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对联
(1)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摩诃”也是有“大、多、胜”三种意思。“迦叶”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大龟氏”。因为他先人,看见一个大龟,背着一个图,就依照这个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他的姓氏。又叫“饮光氏”,饮光,言其他这个身上有一种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盖住了。怎么他身上会有光明呢?因为在
摩诃迦叶

(1)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
     “摩诃”也是有“大、多、胜”三种意思。“迦叶”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大龟氏”。因为他先人,看见一个大龟,背着一个图,就依照这个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他的姓氏。又叫“饮光氏”,饮光,言其他这个身上有一种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盖住了。怎么他身上会有光明呢?因为在过去七佛的时候,他在毗婆尸佛那时候,有一座庙已经破烂了,佛像就在那儿好像露营似的,就是风也吹,雨也打,因为这个庙上边已经都破烂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个贫女人,很穷的这么一个女人,她就发心要补修这个庙,来给佛像贴金。这个女人各处去找人帮助,向人家化缘,等化这个钱已经够了,回来就请一个金匠来补佛的金身。补完了,金匠对这个女人就生了一种爱心,他向这个女人说:“现在,你补修庙宇,给佛安装金身,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这功德不要你自己做,我们两个人两份做好了──你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钱了。”
       那么把庙也补修好了,把佛像又装金也装好了,金匠就向这个穷女人求婚,于是乎两个人就结婚了。结婚之后,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所以生生世世都身上有紫金光色。而在九十一劫之中,生生世世,他们两个都做夫妇。在今生,这个迦叶生到摩竭提国,这是印度其中一个国家;等到这个迦叶二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就要给他定亲结婚。他说:“我呀,一定要找着有女人这个身上有金光的,我才和她结婚;如果我找不着呢,就不结婚。”那么以后果然就遇着,另一个国家有一个这样的女,她的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们两个结婚了。
      这是前因后果,由做这种善业感现,所以生生世世都身有金光。那么,两夫妇生生世世多数都是在一起修道,共同来研究修行的道理。在今生,这个迦叶出家作比丘,那么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那么他父亲母亲,也是在树神的前边求得这个儿子,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也是树名。那么这是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在佛教里边,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有大梵天王来这儿给献一个金莲华。那么释迦牟尼佛,手拿着这个金莲华示众,在当时有百万人天都在这个法会里边,谁也没有什么表示,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他就笑起来了。于是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给迦叶了。”所以迦叶尊者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师。释迦牟尼佛,把法传给迦叶。
迦叶尊者到现在还仍然在世界上。他皈依释迦牟尼佛,出家作比丘的时候,已经就一百六十岁了;等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已经就有两百岁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到中国云南省鸡足山入定。他在那儿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有三千多年了,可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入定。他入定做什么呢?在那儿,他等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的时候,把四天王所献的钵,交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那么他所应做的事情才做完了。
       所以在鸡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儿朝拜迦叶祖师去了,给迦叶祖师叩头顶礼。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的光──有佛光,有金光,又有银光。人到鸡足山去拜的时候,如果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里边有大钟,就会响的,自己会响。但是这个钟响,可以听见钟的声音,可是看不见这个钟。这个钟声,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地以内都可以听见,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个迦叶尊者,他在佛的弟子里边,有两个第一:第一,就是头陀第一;第二,就是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谁的年龄都没有他大,所以他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里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那就是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这个“头陀”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抖擞”,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他行头陀行。这叫苦行头陀。
       头陀行,有十二种。这个十二种头陀行,就是住持佛法的一个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那么,这十二种头陀行都是什么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有两种,食的方面有五种,住的有五种。所穿的衣服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着粪扫衣,第二种叫但三衣。
       什么是粪扫衣?就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放到垃圾里边。出家人把这种的衣服拣回来,洗干净了,把它作成一件衣服,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就大了!
       第一,令你自己没有一种贪心,没有一种好好的心。穿上这个衣服,心里很安静的,也令其他的人没有贪心,不生贪心;自己减少贪心,令他人也不生贪心。譬如,你若穿一件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这件衣服很值钱的!”他就生出一种羡慕心;然后就会由羡慕而生出一种妒嫉心;由妒嫉又会生出来一种偷盗的心,就令其他的人,生出一种贪心来了。你这粪扫衣,没有人想偷你的。所以,这对自己有好处,对人也有好处。这是第一头陀行。也就是现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这个衲袍,叫破衲衣。出家人叫“衲子”;衲子也就是说穿这个衣服,是一个破衲衣。
      第二,但三衣。就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就是只有三衣、钵、具。三衣,就是大衣、七衣、五衣。大衣,又叫二十五条衣,有二十五条,是一百零八块,这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王宫时所穿的。七衣,又叫七条衣,就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五衣,就是五条衣,是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所穿的。这是穿衣服有这两种。为什么他要就留这个三衣、钵、具呢?钵,就是吃饭的钵,化缘的那个钵。具,就是坐具。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不要多的物质。这叫但三衣。
       在衣方面有两种。然后就是食的方面。食,就是吃的方面。吃的方面有五种。
      第一种,常乞食。常常去托钵乞食,自己不立烟炊,就是自己不做饭。那么每一天吃饭,都是去化,去乞食去。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次第乞。次第,就是一家挨着一家;不会说是“这家没有钱,很穷的,我到那有钱那地方去乞食去。”不是的!要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那么这一天就不吃饭了。这叫次第乞。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说那个有钱的,我不向他来化斋,我去化那个穷的去;也不能说,那个穷的我不化,化那有钱的去。不要像那个须菩提和大迦叶。
       大迦叶专门拣着穷人化,他的思想就说了:“啊!穷人太可怜了!应该种福。如果他不种福呢,来生更苦了,更穷了!”所以,越穷他越向他去化,化供养,化斋去。你穷不是吗?啊!才应该供养。他的思想,他不化有钱的人。那须菩提呢,就不是了。须菩提专门化有钱的人。谁有钱,他就向谁去化缘,不化穷的。他也有他的见解,他说什么呢?“这有钱的人,你要帮忙他继续种福、继续来作功德;如果他今生不作功德,不在三宝面前来种福,不供养三宝的话,来生他就没有钱了,他就穷了。”所以他就专去化有钱的人。
       这各有各的见解,各讲各的理由。这时候,佛就骂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两个人,这是阿罗汉的心,不平等去乞食,是有一种分别心,没能平等。”就要骂他们两个人。那么次第乞食,就是不分别,次第而乞。这第二种,叫次第乞食。
       第三种,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期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所以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的,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这叫持午。晚间也吃,中午也吃,早晨也吃,这叫能吃,吃饭能吃。在受戒的时候,问你说:“能持否?”有的答就说“能吃”。他不说“能持”,他说“能吃”,专门会吃东西。
       这个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规则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应供,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因为中午是佛吃饭的时候;等过午未的时候,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呢,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你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那个鬼它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了,就要跟你打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叫日中一食,第三。
      第四,节量食。节,就是节省、节约,就是少吃一点。明明吃三碗饭能饱,吃两碗半也可以;要吃两碗就饱了,那吃一碗半。这么样子,总叫它差一点点,不要吃得太多了。因为你吃太多了,肚里没有地方存这个饮食了,就要做了很多的工,到厕所去很多次。今天吃多少,就一定吃多少,这是节量食。
      第五,过午不饮浆。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钟也不饮这个浆。浆,譬如苹果水、橘子水、牛奶,这都叫浆,还有那个豆子做的豆浆。过了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行头陀行,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三种,有的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第五,是过午不饮浆。
      前边讲的这个衣有两种、食有五种。现在讲这个住的,也有五种。这衣、食、住,是修道的人也不能避免的。所以在修道的人,就把它定成十二种头陀行。这个住的五种,是什么呢?
      第一种,住阿兰若处。什么是阿兰若?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很寂静的这个寂静处,梵语叫“阿兰若”,此云叫“寂静处”。这个寂静处,就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有一句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你这个人,想要吃什么东西,你看见了,食欲就生出来了,这个食的那个欲就生出来了,就想要吃,那口里就馋了。耳不听,你耳朵若不听见很多杂乱的音声,心里也就没有烦恼。在寂静处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这第一,住阿兰若处。
     第二,树下住。这修道的人,在树底下住。住可是住,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超过三宿,住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呢?你若住过三宿,就恐怕有人来供养了。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来供养丰富的饮食,所以在树下住。
     第三种,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在那儿住着。
     第四种,你说在什么地方住呢?在坟墓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住到坟墓旁边去。这住在坟墓旁边,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警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啊!你看见这个人是个死人哪!我将来和这个人也是一样的要死啊!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那怎么办呢?啊!还是要糊糊涂涂就死了?”就有一种对治的这种关系。所以,在坟墓旁边住,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
      第五、胁不着席住。总是常坐不卧,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那儿睡觉;因为这样才能用功修道,不懒惰,不怕苦。这是五种住的头陀行。
      那么迦叶尊者,他不单修行一种头陀行,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老得到两百多岁的时候,佛看见他,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有一次,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就把他所坐的座位分开一半,就叫迦叶尊者在他旁边坐下。坐下了,佛就对迦叶尊者就说:“你呀,年纪太大了!你现在已经两百多岁,这么老了,你不要行头陀行啰!你呀!休息休息好了。太辛苦了!年纪老了,太辛苦会受不了呀!”迦叶尊者笑了一笑,也没有说是听佛的话,或者不听佛的话,没有说。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行头陀行,一点也不改变,还是修这十二种头陀行。
      佛知道他还是照常修头陀行,这么老的人还是这么精进,这么用功。他也没有说:“哎!我年纪太大啰!佛都叫我休息了,我不必行头陀行了!”他还是修他的头陀行。所以佛非常欢喜!佛说:“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能以行头陀行,会使佛法久住世间!他是对佛教最有贡献的!”所以非常赞叹他。因此,大家都说迦叶尊者,他是头陀第一。
      这十二种头陀行,这是出家人所修的。有一个在家人,他就这样来问我:“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头陀行,我们现在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你对我们讲这头陀行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问,是很有道理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有道理,再往深了一层讲,就很愚痴的。为什么?人哪,在今生,你没有出家,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不是个出家人呢?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没有修过这十二种头陀行呢?你在前生修过,今生忘了,所以我现在不得不告诉你,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你已经修过的。这是一个道理。
      那么,今生就算你是个在家人,前生也不是一个出家人,但你又怎么知道等到来生,你不会出家呢?或者在来生你的机缘成熟,这个菩提种子种下,在今生你的功德也圆满了,那么等到来生,你就出家了。你一出家,一修行这十二种头陀行,觉着很熟的,觉得很相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今生听过,所以来生对这一种的头陀行,是很欢喜去修行的。或者你在过去种的这个善因,今生有这个善果;或者你今生种这个善因,来生结这个善果。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凡夫,凡夫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所以,你听一听这十二个头陀行,对你将来是会有大用的。

(2)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尊者 
[佛祖十大弟子]  加入时间:2008-1-11 16:55:41  点击:3005
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
    (一)精通一切知识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名。《法华文句》云: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故名。迦叶系姓氏,佛弟子中姓迦叶的人很多,如十力迦叶,三迦叶兄弟等,以其年长,故称为大。摩诃迦叶波,名毕钵罗,父母祷毕钵罗树而生,故名。出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摩诃娑罗陀村,婆罗门种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庐陀竭波,是摩竭陀国著名富豪。八岁起,依婆罗门教规定,从师学习祭祀、书画、算术、文学、五明、四吠陀、音乐歌舞、天文、气象等知识。由于他聪明过人,所学知识,莫不精通。迦叶幼时与常儿不同,喜离群独居,厌恶情欲。
    (二)离欲的夫妻
    迦叶青年时代,父母要为他娶妻,他手指著一个黄金铸造的美女艺术品说:你们一定要给我娶亲,请找一个和这金像一样的美女,否则,我立志终身不娶。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处寻访美女,从王舍城到北方毗舍离城。在毗舍离城郊外迦罗毗迦村一位婆罗门富豪名叫迦毗罗,生有一女名妙贤,长得和这金像美女一模一样。来人即将迦叶的情况详细告诉迦毗罗。迦毗罗一听十分满意,当下便应了这门亲事。成亲以后,新娘整天愁眉哭脸,闷闷不乐。经迦叶再三盘问,妙贤终于吐露了真情:我本来厌恶五欲,希望净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财富诱惑,把我嫁给你,多年的愿望,将毁于一旦。迦叶一听大喜,原来我俩是同志,我也是厌恶爱欲,乐修净行。就这样好了,我俩分床,作名义上夫妻如何?妙贤自然十分高兴。迦叶父母听说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拆了一张床。于是二人轮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内经行或坐禅。他俩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人间的佳话。
    在迦叶三十多岁时,双亲先后辞世,就与妙贤商量出家,迦叶说:我先去求师访道,待访到明师后,立即回来接你。妙贤听了,自然感谢迦叶对自己的关怀。于是迦叶就出家访师,诸师所说,都不能使他满意。当时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住在王舍城北门外,常到竹林精舍来听法。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门一棵大树下静坐,迦叶看到佛陀肃静威严的相好,合十顶礼,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为他剃度,并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第八天,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迦叶证果后,即派人将妙贤接来参加比丘尼僧团,由于妙贤厉行修持,勇猛精进,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佛陀称赞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谁能比妙贤更通宿命的。
    (三)头陀第一
    大迦叶出家后,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他不愿过竹林精舍或祇园精舍的僧团生活。他喜欢的是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大有益处。迦叶一派的人,认为修头陀行要做到以下十点:(一)选择空闲处生活,(二)过托钵生活,(三)要常居一处,(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择贫富,(六)要守三衣钵具,(七)要常坐树下思维,(八)要常在露地静坐,(九)要穿著粪扫衣,(十)要住于坟墓之处。
    舍利弗、目犍连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宏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拒绝说:我只能树立艰苦修行的榜样,让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实践。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劝他:迦叶,你年纪老了,不要继续苦行,脱下粪扫衣,换上整洁轻软的衣,不要过于疲劳。迦叶拒绝说:我以头陀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的内心感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了迦叶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迦叶,我不勉强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头陀行的迦叶,乞食的时候,总是远避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王舍城里有一个很贫穷的老婆婆,无亲无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尘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她的身旁,就赶快用瓦片接住,用来充饥。迦叶同情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将瓦片上的淘米水供养迦叶,迦叶接过来一饮而尽。老婆婆由于供养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后,往生忉利天宫,做个美丽的天女。为了感谢迦叶的恩德,还下降人间,将天华散在迦叶的身上。
    由于迦叶在修持上过得硬,深受佛陀的器重。如佛到舍卫国时,即将王舍城化区交给迦叶负责。一次群众对旷野城的僧团有些反映,佛陀令迦叶前去视察。迦叶著衣持钵到旷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门关起来。过去这里佛教很兴盛,现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去找过去认识的信徒了解情况。信徒说: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许多僧房,挨门挨户叫信众捐助木料、砖瓦、绳索、运输等。群众实在负担不了,因此见了比丘就关门。迦叶听到这一情况,心中万分悲痛,立即赶到王舍城向佛汇报。佛立即到旷野城。召集这里所有比丘说:我们出家应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弘法才能有人听。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僧房,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人民对比丘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很不好。今后除有计划地为僧团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众募捐。集体共修的精舍也不能搞得过多,多了除增加人民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外,在佛教内部将导致门户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于利。佛陀处理好这一事件后。离开旷野城,留大迦叶在这里高树法幢。
   (四)拈花微笑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这时佛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一句话不说,手里只是持著波罗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很高兴地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在拘尸那涅槃时,大迦叶率领五百比丘在北方铎叉那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们赶到拘尸那城。看到佛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难陀说:你们何必为此伤心?佛在世时,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说我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今后没有人能管束我了。迦叶听了这话心里很著急,认为当务之急,应把佛生前说的法和律整理出来,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他怀著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遗体火化之后,就主持三藏圣典的结集。
    (五)三藏圣典结集
    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集工作。由阿难诵出法藏,优波离诵出律藏。关于论藏的诵出,《十诵律》《智度论》说是阿难诵出。《根本有部律杂事》、《阿育王传》说是大迦叶诵出。缅甸所传阿那律诵出七论。究系何人诵出,传说不一,看来是有争论,结集的内容,一般指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成实论》分杂藏为杂藏和菩萨藏。在佛灭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
    (六)鸡足山上候弥勒
    传说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之间的盆地里,席地而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据传阿阇世王听到大迦叶入灭的消息,悲痛无已,曾来此瞻仰尊者遗容。鸡足三峰自然开裂,形似莲花。阿阇世王看见迦叶端然入定,身上覆盖著曼陀罗花,庄严无比。待其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合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迦叶在佛灭后,是一个历万劫而不朽的人物。

(3) [摩诃迦叶]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
     “摩诃”也是有“大、多、胜”三种意思。“迦叶”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大龟氏”。因为他先人,看见一个大龟,背着一个图,就依照这个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他的姓氏。又叫“饮光氏”,饮光,言其他这个身上有一种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盖住了。怎么他身上会有光明呢?因为在过去七佛的时候,他在毗婆尸佛那时候,有一座庙已经破烂了,佛像就在那儿好像露营似的,就是风也吹,雨也打,因为这个庙上边已经都破烂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个贫女人,很穷的这么一个女人,她就发心要补修这个庙,来给佛像贴金。这个女人各处去找人帮助,向人家化缘,等化这个钱已经够了,回来就请一个金匠来补佛的金身。补完了,金匠对这个女人就生了一种爱心,他向这个女人说:“现在,你补修庙宇,给佛安装金身,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这功德不要你自己做,我们两个人两份做好了──你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钱了。”
       那么把庙也补修好了,把佛像又装金也装好了,金匠就向这个穷女人求婚,于是乎两个人就结婚了。结婚之后,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所以生生世世都身上有紫金光色。而在九十一劫之中,生生世世,他们两个都做夫妇。在今生,这个迦叶生到摩竭提国,这是印度其中一个国家;等到这个迦叶二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就要给他定亲结婚。他说:“我呀,一定要找着有女人这个身上有金光的,我才和她结婚;如果我找不着呢,就不结婚。”那么以后果然就遇着,另一个国家有一个这样的女,她的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们两个结婚了。
      这是前因后果,由做这种善业感现,所以生生世世都身有金光。那么,两夫妇生生世世多数都是在一起修道,共同来研究修行的道理。在今生,这个迦叶出家作比丘,那么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那么他父亲母亲,也是在树神的前边求得这个儿子,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也是树名。那么这是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在佛教里边,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有大梵天王来这儿给献一个金莲华。那么释迦牟尼佛,手拿着这个金莲华示众,在当时有百万人天都在这个法会里边,谁也没有什么表示,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他就笑起来了。于是乎,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给迦叶了。”所以迦叶尊者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师。释迦牟尼佛,把法传给迦叶。
迦叶尊者到现在还仍然在世界上。他皈依释迦牟尼佛,出家作比丘的时候,已经就一百六十岁了;等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已经就有两百岁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到中国云南省鸡足山入定。他在那儿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后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有三千多年了,可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入定。他入定做什么呢?在那儿,他等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的时候,把四天王所献的钵,交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那么他所应做的事情才做完了。
       所以在鸡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儿朝拜迦叶祖师去了,给迦叶祖师叩头顶礼。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的光──有佛光,有金光,又有银光。人到鸡足山去拜的时候,如果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里边有大钟,就会响的,自己会响。但是这个钟响,可以听见钟的声音,可是看不见这个钟。这个钟声,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地以内都可以听见,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个迦叶尊者,他在佛的弟子里边,有两个第一:第一,就是头陀第一;第二,就是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谁的年龄都没有他大,所以他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里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那就是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这个“头陀”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叫“抖擞”,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他行头陀行。这叫苦行头陀。
       头陀行,有十二种。这个十二种头陀行,就是住持佛法的一个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那么,这十二种头陀行都是什么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有两种,食的方面有五种,住的有五种。所穿的衣服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着粪扫衣,第二种叫但三衣。
       什么是粪扫衣?就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放到垃圾里边。出家人把这种的衣服拣回来,洗干净了,把它作成一件衣服,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就大了!
       第一,令你自己没有一种贪心,没有一种好好的心。穿上这个衣服,心里很安静的,也令其他的人没有贪心,不生贪心;自己减少贪心,令他人也不生贪心。譬如,你若穿一件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这件衣服很值钱的!”他就生出一种羡慕心;然后就会由羡慕而生出一种妒嫉心;由妒嫉又会生出来一种偷盗的心,就令其他的人,生出一种贪心来了。你这粪扫衣,没有人想偷你的。所以,这对自己有好处,对人也有好处。这是第一头陀行。也就是现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这个衲袍,叫破衲衣。出家人叫“衲子”;衲子也就是说穿这个衣服,是一个破衲衣。
      第二,但三衣。就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就是只有三衣、钵、具。三衣,就是大衣、七衣、五衣。大衣,又叫二十五条衣,有二十五条,是一百零八块,这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王宫时所穿的。七衣,又叫七条衣,就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五衣,就是五条衣,是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所穿的。这是穿衣服有这两种。为什么他要就留这个三衣、钵、具呢?钵,就是吃饭的钵,化缘的那个钵。具,就是坐具。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不要多的物质。这叫但三衣。
       在衣方面有两种。然后就是食的方面。食,就是吃的方面。吃的方面有五种。
      第一种,常乞食。常常去托钵乞食,自己不立烟炊,就是自己不做饭。那么每一天吃饭,都是去化,去乞食去。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次第乞。次第,就是一家挨着一家;不会说是“这家没有钱,很穷的,我到那有钱那地方去乞食去。”不是的!要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那么这一天就不吃饭了。这叫次第乞。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说那个有钱的,我不向他来化斋,我去化那个穷的去;也不能说,那个穷的我不化,化那有钱的去。不要像那个须菩提和大迦叶。
       大迦叶专门拣着穷人化,他的思想就说了:“啊!穷人太可怜了!应该种福。如果他不种福呢,来生更苦了,更穷了!”所以,越穷他越向他去化,化供养,化斋去。你穷不是吗?啊!才应该供养。他的思想,他不化有钱的人。那须菩提呢,就不是了。须菩提专门化有钱的人。谁有钱,他就向谁去化缘,不化穷的。他也有他的见解,他说什么呢?“这有钱的人,你要帮忙他继续种福、继续来作功德;如果他今生不作功德,不在三宝面前来种福,不供养三宝的话,来生他就没有钱了,他就穷了。”所以他就专去化有钱的人。
       这各有各的见解,各讲各的理由。这时候,佛就骂他们两个人,说:“你们两个人,这是阿罗汉的心,不平等去乞食,是有一种分别心,没能平等。”就要骂他们两个人。那么次第乞食,就是不分别,次第而乞。这第二种,叫次第乞食。
       第三种,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期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所以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的,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这叫持午。晚间也吃,中午也吃,早晨也吃,这叫能吃,吃饭能吃。在受戒的时候,问你说:“能持否?”有的答就说“能吃”。他不说“能持”,他说“能吃”,专门会吃东西。
       这个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规则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应供,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因为中午是佛吃饭的时候;等过午未的时候,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呢,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你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那个鬼它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了,就要跟你打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叫日中一食,第三。
      第四,节量食。节,就是节省、节约,就是少吃一点。明明吃三碗饭能饱,吃两碗半也可以;要吃两碗就饱了,那吃一碗半。这么样子,总叫它差一点点,不要吃得太多了。因为你吃太多了,肚里没有地方存这个饮食了,就要做了很多的工,到厕所去很多次。今天吃多少,就一定吃多少,这是节量食。
      第五,过午不饮浆。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钟也不饮这个浆。浆,譬如苹果水、橘子水、牛奶,这都叫浆,还有那个豆子做的豆浆。过了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行头陀行,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三种,有的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第五,是过午不饮浆。
      前边讲的这个衣有两种、食有五种。现在讲这个住的,也有五种。这衣、食、住,是修道的人也不能避免的。所以在修道的人,就把它定成十二种头陀行。这个住的五种,是什么呢?
      第一种,住阿兰若处。什么是阿兰若?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很寂静的这个寂静处,梵语叫“阿兰若”,此云叫“寂静处”。这个寂静处,就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有一句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你这个人,想要吃什么东西,你看见了,食欲就生出来了,这个食的那个欲就生出来了,就想要吃,那口里就馋了。耳不听,你耳朵若不听见很多杂乱的音声,心里也就没有烦恼。在寂静处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这第一,住阿兰若处。
     第二,树下住。这修道的人,在树底下住。住可是住,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超过三宿,住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呢?你若住过三宿,就恐怕有人来供养了。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来供养丰富的饮食,所以在树下住。
     第三种,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在那儿住着。
     第四种,你说在什么地方住呢?在坟墓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住到坟墓旁边去。这住在坟墓旁边,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警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啊!你看见这个人是个死人哪!我将来和这个人也是一样的要死啊!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那怎么办呢?啊!还是要糊糊涂涂就死了?”就有一种对治的这种关系。所以,在坟墓旁边住,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
      第五、胁不着席住。总是常坐不卧,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那儿睡觉;因为这样才能用功修道,不懒惰,不怕苦。这是五种住的头陀行。
      那么迦叶尊者,他不单修行一种头陀行,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老得到两百多岁的时候,佛看见他,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有一次,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就把他所坐的座位分开一半,就叫迦叶尊者在他旁边坐下。坐下了,佛就对迦叶尊者就说:“你呀,年纪太大了!你现在已经两百多岁,这么老了,你不要行头陀行啰!你呀!休息休息好了。太辛苦了!年纪老了,太辛苦会受不了呀!”迦叶尊者笑了一笑,也没有说是听佛的话,或者不听佛的话,没有说。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行头陀行,一点也不改变,还是修这十二种头陀行。
      佛知道他还是照常修头陀行,这么老的人还是这么精进,这么用功。他也没有说:“哎!我年纪太大啰!佛都叫我休息了,我不必行头陀行了!”他还是修他的头陀行。所以佛非常欢喜!佛说:“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能以行头陀行,会使佛法久住世间!他是对佛教最有贡献的!”所以非常赞叹他。因此,大家都说迦叶尊者,他是头陀第一。
      这十二种头陀行,这是出家人所修的。有一个在家人,他就这样来问我:“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头陀行,我们现在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你对我们讲这头陀行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问,是很有道理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有道理,再往深了一层讲,就很愚痴的。为什么?人哪,在今生,你没有出家,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不是个出家人呢?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没有修过这十二种头陀行呢?你在前生修过,今生忘了,所以我现在不得不告诉你,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你已经修过的。这是一个道理。
      那么,今生就算你是个在家人,前生也不是一个出家人,但你又怎么知道等到来生,你不会出家呢?或者在来生你的机缘成熟,这个菩提种子种下,在今生你的功德也圆满了,那么等到来生,你就出家了。你一出家,一修行这十二种头陀行,觉着很熟的,觉得很相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今生听过,所以来生对这一种的头陀行,是很欢喜去修行的。或者你在过去种的这个善因,今生有这个善果;或者你今生种这个善因,来生结这个善果。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凡夫,凡夫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所以,你听一听这十二个头陀行,对你将来是会有大用的。

摩诃迦叶

https://m.shanpow.com/dl/443887/

推荐访问: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王氏起源
下一篇: 鹿姓
相关阅读姓氏对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