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对联
(1) [李火德]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六)—上杭李火德真正出生年月的和先祖世系李震涛 1楼 2012-1-16 23:22  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六)—上杭李火德真正出生年月的和先祖世系 火德公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已属罕见 更奇怪的是关于火德公的生年问
李火德

(1) [李火德]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六)—上杭李火德真正出生年月的和先祖世系


李震涛 1楼 2012-1-16 23:22  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六)—上杭李火德真正出生年月的和先祖世系 火德公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已属罕见.更奇怪的是关于火德公的生年问题,各地族谱记载也各不相同。 广东 五华黄埔光绪谱载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岁(966); 广东五华 锡坑淳笃公派印谱载生于宋太祖七年丙寅岁(966);淳笃公派抄谱尾批和 福建 诏安秀篆抄谱载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岁(1184),台湾《 李氏 源流》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184年;福建 上杭 记载一称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初八子时,一称生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 江西 及多数新编修的族谱均载生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广东新丰抄谱载生于宋理宗宝庆十八年丙寅岁(应为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 四川 荣昌乾隆谱载生于“元朝太祖初兴元年是宋理宗宝庆十八年丙寅岁”(疑前为1206,后为1266,记载误混不清);江西万载1995年所编《李氏 史记 》列载生年: 一说丙寅岁(1146),一说甲辰岁(1184),一说丙寅岁(1206),一说丙寅岁(1266), 未以辨认,安溪湖头谱牒记载称约生于公元1017年。正确的火德公的生年牵及到真正的火德公先祖世系及子孙传承的正确。那么真正的火德公上祖是谁?火德公的真正生年又是哪一年呢? 一、探寻上杭李火德先辈的足迹   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谱》始纂于唐天祐二年(906年),由十六世李其寿主持编修并作序.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由三房嗣孙、时任甘泉丞李文仲主持重修并作谱序。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长房嗣孙、时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主持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长房嗣孙、时任江南操功院赏功游击将军李孔文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修职郎李开主持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进士、时任直隶钜鹿县知县李光前主持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合族重修。1997年,由李祖启等主持编撰《福建李氏源流》。    贡川洋峰《李氏族谱》始纂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岁选进士、时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主持编纂。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光岳主持重修,李孔文作谱序。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殿挹、十九世李豫、二十世孔林、二十一世、庠生李显等主持重修。其内容有谱序、凡例、世系、世录、祠记、墓誌、寿文、世传、谱跋、家居十警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三十九世李尚德、四十四世李绍添、四十一世李元宣、增泉、溶川、增保、应三、昌建、昌绩、克勤、行轩主持,李大侃、步言、元澍、惠时、宜成、可象、昌聪校正参阅,李朝春、增礼、直昭、久言、迪齐督印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李长吉、胜义、顺兴、家驹、时光、永嘉、启模、新元,启祥、永英等人主持重修。1998年,由李学贤等人主持重修 。.     两谱创修之早,后裔续修之勤,世系源流,确凿清晰可考。两谱俱称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个儿子李元祥的后裔。宗支世系为李元祥——李其洪——李保珠(又名小廿三,即上杭谱误为李珠公)——李火德。李元祥被封为“江王”,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兄弟。到了李元祥的孙子李祖丛时,正值武则天乾纲独断时期。唐载初年(689年),武则天批准索元礼、来俊臣等人奏章,对李姓皇族大肆籍除,黜夺封爵。李祖丛被黜夺“武阳郡王”封爵,流放岭南。李祖丛流放途中在福建南安落脚。次年,武则天又谴特使将李祖丛杀害。李祖丛有两个儿子:李万康、李万寿。李万康生有四子,长子李楚圭在“天宝之乱”时被召募入卫,授漳浦参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任廉防五州节度使,因讨寇有功,升云麾大将军。李楚圭亦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尚昊,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授游击将军,守左武尉,封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陕西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五千军队哗变,占领长安。李尚昊从长安避难回福建,不敢回老家南安,便躲避到剑州尤溪皇历村(今永安槐南乡皇历村),与长子李希悦在此定居下来。李尚昊被福建李氏家族尊为自李元祥之后的第六世。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时,李氏第十五世孙李其洪从皇历迁到沙县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永安贡川镇双峰村)居住。这次迁移在福建李氏家族的历史上堪称重大事件,李其洪因此也在李氏族谱中被记下了浓厚的一笔。正因为李其洪的迁移,使得李氏后裔得以向闽西扩展,继而飘洋过海,发族海外各地。李其洪由于是长子,排行老大,又名“李大郎”。李大郎的墓地如今仍保存在贡川镇双峰村坪埔窟潭后。有墓誌。李大郎生有四个儿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次子李宏义;李宏义也有四子,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老四曰“小廿三”;小廿三有六个儿子,分别以“金、木、水、火、土、田”加“德”字命名。其中老四火德就是后来被李氏所尊崇的“入闽汀州始祖火德公”。    “火德公传”中说道“火德公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末元兵乱,与妻伍氏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连里之丰郎乡。”那怎么火德公先祖又变成了“汀之宁化人”呢?原来,李火德的父亲小廿三,名李保珠,号念三,原居住在永安上坪乡的余荆山村(唐代称“李荆山”),后因与当地余姓发生纠纷,于后汉年间携六个儿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居住,继而又到宁化石壁定居。小廿三年老时思念故土,与其长子金德重新回到李荆山。但此时家已不存,无处栖身,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的梧桐洋(今永安上坪乡联合村仓坪)住下,死后便安葬在贡川镇双峰村北山,至今坟茔尚在。     福建永安市李金德后裔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永安炉坵三一郎后裔收藏的《陇西李氏家谱》、三三郎后裔编修的《李庄族谱》、和李保珠旁系永安洋畲编修的《李氏家谱》、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等,都一致认定李元祥~李其洪~李保珠(又名小廿三,即上杭谱误为李珠公)这个宗支世系。   分别居住在福建永安市上坪乡梧桐洋、丰盂头的李金德(周道)长子甲一、次子甲二后裔于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均明确记载, 李 保珠(,又名小廿三,即上杭谱误为李珠公)为李其洪之孙, 李宏义之第四子, 生“周道、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在庆咸、大才二人所作“李氏家谱序”中记述,“我丰盂头,则又由其洪公数传至小廿三公,迁荆山,越数代甲二公是也。宗谱所载沿流求源确有可据也”。 闽南李氏南山大宗筹建会1994年编写的《陇西渊源志》引载了清顺治八年(1651)春标写的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序”, 序中明确“始祖保朱公一派”,“二世祖考火德公”为江王元祥后裔;《渊源志》引载的安溪湖头“李氏族谱序”中, 同样奉李元祥为远祖。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于清乾隆甲子年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也明确记载, 李 保珠(,又名小廿三,即上杭谱误为李珠公)及湖头李氏为李元祥后裔, 福建上杭迁居永安市青水镇炉坵村李乾樑(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廿五代孙、仍保留上杭客家话音)保存的清道光廿四年甲辰(1844)元宜编修的《陇西李氏家谱》(残本二册, 炉坵李氏视为自己祖传家谱的该谱, 实是小三公后裔编修的,), 该谱载第一代为李元祥,“祖讳宏义, 其洪公次子……子四: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漳平市永福镇三三郎之子仕宝后裔在清光绪年间编修的《李庄族谱》(手抄本)记载, 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七(疑九之误笔)、四名小二三”,“四曰小二三, 其子孙在永安移居余荆山梧桐洋及宁化石壁等处……小二三即念三可知矣, 讳保珠公”。“保珠公, 公乃宏义公之四子……妣吴氏、番(疑为潘之误,笔者注)氏、徐氏;宋初人, 移居余荆山、梧桐洋等处”。   福建三明市莘口镇龙安村李其洪次子李宏义后裔保存完整的清道光甲辰(1844)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共27册)记载,“其洪次子宏义生四子: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福建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小三公后裔保存的清康熙壬子(1672) 殿挹主持重新刻印的《李氏家谱》及道光廿六年丙午(1846)孔扬、云龙主持翻刻的《陇西李氏谱稿》中, 收录了宋崇宁三年(1104)任甘县县丞李文仲写的谱序、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进士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写的谱序和跋以及明万历甲午(1594)豫章宗末见罗山人李材写的谱序。其中, 李文仲、李珏、李材都却有其人,序中所述所记与史志俱合,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李文仲,宋崇宁三年(1104)任甘县县丞,后知密州。宋史记载,政和五年,密州郡守李文仲采及三十万本,每万本作一纲入贡。文仲寻进职,授本道转运使。(京东东路转运使)。宋崇宁三年(1104),李文仲在谱序中述道:“......我唐高祖起自陇西......第二十子元祥封江王于闽越,子孙迁于延平尤邑之皇历,则尚昊公固为皇历之始祖也。尚昊公十世孙曰其洪其寿其德三公 分为三大宗也。长房其洪公子孙多入沙县双峰洋畲等处中房其寿公子孙多入本县之万足里及沙县之三元等处.......” ”李珏(号龙屏,《陇西李氏谱稿》主修)在万历十九年谱序中写道“其洪公生四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本支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九、四小廿三”(这是讫今为止,见到有关“小廿三”的最早记载)。其在后中跋写道:“是谱据双峰洋畲两图所载互证添补,稿租(应是“粗”字之误)就于隆庆庚午,而辛未贡中烧予家,幸稿存书馆,今得据而录之.或者亦祖宗之灵不欲无传而默相之乎.....”劫后庆幸的喜悦跃然纸上,使人读来亲切,所写谱序和跋使人感到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查阅永安县志(万历)P68载,“李珏-长山教谕”,卷之八(贡生)P168载,“李珏(字纯甫。在庠以文行冠诸士;万历丙子拔贡,中南雍副榜, 授会昌训, 署安远令, 擢长山谕。……乡称龙屏先生)”。可知, 明万历年间任长山教谕之龙屏先生也实有其人。   罗山位于江西省丰城、崇仁、乐安三县(市)交界地,原名叫池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晋代,南昌郡罗闻通,朝廷几次重聘做官,他婉辞不赴任,寻道二百里,隐居池山修道,广收弟子传授道经。深得弟子们爱戴、尊崇。罗文通病逝后,弟子们为纪念师长,取他的姓氏为山名,更名为罗山。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号克斋,因喜罗山之壮美,遂改号罗山。李遂之子李材也因其父号罗山,为此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李遂 (1504—1566)  字邦良,号克斋,又号罗山,丰城县(今丰城市)人。湖茫李氏为丰城科举大族,李遂祖、父、兄弟均为进士,其子李枝、李材、侄李橡也是进士出身。李遂青少年时从理学家欧阳德求学,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继任刑部郎中、礼部郎中、浙江衢州府同知、苏松道兵备副使、广东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等职。后又被任命为凤阳等四府巡抚,积极抗倭。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驾船百余进犯海门,李遂率众大败倭寇于姚家荡,攻下倭巢庙湾,“焚斩甚众”,江北倭患尽平。随后破崇明倭寇。以功升南京兵部侍郎,升任南京兵部参赞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有《奏议》13卷存世。李材 (1519一1595) 字孟诚,以父李遂号罗山,故号“见罗”。早年随父在淮扬军中参赞军务,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后回江西师从理学家邹守益。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复由兵部郎中迁广东佥事,因抗倭取得胜利而升为副使。万历初年调任云南洱海参政,又以按察使兼金腾兵备副使。时逢缅甸侵略云南边境,与名将邓子龙配合,取得蛮莫、孟养、猛密等战胜利,大破缅军“象阵”。以破缅之功升郧阳巡抚,李材,“好讲学”,听讲的儒生有数百人,他的来往携带的行李,都令营兵给运送,营兵都有怨恨。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二日又应诸生胡东昭、徐登高等人之谋,动工修建参将公署为书院。这一天,参将方印以解任离去,于城外60里处与前来接任的米万春相遇。方印大出“愤言”,表示不满。米万春听后便激军士梅林、王所等入城,“毁学坊”,把诸生盖的书院也给烧了。又“围逼”李材,“凡诸不便事宜文卷,逼取军门外烧毁,还勒饷银四千二百两银充赏”。两天后,米万春入城,威逼李材“上疏”,把事件之起因,“归罪首府生员”,并“收城门锁钥”。李材俱怕逃走去樊城。后来,裴应章前来接替了李材的职务,并“好言慰米(万春),仍杀梅林、王所,事乃得定。”此次兵变的发生,虽与文官武将的矛盾有关,但士兵平日不堪“供役”也是原因之一。李材旋因“郧阳兵变”牵连及被劾“缅功不实”下诏狱论死,经朝臣多方解救赦罪,贬到福建镇海卫充军,后遇赦还家。     李材一生酷爱讲学。中进士后曾乞假归乡,与唐枢、王畿、钱德洪等相互问难。即使在狱中,前来切磋论学者也络绎不绝;谪居福建时,与当地名流探讨理学奥旨。为补救王学末流之弊,创立“止修”学说,强调以性为体,复兴性善之说;突出以修身为本,重视修身的方式,强调“止”、“修”并重,体现“止于至善”的宗旨,以达到“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止修”学说在明代后期颇为流行,因此黄宗羲《明儒学案》专门辟有“止修学案”。著作共36种292卷,除理学专著以外,还有兵书《将将纪》等,大都流传至今。      李材于万历二十二年于三山共学书院应门人李中桂(疑是李珏之子)之请为贡川洋峰《李氏族谱》作序写道:“吾宗门人李中桂持其父纯白子讳者所辑宗谱索序与余愧承乏中丞遣谪闽陬贻污陇西多矣,何颜为宗人序谱,......”序中所述所记正是李材遣谪闽地,束身讲学时,与史志俱合,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       由此可见, 无论是李珠的直系后裔(孙金德后裔, 曾孙三一郎、三三郎后裔)所持族谱, 还是旁系后裔所传族谱, 李珠先祖世系列属李元祥~李其洪宗支世系较为准确, 其脉络较清晰可考, 疑点较少。按有关族谱推衍, 李元祥至李珠共历16代, 李元祥生于公元625年, 李元祥至李保珠世系谱图如下: 元祥━┿李皎━┯李丛━┷万康━┯楚珪━┯尚炅━┯希悦━━复礼━━李远━┯李匡→李勖━━李求━┯弘继━┿李仲━┯其洪━┿宏义━┷小廿三(又名保朱,即上杭谱误为李火德之父的李珠公)。     小廿三,即保朱号念三郎。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清道光甲辰版李氏家谱载),中年时从双峰迁往李荆山(今永安市上坪乡余荆山),因家难,携六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暂居,继而到宁化石壁定居。年老思乡,又同长子金德重返李荆山。但此时家已无存,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处的梧桐洋住下,死后葬在双峰墓山干,至今坟茔尚存。上述火德公应是生在双峰,长于宁化石壁李家坪。时值宋初,兵戈扰乱,又移徙上杭胜运里丰朗乡(漳平永福李庄谱载)。如今,福建省永春的卧龙山,有李祖丛的“天孙墓”,及其“唐江王孙宣教李公墓道”的唐朝墓道崖刻。在永安槐南乡皇历村,还有纪念李元祥的“江王祠”,在永安贡川镇双峰村,有李氏宗祠“教忠堂”,有李大郎(李其洪)的墓和墓道碑,有李火德父亲小廿三的墓地 ,以上铁证证明火德公根本不是从陇西来到汀州,而是唐室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子孙。是从永安双峰前往石壁,再到汀州繁衍生息,有谱有据可依的。其祖祠现还在长汀,名为“一本堂”。上杭稔田镇官田村的火德公祠是后来修建的,其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至今173年。人为地将官田火德公祠变为圣地,而冷落了真正的火德公祠长汀“一本堂”。 二、推考上杭李火德的生年    查永安洋峰修于清康熙、道光、光绪年间的古谱。有明确的年代记载:“其洪公(仲公长子)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戊申自皇历迁古沙县崇仁里二十六都双峰(今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村)开基。此时,其洪公应是处在青壮年时期,在30—40岁之间。以35岁来算,即公元948年减去35岁,便可推算出火德公的四世祖其洪公大致出生在公元913年。如果按平均每代人间隔25岁来算,其洪公的四世孙火德公的生年应是公元1013年。对照上述诸谱所载火德公出生年代,应以福建上杭记载原称火德公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初八子时,和安溪湖头谱牒记载称约生于公元1017年为最接近。我问过湖头李学渊宗亲了,安溪湖头谱,并无火德公生年的确切记载。他说生于称火德公生于公元1017年,是安溪湖头谱按世系推算出来的大约生年。       可见,火德公出生年代,福建上杭记载原称火德公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初八子时是准确的。有人诧异火德公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初八子时,生年能准确到日、时。其实这不为奇,李火德为上杭李氏的始迁祖,按封建时期的宗法制度,始迁祖即开基始祖,地位等同于开国国主,在祖庙中永世不迁,代代享受子孙香火,其生卒年月刻于栗木神主,遗象绘于画及刻印于家谱,供子孙瞻仰礼拜。祖墓也是如此,冬至祭始祖时,更是规模浩大,气派不凡。所以始迁祖历时虽远,其生卒年月却能记得准确,而相对来说,始迁祖之后的先祖世系生年反而容易失考。      永乐九年(1411)秋月吉日监察御史何器《李氏族谱序赞》中称“自火德公至明善八世矣,其间  缨绯衣,代不乏人。奈何族谱久遭兵燹之失。明善父德荣常欲缵述未就,故以祖宗之源流支派语明善,于是服膺父命,编是谱,以效欧阳图例,其间源流支派井井有条。”永乐四年(1406)丙戌夏望日李崇诚于湖广永州府永明县邑庠之明伦堂在家谱谱序中写道:“诚尝闻父命曰:李氏先散处郡邑逮三百家,虽知同所自出,而图谱迷失,昭穆远近不可得而知也。”可见上杭李火德族谱在明初已“图谱迷失”、“族谱久遭兵燹之失”,李崇诚(字明善)创修家谱,“自火德公至明善八世矣”是以始迁祖李火德为始祖来立谱的。康熙六年(1667)丁末仲秋月朔日十五世孙李辂续谱时在谱序中写道:“......吾闽汀杭邑李氏族谱自八世诚公创修,十世颖公续订,颖公堂兄勉公重订,历永乐、正统、景泰数朝。三公才学超群,德业炳炜,足法后裔。所录俱足征信。二百余年未有修之者,间有各房抄本私录,亦录一房所出,别派概置勿录。......辂于是悉心竭力总核汇订,分为三大房,编为四则,自一世至三世,自三世至七世,自七世至十一世,自十一世至十七世,盖欲其便易考核,有同不混之意。至若十七世以下,年尚幼小,以俟后有志者续之。”可见上杭李火德族谱自八世诚公在永乐年间创修,十世颖公正统年间续订,颖公堂兄勉公景泰年间重订,到康熙六年(1667)李辂续谱都是以始迁祖李火德为始祖来立谱的。康熙六年其后的修谱,才将上杭李火德硬充李纲后裔五代孙,因李纲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闰六月初十日子时,根据与李纲相距五世所谓的世系传承,来推算李火德的生年,以为“天禧二年(1018)”是“开禧二年”(1206)“天”字为“开”字之误记,而改为此“开禧二年”,此“一字之改”,真是化腐朽为神气啊!前些年我还拜读过该作,不知有些宗亲记得不?宋开禧二年(1206)丙寅岁十一月初八子时生于宁化石壁村,是近代后来修谱所统一的口径。这也是困惑研究李火德世系的根本所在之一!     综合上述,上杭李火德的出生年月应以福建上杭记载原称火德公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一月初八子时为真实、正确。回复引用李震涛 2楼 2012-1-16 23:28  明天回老家了,因我长年在杭工作,家中未拉网线,得暂离一段时间上网交流了。仓促赶稿,望各位宗亲指正。在此先祝各位宗亲新年愉快,新春如意。回复引用李敬坤 3楼 2012-1-17 12:16  祝!宗親您一路順安。回复引用李劲 4楼 2012-1-17 18:50  对宗祖严谨研究精神可嘉;但用‘揭开’两字,不敢苟从。回复引用多寻 5楼 2012-1-17 21:56  祝贺震涛宗亲龙年春节快乐,吉祥如意! 你的论文,我得慢慢看了,再给评论,谢谢!回复引用李敬坤 6楼 2012-1-18 11:32  公理出依公論,秉公无私。回复引用多寻 7楼 2012-2-2 01:14 @火德公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已属罕见.更奇怪的是关 年问题 ...  火德公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已属罕见.更奇怪的是关于火德公的生年问题 ...李震涛 发表于 2012-1-16 23:22李震涛宗亲的这篇考证文章以大量的史料对元祥公后裔其洪公、保朱公、火德公的史迹叙述得比较合乎史实、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比较可信。有理有据有分析论述,是篇好文章。 文章以大量的史实阐明了火德公的真实事迹,证实了火德公是保朱公的四子,是元祥公的十八世裔孙;初步梳理了元祥公的世系源流。 从文章中可见, 无论是李珠的直系后裔(孙金德后裔, 曾孙三一郎、三三郎后裔)所持族谱, 还是旁系后裔所传族谱,都确认李珠先祖世系列属李元祥~李其洪宗支世系较为准确, 其脉络较清晰可考, 疑点较少。按有关族谱推衍, 李元祥至李珠共历16代, 李元祥生于公元628年, 李元祥至李保珠世系谱图为: 元祥→李皎→李丛→万康→楚珪→尚昊→希悦→复礼→李远→李匡→李勖→李求→弘继→李仲→其洪→宏义→小廿三(又名保朱,即上杭谱误为李火德之父的李珠公)。 史迹表明,上述火德公应是生在双峰,长于宁化石壁李家坪。时值宋初,兵戈扰乱,又移徙上杭胜运里丰朗乡。史实证明,火德公根本不是从陇西来到汀州的,而是唐室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子孙,从永安双峰前往石壁,再到汀州繁衍生息,有谱有据证明了的。其祖祠“一本堂”现还在长汀。回复引用李氏网 8楼 2012-2-2 06:36  震涛宗亲辛苦了!         此文收集了很多资料,对火德公世系源流考证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也存在一些关健的缺憾:如只字未提,因此部谱是研究火德公家族最为基本的依据! 火德公祠谱> 回复引用李敬坤 9楼 2012-2-4 21:02  謝謝多尋宗親!上傳資料學習了。回复引用多寻 10楼 2012-2-4 22:24  多谢宗亲关注!回复引用李震涛 11楼 2012-2-10 22:18  回复 9#李氏网     按理说应是研究火德公家族最为基本的依据。但只字未提,此部谱皆因此部谱以李火德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荒谬不实世系以及称李火德生于宋开禧二年(1206)丙寅岁十一月初八子时生于宁化石壁村。(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后迁上杭县, 是宋朝举人、进士,任过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的荒谬不实记载,(可参看前著诸文章)求诸与此谱,无疑于刻舟求剑。 火德公祠谱> 回复引用李震涛 12楼 2012-2-10 22:41  回复 9#李氏网 感谢李正宗亲的关注和抬爱,感谢李正宗亲为李氏宗亲提供了李氏网这个简捷快速又富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为李氏文化的交流促进和宏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也明白力微休负重的道理,如此逆流求索,力图解开李火德谱系混乱之迷,非不自爱,也是尽自己身为李氏一份子的一丝绵力。只是任重道远,我辈尚须努力!回复引用多寻 13楼 2012-2-11 00:02  《皇帝的新衣》故事中的小朋友,应该得到应有的支持和信任,我们欢迎诚实的家谱研究者!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实事求是的家谱研究者!为我们的李氏上祖源流理顺传承,正本清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放心地诚心的奉祭自己的祖先做出奉献!谢谢!回复引用李氏网 14楼 2012-2-11 07:22  回复 12#李震涛     非上所言之谱,也非上言之世系.初修于明,清立祠重俢,只刊二十四部. 火德公祠谱> 回复引用李氏网 15楼 2012-2-11 07:32  回复 13#李震涛    震涛宗亲勤于家谱研究,令人感佩!鉴于火德公支旁系繁,各地所依世系不一,宋时火德公一百年中恐有両位火德同名之人,故考源之难.犹唐之三个李晟家系甄别之难呀!回复引用李敬坤 16楼 2012-2-11 10:34  回复15#管理宗親:<火德公祠譜>初修于明.清立祠重修,只刊二十四部。 可不可以把祠譜資料,在网上发表一点,共宗親分享。回复引用李震涛 17楼 2012-2-11 12:53  .初修于明,清立祠重俢,只刊二十四部.期待.明初修版的公布,近年来屡修的.,已非“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旧时模样,已是面目全非。康熙六年(1667)之前续谱都是以始迁祖李火德为始祖来立谱的。康熙六年其后的修谱,才将上杭李火德乱攀先祖。 火德公祠谱>火德公祠谱>火德公祠谱>   我虽未见到.明初修版的“真身”,我收录研究的永乐九年(1411)秋月吉日监察御史何器《李氏族谱序赞》、李崇诚(字明善)的永乐四年(1406)丙戌夏望日李崇诚于湖广永州府永明县邑庠之明伦堂的家谱谱序、康熙六年(1667)丁末仲秋月朔日十五世孙李辂续谱时的谱序,据我考证资料属实,这也是夙志求证,去伪存真考证的结果。相信这也是李火德家谱(即火德公祠谱)的原始模样。 火德公祠谱>    还有我的关于宋初两个同名李火德后来其后裔不明其源,遂混为一,以至世系难合,争论不休。(考证文章待后整理上达网上)只是有人不信、不认、不愿而诬为危言耸听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回复引用李金易 18楼 2012-5-29 14:55  回复 17#李震涛 精神可佳!我有一点看法:不同生年的火德公均有记载的原因,还在于不少火德公的支系族谱年久失修,先祖失考,为了一代不漏地接上火德公,从而将火德公的生年不断后推。从不少后来编的族谱乱象中可以证明这一点。毫无疑问,此类族谱,火德公的上祖也是乱编乱接的。好在火德公坟碑联:“宋代开基远,杭川衍派长”还保留了一点历史的遗存。但遗憾的是火德公坟也是在清朝宣统庚戌年(1910年)被重修过的,并无始葬的历史年代记述。回复引用李敬坤 19楼 2012-5-29 15:59  謝謝上傳資料!閱讀了。回复引用油豆树 20楼 2012-5-29 16:20  回复 18#李金易     相当有道理!君不见火德公年代越来越近,可谓年青化。回复引用李震涛 21楼 2012-6-3 03:15  回复 18#李金易 不同生年的火德公均有记载的原因,还在于不少火德公的支系族谱年久失修,先祖失考,为了一代不漏地接上火德公,从而将火德公的生年不断后推。这是一个方面,还有最根本的原因是根本不止一个火德公,是各支合族的原因。回复引用李维骞 22楼 2012-6-3 08:45  回复 18#李金易 金易宗亲指出的很正确,明明碑联刻着“宋代开基远,杭川衍派长”,可修谱时却仅依据一篇《火德翁传》里一句“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之人,值宋元兵乱挈妻伍氏避于上杭之胜运里丰朗”就把火德公变成了元朝人。而现在《火德翁传》的真实性还真值得质疑。回复引用李敬坤 23楼 2012-6-3 10:05  閱讀了。謝謝!回复引用我自独行 24楼 2013-5-25 21:01  你怎么知道这地方: 罗山位于江西省丰城、崇仁、乐安三县(市)交界地,原名叫池山。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你家谱上有记载,如有记载请和我联系,我就在金华工作。回复引用多寻李 25楼 2013-6-30 18:19  谢谢宗亲上传资料!学习了!!回复引用李太黑 26楼 2015-10-7 21:08  回复 11#李震涛 上杭李氏族谱,经不起推敲。真正的火德公当生于北宋初年。而上杭生于南宋的,明显不符合史实。有宗亲提出,上杭朗丰村李氏,是在祭祀别人的祖宗。回复引用

(2) [李火德]《李火德族谱》祖系确定与形成


欣逢梦醒 1楼 2012-4-27 13:47  《李火德族谱》祖系确定与形成 李氏 文化源远流长,姓氏 历史 博大精深,可以说是 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今天我就李氏远古世系作一个初步探索。我们先从具有代表姓的几大历史远祖作分析:要说李氏始祖,得从轩辕黄帝说起。       一,历史远祖 李氏根祖轩辕氏,曰熊氏,原姓公孙,也称黄帝,生于公元前2698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远古未有文字时,苍颉为辕祖史官,始制文字,造甲子,时蚩尤屡犯,黄帝伐之,始创舟车,发明指南针,造度量衡,妣螺氏,教民采桑叶以养蚕,供人衣服等,给今人无限惠赐,故尊祖先为炎黄子孙。后生昌意,昌意生颛顼, 李氏远祖颛顼,又名高阳氏。相传系南方部落首领,生于公元前2543年,21岁登帝位,从公元前2514年到2437年在位78年,崩于公元前2437年,享年107岁。葬于河南濮阳,妣邹.屠氏,生九子,七子庭坚,又名皋陶, 李氏血缘始祖名皋陶,字聩,生于公元前2457年,历任尧、舜、夏三朝理官,即掌握国家刑法之职。办案认真,从不失误,故以官衔命族为“理”氏,卒于公元前2367年,享年91岁,而共后裔继封为理官。一直传至授姓前三十五世:理征公,字德灵。生于公元前1099年,任商纣五翼颖中吴伯之职,因执法公正不阿,直言相谏于纣王,于公元前1049年被纣王赐死,享年51岁。    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生于公元前1069年,因为父亲被纣王赐死,,于公元前1049年与母避难,于苦县伊侯之墟,食木子得以生存,为纪念木子之恩,从此改“理”为“李”, 成为李氏得姓始祖利贞,妣契和氏生子昌祖,公卒于公元前992年,享年78岁。而到李氏的第十七代,李耳(老子) 李氏名祖李耳(老子)字伯阳,号聃,是苦县历仁乡,留仁里人,生于公元前604年9月,(周定王瑜三年丁寅岁),相传,其母怀字81年,在李树下生,生下时头须发白,故名老子。公元前582年,官拜周守藏柱下史,28岁为楚相,56岁免职归居沛,隐于秦,修道过涵谷关,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为道教之宗。自春秋战国达二百余岁,乘青牛出涵谷关升天,长生不老,唐朝奉为李氏始祖,封玄元皇帝道德天尊,后为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妣何氏,古氏,生六子长子宗公,一直延续到唐朝,五十七代李世民太宗皇帝, 李氏望祖太宗皇帝李世民,是渊公的第二个儿子,生于公元599年,太宗自幼聪睿,于公元617年劝父起兵反隋,创立大唐江山。 二,陇西郡的由来 在这里还要说陇西郡的由来,要追溯至二十六世李崇公,名伯佑,生于公元前375年,周封为陇西太守,后封为南郡公,卒于公元前314年,而后其子琦,一直继承父业,在陇西为官,至三十二代尚公,到五十四代虎公字文彬,号克权,生于498年,北朝西魏有功,皇封为陇西公。直至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五十六代)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创立了唐朝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都是与陇西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从而便形成了“陇西郡”。 三,李火德远古世系考 就李火德的远古世系而言,众说纷纷,有的说是海公系,有的说是世民系,有的说是元祥系,有的说是元懿系,有的说是元婴系,我们就李火德的远古世系作了个调查供参。我们查考了李氏各地远古世系,(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的宋、明、清、民国时期的老族谱及海外等二十九部族谱)认为“海公系”的有四部族谱,认为“世民系”的有十九部族谱,认为“元祥系”的有四部族谱,认为“元懿系”的有一部族谱,认为“元婴系”的有一部族谱, 认为海公(乃唐高祖李渊之五弟)系的有四部族谱,广东大埔唐溪乡、揭阳辽东、梅县隆文,福建上杭寨背山族谱:海—爵文—位川—登林—元益—宰讫—立信—光弼—天员—纲—宽—侗友文—燔孟佑—进奇—火德 认为世民(乃唐高祖李渊之二子)系的有十九部族谱,他们分别是: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金德公族谱,上杭太拔、长汀河田的木德公族谱,福建长汀、连城、龙岩,浙江丽水、青田,江西上犹营前大余县,广东龙川、揭西,福建诏安县,江西寻乌县留车、安远、会昌,广东五华周江乡联太村等。 金德公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宽—纲—复—杰—孟—珠 — 金德 木德公上杭太拨院田、长汀河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贵— 奎 —孟—珠 — 木德      福建长汀、连城、龙岩、浙江丽县、青田县族谱: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纲—复—杰—孟—珠 —火德 江西上犹营前、大余县、广东龙川县、揭西县、福建诏安县族谱: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杰—登—海 —干—熏—宽 —侗—信甫—燔 —奇 —得珠 —火德    江西寻乌县留车菖蒲、安远、会昌县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恒—湛—俨—祝—瑞卿训—靖大初—端元忠—亮 —迪世美—幼玑—永定—纲—贵—杰—奇—珠—火德 广东五华县周江乡联太村族谱: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湛— 杰—奇—珠—火德 认为元祥(乃唐高祖李渊之十九子)系的有四部族谱,有福建永定湖坑乡湖坑村的火德公族谱,永安大湖乡坑源,大田县,世界李氏宗谱。 永定湖坑乡湖坑村族谱:元祥—武阳—皎—祖丛—万康—楚圭—尚昊—希悦—复礼—远— 匡—勖—求—弘继—仲—其寿—宏义—小四郎—三六郎—七六郎—敬德—金四郎—丙六郎—孟—保珠—火德 永安大湖乡坑源、大田县皇历族谱:元祥—皎—武阳——祖丛—万康—楚圭—尚昊—希悦—礼复—远—匡—勖—求—弘继—仲—其洪—小廿三—火德 世界李氏宗谱:元祥—武阳—皎—祖业—万康—楚圭—尚昊—希悦—复礼—远— 匡—勖—求—弘继—仲—其洪—宏义—小四—三六—四七—敬寿—阿章—纲—孟—珠—火德 认为元懿(乃唐高祖李渊之九子)系的有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桐树坪族谱:元懿—皓—思恭—钦—晟—宪—游—蟾—熙照—韬云—亮英—新成—训教—宽—泳定—伯纪—仁饰—人伦—孟敦—珠族—火德 认为元婴(乃唐高祖李渊之二十子)系的有福建邵武县城郊乡隔应村黄家垅族谱:元婴—万五—千一—八公—威—信—直阁—守信—季云—通达—宗诚—忠—清—义昌—继昌—志诚—绅—远三—火德 我们从以上这29部族谱不难看出,同样是李珠远古世系一脉,却众说不一,下面我们再从年代上进行考证一下,首先从李火德出生年代暂时设定为1206年,(这是根据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士李柏存(广东省参议员)的《火德公出生年卒考》一文论证的年代考证),我们从李火德发展到今天作一个简单分析,就从李火德63岁生子,1269年至2008年是739年,而就我们这里而言,多的有33—34代,少的也22—25代,就30代而言较多,而他们平均是24.6年为一代。在过去早婚时代,从这样代数发展是比较相似。 四,《李火德族谱》祖系确定与形成 下面我把几大历史先祖的出生时间作个确定,而海公生于(假定是572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李元懿(高丽郑王)生于公元(假定606年),李元祥(闽越之王),生于公元628年,李元婴,(鱼阳腾王)生于公元630年,我们把时间推算一下: 一、从火德公广东大埔唐溪乡、揭阳辽东、梅县隆文,福建上杭寨背山族谱推算是: 海公生于(假定是572年)李火德生于1206年相差是634年14代而他们平均是45年/代。 二、从金德公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族谱推算是:世民生于公元599年,从世民公到金德公(1199年生)是600年26代而他们平均是23年/代。 三、从木德公上杭太拨院田、长汀河田族谱推算是: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至木德1201年是602年26代,而他们平均是23年/代。 四、从火德公福建长汀、连城、龙岩、浙江丽县、青田县族谱推算是: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至火德1206年是607年18代,而他们平均是33.7年/代。 五、从火德公江西上犹营前、大余县、广东龙川县、揭西县、福建诏安县族谱推算是: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至火德1206年是607年22代,而他们平均是27年/代。 六、从火德公江西寻乌县留车菖蒲、安远、会昌县族谱推算是: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至火德1206年是607年25代,而他们平均是24年/代。 七、从火德公广东五华县周江乡联太村族谱推算是:世民生于公元599年,至火德1206年是607年14代,而他们平均是42年/代。 八、根据《世界李氏宗谱》,(李鸿儒先生编注)从元祥生于(公元628年),到火德公生于(公元1206年),共578年是25代,他们平均是23年/代。从《世界李氏宗谱》看,闽南君怀公系,君怀公是李火德第8代孝梓公之后,可以说孝梓公是闽南李氏始祖,孝梓公首迁平和小溪,发展成大族后,往同安、海澄、漳蒲、安溪、泉郡吴店、南靖板寮,发展后再向台湾和海外搬迁。 九、从火德公永定湖坑乡湖坑村族谱推算是:元祥生于公元628年,至火德1206年是578年25代,而他们平均是23年/代。 十、从火德永安大湖乡坑源、大田县皇历族谱推算是:元祥生于公元628年,至火德1206年是578年17代,而他们平均是34年/代。 十一、从火德公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桐树坪族谱推算是:元懿生于公元(假定606年),至火德1206年是600年20代,而他们平均是30年/代。 十二、从火德公福建邵武县城郊乡隔应村黄家垅族谱推算是:元婴生于公元630年,至火德1206年是576年18代,而他们平均是32年/代。 我们从以上二十九部族谱的远古世系可以看出,认为是海公系的有四部族谱占13.79%,认为世民系的有十九部族谱有占65.51%,认为是元祥系的有四部族谱占13.79%,认为是元懿系的有一部族谱占3.4%,认为是元婴系的有一部族谱占3.4%。我们编谱的依据是综合各地族谱和当地族谱并且在年代上进行测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江西寻乌县留车菖蒲、安远、会昌县族谱和金德公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族谱及木德公上杭太拨院田、长汀河田族谱推算年代和时间从世民到火德607年25代,而他们平均是24年/代是比较接近。而从火德永安大湖乡坑源、大田县皇历元祥系族谱推算是34年一代这在古代早婚时代看来就相差甚远了。再就从他们的世系疑点上看:首先我们不妨从元祥公世系考迁闽支族共有四大支。元祥公封江王,实是迁闽第一大支。海内外诸谱载元祥公至宏义计17世,都凿凿可考,与史相符。而从宏义之子小四至四七(大郎)此三代考记似无依据,皆无生卒、妣配、墓葬之记,且无名讳,只使用数字代名,(而从有关资料显示以数字为名字的只有“元朝”没有官位的百姓才使用),三代后又改用名字,明显有不符,属人为痕迹。 再来看一看世民系,于天佑五年(开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将年仅17岁的哀帝鸩杀。朱全忠为加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在唐代17岁这个年龄早巳过了婚嫁且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一点翻一翻唐书就能知道。既使作为一个傀儡的皇帝,身边不可能连一个女人都没有。只是新旧唐未作确载而已。皇家血统的传承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事情,是头等大事,不可能17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处男。在古代十三、四岁生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况且唐朝还很风化呢!因而李(木兄)托孤是可信的。 从而确立了我们上杭李火德族谱远古世系:也就是祖源问题,从得姓始祖利贞公开始—昌祖—彤德—庆公—宏隆—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耳—宗—同—克—跻—恪—洪—兴族— 昙—崇—平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丞— 先—长宗—君况—本—次—轨—龙—艾—雍—柔—弇—昶—皓—歆—重耳—熙—天赐—虎—炳—渊—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贵—奎—奇—珠—火德。回复引用李贻仲 2楼 2012-4-27 14:27  拜读了。认真对比总可以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回复引用李老二工作室 3楼 2012-4-27 15:34  谢谢上传!拜读了!回复引用油豆树 4楼 2012-4-27 17:31 本帖最后由 油豆树 于 2012-4-27 17:33 编辑辛苦了!还没收集全,从某谱数量上只是冰山一角。回复引用李时由 5楼 2012-4-27 19:58  拜读了。《李火德族谱》祖系确定与形成 这篇文章解释的比较清晰回复引用李海游 6楼 2012-4-27 20:17  拜读了 ,辛苦了,宗亲所述很正确回复引用李统亮 7楼 2012-4-27 20:26  开来救孤那一段,写法有点像武侠小说。回复引用李福朝 8楼 2012-4-27 20:33  世民系族谱最早编写年代在哪年?回复引用李维骞 9楼 2012-4-27 21:35  回复 4#油豆树 是的,冰山一角回复引用李智强 10楼 2012-4-27 23:44 @李金标 发表 2012-4-27 20:26 
    是啊,拿不准是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这个问题真不好解析。世民——火德,元祥——火德……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啊。回复引用李震涛 11楼 2012-4-27 23:46  金德公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宽—纲—复—杰—孟—珠 — 金德 木德公上杭太拨院田、长汀河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贵— 奎 —孟—珠 — 木德      福建长汀、连城、龙岩、浙江丽县、青田县族谱: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纲—复—杰—孟—珠 —火德 江西寻乌县留车菖蒲、安远、会昌县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恒—湛—俨—祝—瑞卿训—靖大初—端元忠—亮 —迪世美—幼玑—永定—纲—贵—杰—奇—珠—火德 请问上面世系中的“李纲”是不是就是现在上杭谱系和宗祠挂的“圣旨”中的南宋首相李纲?那南宋首相李纲的父、祖是泰青—泳定吗?他有叫贵—杰这样名字的子孙吗?这样的“依据”有历史依据吗?可靠吗?真实吗?回复引用多寻 12楼 2012-4-28 00:33  回复 1#欣逢梦醒 拜读了,宗亲辛苦了! 关于李世民~李柷~李纲~李珠宗支世系。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和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纂修的《李氏族谱》为代表, 就认定这个宗支世系, 且被粤、赣、桂大多数李火德后裔抄袭沿用。 这个宗支世系中, 有二位关键人物须要进行辨析、勘定。 一位是李熙照。在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封面抄写〈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修)记载中, 将李熙照列为其先祖, 该谱载“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 生子韬云, 韬云生英亮…, 泳定任云南府尹, 生子二, 长纲, 次维, … 纲公为宋南渡初宰相…”,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 其依据源于何处, 无从考证。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纂修的《李氏族谱》载, 李熙照是李柷的儿子,“朱全忠篡夺皇位后, 蓄意斩草除根, 当时任浙江东尉宗亲堂叔开来(时年已77岁), 想方设法将危在旦夕的柷公婴儿熙照救出, 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 设法躲避搜查,终于逃到开来老家福建邵武隐居。公后来认开来为义父;开来自己生一子名曰: 熙临, 尚未成年就早逝了, 便以熙照为嗣”(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也有类似记述)。 据史书记载, 李柷生于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 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李柷之父李晔被朱温惨杀。同月, 拥立李柷为皇帝, 当时李柷才11周岁11个月。 天祐四年(907)四月, 朱温称帝, 将李柷(14周岁7个月)和李柷之母何太后囚禁于曹州(现山东荷泽曹县)朱温亲信氏叔琮宅第, 天祐五年(908)二月廿一日, 李柷被鸩杀, 终年15周岁5个月。若在太平盛世, 15、16岁的皇子生儿育女不是没有可能, 而不到12岁的李柷当的是傀儡皇帝, 岂能享受正常奢华帝王生活, 还能有皇后、嫔妃绕膝? 不到15岁就被囚禁曹州, 不到16岁就遭杀害的李柷还会有儿子? 退一万步而言, 即使有儿子, 还能允许留住在国都河南洛阳? 朱温又岂能刀下留“种”? 况且, 从未在史书上发现过李柷有皇后和后代的片纸只字记载, 任士英著《正说唐朝二十一帝》(2005年版)记载, 李柷皇后, 无;继承人, 无。再说, 77岁的老翁李开来即便在浙江当小官, 如何有超人本领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将岁余的熙照婴儿救出? 又如何有“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设法躲避搜查, 终于逃到老家福建邵武”的能耐? 此说疑点重重, 难通情理。何况, 据现存清嘉庆壬申年(1812)福建明溪县夏坊乡李熙照后裔编修的《李氏宗谱》所载,“开来公字瑞采, 居邵武府城祖基;娶姜氏, 生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令, 娶姜氏, 生子二, 韬文、韬武, 兄弟徙居未详。次熙照, 本支祖。熙照公娶丁氏, 生一子韬云, 娶林氏蒲娘… 英亮娶吴氏… 新成… 训教…”。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 明溪县夏坊乡《李氏宗谱》载的源流世系, 与上杭大宗祠的《李氏族谱》所载的源流世系, 为不同宗世系, 李开来与李柷的上祖远在李耳之孙李注、李同兄弟就分支了, 且李熙照还比李柷高二世辈。由此可见, 上述两谱(“木德谱”与“火德谱”)的前辈编谱者有从李开来宗支移植伪接之嫌疑。总而言之, 李熙照充作李柷的儿子, 除了情理难通,其构成要件和依据更加难找。回复引用李智强 13楼 2012-4-28 00:33  大家可以查找厦大教授陈支平的《福建族谱》,其中提及了闽粤赣“满地火德公”的乱象及具体分析。正反方都可以去查阅一下。回复引用李智强 14楼 2012-4-28 00:33  大家可以查找厦大教授陈支平的《福建族谱》,其中提及了闽粤赣“满地火德公”的乱象及具体分析。正反方都可以去查阅一下。回复引用李震涛 15楼 2012-4-28 00:43 本帖最后由 欣逢梦醒 于 2012-4-28 08:04 编辑“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的来源!
这是现存清嘉庆壬申(1812)版明溪縣夏坊鄉新屋下隴西郡李氏宗谱 上杭李火德谱系將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新屋下隴西郡李氏歷代源流世系表、中唐諸望、閩邵世家統宗第四十九世祖興梆公,娶趙氏生子開泰、開來。次子開來娶薑氏生二子:長熙臨,任浙東令;次熙照。以熙照——韜雲——英亮——新成——訓教——泰青——泳定——李綱,共計八代。偷樑換柱地插到唐太宗李世民世系最後一個皇帝哀帝李柷(年僅十七歲被朱溫派人毒死於山東曹州)為兒子的李熙照。如此又把熙照的親生父親開來改為李柷的堂叔。想方設法篡改說開來將危在旦夕的哀帝嬰兒熙照暗中救出,從河南洛陽彎山繞道,日隱夜行,沿途避難,將還不到一周歲的熙照逃回了福建邵武開基,並認開來為義父。由此說,比唐書的作者北宋歐陽修還要高明,把哀帝李柷添上配妣徐氏,分別寫在《李氏史記》,以六十九世李柷、七十世熙照,直達七十七世李綱,與南宋抗金宰相真正的李綱相提並論。回复引用李震涛 16楼 2012-4-28 00:59  “开来救孤”所以有人用“狸猫换太子”来比喻,来解释!回复引用李贻仲 17楼 2012-4-28 06:59 本帖最后由 古崙秋子 于 2012-4-28 07:16 编辑涛文食言! “我是替他找回真正的先祖,……”是言不由衷的门面语 李震涛在回复3#油豆树时说过: “说实在的,我又不是李火德后裔。李火德谱系乱祖乱宗管我屁事,我若居心不良,我大可和别人一样隔岸观火,笑口敞开就行了,巴不得越乱越好,我何必淌李火德这混的不能再混的混水呢?”     现在又出来““抄你八代祖宗”我一直以为是骂人也不轻易骂出口的粗话,没想到,还真有其事!!”     涛文一《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 (一)揭开李火德的神秘面纱---十面埋伏李火德》一文,是以自说自话“祖父指着村中的房屋说:“震涛啊,你知道村中所有的大门为什么都是朝李湖塘开的吗?我看看左右前后,”哎,真的都是朝李湖塘开的“我好奇的望着祖父。祖父悠悠地说道:“因为啊,祖宗也就是祠堂的大门是朝李湖塘开的,所以啊,村中所有的大门都要朝李湖塘开。这叫不能背祖啊!”那时的我根本搞不清背祖是什么意思,但我从祖父望着我,坚毅而灼热的眼神中记住了,“不能背祖”是很重要的。三十年过去了,祖父也离开我近十五年了,我至今犹清晰地记得祖父望着我那坚毅和希冀的眼神,那灼热神彩的眼神中,传递来的心灵的力量和温暖。”开头的。 涛文先入为主,以“背祖”起兴。先给火德公扣上一个不巨不小的“背祖”的罪名。然后以各地族族谱中不同记载为“罪证”。一一揭开“蒙蔽”子孙的“浑水摸鱼,乱七八糟的接来接去”李火德系族谱的谜团。不但“当时的我就决得好笑,”,而且还“看见李火德妄意地攀上我先祖忠定公李纲。” 世存姓氏万千家,世藏家谱以十万计,不知震涛宗亲你看了几家几卷?真实可靠的信史又有几家几卷?如此就敢断言“李火德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属罕见。” 李达春宗亲在回复你的帖子时说:“我认为李纲的唐宗室世系也是有问题的”。你在回复时也直言:“李纲的唐宗室世系不仅是其后裔的家谱可证明,李纲的行传中也记载说,其系出有唐,以宗室为建州刺史,卒于官,因家焉。宋于唐相距不远,且当时讲究理学,不会冒宗,应该不错。现在的争论是出于那根王室上!” 请问震涛宗亲:为何对自己先祖世系就可以自己的家谱来证实,并且以当时讲究理学来证明不会冒宗,以推理来肯定自己的世系应该不错。而对别人的家谱记载则完全取否定态度?      涛文二“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二)还原李火德真实的面目----李火德与临淮王世家的考辩”说李火德先系没经篡改过的原始面目,与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根本没有关系。还说“隐德未仕是古代文人为没有功名,出身白丁之人写传写墓志常见通俗的体面粉饰,综观季远《火德翁传》全文,用上世纪流行的称法,李火德不过是一开明地主而已。” 对地主如此不屑一顾又表现出这般“热情”,以“篡改”定性,以“白丁之人”影射,以“开明地主”称谓行文。莫非文革风又要吹起来?        涛文说:“北宋欧阳修(1007-1073)为其母族金陵临淮李氏世家写的谱序,和范仲淹(989—1052)应欧阳修所请为金陵临淮李氏世家撰写的《陇西李氏族谱序》这两篇序文,从范氏的遗著《范文正集》和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里面是找不到的,其真伪颇堪存疑。综观序文条理顺畅,波澜壮盛,应属高人之笔。可是有些文句表达欠明朗,似为拙手篡改痕迹。” 既然只是“颇堪存疑”,又凭什么说“欧阳修序文和范氏序及王曾序文是伪作无疑”?而且还讥讽“不想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露出了伪造谱牒的马脚!” 众所周知,没有充分证据不能肯定。同样,证据不足也不能否定。      由此看来,“我是替他找回真正的先祖,……”是一句言不由衷的门面语!考证,考据,“正本清源是出发点”,讽刺,挖苦,攻击,谩骂是目的,并非是“李正雄等”强加的。回复引用欣逢梦醒 18楼 2012-4-28 07:53  朋友你只知道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源流世系,我看你真是鼠目寸光.......................回复引用欣逢梦醒 19楼 2012-4-28 07:58  朋友你尽睁眼说瞎话,这不都是依据吗...................... 金德公福建长汀、南安、广西北流、江西信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宽—纲—复—杰—孟—珠 — 金德 木德公上杭太拨院田、长汀河田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熙照—韬—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纲—贵— 奎 —孟—珠 — 木德      福建长汀、连城、龙岩、浙江丽县、青田县族谱: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忱—璀—晔—祝—纲—复—杰—孟—珠 —火德 江西寻乌县留车菖蒲、安远、会昌县族谱: 世民—治—旦—隆基—亨—豫—适—诵—纯—恒—湛—俨—祝—瑞卿训—靖大初—端元忠—亮 —迪世美—幼玑—永定—纲—贵—杰—奇—珠—火德回复引用欣逢梦醒 20楼 2012-4-28 08:02 本帖最后由 欣逢梦醒 于 2012-4-28 08:58 编辑朋友:我还要老实告诉你我们与“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新屋下隴西郡李氏歷代源流世系”无关..........我们依据是以上几部........知道了吗回复引用李金易 21楼 2012-4-28 13:40  回复 12#多寻 完全赞同文中观点。回复引用油豆树 22楼 2012-4-28 15:41  回复 12#多寻     赞同看法。回复引用李震涛 23楼 2012-4-28 17:06  回复 17#古崙秋子 你没看懂,关键是还有一位火德公,就是你那家谱中和的从陇西来的那位,稍安勿嘈,我那时就说等我写到揭10的时候,一切真象大白!说实在的李火德是谁的子孙,我不感兴趣!但一定不是我先祖忠定公李纲的后代,李纲没有什么贵、孟的子孙。也没什么天元,泳定之类的父、祖!若一定还要这样写家谱,那就请要把证据拿出来!我探讨上杭的李火德,是考证的结果,没有为你们编造祖宗的意图。信不信,由你们!所以我不想和你们多费口舌,想看后续文章,想知道真象,就给我闭嘴少来无理取闹!回复引用李贻仲 24楼 2012-4-28 18:51  [ 涛文一再食言: " "就此打住,天塌不管" "说实在的李火德是谁的子孙,我不感兴趣!" "我不想和你们多费口舌,想知道真象,就给我闭嘴少来无理取闹!" [ b]无理取闹者就是这样无理取闹的!回复引用李炳诚 25楼 2012-4-28 19:45  赞同人旺宗亲的观点,宗亲收集资料辛苦了回复引用李逸 26楼 2012-4-28 19:56  欢迎人旺宗长代表火德公总祠发言,赞同人旺宗长观点回复引用李斌杰 27楼 2012-4-28 20:10  赞同人旺版主观点,希望能多看到人旺版主的精彩帖子回复引用李贻仲 28楼 2012-4-28 22:34  我没有看懂不要紧,有人看得懂就行了。多寻宗亲回复5#李震涛:“你回帖中说的“瞎围攻”,我看了多次帖,除了你们两人(李震涛与李正雄)争论外,跟贴的宗亲没有专一支持哪一方“瞎围攻”,都没有人支持不让人说话,不让人讨论李火德系谱系的做法,都提醒双方要注意用词不要过激,应当持庄敬之心,以严肃和尊重的态度来论述我们的李氏先祖,“对事不对人”。我认为跟贴的宗亲还是很守理性的。双方讨论结果,没有谁胜谁负之说,也不是一方孤立,跟帖都支持另一方的问题。宗亲可以回去看看是不是这样。”回复引用欣逢梦醒 29楼 2012-4-28 22:34  震涛朋友 :上杭的李火德本来就不属于你探讨的范畴,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你不要认为看了几本“三明”“永安”族谱和你自己那里的族谱就认为你的就是真理,朋友要知道山外有山,我们上杭有个“谱牒馆”有几千部族谱,李氏大宗祠有四百多部李氏族谱,欢迎你到上杭来做客,至于你要写什么“李火德之10的”,我们火德,木德,金德公后裔都不会感兴趣!回复引用欣逢梦醒 30楼 2012-4-28 22:50  震涛朋友 :你认为我们上杭李氏大宗祠是造假什么的都无所谓。我记得在2006年十一月五日,我们应新加坡李氏宗亲会邀请,很荣幸的参加了新加坡李氏宗亲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活动。晚宴开始前,一幕“新加坡李氏百年”短片,介绍了新加坡李氏走过百年岁月,片头就是我们上杭“李氏大宗祠”“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画面。你相信吗?回复引用

(3) [李火德]揭开李火德系家谱混乱之谜(五)乌龙摆尾—李火德谱唐帝室熙照—纲—火德世系的来龙去脉

乌龙摆尾——李火德谱系的“唐帝室之熙照——纲——孟——珠——火德”世系的来龙去脉那么关于李火德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又是什么来的呢?    此世系见载于李啟佳、李長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寫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及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等中。溯其流传轨迹是分两步而成的;一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二再妄意地再将李熙照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第一步、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      上杭李火德后裔的《李氏族谱》记载了明天顺八年李火德十世孙嗣英请  上杭儒学教谕季远 为 李火德 作了篇行传 。其文如下;                                 李氏火德翁传 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元兵乱,与妻伍氏避于上杭胜运里之丰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美遂居焉。公为人直谅温悫,有孝友忠信之行,非真义不荀取,不咸爱而就之。殷于资,不啬绝予、尝遇人之贫乏者,必再三慰谕诱掖,导以勤俭,因多感其言而致温饱者。或岁歉、俗方幸其饥,封殖吝固,俟长价以为肥家计者多。翁曰:今谷价腾涌,积者闭粜,其如乡人之菜色何。浊发其陈粜以常价,贫而不能籴者贷之,不能偿者纾之。至于婚丧患难之不给者,恒随所遇以济之;若是者久而不倦。第以夫妻年老六十无子,每相与叹曰:此命也,亦若安于终焉而已。偶一日过邻家,触其犬吠,彼悍媪急出,觇见翁,言曰:“我以为谁,乃而老绝后也”。翁闻其言,愤哽而归,兀坐俯焉不语,惟泫然泣下,妻从容询之,良久语其故,妻怒而转喜,慰之曰:“毋彼责也,殆天假以告我,妾闻仁者必有后,而公久积阴德,天岂终绝哉,妾为纳侧室,后当有子。”因为娶陈氏女,年甫十九,贞淑有仪,仅六载而生三子。后得疾,妻以药前,翁斥曰:“自丧乱以来,民无贵贱,暴尸中野,为狐狸乌鸢饭者,不知凡几,吾今幸有子,获终正寝。天赐我侈矣!何以药为?”君子曰:火德其知命者欤!所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日三二郎,季曰三三郎。皆克家善继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若海丰礼巡检念四,三江推友文通,开封郡博明善,王府引礼克修,皆其所出,卓然为李氏荣耀。今贡士嗣夔现任南雄推官。子益领乡荐,又秀士嗣英而读书尚文,与子友善,皆文献足徵,而能亢其宗者。予尝教斯邑有年,颇知邑世家之故,窃念,火德公所以修诸躬,施诸人,可以迫配古人之风,而今人知之者寡矣。视彼强守巨猾,务钩致上官,倚之簸声势,钳劫聚落民,猎利饫己。知聚而 知散者,予深追重火德焉。其垂老而天报之以嗣,而昌其后也。宜矣!因采邑人所诵言,及嗣英所述,为作行传。手录一通,以付嗣英.遗其子若孙,俾知所自,皆图不辱云。予教上杭,与嗣英交已八稔,先嗣英隐居梅洞,相距一日之程,不克数会,尝为题其杭川呵风雅筒音。癸未丁兵寇扰,携家居于旁,隔墙可旦夕相语。居有楼,楼见于双桂树,因名“双桂楼”。予每登楼,纵目豁怀抱,嗣英饮子,出家乘语其火德翁行述卓异于常,因作小传以遗,第愧气恭辞荒,恶在其能文其传也,然俾人士,善德以垂诸永久,而予好善之诚,与夫嗣英之孝爱,抑亦可而见欤。                             明天顺上杭儒学教谕     括苍    季远撰      给李火德写传的明天顺上杭儒学教谕括苍季远未见史志记载,在目前可见的火德公系族谱中,还看不到文中的求文人嗣英及李火德后裔海丰礼巡检李念四,三江推友李文通,王府引礼李克修等其人及具体生平事迹。据撰文称:嗣英出示的明天顺前已编有家乘(即家谱,即其祖父李崇诚,字明善于明永乐四年所编的家谱)季远也是参考阅读了的。文中根本未提及李火德有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的先系,若李火德真是南宋宰相李纲的玄孙,按写行传及墓志的体例叙及先系追溯四代的原则,也不可能丝毫不提及南宋宰相李纲。可见,这是李火德先系没经篡改过的原始面目,与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和唐宗室根本没有关系。其次,李火德若真是如上杭李氏族谱中记载,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官至节度使、关内侯,宋元史志岂能没有丝毫记载?就算史志中没有记载,岂能连本人的传记中也没有丝毫记载呢? 季远《火德翁传》中的李火德也仅是一位有善行的有德、知命之长者。隐德未仕是古代文人为没有功名,出身白丁之人写传写墓志常见通俗的体面粉饰,综观 季远《火德翁传》全文,李火德用上世纪流行的称法,不过是一开明地主而已。可见,所谓李火德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等官职是后来的上杭子孙自己加封的!     明朝嘉靖之前,庶民是不准立祠祭祀始祖的,上祭不可超过四代。嘉靖帝以庶系入统继位,力争多年终于为生父争得皇帝地位,高兴之余,推恩天下庶民,庶民方准立祠祭祀始祖。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明世宗准议,允许民间建宗立庙,祭祀始祖。夏言这篇奏文开启了庶民兴建祠祭祖的新时代。一时间,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祠堂林立,牌楼高耸。清代,立祠的风气有增无减。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在安徽、福建、广东这些宗族势力特别强大的地区,几乎村村有祠堂,许多村庄不止一个祠堂。而一个大家族,更是往往拥有数十座祠堂。 于是,各族姓氏纷纷修谱立宗、建祠祭祖,形成了家谱史上的一个繁荣发展高潮。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帝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均热心鼓励各族修谱,目的是通过编修家谱宏扬宗族伦理来和宗睦族联络疏远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家谱史上进入了的一个繁荣发展期。] 从现存于世的 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封面抄写〈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修)及上杭县太拔乡院前村木德公裔孙四九郎公房,于清朝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秋月修撰的《儒溪李氏族谱》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李延基编再修的帅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儒溪李氏族谱》来看,福建上杭李氏的族谱应是创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再修于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恰好是三修。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因工作忙碌尚无暇去上海考证核查,虽但从康熙四十三年清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光地写的《木德公儒溪三修族谱旧序》, 序书有“复细询其家世, 则与吾同出陇西, 实宋宰相纲公之后, 予既友琦之为同宗, ……细为披阅, 乃知纲公五世孙珠公……”等语句可得知,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已将李火德攀上李纲是可以确定了。《儒溪李氏族谱》在家谱世系将李纲列为始祖,李贵、李奎、李奇、李珠依次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祖,而在介绍李氏源流的《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写道:“古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六曰所谓庭坚者,皋陶之字也,生子益孙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高祖讳渊,受禅立国唐建元武德,在位九年,生子二十二人。........而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 生子韬云, 韬云生英亮皆当五代时也,英亮生新成,新成生训教,任兴化教谕,训教生泰青,任江陵令,生子泳定任云南府尹 生子二, 长纲, 次维解组还乡延师训子,磨励成器。次则当北宋时也,纲公为宋南渡初宰相,史称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于遐迩。官拜观文殿大学士,以公殿来源之后开前编之宗上承先下启后,捭后子孙感发兴起,勉为一等孝子忠臣以毋遏佚前人光则所补岂浅鲜哉故备列之捭无忘水源木本云。“      已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儒溪李氏族谱》的修谱者在介绍李氏源流的《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大提引用欧阳修在《新唐书》载的李姓得姓来历、李氏源流及唐宗室的世系陈述,在述完唐太宗“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之后,虚晃一枪说“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既借李氏唐室之光又补其失先前世系之遗憾,又营造成庶民不祖天子的守礼家族,防谱禁(清代乾隆朝最盛),同时又营造成系出唐宗玉牒的气象氛围,就文笔而言实数高明之笔。接着,再在陈述世系时将明溪县夏坊乡新屋下陇西郡李氏“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李纲的八代世系用很自然地陈述出来,将此同名的李纲与南宋抗金宰相真正的李纲相提並論,混作一人。接上家谱世系将李纲列为始祖,李贵、李奎、李奇、李珠依次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祖,形成一个“完整”的先祖世系。其次再加上李友琦、李光地等福建鼎盛家族势力的题跋作序,无疑荣耀罩身,非同凡响!赣闽之地民风强悍土客之族械斗时常发生,为了加强团结各支李氏同心协力抵御他姓的欺凌等现实因数,引得各支李氏先后借修谱之机,纷纷归依合流,联宗抗横。然其清朝乃至到民国时仍将所列的“李纲”先系李熙照记载是李开来之子,并没有篡改成李熙照是李开来之侄子、是唐哀宗李柷之子。(参见1949年版闽杭儒溪李氏与兴国联修第四届族谱)   第二步、妄意地再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      李启佳、李长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写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即 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的初稿   )没考证火德公真正的上源世系和传承,反而根据《陇西李氏前编来源》中的“高祖讳渊,受禅立国唐建元武德,在位九年,生子二十二人。........而第二子太宗讳世民号为英主丕承大宝建元贞观爱民纳而为唐贤君第一,传世二十记年二百八十有九,派衍天玉牒。今不敢擅修入谱,盖庶民不敢祖天子,礼也。”其文,未明其中虚实,以为真系出李唐历代帝裔之后,碍于“庶民不敢祖天子”的封建礼制而隐瞒李唐历代帝裔之后的世系源流。于是“发掘性”地将熙照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李氏史記》记载的李火德是李世民后裔的世系,是从大唐最后一個皇帝哀帝李祝起改編的, 根据“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的时间把李开來亲生儿子熙照肢解为李祝的儿子,以熙照 ――韬云  ―― 英亮 ―― 新成 ―― 训教-泰青 ―― 泳定 ―― 李纲共八代,套在哀帝李祝名下(見世系表),移花接木地編成所謂继承大唐皇派世系。《 李氏史記 》 作者写道:“熙照公,祝帝幼子,生于西元九 0 七年(唐天佑四年)正月,朱全忠夺位后,对唐室后裔蓄意斩草除根,免之后患,当時任浙东尉堂叔李开來,知悉朱全忠已將曄公(李祝父親)之八子相继谋杀后,急于同年四月间想方设法將危在旦夕的祝帝的婴儿熙照暗中救出,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避难,逃回福建邵武(开来原籍)开基,认开来为义父,生子韬云,开来公妣薑氏生子熙临,未婚而喪,故以熙照为嗣。”完全不顾史实,任意杜撰熙照为李祝的儿子,编造77岁的老翁李开来堂叔救侄,保留大唐“龙种”的神奇故事。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 ,“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的世袭流传天下。虽然哄动一时,甚至引得海外李姓的摹名归认、踊跃捐款,但必终将贻笑天下。李火德冒攀李纲后裔,杜撰熙照为李祝儿子,将李唐历代 传世帝皇尽网其内之举,引起海内外有识学者的指正及李纲后裔的反弹,列举出李纲其父和李纲其子真正的名讳以证其谬误。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在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不思拨乱反正,方而加以避改、掩饰 。《 李氏史記 》 七十七世祖纲公儿子是贵公, 1995 年改编为《 李氏族譜 》 時,纲公儿子不是贵公,而是仪之,贵公变成仪之的儿子(儿子变成孙子),纲公是西元 1083 年生,贵公根据 《 李氏史記 》 记载是 1106 年,相差只有 24 年。(見上杭 《 李氏史記 》 第 31 頁,上杭 《 李氏族譜 》 上冊第 57 頁)。殊不知李纲22岁娶的夫人张氏,仪之生于崇宁五年八月七日,其年李纲24岁(见载李纲年谱)又闹出仪之和所谓儿子李贵同年出生的笑话。  上杭 《 李氏史記 》 是在 1989 年编写的,1989 年以來,有些单位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往往照抄別人所写历史,如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销售全国各地, 北京東方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于 2000 年编写的 《 中华姓氏通史 》 其中李火德历史,也是按照上杭 《 李氏史記 》 抄写的,还有闽清县 1998 年编修的 《 隴西李氏支譜 》 也误认为 《 李氏史記 》 李火德是李世民的后裔,还有 1997 年三明地区李大振等人编写的 《 李氏族譜 》 也根 据《 李氏史記 》 抄写了李开来为李祝帝救子事例等等,上杭李火德系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就是什么流传开来的。

李火德

https://m.shanpow.com/dl/494507/

推荐访问:
《李火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相关阅读姓氏对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