丰富的西游故事,编撰了章回小说《西游记》。
二《西游记》的作者问题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金陵世德堂刻本,初刻于明代万历二十年,未署作者姓名,仅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明代天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著录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淮安人阮葵生等看到《淮安府志》的著录后,认为《西游记》就是《西游通俗演义》。20世纪20年代,鲁迅、胡适根据这些材料,考订章回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就是明代淮安人吴承恩。这一结论为学界广泛接受,流传甚广。
三《西游记》的批判精神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书中的人物大多为神魔妖怪,呈现出奇幻色彩。但这些超现实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虚构想象出来的。鲁迅说,《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可谓的评。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妖怪,不仅妨碍取经大业,还作恶多端,为害一方。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占山打劫,捞人吃肉。通天河的灵感大王,每年一次祭赛,要吃一对童男童女,否则就来降祸生灾。狮驼岭的三个魔头,手下有四万七八千个小妖,专门吃人。狮驼洞口“骷髅若岭,骸骨如林”。这些吃人的妖魔,让人不禁想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土豪劣绅、地痞流氓。
小说中还写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贪婪的嘴脸。铜台府地灵县一伙凶徒抢劫了当地财主寇员外家,还将寇员外打死,员外的妻子诬告唐僧师徒劫财杀人,铜台府刺史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将唐僧等人捉拿收监,严刑拷打,索要财物。刺史的昏聩无能,禁子的贪婪凶残,是明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官府的一个缩影。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西天大雄宝殿,向如来拜求真经。管理宝阁真经的阿傩、迦叶竟然厚着脸皮向唐僧要人事。这些看似闲笔的插曲,实际上大有深意,是明代无处不在的贪官污吏贪污索贿的曲折反映,这种揭露是非常真实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四《西游记》的喜剧风格
除了嘲讽和批判,《西游记》中可笑的人物、滑稽的情节、诙谐的语言使全书也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猪八戒是书中最富个性的喜剧形象,在他身上保留了诸多人性的弱点。猪八戒原本是天庭里的天蓬元帅,因酒后乱性,调戏嫦娥,被玉皇大帝贬下凡尘,不料投错了胎,生就一脸猪像。后拜唐僧为师,同孙悟空一道保护师傅上西天取经。
猪八戒在取经路上,仍旧色心不死,一旦看见美人,立马旧病复发。猪八戒贪吃,见到食物便垂涎欲滴。孙悟空利用他的这一弱点,哄他去降妖。猪八戒私心颇重,师徒四人一同到西天取经,他还攒私房钱。人都是有私欲的,食、色、名、利便是人类最难压抑的欲望。《西游记》将猪八戒的私欲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又让猪八戒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受到惩戒和嘲弄,实际上也是给读者以警醒与劝诫。
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完成了神圣的使命。唐僧等人虽然遇到了艰难险阻,但读者并不为他们担惊受怕,大家相信,无往不胜的孙悟空总会有办法化险为夷。这种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确定了小说的喜剧基调。
《西游记》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妙趣横生,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古典小说;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又充满着人情世故,性格和活动中有着浓郁的社会关系的投影,让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也为之吸引;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超人间情节,令它不受民族历史文化隔阂的限制。《西游记》是老少咸宜,中外欢迎的杰作,从18世纪起,《西游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广泛的读者。
面对这样一部享誉中外的经典名著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呢?
岳麓君给你提供两个方案:
“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

https://m.shanpow.com/xhy/486161/

推荐访问:西游记作者简介
《西游记的作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下一篇: 奎木狼的爱人
相关阅读西游记歇后语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