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名人名言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篇(一):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配方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配方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是以。—氰基丙烯酸酯(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氰基丙烯酸乙酯、。—氰基丙烯酸丙酯……)为主体的瞬间固化胶剂,由于该剂固化快(一般在5—180s即可很好粘接)、不需加热加压、也不需固化剂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外发展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篇(一):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配方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配方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是以。—氰基丙烯酸酯(包括。—氰基丙烯酸甲酯。—氰基丙烯酸乙酯、。—氰基丙烯酸丙酯……)为主体的瞬间固化胶剂,由于该剂固化快(一般在5—180s即可很好粘接)、不需加热加压、也不需固化剂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外发展很快而且该剂毒性小,对人体器官也有很高的粘接力,能为人体所接受,近年来医疗界用于粘接皮肤、连接血管、补牙、接骨等方面。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也有它的缺点,如较脆、耐水耐湿性较差等。本剂对克服氰基丙烯酯胶粘剂的缺点有很大改进,同时又不失其优点。        1.特点与用途        (1)本剂为单组分,无需溶剂,不必外加催化剂。        (2)本剂粘接范围广,粘接强度高,固化迅速,使用方便。        (3)本剂粘度较低,但透明性、气密性好。        本剂广泛用于金属、玻璃、陶瓷、宝石、有机玻璃、橡胶等的粘接,还可用于人体器官的粘接。        2.原材料        (1)氰乙酸乙酯  无色液体。微甜,有酯类气味。熔点一22℃,沸点06℃。能与醇和醚混合,能溶于氨水及碱性溶液中,不溶于水。本剂的主要原料之一。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辽宁盖县化工厂、北京大兴县化工厂、上海嘉定徐行化工厂。        (2)二氯乙烷  无色透明液体。有氯仿气味。凝固点一97℃,沸点57.3℃。易溶于醇、苯、酸和醚,微溶于水。本剂中用作溶剂, 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北京化工二厂、上海合成洗涤剂二厂、济南清河化工厂、常州石油化工厂、大连有机合成综合厂。        (3)甲醛  见二中(五)消毒含漱剂Ⅱ。本剂中用作合成原料。选用工业品。        (4)女氢p比啶  又名哌啶、胡椒环、环五甲亚胺。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和皂感。强碱性。熔点一7℃,沸点106℃。能与水混溶,能溶于醇、苯和氯仿等。本剂中用作促进剂。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上海桃浦化工厂、上海第六制药厂、北京化工厂。        (5)邻苯 甲酸;丁酯  又名邻酞酸二丁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族气味。水中溶解度o.03%(25℃)。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无毒,稳定。本剂中用作增塑剂。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北京化工厂、天津溶剂厂、沈阳新城化工厂、上海溶剂厂、哈尔滨化工四厂、杭州有机化工厂、南昌溶剂厂、成都化工四厂等。        (6)对甲基苯磺酸  又名4—甲基苯磺酸。单斜叶片状或柱状结晶。有时可含1分子或4分子结晶水。易溶于水,能溶于醇和醚,难溶于苯和甲苯。本剂中用作固化剂。选用工业品。 产厂:天津永革硫酸厂、上海宝山罗泾化工厂、江苏吴县化工厂、河南开封制药厂、辽宁辽阳铧子化工厂、北京化工厂等。        (7)女氧化磷  又名无水磷酸、磷酸酐。白色单斜晶体或微黄色无定形粉末。无味。极易潮解,溶于水而生成正磷酸,并放出 )(量的烟和热。有强腐蚀性和毒性,遇有机物可引起燃烧。本剂中用作缩合剂。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黑龙扛鸡西磷矿、上海联合化工厂、北京红星化工厂、大津化学试剂二厂、南京十月化工厂、徐州化工三厂、浙江金华化工。        (8)又名氢醌、1,4—二羟基苯。白色针状结晶。空气中露光易变色。易溶于醇和醚,溶于水:微溶于苯。其水溶液在空气中能氧化变成褐色,碱性介质中氧化更快。本剂中用作固化促进’剂选用工业品。        生产厂:上海染料化工十四厂、北京北郊化工厂、天津五一化工厂、大连红星化工厂、江苏淮阴光华化学厂、南京助剂厂等。        3.配方(质量份)  氰乙酸乙酯    126  二氯乙烷    80—120  甲醛水溶液    80  六氢吡啶    0.5~0.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40  对甲基苯磺酸    1.0—1.2  五氧化二磷    5.0-4-2.0  对苯二酚    2.0+5.0        4.制备及使用方法         4.制备及使用方法        (1)在装有搅拌器、分水器及高位槽的反应釜中,加入氰乙酸乙酯和二氯乙烷,加热至70℃后,停止加热,一面搅拌,一面由高位槽缓慢地加入甲溶液和六氢吡啶,加入速度控制在15rain内加完。        (2)继续加热并剧烈回流,通过分水器除去水分,并加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甲基苯磺酸,并继续回流分水,直至蒸气温度超过83℃,蒸去二氯乙烷。        (3)蒸去二氯乙烷后冷却至60~70~C,加入五氧化二磷5份、对苯二酚2份,开动搅拌器搅拌混匀。然后换成减压蒸馏装置,在二氧化硫的气氛中,在1.34kPa压力下进行裂解,收集沸点90— 180~C粗产品。        (4)在收集粗产品的同时,在接收瓶中装有五氧化二磷2份、对苯二酚5份,将粗产品在二氧化硫气氛中再进行一次蒸馏,收集 80~90℃、2.67kPa压力下的精产品。        使用方法和普通胶粘剂相同。本剂涂胶后应立即粘接,操作时间应在5~180s之内,否则会影响粘接质量或无法粘接。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篇(二):比起520,我更想说说——502


窗敲雨 发表于 2018-05-30 14:12 本文来自窗敲雨的微信个人公众号“酷炫科学”,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不知不觉中,520仿佛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节日。不过每次看人提到520的时候,我总是只会想到一样东西——502……
从小时候开始,我心目中的502胶水就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存在,它仿佛能把任何东西瞬间粘好,粘合力如此强大,没有一点点反悔的余地。它经常被叫做“强力胶”、“万能胶”,英文名字叫superglue,这名字一听就透着一种超人的感觉。
图片来自Wikipedia
强力胶中的关键成分是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其中502的成分是α-氰基丙烯酸乙酯。有些胶水变干的过程纯粹只是溶剂挥发,而强力胶则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只需要接触到外界的一点点水分(哪怕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够了),它们就会发生聚合反应,形成结实的聚合物,把物体迅速粘接在一起。
下面是反应过程示意图,截取自Compound Interest的信息图示:
快速粘牢东西的性质现在看起来或许非常方便,但在氰基丙烯酸酯这种材料刚刚诞生的时候,这一点却让研究者们非常头秃:因为他们想研发的东西并不是胶水。
强力胶的诞生过程可以说是纯属意外,在二战期间,研究者Harry Coover想要开发一种适合做枪瞄准镜的透明塑料,氰基丙烯酸酯就是他的一种候选原料。在研究中他发现,这东西简直碰啥粘啥,实在没法做出想要的东西,于是就放弃了。
当时,Coover还没认识到这类物质作为粘合剂的价值。后来到了1950年代,他又参与了另外一个研究项目,研发一种适合飞机座舱罩的耐火聚合物。这一次,Coover的一个学生合成了氰基丙烯酸乙酯,并试图测量样品的折射率。结果,两个棱镜被这些物质牢牢地粘在了一起。这一次,他们终于意识到:这逮啥粘啥的东西不做胶水真是可惜了。1958年,含有氰基丙烯酸酯的粘合剂走向了市场。
氰基丙烯酸酯在有水分的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这也意味着在有点潮湿的表面,它的粘合性能也不打折扣——比如说人体组织。在医疗上,也有含氰基丙烯酸酯的粘合剂,一些时候可以用来替代缝合,方便快捷地吻合伤口。(※需要注意的是,医用胶水中用的是长链氰基丙烯酸酯,化学成分和502不一样,502是不能用来粘伤口的。)
当然,又快又强的粘合剂也不总是最好的,粘合剂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不同的需要来设计和选择。有时候弱粘性反而会更方便,比如说便利贴,可以反复粘贴同时又很容易不留痕迹地撕下来。
最后简单说下一个经常有人问起的问题:如何去除502胶水?一般来说,对付固化的502胶水最有效的东西还是丙酮。纯丙酮在生活中不常见,不过很多洗甲水中都含有丙酮,可以拿来一用。
本文参考:
http://www.chm.bris.ac.uk/motm/superglue/superglueh.htm
http://www.compoundchem.com/2015/10/15/superglue/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篇(三):钻石燃烧什么样?一些美好/实用/魔性/丧病的化学动图


例行警告:前方高流量消耗反应,没有连上Wi-Fi的手机党请迅速关闭此页面! 
燃烧钻石
危险指数:5星
原理:作为一坨碳,只要给予足够的热和氧气,钻石就可以燃烧。不过,它们燃烧的条件还是比较高。钻石在纯氧中的燃点约为720~800℃,而在空气中则为850~1000℃[3]。上图中的钻石燃烧在石英管中进行 ,其中通入了氧气,蓝色的火焰据说来自中间生成的一氧化碳(燃烧比较和缓,仔细看,它真的在动……)。
花絮:当然,如果想看剧烈的燃烧现象,还有比纯氧更厉害的一招——液氧。下面是一个液氧燃烧钻石的反应,事先对钻石进行加热,然后放进了液氧。
原视频来自:Douglas Macdonald
危险:高。高温火焰和液氧都相当危险,不过相信你们不会去烧钻石的。
录制者:wwwperiodictableru
人造丝
危险指数:2星
原理:这里演示的是一种“人造丝”(Rayon)的制备方式。与尼龙之类纯粹的合成品不同,人造丝是一类由天然纤维素加工而成的“再生纤维”。这里所用的是铜氨法,首先用碱式碳酸铜和氨水得到了深蓝色的铜氨络合物溶液,反应式:
CuCO3.Cu(OH)2.H2O(s) + 4NH3(aq) → CuCO3(s) + [Cu(NH3)4]2+(aq) + 2OH–(aq) + H2O(l)
铜氨溶液可以溶解棉絮之类的纤维素成分,形成可溶性的复合物,而当它遇到酸性环境时,又会再次形成固化的纤维。上图中显示的,就是通过注射器将溶解了纤维素的铜氨溶液注入硫酸溶液中,形成“人造丝”纤维的过程。只不过,比起实际生产所用的喷丝头,这个注射器针头还是太粗了一些。此后,溶液还会溶解洗脱掉纤维中的铜盐,最终得到无色的制品。
花絮:铜氨法是一种经典的人造丝生产方法,在19世纪,瑞士化学家马蒂亚斯·爱德华·施韦策(Matthias Eduard Schweizer)就发现了铜氨溶液溶解纤维素的性质,这种溶液因此被称为Schweizer试剂。现在,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已经有了更多方法。“粘胶纤维”也是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翻翻衣服的标签,有时候就会看到它。
危险:较低,注意避免接触酸碱溶液,避免吸入氨气。
录制者:Thoisoi2 - Chemical Experiments!
沉浮舞蹈
危险指数:3星
原理:这其实还是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只不过稍微加上了一点花样。液体分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是煤油,下层是水。金属钠与煤油不反应,并在其中下沉,接触到水层之后引发反应。反应生成的气泡推动小钠块上浮,接下来,继续下沉-反应-上浮-再下沉的循环。
水溶液的颜色来自酸碱指示剂与反应生成的碱,粉红色的一边加入了酚酞,蓝色的一边加入了百里酚酞(Thymolphthalein)。
危险:中。煤油控制了反应节奏,因此该反应看起来更加柔和,但使用金属钠仍需要控制用量、小心操作。另外请注意,用量筒进行反应不是规范操作,请不要模仿……
录制者:Thoisoi2 - Chemical Experiments!
谁喝咖啡了?
危险指数:0星
原理:这个转圈圈的3D模型,显示的是一间办公室,和其中的四个人。在蓝色底的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黄色、橙色、红色的痕迹。其实,这是房间中咖啡因残留分布情况的一个可视化的再现。
为了做出这幅图,研究者首先把小房间里的表面一块块地进行擦拭取样(连其中的人也没放过),然后将这些取得的样品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在这里,检测的目标是各种表面上残余的少量咖啡因。液相色谱可以将各种性质不同的化学物质分开,而质谱结果可以提示每一种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把它们联合起来,这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当高。而在得到了数据之后,研究者们就重建出了这个三维分布图。可以看到,人们的手上、口唇周围沾着咖啡因的痕迹,而地上也有一块咖啡泼洒留下的斑痕。
花絮:研究团队还制作了下面这张色彩斑驳的彩点图。它体现的是人体皮肤表面的细菌和化学物质多样性。两位甘愿为科学献身的健康志愿者3天没有洗澡,随后由研究人员用棉签在他们身体半边的400个位点分别拭取了样品进行分析。
图片来自:Bousliman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2, E2120–E2129 (2015)
危险:对普通人没什么风险,反正也没有设备……
录制者:Data: A. Bouslimani/C. Kapono/T. Alexadrov; Video Framegrab: P. Dorrestein/UCSD/Collaborative Mass Spectrometry Innovation Center
指纹现形
危险指数:2星
原理:在培养皿里按下一个指纹,然后滴上两滴液体,盖上盖子等待,指纹就会慢慢显现出来。这两滴液体分别是水和强力胶,这是显示潜在指纹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强力胶中挥发的氰基丙烯酸酯成分在潮湿环境中发生聚合反应。实际使用该方法时,还会加热强力胶促进蒸汽形成。
为什么反应会选择性地在指纹的位置发生?确切的机制其实还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指纹中残存的氨基酸、水、乳酸钠等物质引发了反应[1]。
花絮:除了纹路之外,通过化学分析,其实还能在一枚指纹中发现更多信息。例如有研究认为,指纹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可以提供判断指纹主人性别的线索。
危险:较低。应注意避免吸入强力胶形成的蒸汽。
录制者:MEL Science
迷你反应
危险指数:2星
原理:这是一套超迷你的反应设备,“反应器”内有一个小小的搅拌子,下方可以加热,上方蓝色的螺旋管道里还通上了冷凝水。这套迷你设备是这样制作的:首先设计好内部需要的管路形状,用3D打印把它们打印出来(搅拌子埋在了3D打印结构当中),接下来把这些结构放进聚二甲基硅氧烷中“浇筑”。等整体固化之后,再用适当的溶剂(丙酮)洗掉3D打印的部分,留下各种管道[2]。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微管道结构,方便对少量流体进行处理和反应。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花絮: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硅聚合物,固态和液态的PDMS材料用途都很广泛,甚至还有研究者用PDMS制成的模型模拟了大脑形成褶皱的过程。
危险:较低。
录制者:Vittorio Saggiomo, Aldrik H. Velders
水晶球
危险指数:3星 原理:其实,这依然是钠与水的反应。换种方法控制反应节奏,能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的景象。在这里,实验者在水面上漂浮了一张咖啡滤纸,并把小钠块放在滤纸上进行反应。滤纸限制了钠与水的接触,反应看起来相对柔和,没有在反应早期出现“爆炸”。随着反应进行,小钠块逐渐变得红热,接下来又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球。
这个“水晶球”的成分应该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放热使它处于熔融状态。它能暂时在水面上安静地存在,这可以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来解释,因为局部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形成了一层蒸汽,减少了水和它的接触。而蒸汽层也总有撑不住的时候,动图最后的“爆炸”就是熔融氢氧化钠接触到了水。
花絮:上图中的现象录制于2014年,而2016年一篇研究论文也报告了类似的反应现象,并通过红外光谱证实,反应中出现的透明小球确实符合氢氧化物的特征。这一次,研究者们还用高速摄影拍下了反应的更多细节。
危险:中。涉及金属钠的实验,依然需要小心操作,少放点钠……
录制者:Thoisoi2
一个AI 图一用的钻石都是人造的,别心疼了。
果壳网ID:Guokr42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

https://m.shanpow.com/mrmy/490273/

推荐访问: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
《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下一篇: 什么是包金
相关阅读国外名人名言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