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1) [诗书继世长]【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小时候,爸爸上街,回来的时候大都不买什么玩具,他自有其理由,乡下不缺玩的,想玩处处是玩处,或缺的是书,上街总会顺道捎几本书。开始是《连环画》《三字经》《幼学琼林》《字帖》之类启蒙书,后来,我读中学了,有《唐诗三百首》《水浒
诗书继世长

(1) [诗书继世长]【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小时候,爸爸上街,回来的时候大都不买什么玩具,他自有其理由,乡下不缺玩的,想玩处处是玩处,或缺的是书,上街总会顺道捎几本书。
开始是《连环画》《三字经》《幼学琼林》《字帖》之类启蒙书,后来,我读中学了,有《唐诗三百首》《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古文观止》之属。加上我家原有的藏书,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西厢记》《聊斋志异》《二拍三言》等,断断续续,一一读到了,有的是在牛背在读的,有的是寒暑假日休闲时或夜里读过的,有的诗词还能口诵到背,至于其精明要义,有的竟然达到了教参和先生的见地。所以后来先生在津津乐道讲授时,我并不觉得新鲜,我只是挑一些原来疑惑不解的地方质疑,那些疑惑得解后,对于那些经典课文得理解更透亮而深入了。
国学经典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而且是“识”。    一个人性情、品德、作风、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当然不少来自家庭、社会的熏染,但其中有不少来自经典,来自阅读;来自读书。好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更多的是做人的准则、尊严、自信、勇气……如屈原的《离骚》、斑固《苏武传》、岳飞《正气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洋溢的爱国激情;孟子《鱼我所欲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缚《五人墓碑记》、梁起超《谭自同传》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林觉民《与妻书》,表达的生死忧乐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四郎探母》,抒发的忠孝气节;宋廉《送东阳马生序》、范晔《张衡传》,倡导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司马光《训俭示康》、苏轼《三槐堂》、洗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褒扬的忠厚、俭朴、廉洁的美德……这些都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最好的教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精读深思,加之以教师的动情点拨,如春风化雨,于潜入默化中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得以形成。    我出身在战争年代,成长在经济困难时期,读书的岁月又遭遇"浩劫",而立之年才赶上有考大学.有自己奔头的日子,一生有这样的归宿,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祖辈、父辈的教育和读书。那些看似祖父辈的唠叨和封尘的古圣立言,使我在漫长而艰难的连温饱都不得的岁月,有了精神,有了希望,不失志向而永葆达观和坚韧;在苦尽甘来的日子,懂得感恩、知足、珍惜,勤勉、务实而敬业!
近,再读苏轼的《三槐堂铭》,一腔感喟涌上心头。   “三槐堂”是王祐的故居,王祐的祖父王言,父亲王彻曾任后唐清廉朝官,宋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刚正不阿,世人希望他任宰相,但因奸佞的排挤而未被重用。晚年,他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于是他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王祐有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王旦又有三个儿子,即王雍、王冲、王素,入仕都有政绩。王巩,王旦的孙子,在翻修故居、修建“三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的一篇铭文——《三槐堂铭》。文中主要记述从祖父王祐到孙子王旦忠厚仁义,廉洁传家的美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旦的上祖辈、父辈已是显赫,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各地。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廉洁自律,秉公正直。追溯前贤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教导和启示。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积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从这个角度来讲,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
历史上的清官有西门豹(春秋)赵广汉、黄霸(西汉)徐有功、狄仁杰(唐) 陈希亮、包拯(宋)况钟、海瑞、于濂(明)汤斌(清)。一个家族可能在某一代人出一个、两个国家栋梁,据说大冶有个官僚世家余必迪,历明、清、民国,也是兴于善,盛于廉,却死于贪。但要跨越数百年,跨越朝代,从高祖到玄孙近十代,世世代代都是忠孝仁义,廉洁懿范就很少。    这又验证了那个古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 [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组图)
2015-10-28 07:21:29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象诗和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长久.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之根本是忠厚. : 
区氏宗祠。
专家访谈
  受访嘉宾:黄勇(文化学者、《大美广州》作者)  南方日报:“区”姓出了一个著名的“翰林村”,你认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黄勇:诗书传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对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所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千百年来几成共识。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衰败,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  南方日报:耕读与传家有何关系?  黄勇:“耕读传家”在中国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本分做人,不废学业;耕读为生,朴中带雅。皓首穷经、躬耕垅亩,起于阡陌、达于士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人耕读的理想追求。  南方日报:松塘人自发挖掘家族文化,注重文脉保护传承,你怎么看待其积极意义?  黄勇:家者,家庭也,家族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都是基于“家”这一概念建立的。近年来,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重修家谱蔚然成风,这在凝聚人心、传承文明方面,同样具有巨大的能量。  松塘村文脉昌盛,区氏族人与时俱进,在近代内地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一个小村子的女孩子就可读书了,不能不说是开风气之先。    同姓同宗的小村子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但在现代要想恢复古代的家族制度,聚族而居,已经是不可能了。而且读书的目的不一样了,读的书也不一样了,但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依然在,这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仍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力量。    南方日报:很多人去了松塘村都很惊奇:在经济以达的南海区,8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居然还保存得十分完好,尤其是那些祠堂和私塾。这其中有什么因素影响?    黄勇:这首先是因为当地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松塘人因此历来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此外,松塘村的文化也可以说是从“泥土”中挖出来的。2007年,退休教师区振作等几位村民在搜集村中楹联时发现,这些文字的出处“很有些来头”,作者很多是翰林公。随后他与区子广、区秉忠等村民一起,自费编撰了一本书,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后来这本书被列入松塘村评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材料,松塘文化由此再次进入全省的视野,松塘古村恢复和开发也因此驶入了快车道。 诗书济世——“济世”是“救世,济助世人”之意。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  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从“继”和“济”所表示的意义看,前者是“传承、发扬”的意思,后者为“救济”是一种慈善行为,由此可以确定“诗书继世长”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而“诗书济世长”则是要用“学问”(即诗书)救济、改变社会的一种想法。 ,曾国藩对于妇女之教,亦极注意。他说:“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需讲耕读二事,女子需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又说:“凡世家之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毕露”,“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曾国藩认为,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青年子弟总要读三五年的书,即便是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读一两年的书。故有俗谚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正由于此,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 [诗书继世长]忠厚持家久 诗书继世长

忠厚持家久 诗书继世长
——读《福建家训》有感
谢海潮     前些天去福州市仓山区的螺洲古镇,在螺江陈氏宗祠看到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所撰的一副家训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当时就想:这个提醒颇有远见,其人可谓心细如发。又在螺江林氏宗祠见一“祖训”匾,上曰:“未穷先穷,可以不穷;未富先富,必定不富;已富不富,可以大富;已穷不穷,必定大穷。”字斟句酌后,同行的人以为:这与当前中央厉行的“八项规定”精神颇为吻合。
    在古民居、宗祠这些平台现场聆听祖训、家训,无疑具有某种仪式感和庄重感。退而求其次,若是手中能拥有一本福建历代英杰的人生指南,当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近期由省委文明办等单位编译出版的《福建家训》正是理想中的藏书。这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扒梳钩沉,精选出有代表性的福建名人和家族的家训(族训)汇编
    成册。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优秀家训,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对如何运用福建文化和福建精神凝聚人民群众爱家敬业、奉献社会精神,推动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人特别重视对族谱、家谱的修纂,民谚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最近,福建省图书馆在家族谱、地方史志等馆藏资源中发掘族规祖训200多条,如在武平舒氏联修族谱中发掘出“家训十则”,在福清翁氏族谱中发掘出“族规五则”,在福州府志中发掘出北宋蔡襄留下的“教民十六事碑”。“老规矩可以不照搬,但是决不能被遗忘。”集美大学教授王人恩认为,中国古代家训属于“有益于天下”的范围,历代名人志士、文豪学者、社会贤达多
    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家训不仅是彰显亲情的有效载体,而且在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中,形成了世间百态、家族亲情、道德传承于一体的独特的血缘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4年春节期间,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火了,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也引发公众热议。如何从“亲子互动”的角度来诠释传统家庭观点?“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即使三五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尊卑,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便是传统家教“不够”。如果家风都“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张颐武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甚至可说恰逢其时。人类社会要讲求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有礼仪才能关爱别人,如果按照礼仪和人相处自然取得较好结果,否则很容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营养,这应当成为现代人前进的新方向。从《福建家训》罗列的实例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推陈出新的关系。如朱熹的“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所反映出的道德追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呈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严复的“虽千辛万苦,总须于社会著实有益,可与后来人取法”所彰显的利他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宣传优秀传统家训,就是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好教材。

诗书继世长

https://m.shanpow.com/szj/364592/

推荐访问:诗书继世长什么意思
《诗书继世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三字经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