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孔东梅结婚几次篇1:毛泽东的四位孙辈今何在?(组图)毛泽东身后回归平凡的第三代毛泽东的4位孙辈,孔继宁、毛新宇、孔东梅、王效芝,出生得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接地气”。孔继宁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
孔东梅结婚几次

孔东梅结婚几次篇1:毛泽东的四位孙辈今何在?(组图)


毛泽东身后回归平凡的第三代
毛泽东的4位孙辈,孔继宁、毛新宇、孔东梅、王效芝,出生得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接地气”。
孔继宁
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   
孔继宁,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10月27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妹妹孔东梅。
孔继宁出生那天,毛泽东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那年毛泽东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
贺子珍、李敏、孔继宁在上海
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在李敏所著《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北京-上海度童年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晚年孤寂、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从此开始了他整个童年时期都不曾中断过的北京—上海之间的奔波。孔继宁给贺子珍带来最多的是笑容。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来,只要是和孔继宁一起合影,贺子珍脸上都洋溢着不可多见的慈祥笑容。贺子珍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与宁宁同月出生,她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过来:“和咱们宁宁一块儿称一称!”如果比人家轻半斤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宁宁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人家重才心满意足。
长大一些他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乖巧的宁宁对外婆很会察言观色,只要外婆不高兴了,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事实上,他一向都是外婆的开心宝贝。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贺子珍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工作人员就给他穿上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他像模像样地走到贺子珍面前,扮西哈努克亲王,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
对外公印象生疏
孔继宁长着一副极像其父的眉毛,剑拔弩张,神采飞扬。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毛泽东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毛泽东有过接触,但在孔继宁的记忆里,对外祖父毛泽东却非常生疏,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他记得的是,在七八岁时,由于老不带他去见外公,就和父母打了个赌:如果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就一定带他去中南海,父母同意了。小学一年级,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是,外公在开会,没有时间见他。为了安慰他,周总理请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1976年,孔继宁已经上初中了,这年9月9日,外公去世,他第一次无故缺席,而且无故缺席长达半个月,他的这次缺课,其身世才由猜测转为证实:孔继宁是毛泽东的外孙。
走自己的路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祖上江苏句容,属于孔子世家南宗派,是圣人后裔。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父母孔令华和李敏都是军人,外公外婆就更不用说了。出身军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枪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投身商海。
孔继宁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夹着尾巴做人。他从不说自己是谁的后代。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开始在媒体曝光,但频率并不高。采访过程中,孔继宁一直不停地抽烟。他抽的烟是中南海,焦油含量是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售四元左右一盒,打火机是非常普通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个有着红墙内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从外貌上看不出那位伟人给他留下的痕迹。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孔继宁现任中国青基会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达到传承、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目的。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而毛泽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毛新宇
毛新宇,毛岸青和邵华的独子,毛泽东的唯一嫡孙。
1970年1月17日出生于北京。毛泽东为其取名为“新宇”,字面意思是一片新天地。意指毛泽东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新的世界!
1988年,高中毕业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7月毕业于人民大学历史系,专注毛泽东思想和明史研究。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军入伍,开始研究军事战略理论和毛泽东思想。2003年7月份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2008年7月,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走上高级干部领导岗位,为副军级。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7月20日,晋升少将军衔。
2007年八一建军节,毛新宇大校和母亲韶华少将、妻子刘滨中尉及儿子毛东东在家中合影。
1990年起发表文章和作品,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爷爷的。主要有《便是寻常百姓家》、《不学历史我们永远幼稚》、《我为爷爷唱新歌》、《沿着爷爷的足迹》、《会当击水三千里》、《我随妈妈拍长城》、《赴朝祭扫伯父墓》等文章,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毛泽东严重的五大帝王》、《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年辑录》、《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图书,主持过电视专题片《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了12集电视文学剧本《一代贤后》。
毛新宇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毛新宇和郝明莉:1997年12月7日,毛新宇和郝明莉结婚。郝明莉婚前在泰安御座宾馆当服务员,婚后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学习。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异。
第二次婚姻
毛新宇、刘滨:刘滨,1977年初出生镇江,属龙,身高1.70米,长得漂亮大方。1995年,镇江第八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97年考取北京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院实习,现在又回母校读研。2000年,经人“介绍”,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是相识,几次接触后,刘滨对毛新宇有了更深的了解,两人不久即坠入爱河。2002年,毛家为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毛新宇于1970年初出生,属鸡,所以亲朋好友常戏称他和刘滨的婚姻是“龙凤配”。
2010年7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举行高级军官授衔仪式。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受中央军委委托,向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  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和刘滨的儿子毛东东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出世,取名毛东东。
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这对独生儿女,生下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毛甜懿。
孔东梅
孔东梅,女,身材高挑清瘦,下巴有颗明显的毛泽东痣。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孔继宁是孔东梅的哥哥。
1972年,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一座公寓,正是贺子珍的居所,李敏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就是孔东梅。如果不是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孔东梅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怀孕的李敏向毛泽东征询意见,问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毛泽东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后来,外公看到孩子的照片,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又是他的平生最爱。遗憾的是,在女孩4岁的时候,外公就离开了世界,他也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孔东梅和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了六年,才接回北京上小学。
女孩的外公叫毛泽东。写过他传记的Ross
Terrill赞叹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把他概括: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
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孔东梅——他的外孙女,也是毛氏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女性,正忙碌地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签售自己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在广州签售的时候,书被抢购一空,有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提前4个小时等着孔东梅的出现。她穿着ARMANI套装,拎着GUCCI的包,黑色皮凉鞋和黑色脚指甲油透露出她对颜色的偏好。她的“时尚”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2010年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做客《鲁豫有约》现场,揭秘毛泽东、贺子珍的感情往事。讲述妈妈李敏与毛泽东的父女情深。为何当年李敏断然拒绝了贺子珍希望再一次结婚的愿望?
各种各样的人会给孔东梅说,要时时刻刻注意,特别是父母经常说,不能随便提起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跟别人讲,不要主动去说。时时刻刻注意。但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快地发现秘密。但母亲一直提醒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慢慢稳定下来,她过上了安静、自由的生活。就是因为太安静,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在美国是这样,中产阶级的群体极为庞大,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车子、房子和票子,对我来讲,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2000年,孔东梅收到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激动的情绪难以平复。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为了真实还原过去的那些事,孔东梅寻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人们并没有觉得她陌生。情绪激动的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从上到下打量她,特别是她下巴上那一颗痣。那颗作为她外公毛泽东标志的痣,奇迹般地在她脸上几乎同样的部位出现。她知道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这对我们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她说她是幸运的一代,她会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继续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留美生活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两年的留学经历甘苦参半。特别是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住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飘泊感。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最开心的事情。那时的美国打国际长途很贵,不像现在很便宜了,所以也不能每天打,每周打一次就不错了。电话里,孔东梅总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话,她从不会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母女俩从那时就深深地体会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了。
孔东梅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1999年,虽然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但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大事的小女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妈妈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孔东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告别妈妈到美国读书,她感觉自己经历了这些大事情,成熟了长大了。作为伟人的后代,孔东梅自小就知道有一个伟大的外公,也知道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知识女性。但在后来看了她妈妈写的书之后,她才豁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特别了解妈妈及外公外婆。2000年,孔东梅的妈妈在友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远在异国的孔东梅夜以继日读完母亲的书,几个晚上无法入眠。“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孔东梅决定要重新了解外公和外婆。
母女情怀
这些年,孔东梅的妈妈一直在支持着女儿走这条红色的文化之路,尽管这个职业并不能很快让孔东梅赚很多钱,但她说自己能从事喜欢的事业就很开心。她说:“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至今,生活在一起的孔东梅母女是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
孔东梅说,她妈妈现在过着深居简出、平和安详的晚年。她妈妈在家里什么都干,基本上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孔东梅每天忙完了回到家里已很晚,母女两人仍然要说一会。妈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比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早退和迟到。因为妈妈总像个孩子,现在的孔东梅自然就挑起了母女俩的生活重担。但也因为妈妈的简单,孔东梅这些年做文化产业,从不急功近利,她遗传了她妈妈平和的心态和性格。
当然,孔东梅母女两人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来自于不同年代的成长环境。妈妈李敏至今的着装还像30年以前那样传统朴素,但她会很开心见到女儿打扮得时髦漂亮。孔东梅对时尚有自己的观点,她特别不认可有人给红色第三代下的定义就是着装、言行也还是那么老旧。无论在任何场合,孔东梅的着装都是时尚、大方的。就如在台湾访问时,她的着装就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好评。“中国人现在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孔东梅感慨说,所以她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很考究,她会选一些简洁的大牌,或者某些设计师品牌。她对时尚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做一些艺术展,也在赞助设计师。作为一代伟人的外孙女,靠自己的奋斗,如今有多家自己的公司,关于外公的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她传承了伟人“不服输”的性格。
孔东梅,从容淡定、眉清目秀,下颌那颗美人痣竟与毛泽东有几分相似。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说她长得像她外公,特别是嘴角下面的那颗痣。对于被人称为“名门之后”,孔东梅说自己是不太容易找到这方面感觉的人。她说,对我而言,它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不会特别在意,甚至可以说感觉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她的这个说法,她妈妈也非常赞同。
2002年,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目的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致力于传播“红色经典”。
孔东梅著《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以毛泽东后代和现代女性的双重身份对外公、外婆的一生进行追忆。她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用家庭记忆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百年毛家史。书中提到了几位毛家至关重要的女性,如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妻子罗氏、杨开慧、贺子珍、江青以及女儿李敏、李讷等人,记录了毛泽东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既有平民色彩,又具有伟人风范的毛泽东。
孔东梅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攻读传媒博士学位,她擅长英语、日语,爱好电影、文学、旅游。她著有《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等著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孔东梅一直与妈妈李敏住在一起,还没成家,她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人知道我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就敬而远之了。”她说:“我想可能我的缘分还没到。”
王效芝
王效芝,李讷和第一任丈夫的孩子,也是李讷的独生子,原名徐小宁,李讷与第二任丈夫王景清结婚后,改名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王效芝是毛氏第3代中最为低调的一个,继承了毛家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
随刘源上将等北京知青返乡慰问团中的一位年仅39岁的青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毛泽东与江青所生女儿李讷的儿子王效芝。在刘源(中)的引荐下,陕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左)在酒店宴会大厅与王效芝(右)祝酒,亲切握手交谈,并合影留念。
王效芝没有上过大学,北京市旅游外事服务职业中专毕业,在北京饭店担任过礼宾部服务员。王效芝的婚姻,还是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欣然担任男女方媒妁促成。
汶川大地震后,他曾与毛新宇夫妇以及表姐孔东梅一同到中华慈善总会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0万元。
相比于祖辈的万众瞩目、父辈的跌宕沉浮,他们这一辈正“找回普通人的日子”,步步靠近自己的幸福。而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这些后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他们共同的长辈毛泽东。
博主推荐:
慈禧太后48岁怀孕是真是假(图) 毛泽东为何拒绝贺子珍的复婚请求 张玉凤一生守住了毛泽东的多少秘密? 九一三疑云:叶群尸体上为何有避孕药? 宋庆龄流亡苏联用美丽和妩媚倾倒了谁 真实清史 雍正到底是怎么看上甄嬛的? 抗美援朝志愿军真实牺牲人数曝光(照片)

孔东梅结婚几次篇2:20060930《孔东梅:我的外婆贺子珍、我的外公毛泽东》


我就是特别地同情她,同情外婆(贺子珍),为什么后来写了书来纪念她,也是希望能够为她鸣一个不平吧,想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讲讲我内心当中的外婆。那么我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谜团,就说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去北京,为什么外公、外婆不能在一起,为什么在普通人家很平常的事情,在我们家就特别难。
 
串场1:孔东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毛家孙辈当中她也是唯一的女孩。她的母亲李敏,又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唯一幸存的孩子。
孔东梅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毛泽东的葬礼上,那时候她只有四岁,她根本不知道,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就是她的外公。她从小跟着外婆贺子珍一起生活,十二岁那年,她的外婆也离开了人世。长大之后,孔东梅才知道毛泽东与贺子珍曾经是一对患难夫妻,孔东梅走访了很多知道外公外婆故事的人,去了解贺子珍与毛泽东那一段风雨人生,她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开她的外婆贺子珍、她的母亲李敏、包括她自己人生当中的很多谜题。
 
我的外婆贺子珍
讲述人:孔东梅
   时间:2006年9月
地点:北京
 
解说:1972年,孔东梅在上海出生,不久就被她的母亲李敏送到了外婆贺子珍的身边。
 
小时候,非常小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北京,哥哥也在北京,所以外婆一个人在上海,虽然有工作人员在身边,我的两个姨也在上海,但是一直觉得她很孤单,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抱到上海去陪外婆。
记者:那那个住的地方是在上海的什么环境?
孔:那是在一个非常幽静的街,那条路叫湖南路。湖南路262号,当时一提262号就知道是贺子珍外婆住的地方。那么现在我看见就是这几年外面墙上刷了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叫湖南别墅。
 
解说:在湖南路262号,贺子珍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岁月。幼年的孔东梅陪伴在外婆贺子珍的身边,她还记得,那时她们的生活简单而且寂寞。
 
就是文革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所以还是比较封闭的,我上小学那个地方,其实离家很近的,天天就把我接送,那么放学以后也不能够出去玩,当然我们那个院子很大了,就感觉有点像深宅大院里边的一个小女孩,也不太愿意让小朋友来找我玩,那么好像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花五分钱,去到对面的铺子里买根冰棍,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个时候还,刚刚上小学吧。
记者:您外婆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她是过着怎么样一种生活?
在我印象中,外婆的身体不是很好,她经常抽烟,烟抽得非常凶,我印象中她的这个食指都是黄黄的,那个她讲话不是很多,有时候有老战友去,偶尔也有,妈妈从北京去看她,她也会滔滔不绝地讲一些事情,但是小孩子,我们也听不太懂,就是大人的那个世界的事,我了解得不是特别多。
 
解说:孔东梅说,直到长大以后,她才慢慢知道,记忆中瘦弱而沉默的外婆,曾经有过怎样不同寻常的人生。
 
1909年,贺子珍出生在江西永新。她17岁成为中共党员,与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一起被称作“永新三贺”。1927年秋,18岁的贺子珍参与组织“永新暴动”,不久与兄长贺敏学随部队上了井冈山,那时,她曾是井冈山上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27年10月,贺子珍认识了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的毛泽东。
 
贺敏学的夫人李立英,我的舅奶奶,就是讲过有一些比较细节的故事,也是外婆讲给她的,就说外公怎么追求我的外婆。当时外婆心中有一个那个喜欢的人,叫欧阳洛,他也是一个革命者,那么他呢,后来牺牲了,外公当时呢,就是经常去看我外婆,那么会每次在这个要远行的时候就来见我外婆一下,就是敲敲她的窗户,就说我要走了,外婆就很奇怪,她说你走就走吧,干嘛要跟我说呢,有的时候就是吵了架,那么外婆有时候会,就是回到娘家,就是娘家在这个黄竹岭,江西永兴的黄竹岭,那么外公还曾经去那找过她。
 
解说:1928年5月,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由此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婚姻。孔东梅说,这十年,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也是她的外公毛泽东,政治生涯最为艰难的时候。
1929年1月,毛泽东和贺子珍随部队离开了井冈山,五年之后,夫妻二人又踏上了长征的路途。孔东梅说,作为一名红军的女战士,她的外婆贺子珍承受了人生中太多的磨难。
 
当时是在云南贵州交界的一个地方,外婆就是要生产了嘛,那么后面几十里的路,这样的距离,还有追兵,那么情况非常紧急,就在这个那样一个偏僻的小村落里面,好像这个,这个老乡刚刚跑掉,这个屋子里还烧着热水,就在这么一个简陋的环境里面,就把我这个姨姨生下来了,生下来因为马上看了一眼,就放在炕上,就把我外婆抬走了,留了13块大洋,两碗烟土,写了一个字条,这孩子就再也没有见过。
 
音乐+画面转
 
他们十年婚姻生过六个孩子,这六个孩子除了我母亲现在确认存世以外,其他孩子都丢的丢,死的死,可以说她经历人间的太多的磨难了,包括她曾经在长征途中为了抢救伤员,敌机扫射,那么她身上留,被扫射十几块弹片,到临终的时候,身上还有两块弹片没有取出来,因为外婆受的委屈很多嘛,外公曾经说过,这个贺子珍跟了我那么多年,受了很多苦,但是她是对我最好的女人。
 
解说:1935年10月,贺子珍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不久又随毛泽东到达了陕北保安。在那里,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女孩儿,就是孔东梅的母亲李敏,乳名叫做“娇娇”。
 
第二段:出走苏联
 
串场2:1936年的9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他后来写了《毛泽东自传》,当中也收录了《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小传》这篇文章。文章当中,斯诺是这样描述了刚刚经过了长征的贺子珍,他说:十年来,她总穿着一套红军的制服,皮带上挂着手枪。她现年27岁,八千英里的退却中,她受尽了人间的痛苦。红军中大家叫她“女司令”。然而,当埃德加斯诺1939年第二次访问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已经与贺子珍分手。延安,是贺子珍与毛泽东一生当中最后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他们十年婚姻结束的地方。
 
解说:1937年1月,贺子珍随毛泽东来到了延安。凤凰山下的吴家窑,是毛泽东与贺子珍最后的家。在吴家窑,他们留下了这几张照片。就在此时,他们的婚姻生活,已经出现了裂痕。
 
外婆长征过来,负了伤,生了孩子,吃了那么多苦,那么到了延安,可能,另一方面,到了延安以后,觉得自己这个文化水平跟不上,那么外公又督促她要政治上进步,让她去读书,去进修,那么她可能有很深的这个思想包袱,那个时候延安可能是作为比较,很多进步女性都去嘛,那么可能肯定,从大城市去的,这个有更高文化基础的,那么这些女性,可能也会因为这些,外婆就讲,我这个,我也是17岁就参加革命了,到井冈山,就是思想上还是很进步的,那么比如说老毛,他跟我吵架都行,但是他,就是说可能是不吵,不吵,就是隔阂就更大。
记者:那到底是怎么一个原因最后会分手,这个具体的情况有没有比较确切的一种了解。
孔:当然有一些说法嘛,就说这个,当时可能这个史沫特莱的翻译啊,然后他们在一起聊得比较,聊得比较热闹,那么这时候外婆就进去了,就看见怎么样怎么样,这个这方面的那个,当时在场的可能人也不是很多吧,就是可能有些争论,有一些口角。
 
解说:在孔东梅看来,那时,中央红军的影响渐渐扩大,外公毛泽东开始走向权力的顶峰,日益忙碌,他与“政治落后”的贺子珍之间,隔阂不断加深。1937年冬,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挽留,离开了延安,远走苏联。
 
一方面她要治病,她体内还有很多弹片,一直都折磨着她,另一方面呢,就是她也要,也希望能够提高,能够去苏联学习,当时苏联作为红色之都,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所以她也希望能够去那。我曾经在前些年采访过刘英奶奶(张闻天夫人),她曾经劝外婆,她说你就回去认个错,然后你们就还是好夫妻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外婆很倔强。
 
音乐+画面转 贺子珍在苏联
 
她1937年走的时候是怀着孕走的,当时在那儿(苏联)生了一个男孩子,大概生了几个月以后,这男孩就夭折了。这个事情对她打击非常大。而且后来不久她又听说外公又结婚的消息。
 
解说:1939年9月,贺子珍收到了毛泽东委托周恩来转交的一封信,在信中,毛泽东委婉的表示要终止婚姻关系,那时贺子珍刚满30岁。
 
当时也没有说什么结婚证书或法院啊什么这些事,当时外公写了一封信,就说从今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希望你保重啊,这样的话吧,后来外婆也从别人那听说外公又结婚了,跟江青。
 
解说:早在1938年底,毛泽东已经与江青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1941年,毛泽东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李敏的到来曾经给贺子珍带来了短暂的快乐,然而苏德战争的爆发,又给贺子珍以沉重的压力。
 
我曾经读过外婆给外公写过的一封信,我非常地感动,那封信挺长的,主要是讲述在苏联的艰难,她就说在苏联的时候过的日子比长征还要苦,就说为了养活我妈妈(李敏),当时还有我的岸英舅舅,岸青舅舅也在苏联,三个孩子,她要彻夜地织毛袜子,要洗衣服,周末的时候还要去伐木,当时没有吃的,而且也没有劈柴,到冬天这个晚上睡觉的时候,屋子里面,茶杯里都结了冰,我妈妈(李敏)说后来很多年,她不能看见土豆,一看见,一闻见土豆的气味就要吐。
 
音乐+画面转
 
她(外婆贺子珍)内心非常苦闷,有时候就会,就会打我的母亲,但是那种打,妈妈后来就说,不是那种真的,真的那个狠打,就是还是,我妈妈回家晚了,或者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因为语言不通嘛,有时候我妈妈就喊叫嘛,所以别人以为她(贺子珍)精神有毛病,就被送到疯人院去了。
 
解说:近六年的时间里,贺子珍在精神病院中度过。直到1947年,几位老战友的到来,才改变了贺子珍的命运。
 
王稼祥、朱仲丽夫妇到苏联去,提出要见一见贺子珍,我外婆,那么后来要求了几次,苏联当时官方都没有同意,那么他们觉得这个事情很蹊跷,就是就坚持一定要见,后来见到我外婆,其实并没有什么精神病,精神病人那疯狂的现象,所以就说贺子珍是正常的,那么就给我外公写了信,外公也回了信,希望她能回国,而且立即办理。
 
解说:在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1947年8月,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李敏顺利地从苏联回到了中国。1949年春,李敏和毛岸青回到了毛泽东的身边。
 
就是我相信那是我妈妈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一小段时光吧,能够跟外公在一起。一开始江青还很热情嘛,亲亲抱抱的,然后,当时一开始妈妈(李敏)不愿意叫她(江青)妈妈,然后外公做了思想工作,后来就叫她妈妈了,后来也会有些摩擦。比如说妈妈那时候画了一张水彩画,一个大西瓜,旁边有一牙小西瓜,切开的一牙,一小牙西瓜,然后呢就寄给外婆(贺子珍),被江青看到了,就很不高兴,她说这是含沙射影,说那个大的好像象征着你们团团圆圆,那一小牙就是怎么,那个影射她了。其实孩子不可能有那些想法的嘛。
 
 
第四段:最后岁月
 
串场4: 1959年的庐山相见,是贺子珍与毛泽东平生最后一次的见面。此后,通过李敏,他们依然有过间接的联络,贺子珍几次提出想到北京去看看,但是都不能实现。
孔东梅后来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回顾了外公毛泽东与外婆贺子珍那一段人生。在书的扉页上,孔东梅写了这样的几句话,她说,“外婆是西沉的弯月,外公是东升的旭日,月到半夜,日在中天。”孔东梅说,毛泽东和贺子珍,他们曾经同生共死,度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们也都是在孤单寂寞当中度过。
 
解说: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为女儿李敏主持了婚礼。1964年,李敏和丈夫一起离开了中南海,从此离开了毛泽东的身边。
 
我哥哥出生以后,两岁的时候就是搬离中南海的嘛,当然具体因为什么,是谁让他们走的,这个还不得而知,但是江青确实嫌我哥哥吵。就说在那个年代,因为外公他是这个伟大的领袖嘛,就是说,作为我们现在的这些年轻人很难理解,就为什么,包括我妈妈后来见到外公都是非常难的事情,她出了中南海,那么究竟为什么呢,我也一直想探究这个问题。
 
音乐+画面转 70年代毛泽东,伟大领袖
 
外公呢一直对我是,既远又近,既模糊又清晰的这么一个,一位老人。从小在外婆身边出生和长大,那么没有机会能够见到外公,妈妈曾经呢,把我的照片给外公看过,而且在怀着我的时候,因为当时这个生活也比较困难,爸爸妈妈也都是工薪阶层,就是,就曾经考虑过要不要我的问题,那么外公就说,还是生吧,实在生活有困难,我来管,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当然后来也没有让他管,我父母也都是非常要强的人,所以呢也一直都是靠自己。
 
解说:孔东梅回忆说,文革后期,她的母亲李敏也很少有机会能够见到毛泽东。有几次会面里,父女二人长时间的相对无言。1976年9月,毛泽东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外公弥留之际,就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让我妈妈去,我妈妈就赶紧赶去了,我外公那个时候已经不太能讲话了,他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就是后来我们就揣摩了很长时间。
记者:可能什么意思?
有可能是桂圆的意思,桂圆是我外婆的小名。
 
解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去世。那时,四岁的孔东梅也被接到北京,参加毛泽东的追悼大会。
 
一进这个北京我的这个家门,就是设了一个灵堂,当时记忆非常深刻,这个灵堂就是我外祖父的这个照片,还有这个绢花,外面是一个水晶的玻璃罩,当时我母亲非常难过,非常痛苦,就是那个病倒了。我那时候才4岁,也不懂什么事,被人抱着。
记者:您外婆知道您外公已经病危或者病重吗?
孔:应该通过妈妈是知道的。
 
解说:1976年,贺子珍依旧没能去往北京,她委托亲人们替她转寄哀思。孔东梅回忆说,文革结束后,外婆贺子珍的命运有了改变。1979年6月10日,贺子珍曾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各大报刊刊登了孔东梅与外婆贺子珍的这张合影,白发苍苍的贺子珍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1979年9月,中央派专机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
 
79年我们是一起,我陪着她还有妈妈,也接她,从上海经过杭州转机,来到了北京。因为她多年这个脑血栓这个偏瘫嘛,就希望,妈妈一直希望她到北京来治疗,还有呢就是因为外婆这么多年,她从井冈山就跟我外祖父在那儿相识结婚了,可以说是最老资格的,那么这么多年,革命胜利以后她都没有来过北京,所以也希望她来北京看一看。
 
解说: 1979年9月8日,贺子珍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那天她还是,因为事先跟她讲过,就是不要太激动,不要哭得太厉害,太伤心,她也听进去了,所以基本上还是比较平静的。那么还有一些朋友啊,父母的同事啊,还有过去外公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一起陪同她去了。
 
解说:在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前,李敏夫妇陪着贺子珍留下了这张合影,自1937年延安凤凰山下与毛泽东的合影之后,贺子珍与毛泽东又坐在了一起。这一年,贺子珍70岁。
孔东梅记得,那一天在离开纪念堂时,她看见外婆贺子珍,这一生里最后一次流泪。
串场5:1979年的9月,也就是毛泽东去世三周年的日子里,贺子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在毛泽东的雕像前,贺子珍献了花圈。上面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落款是“战友贺子珍”。孔东梅说,“革命”和“战友”也许就是贺子珍与毛泽东一生的概括。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她的遗体火化之后,由中共中央派专机把骨灰运到了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孔东梅说,她的外婆贺子珍是一位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沉默,并且在沉默着走完了人生之路。

孔东梅结婚几次篇3:毛泽东“丢下”的后人们…


        “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毛泽东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子女。他的女儿李敏做了母亲后,对儿子孔继宁和女儿孔东梅说,“你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立足,做一个普通人,不要去做万众瞩目的什么人的后代。”
        风云流转,时局更新,名门之后学着“做一个普通人”从警醒告诫变为现实需要。当然,这更应该是某种常态。然而恰如毛家第3代的孔东梅所言,“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既背负着很大的光环,又需要时刻面对现实,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这种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着照片为外孙女取名
 
        “一个伟大人物注定要舍弃很多个人的真情、个人的生活,包括他的子女后代的日常生活,都要因之去奉献。”孔东梅出生于1972年,却从未与外祖父毛泽东见过面。母亲李敏把她的照片带进中南海,毛泽东看着照片为外孙女取了名字“东梅”。毛泽东起了“东梅”的名字由来是:“东”起自他自己名字的“东”,“梅”是他一生喜爱的花。
                
               毛泽东看照片取名的外孙女孔东梅近照。
 
        “在平常人家很简单的事,在我们家就是不行!”这是孔东梅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只见了父亲三面。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李敏要求为父亲守灵,江青不答应。没有办法,她只得一连几天排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进入灵堂,肃立在那里,向父亲最后致意、告别。
                                                 伟人丢下的下一代
 
        “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这是一个不幸的父亲。他与杨开慧、贺子珍、江青3任妻子共育有10个子女,有的不幸夭折,有的下落不明。解放之后,身边的子女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4人。然而,毛岸英也在刚刚建国两年,又牺牲在朝鲜战场,毛泽东获悉长子毛岸英牺牲,伸手拿烟,几次都没能将烟从烟盒里抽出来。
       他那些在战争年代失去的子女包括:
         1、长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长沙,1950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
                                                          毛岸英和刘松林的结婚照
 
                                  1990年10月,刘松林第二次到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为毛岸英扫墓,图为她和志愿军50军副军长蔡正国烈士的儿子蔡小东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合影留念。
 
                                           2006年5月,刘松林第三次去到朝鲜,在毛岸英牺牲的地方洒酒祭拜
 
                                         刘松林晚年近照
     推荐阅读:毛岸英为何不安葬国内和未曾公开照片
 
   2011年6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毛新宇和刘滨夫妇专程前往上海市华东医院,看望当年找回流浪中的伯父毛岸英和父亲毛岸青兄弟俩的中央特科人员李云。
         2、三子毛岸龙,1927年4月4日出生在武汉,1931年在上海失踪;
          3、长女毛小敏,又名毛金花,1929年3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的一个孩子,因队伍要走,没过半个月就被送给当地老乡抚养。一年后毛泽民去寻找时,听到的消息是女婴死了。(解放后辗转有了消息,称毛小敏在福建龙岩,但毛泽东和贺子珍生前均未同她再见过,未能证实);
          4、贺子珍所生第二个孩子,男孩,1930年生下来就死了。接生者是红军中传奇的“基督医生”傅连璋;
         5、毛岸红,1932年11月出生,小名毛毛,长征开始后毛泽东把他交给留下来坚持游击活动的毛泽覃和贺怡,苏区沦陷之后,毛泽覃把他秘密转移到瑞金一个警卫员的家里。以后毛泽覃不幸牺牲,毛毛从此下落不明;
1949年末,贺怡为完成毛泽覃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毛泽东、贺子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弥补战争年代没有照看好“毛毛”的愧疚,贺怡决定去寻找当年失散的毛毛。贺怡因寻找毛毛的途中车祸去世,此事暂且放下。
                                              文革时期刚刚大学毕业的朱道来。       1953年3月,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组织人找到了毛毛(已经改名朱道来),贺子珍也确定是当年留在苏区的毛毛,便送到了北京,但因霍步青的夫人朱月倩也说找到的毛毛,是她当年留在苏区的孩子,跑到北京,找到组织又哭又闹,非要要回毛毛不可,贺子珍当然不依。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发话了:“不要说这件事了!管他是哪个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推荐阅读:揭秘解放后找到毛泽东和贺子珍之子毛岸红始末(组图)
        6、毛妹,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河,贺子珍在行军途中生下一个女婴,寄养在当地老乡家中。解放后,贺子珍曾设法查访,但没有下落;
        7、客死异国的廖瓦,1938年在莫斯科出生,10个月的时候感冒,转为肺炎,不幸夭折,连中文名字都没有取。
 
                                            活着的第二代命运跌宕沉浮
 
        伟人功过,自有评说。由他发动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实验将所有中国人卷入其间,他自己的子女同样因之命运跌宕,他的晚年异常喧闹,也异常寂寞。
                                                               李   敏
 
    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儿” “妈妈很朴素,我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 “妈妈特别温柔,特别谦让别人,非常爱孩子”; “妈妈当年挺难的,她夹在外婆和外公之间,性格又不是很泼辣,既要为外婆豁得出去,又要顾及外公很多……” 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问起李敏情况时,孔东梅一连串地说了很多很多。(图片来源:人民网)
        李敏4岁时离开陕北到前苏联去陪伴母亲贺子珍,直到11岁才回国。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敏后来回忆说,“在那边没吃的,最好的食品就是土豆,以至于后来见到土豆就要吐。”
 
    在孔东梅看来,母亲李敏的命运也十分坎坷。“但妈妈的婚姻是很成功的,她和父亲自由恋爱,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是早恋。他们一辈子非常相爱,这同时也是我和哥哥的幸运。”图为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在中南海住地。
         尽管父亲缺席了自己的整个童年,但李敏始终对他怀有深情。毛泽东也格外喜欢这个体贴、懂事的“姣姣”。“文革”前,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其父亲为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抱着孩子,被迫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再三叮嘱她,“姣姣,你要常回来看我!”
       从生炉子做饭学起,李敏一家开始了平民生活。据孔东梅回忆,6岁从上海外婆家回到北京后,一家人过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父母一直都靠工资吃饭,和普通家庭一模一样”。
                                                                           晚年李敏
        李敏想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然而自从当初搬出来,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她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等了半天还是进不去。推荐阅读:毛泽东之女李敏泪别中南海后的清贫人生[组图]
        1974年,江青搞批林批孔活动,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反映情况。夫妻俩被拦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回到家后,李敏大哭一场。
 
                                                          李   讷
 
                        1944年2月,毛泽东和江青与李讷在延安枣园
        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之后,悲痛仍未消遗,妈妈又被反党集团头子被抓,“文革”中风云一时的李讷,自然不能再住在中南海,她带着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徐小宁,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的小四合院里,母子一起生活。李讷与儿子的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能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相依为命。
                                  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李讷近照
        1983年,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夫妇去探望李讷,见到李讷还是孤独一人带着儿子寂寞地生活,想到毛泽东去世了,江青也在秦城监狱服刑,内心十分酸楚,夫妻俩决心给李讷再找个归宿,但李讷有些不大情愿。
    2010年10月16日,时值重阳节,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丈夫王景清一行专程来陕西参加庚寅年重阳两岸同胞恭祭轩辕黄帝活动。        后来,李银桥知道自己当年在延安的战友王景清,离异之后还是单身,人也不错,他又是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夫妻俩就将王景清介绍给李讷,李讷还是拒绝再婚,大概父亲让她到江西锻炼时,第一次与小徐不到两年的婚姻使她对婚姻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在李银桥夫妇的多次劝说下,李讷才答应可以认识了解。
                        李讷与第二任丈夫王景清
        谁知李讷经过几次接触和了解,觉得王景清还不错,爱情之火再次萌生。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结婚,中央首长杨尚昆等还给李讷送来贺礼,表示祝贺。后来,儿子易名为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
     2009年9月9日,毛主席女儿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带着儿子王效芝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深情地怀念父亲。
        现在,一家3口继续过着普通生活,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和取暖做饭用的煤块,都是自己里料,但夫妻两生活幸福,儿子王效芝的婚姻,在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两人的关心下,并主动担任男女双方媒妁,也喜结良缘。推荐阅读: 毛泽东女儿李讷的悲喜人生[组图]
                            毛泽东之女李讷与解放军报夺权风暴始末[组图]
 
                                           回归平凡的第三代
 
        毛泽东的4位孙辈,孔继宁、毛新宇、孔东梅、王效芝,出生得晚,“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更接地气”。
 
                                                    孔继宁
 
    “毛家的孙辈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也是外孙辈中唯一与外公有过接触的人。尽管接触不是很多,但他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之路。”        孔继宁,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李敏与孔令华之子,1962年10月27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妹妹孔东梅。
        孔继宁出生那天,毛泽东闻讯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那年毛泽东正好虚岁70,升为祖父级。
                                       贺子珍、李敏、孔继宁在上海       毛家已有很多年没有孩子的哭声了,对于毛家的这个长外孙,毛泽东极为喜欢,在李敏所著《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儿。”
                                        北京-上海度童年
        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晚年孤寂、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从此开始了他整个童年时期都不曾中断过的北京—上海之间的奔波。孔继宁给贺子珍带来最多的是笑容。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来,只要是和孔继宁一起合影,贺子珍脸上都洋溢着不可多见的慈祥笑容。贺子珍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与宁宁同月出生,她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过来:“和咱们宁宁一块儿称一称!”如果比人家轻半斤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宁宁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人家重才心满意足。
                           孔继宁在俄罗斯寻访外婆贺子珍在前苏联的足迹,查阅了当年外婆在苏联的相关档案资料,采访了熟悉外婆当年情况的人,制作成四集文纪录献片《贺子珍》,2011年岁末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长大一些他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乖巧的宁宁对外婆很会察言观色,只要外婆不高兴了,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事实上,他一向都是外婆的开心宝贝。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贺子珍心情不好,闷闷不乐,工作人员就给他穿上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他像模像样地走到贺子珍面前,扮西哈努克亲王,把外婆逗得哈哈大笑。
                                            对外公印象生疏
        孔继宁长着一副极像其父的眉毛,剑拔弩张,神采飞扬。据说,孔继宁的名字是“继承列宁遗志”的意思。在毛泽东的孙辈中,年过不惑的孔继宁与毛泽东有过接触,但在孔继宁的记忆里,对外祖父毛泽东却非常生疏,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记忆。
        他记得的是,在七八岁时,由于老不带他去见外公,就和父母打了个赌:如果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就一定带他去中南海,父母同意了。小学一年级,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这一次,父母带着他去了中南海,可是,外公在开会,没有时间见他。为了安慰他,周总理请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1976年,孔继宁已经上初中了,这年9月9日,外公去世,他第一次无故缺席,而且无故缺席长达半个月,他的这次缺课,其身世才由猜测转为证实:孔继宁是毛泽东的外孙。
                                              走自己的路
        除去毛家的身份,孔家本身也有着显赫的家世。孔继宁祖上江苏句容,属于孔子世家南宗派,是圣人后裔。孔继宁的爷爷、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将军曾在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工作,西安事变时任十七路军警备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父母孔令华和李敏都是军人,外公外婆就更不用说了。出身军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枪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外交工作。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投身商海。
                  毛主席外孙孔继宁步入电视荧屏。  沉思     孔继宁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夹着尾巴做人。他从不说自己是谁的后代。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开始在媒体曝光,但频率并不高。采访过程中,孔继宁一直不停地抽烟。他抽的烟是中南海,焦油含量是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售四元左右一盒,打火机是非常普通的一次性打火机。这个有着红墙内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从外貌上看不出那位伟人给他留下的痕迹。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深圳)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进行宣传。
                               孔继宁        现任中国青基会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达到传承、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目的。
  至今,孔继宁已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是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图书。而毛泽东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问题的重视更是对孔继宁影响至深。孔继宁曾表示,“我并不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是我希望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6年,孔继宁与中国少年基金会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所推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希望医院——乡镇卫生院救助行动”。
 
                                                 毛新宇
 
        毛新宇,毛岸青和邵华的独子,毛泽东的唯一嫡孙。
      2010年9月9日,毛新宇一家在毛泽东纪念堂凭吊爷爷毛泽东。图为毛新宇少将在毛泽东纪念堂外。
        1970年1月17日出生于北京。毛泽东为其取名为“新宇”,字面意思是一片新天地。意指毛泽东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的理想实现后建立新的世界!
                 1974年毛岸青、邵华、毛新宇全家合影。        1988年,高中毕业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7月毕业于人民大学历史系,专注毛泽东思想和明史研究。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参军入伍,开始研究军事战略理论和毛泽东思想。2003年7月份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2008年7月,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走上高级干部领导岗位,为副军级。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副军职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2010年7月20日,晋升少将军衔。
     2007年八一建军节,毛新宇大校和母亲韶华少将、妻子刘滨中尉及儿子毛东东在家中合影。
        1990年起发表文章和作品,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他爷爷的。主要有《便是寻常百姓家》、《不学历史我们永远幼稚》、《我为爷爷唱新歌》、《沿着爷爷的足迹》、《会当击水三千里》、《我随妈妈拍长城》、《赴朝祭扫伯父墓》等文章,出版了《朱元璋研究》、《毛泽东严重的五大帝王》、《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年辑录》、《我的伯父毛岸英》等图书,主持过电视专题片《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了12集电视文学剧本《一代贤后》。
        毛新宇有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毛新宇和郝明莉:1997年12月7日,毛新宇和郝明莉结婚。郝明莉婚前在泰安御座宾馆当服务员,婚后从山东矿院转学至北京大学国际商务系学习。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异。
        第二次婚姻
  毛新宇、刘滨:刘滨,1977年初出生镇江,属龙,身高1.70米,长得漂亮大方。1995年,镇江第八中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97年考取北京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院实习,现在又回母校读研。2000年,经人“介绍”,毛新宇和镇江姑娘刘滨是相识,几次接触后,刘滨对毛新宇有了更深的了解,两人不久即坠入爱河。2002年,毛家为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因毛新宇于1970年初出生,属鸡,所以亲朋好友常戏称他和刘滨的婚姻是“龙凤配”。
      2010年7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举行高级军官授衔仪式。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受中央军委委托,向毛新宇颁发少将军衔命令状。  2003年12月26日,毛新宇和刘滨的儿子毛东东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这一天出世,取名毛东东。
        2008年8月,毛新宇与刘滨这对独生儿女,生下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毛甜懿。
 
                                                           孔东梅
 
        孔东梅,女,身材高挑清瘦,下巴有颗明显的毛泽东痣。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孔继宁是孔东梅的哥哥。
                   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
        1972年,上海徐汇区湖南路的一座公寓,正是贺子珍的居所,李敏在这里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就是孔东梅。如果不是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孔东梅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时,“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怀孕的李敏向毛泽东征询意见,问要不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毛泽东说,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后来,外公看到孩子的照片,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又是他的平生最爱。遗憾的是,在女孩4岁的时候,外公就离开了世界,他也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贺子珍和女儿李敏、外孙女孔东梅在上海
        孔东梅和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了六年,才接回北京上小学。
  女孩的外公叫毛泽东。写过他传记的Ross Terrill赞叹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把他概括: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
  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孔东梅——他的外孙女,也是毛氏家族第三代中唯一的女性,正忙碌地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签售自己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在广州签售的时候,书被抢购一空,有些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提前4个小时等着孔东梅的出现。她穿着ARMANI套装,拎着GUCCI的包,黑色皮凉鞋和黑色脚指甲油透露出她对颜色的偏好。她的“时尚”偏离了人们对毛氏家族的想象,这让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2010年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做客《鲁豫有约》现场,揭秘毛泽东、贺子珍的感情往事。讲述妈妈李敏与毛泽东的父女情深。为何当年李敏断然拒绝了贺子珍希望再一次结婚的愿望?
  各种各样的人会给孔东梅说,要时时刻刻注意,特别是父母经常说,不能随便提起你自己的身份,不要跟别人讲,不要主动去说。时时刻刻注意。但身边的人反而会更快地发现秘密。但母亲一直提醒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1994年,孔东梅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英语。不过她更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那时候,我还曾幻想过开个小书店、读着海明威、喝杯咖啡、养一只猫的小资生活。” 1997年,她去了美国,从找房子开始,孔东梅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前半年一共搬了三次家。慢慢稳定下来,她过上了安静、自由的生活。就是因为太安静,她才想到一些以前不会想的事情,“在美国是这样,中产阶级的群体极为庞大,这些人每天所做的就是上班下班,车子、房子和票子,对我来讲,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2000年,孔东梅收到母亲李敏写的书《我的父亲毛泽东》,书中提到家族的很多往事,“我一看就哭了,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激动的情绪难以平复。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为了真实还原过去的那些事,孔东梅寻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人们并没有觉得她陌生。情绪激动的老人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从上到下打量她,特别是她下巴上那一颗痣。那颗作为她外公毛泽东标志的痣,奇迹般地在她脸上几乎同样的部位出现。她知道很多人还在怀念他,这对我们家族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她说她是幸运的一代,她会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继续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留美生活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没有人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不再有毛家光环的笼罩,却享受到了自在的求学生活。两年的留学经历甘苦参半。特别是到美国的前半年时间,语言、文化的障碍,自己很有压力,加之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省钱住便宜的旅店,搬过不少次家,异乡的孤独让她有着强烈的飘泊感。于是,打电话给妈妈成了那段岁月最开心的事情。那时的美国打国际长途很贵,不像现在很便宜了,所以也不能每天打,每周打一次就不错了。电话里,孔东梅总会把美国的一些见闻告诉妈妈,最重要的是要陪孤独的老人说话,她从不会说自己在异乡的困难。而妈妈那边,最担心的还是女儿的身体,她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母女俩从那时就深深地体会到相依为命这四个字了。
    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出版,为售书读者签名。
        孔东梅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1999年,虽然孔东梅考上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学位,但这一年也是她一家人的多事之秋。这一年她的父亲孔令华去世,妈妈大病不起,哥哥孔继宁远赴海外工作。孔东梅一夜之间从过去不问家中大事的小女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她抱着一种“豁出去”的想法,给中央写信,最终在许多老同志的帮助下,困扰多年的妈妈住院、报销、住房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孔东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告别妈妈到美国读书,她感觉自己经历了这些大事情,成熟了长大了。作为伟人的后代,孔东梅自小就知道有一个伟大的外公,也知道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知识女性。但在后来看了她妈妈写的书之后,她才豁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特别了解妈妈及外公外婆。2000年,孔东梅的妈妈在友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毛泽东》。远在异国的孔东梅夜以继日读完母亲的书,几个晚上无法入眠。“外公外婆的峥嵘岁月,外婆和母亲在苏联的艰苦经历,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入我的脑海。”孔东梅决定要重新了解外公和外婆。
                                                      母女情怀
  这些年,孔东梅的妈妈一直在支持着女儿走这条红色的文化之路,尽管这个职业并不能很快让孔东梅赚很多钱,但她说自己能从事喜欢的事业就很开心。她说:“前人也做过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复前人的意义不大。我还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补空白的事,走创意文化产业的途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至今,生活在一起的孔东梅母女是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
  孔东梅说,她妈妈现在过着深居简出、平和安详的晚年。她妈妈在家里什么都干,基本上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孔东梅每天忙完了回到家里已很晚,母女两人仍然要说一会。妈妈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比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开会,尽管身体不好,但她从不早退和迟到。因为妈妈总像个孩子,现在的孔东梅自然就挑起了母女俩的生活重担。但也因为妈妈的简单,孔东梅这些年做文化产业,从不急功近利,她遗传了她妈妈平和的心态和性格。
  当然,孔东梅母女两人也有很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来自于不同年代的成长环境。妈妈李敏至今的着装还像30年以前那样传统朴素,但她会很开心见到女儿打扮得时髦漂亮。孔东梅对时尚有自己的观点,她特别不认可有人给红色第三代下的定义就是着装、言行也还是那么老旧。无论在任何场合,孔东梅的着装都是时尚、大方的。就如在台湾访问时,她的着装就赢得了台湾媒体的好评。“中国人现在多么个性,多么讲究时尚,多么自我!”孔东梅感慨说,所以她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很考究,她会选一些简洁的大牌,或者某些设计师品牌。她对时尚也越来越关注,除了做一些艺术展,也在赞助设计师。作为一代伟人的外孙女,靠自己的奋斗,如今有多家自己的公司,关于外公的书写了一本又一本。她传承了伟人“不服输”的性格。
 
                                                     孔东梅        孔东梅,从容淡定、眉清目秀,下颌那颗美人痣竟与毛泽东有几分相似。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说她长得像她外公,特别是嘴角下面的那颗痣。对于被人称为“名门之后”,孔东梅说自己是不太容易找到这方面感觉的人。她说,对我而言,它已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不会特别在意,甚至可以说感觉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她的这个说法,她妈妈也非常赞同。
        2002年,孔东梅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目的是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致力于传播“红色经典”。
        孔东梅著《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以毛泽东后代和现代女性的双重身份对外公、外婆的一生进行追忆。她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用家庭记忆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百年毛家史。书中提到了几位毛家至关重要的女性,如毛泽东的母亲毛文氏,妻子罗氏、杨开慧、贺子珍、江青以及女儿李敏、李讷等人,记录了毛泽东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既有平民色彩,又具有伟人风范的毛泽东。
   2009年11月8日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宴请大陆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所率领的“文化教育交流团”一行人,连战一见到毛泽东的外孙女、北京东润菊香书屋公司董事长孔东梅,王在希在向连战介绍孔东梅时,除了介绍孔东梅的公司之外,还加了一句“她是一个特别的人”,连战马上接口说,“我知道,我在报纸上都看到了,她很有名”,连战还竖起一根指头来加强语气。        孔东梅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攻读传媒博士学位,她擅长英语、日语,爱好电影、文学、旅游。她著有《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等著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孔东梅一直与妈妈李敏住在一起,还没成家,她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人知道我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就敬而远之了。”她说:“我想可能我的缘分还没到。”
 
                                                        王效芝
 
        王效芝,李讷和第一任丈夫的孩子,也是李讷的独生子,原名徐小宁,李讷与第二任丈夫王景清结婚后,改名王效芝,据说是效仿外祖父毛润芝的意思。王效芝是毛氏第3代中最为低调的一个,继承了毛家自尊、自强的个性,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选择了一条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独立生活道路。
    随刘源上将等北京知青返乡慰问团中的一位年仅39岁的青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毛泽东与江青所生女儿李讷的儿子王效芝。在刘源(中)的引荐下,陕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左)在酒店宴会大厅与王效芝(右)祝酒,亲切握手交谈,并合影留念。
        王效芝没有上过大学,北京市旅游外事服务职业中专毕业,在北京饭店担任过礼宾部服务员。王效芝的婚姻,还是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欣然担任男女方媒妁促成。
                  刘源上将和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薄熙来之弟),作为男女方媒妁,曾促成了李讷的儿子王效芝的姻配良缘。
                   王效芝(李讷的儿子)与夫人
        汶川大地震后,他曾与毛新宇夫妇以及表姐孔东梅一同到中华慈善总会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0万元。
        相比于祖辈的万众瞩目、父辈的跌宕沉浮,他们这一辈正“找回普通人的日子”,步步靠近自己的幸福。而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这些后人都要聚在一起,纪念他们共同的长辈毛泽东。(参考资料: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毛泽东与贺子珍》、《全球通》、《党建文汇》、《南方人物周刊》、《毛泽东的后人们》等文章编辑配图)     

孔东梅结婚几次

https://m.shanpow.com/wx/323477/

推荐访问:孔东梅的前夫
《孔东梅结婚几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下一篇: 中共历届主席
相关阅读毛泽东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