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对联
肖氏宗族篇(1):肖氏家族简介萧氏族谱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
肖氏宗族

肖氏宗族篇(1):肖氏家族简介


萧氏族谱
"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萧姓,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华夏著名姓氏,同时也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萧(xiāo),作为中华姓氏,有很多萧氏族人已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肖"。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夏朝末年有个名孟亏的人是大禹功臣贤人伯益的子孙,嬴姓,封于萧国。而春秋时期的萧国则是萧姓最重要一个起源,后世萧氏大多以此萧国首位国君萧叔大心为萧氏始祖;另外,亦有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为萧氏,例如辽代的后族萧氏。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说明
1、 很多人认为"肖"是"萧"的简写或俗写,其实不然。"萧"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而"肖"根本就不是一个姓(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扁姓"事件,某些萧氏族人被贬姓"肖",此情况另当别论,但这些所谓的"肖氏"族人,其后代大都改回了萧姓,因此,"肖"作为姓氏只是个例中的个例)。可以说,直至文革前,中国以"Xiao"为姓的人中有99.99%都是姓"萧"的。由于"文革"期间推行"二简方案",将"萧"字简化为"肖"。二字的混淆, 造成了萧氏族群姓氏分化。 特别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错误引导,以""萧"(姓)俗作"肖""的解释泛滥成灾,此后,造成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盲目加以应用的后果。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公民身份证制度,在制作身份证时,大量身份证把"萧"改为"肖",使萧氏族群莫衷一是。
2、因萧氏支系十分复杂,现今各个支系很不统一,若有宗亲修改此词条,请务必保存前版的原型,加上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即可。否则越改越乱。
萧氏起源
据本氏族谱(此为今湖北省监利县等地支系所存族谱)记载:
萧氏得姓始祖名叔字太心,为微子十三世孙。
微子,帝乙长子,纣王之兄,名启。周成王时,微子代续殷,受封于河南商邱,国号宋,即清之河南归德府商邱县。因其传至十余世,先后产生了孔、戴、皇甫、华、萧等姓氏,故为河南宗派之祖,我族尊之为发姓祖。
自微子下传,至太心公以前,萧氏祖先皆有名无姓。太心公为"微子十三世孙,光公之子,生周平王时。庄王三十五年,宋大夫南宫万弑君闵公而立公子游。公仗义率宋室载武宣穆庄五公之子孙,以师伐之,杀其党南宫牛及子游等,而立公子御说是为桓公。又将猛获南宫万等醢之,以平乱有功,遂封食采萧邑,今徐州萧县是也,为宋附庸。惠王七年,公朝于周,加封萧邑为萧国,因封赐姓,是为萧姓得姓始祖,地属古之沛郡,故为沛郡宗派。"
派行引 :始祖仗大义 率师平乱臣
贤君赖翼佐 宋室藉安宁
太心公为二子取名为祖殷、祖宋,正显萧氏出处。而二孙名史、传,则示开创家乘。始祖妣燕氏,为燕桓侯之女,封一品夫人。
第二世祖殷公妣为秦德公之女,自此与秦氏世代交好。第三世史公妣为秦穆公之女,第四世简公妣为秦穆公孙女康公之女,第五世尚义妣为秦共公之女,第六世馥公妣为秦桓公之女。
尚义公,"字善长,生周襄王时,立为世子,父薨嗣位,食采萧国。好客,礼贤下士,爱民。周定王十年甲子冬十二月,楚子恶其强盛,举兵侵萧,宋华椒以蔡人救之。公囚熊相宜寮及公子丙,楚子曰"勿杀,吾即退",公杀之,楚子怒,遂围萧,萧溃,势渐衰弱。"
至二十世,谱中所载惟有三人:旃、旌、显。
引申:
曾在一本记叙百家姓氏起源的书中看到,萧氏起源于梁武帝萧衍,而后来又知有文记载衍公乃萧何二十五世孙。其实,关于姓氏起源的资料,最真实最全面莫过于各家家谱。据谱推本溯源,衍公确是何公二十五世孙。可能是现存的萧氏本家几乎全为衍公之后吧!因为古代除了皇帝,人类繁衍并不昌盛,始祖创萧氏,传至十世也只有四人。从何公到衍公世系分支也并不浩繁,且何公之后萧氏逐步衰退,直至其二十四世孙道成公成为皇帝,道成公一族才显赫起来。后来道成公侄子嗣位后,又对道成公子孙及旁系血亲大肆杀戮,直至衍公之兄。
其它说法: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派行引:酂侯公第一 太傅学无双
近代嗣封爵 远孙愈炽昌
至第廿一世,旃公子三:柯、何、诃,旌公子一阿,显公子一荷。后七者皆从汉有功,赐封食邑。
何公,"字大德,生秦始皇初。秦末为沛郡主吏掾,及汉高起为沛公,公为丞督事。汉高东征,公守关中。转曹调兵,未当乏绝,镇国辅民,高帝自言不如。佐汉成业,拜为相国,诏封功臣,公为酂侯,食邑独多。复又诏定元位功次,有万世之功,位居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位冠群臣,名魁三杰。薨于孝惠二年七月辛未日,葬雍州咸阳东北三十七里,谥文终侯。其余事实具载公传。
妣同氏,始封一品夫人。次妣孙氏、三妣吕氏、四妣曹氏,俱同夫人,出见汉书。他谱有载公三子大成、大用、大兴者皆误。子二:禄、延。"
何公次子延公"始封筑阳侯,封在南阳郡,与父酂邑同郡。孝文元年,罗母同氏封,更公为酂侯。孝文二年薨,谥定侯。妣曹氏,系平阳侯曹参之女。"直至二十九世禹公,皆以何公旧勋之后,为汉室各代皇帝嗣封为酂侯。禹公生汉成帝时,妻为新王莽女,后因王莽之故,酂侯名止,俱见汉书。
自三十世以下,历经东汉、三国、晋代,直至四十四世,我氏先祖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其中有古阳县佐、尚书护军、泉州从事、广陵郡丞、淮阴令等等,又有人举茂才为五经博士等,举进士着更是不在少数。可以说,自西周至唐宋,甚至明代,我系先人世代英杰,人才辈出,恰好映射了中国古代历史。元、清两朝,一方面汉人受排挤,另一方面汉人抵触外族,我族黯淡许多自是情理之中,想必很多家族亦是如此。尤其是元末,家族黯淡,半数族人未传,这直接反映了元末的社会境况。
话说回来,正是有远祖的英杰作为基础,才会有齐梁时代萧氏天下的诞生。
萧氏家谱目录
一、湖南省长沙:萧氏二房支谱(存1卷),清光绪,萧希瀚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族谱(存2卷),清,萧敢仁、萧光奎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谱2卷首2卷末1卷,民国,萧源颉、萧源杰等纂修,藏日本、美国。萧氏六修族谱21卷,民国,萧彦夫、萧瑞蘅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家事簿记大全(2册),民国,萧敷咏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二房支谱18卷首1卷,民国,萧道梁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湘潭:鳌山萧氏续谱(存6卷),清道光,萧义理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鳌山萧氏三修族谱(存2卷),清同治,藏上海图书馆。鳌山萧氏续谱28卷首1卷,清,萧礼山序,藏湖南图书馆。鳌山萧氏四修族谱41卷首2卷,清光绪,萧经纶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鳌山萧氏五修支谱13卷,民国,萧展信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鳌山萧氏五修族谱(存29册),民国,藏上海图书馆。湘南萧氏六修族谱(存5卷),民国,萧秉钧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西乡景泉萧氏族谱4卷,民国,萧孝璿等纂修,藏广东中山图书馆。景泉萧氏五修世谱(10册),民国,萧孝莹主修,藏广东中山图书馆。萧氏家乘16卷,清光绪,萧澍生、萧孚尹等纂修,藏广东中山图书馆。萧氏五修族谱20卷,清光绪,萧仁常、萧仁让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六修族谱(存2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湘乡:文山武障萧氏三修族谱15卷首2卷,清光绪,萧勋倬、萧勋宗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续修族谱11卷首1卷,清道光,萧仁文、萧仁苑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四修族诺10卷,清同治,萧朝玉、萧蔚堂等纂修,藏河北大学图书馆。萧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萧昌世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版陂萧氏族谱不分卷,民国,萧汉生等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续修族谱(2l册),清宣统,萧钟仑、萧湘鳌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三修族谱5卷首1卷,民国,萧实莲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九修族谱19卷首6卷,民国,萧存儒、萧存伟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八修续谱(存9卷),清兰陵堂本,藏上海图书馆。鳌山萧氏南彩先补公房续修支谱13卷,民国,萧展信纂修,藏上海图书馆。宁乡:宁邑萧氏续修族谱5卷首1卷,清嘉庆,萧坤黄等纂修,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宁邑萧氏续修族谱(存4卷),清嘉庆,藏上海图书馆。宁邑萧氏重修族谱(存2卷),清道光,藏上海图书馆。沩宁萧氏四修族谱15卷,清光绪,萧德湘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沩宁萧氏五修族谱(存4卷),民国,萧望晓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沩宁萧氏六修族谱13卷首2卷,民国,萧振纪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泉塘萧氏四修族谱(存1卷),清道光,萧彰璪等修,藏上海图书馆。涓江萧氏宁乡泉塘六修族谱17卷,民国,萧家钰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牌楼港萧氏续修支谱10卷,民国,萧清凤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藏湖南图书馆。萧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萧传綮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邵阳:湖南邵阳中团萧氏族谱,清乾隆,萧雅韵(存?)、萧宗珂主修,萧存龠 秉笔(此条由网友肖世德先生提供,请参见中团萧氏族谱页。)萧氏续修族谱(存1卷),清,萧明杰、萧健俊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七甲萧留晚续修族谱不分卷,清道光,萧仁英、萧安僖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三续族谱9卷首1卷末1卷,清光绪,萧兴筹等纂修,藏河北大学图书馆。萧氏九修族谱(存7卷),清宣统,藏湖南图书馆。邵湘萧氏五修族谱10卷首2卷末1卷,民国,萧介福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常德:武陵萧氏族谱(存9卷),清同治,萧嗣达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武陵萧氏续谱9卷首1卷,清光绪,萧开甲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武陵萧氏三修族谱(存1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武陵萧氏族谱5卷首1卷,民国,萧维藩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六次续修族谱18卷首1卷,民国,萧开钧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浏阳:横溪萧氏三修支谱16卷首2卷末2卷,清光绪,萧安寮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浏南横溪萧氏四修族谱(存3卷),民国,河南郡本,藏上海图书馆。浏东萧氏五修族谱(存2卷),民国兰陵堂本,藏上海图书馆。华容:萧氏族谱(存11卷),清同治,萧继振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族谱(存14卷),清光绪,萧一韵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族谱(存13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新化:萧氏续修族志8卷首1卷,清宣统,萧运乾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萧氏族谱不分卷,清同治,萧化南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族谱(存2卷),清光绪,藏上海图书馆。醴陵:萧氏四修族谱(存1卷),民国,敦伦堂本,藏上海图书馆。东城萧氏族谱(存1卷),清咸丰,雍睦堂本,藏上海图书馆。桂阳:萧氏宗谱5卷,清道光,萧传选等纂修,藏吉林大学图书馆。桂阳州萧氏族谱4卷,清光绪,萧云五等纂修,藏南开大学图书馆。益阳:资阳萧氏族谱(存1册),清光绪,藏上海图书馆。资阳萧氏六修家谱(存卷首),民国,萧永逵、萧长阁等纂修,藏湖南图书馆。益阳萧氏总词志2卷,民国,益阳萧氏高隆公七修家谱委员会收藏。武冈:萧氏续修族谱(存卷首),清光绪,萧菊生等纂修,双牌乡双风村萧体球家藏。湘阴:萧氏族谱19卷首2卷,民国,萧恭锄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新田:萧氏宗谱6卷首1卷,民国,萧道宏等纂修,藏吉林大学图书馆。郴州:萧氏续修族谱(存4卷),民国,萧明煦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善化:萧氏五修族谱19卷末1卷,清光绪,萧珏笙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茶陵:山田萧氏六修支谱6卷首4卷,民国,萧卓庭、萧紫村等纂修,藏广东中山图书馆。汉寿:萧氏族谱(存卷首),清光绪,萧永岚等主修,藏上海图书馆。衡山:乌塘萧氏十一修族谱(存8卷),民国,萧嘉学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二、湖北与江西省湖北省目录如下:武汉:河南郡萧氏通谱11卷首1卷,清道光,萧之锦、萧启忠等纂修,藏广东中山图书馆。萧氏宗谱(存8卷),清宣统,萧德臣、萧学汇等纂修,藏武汉图书馆。黄陂:萧氏家世源流记4卷首1卷,清光绪,萧辅臣等纂修,藏北京图书馆。萧氏风亭公宗谱20卷首l卷,清光绪,萧辅臣、萧良均等纂修,藏武汉图书馆。宜昌:柳溪萧氏近世本支细派,藏宜昌市档案馆。天门萧氏宗谱,民国,藏宜昌市档案馆。孝感:澴北萧氏宗谱,民国麦羹堂本,藏武汉图书馆。当阳:萧氏宗谱12卷,清光绪,萧佑壁等纂修,藏当阳县档案馆。汉阳:萧氏宗谱,民国,藏武汉图书馆。新洲:萧氏宗谱30卷首2卷,民国,萧春宏、萧寿谦等纂修,藏新洲县前进乡萧堤村。黄岗:楚黄萧氏宗谱24卷首6卷,民国,萧耀南、萧炳成等纂修,藏新洲县周镇金岗村。江西省目录如下:婺源:兰陵萧氏二书《兰陵萧氏本宗世系考》1卷与《兰陵萧氏保 世滋大录》3卷,清乾隆,江永纂修,藏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萧江全谱5卷附录5卷,明万历,江旭奇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江复七公房支谱6卷,清乾隆,江如松等纂修,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上海图书馆。萧江家乘12卷,清道光,江赓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萍乡:陂头萧氏集据1卷,清咸丰,萧达祥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陂头萧氏四修族谱4卷首1卷,清光绪,萧观沣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族谱(存3卷),清同治,藏上海图书馆。萧家湾上萧氏族谱(存3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湘东萧氏族谱(存5卷),民国,萧绍曾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氏草谱(存1册),民国,藏上海图书馆。萧氏续修族谱(存卷首),民国,萧光莹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泰和:陇陂萧氏族谱8卷,清道光,萧之书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铜鼓:萧氏宗谱1卷,藏铜鼓县丰田扬段村。崇义:崇隆萧氏族谱8卷,清同治,萧彦堤等修,藏美国。萧氏宗谱(存1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
三、皖、江、浙三省安徽省目录如下:新安萧江宗谱4卷,明嘉靖,萧晴眉主修,藏南开大学图书馆。新安萧江氏宗诺不分卷,明,江从善、江文灼等纂修,藏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新安萧江大统宗谱27卷,明,江云澍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萧江大宗统谱25卷,明万历,藏吉林大学图书馆兰陵萧江氏谱不分卷,明崇祯,江学礼主修,藏北京图书馆。兰陵萧氏族谱11卷,民国,萧休明等修,藏吉林大学图书馆。歙县:结林萧江氏支诺6卷,清乾隆,萧国维等纂修,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歙县兰陵黄墩萧江氏家乘12卷,清道光,藏美国。江苏省目录如下:常州:萧江氏宗谱9卷,民国,萧江上悟等编,藏北京图书馆和常州市图书馆。武进:兰陵萧氏宗谱14卷首1卷,清,萧仁瑗等修,藏日本、美国。丹徒:开沙萧氏重修族谱15卷首1卷,清宣统,萧德本等纂修,藏上海图书馆。宜兴:萧氏宗谱10卷末1卷,清光绪,萧和铃主修,藏上海图书馆。镇江:京口小沙萧氏宗谱2卷,清光绪,萧大均主修,藏上海图书馆。泰兴:(此条由网友txxiaoji提供)江苏泰兴《泰邑萧氏族谱》,外系始祖为宋徽宗时的亮公,祖籍河南,靖康时期任祭酒,随驾南迁,居润州。内系始祖为明初句容萧家巷萧启文公,迁居延令(今泰兴),其裔居浙江、狼山、通州、靖江等,堂号为德裕堂,现泰兴有万余萧姓,仅我相邻数村即数千人。浙江省目录如下:平阳:渡龙下汇萧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藏上海图书馆。河南郡萧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藏上海图书馆。河南郡萧氏宗谱不分卷,民国,藏上海图书馆。象山:河南郡萧氏宗谱1卷,清道光,黄河清重修,藏象山县文管会。河南郡萧氏宗谱1卷,清光绪,罗允浮主修,藏象山县文管会。绍兴:山阴萧氏家乘4卷,清道光,萧翀主修,藏南开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四、福建省与台湾省福建省主要目录如下:南竭:涌山萧氏族谱,清、民国手秒本各1册,摘自《台闽族谱暨家传文物特展图录》。书洋萧氏族谱不分卷,摘自《福建族谱》。晋江:霄霞萧氏族谱,存14册,摘自《泉州谱碟华侨史料与研究》。惠安:萧厝萧氏族谱,摘自《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德化:华山肖氏族谱,民国,存盖德乡下坑村,摘自《泉州谱碟华侨史料与研究》。建阳:萧氏宗谱12卷,清光绪,萧炳文等纂修,藏福建图书馆和山西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漳州:兰陵堂萧氏宗谱,摘自《福建族谱》。将乐:萧氏族谱6卷首l卷,民国,萧衍泗等纂修,藏将乐县档案馆。台湾省主要目录如下:台湾省萧氏家谱最多,据《台湾区族谱目录》,收录有台湾萧 氏族谱280余种,需要的话可查原始目录,这里只能选一些各地 重要族谱的简略谱名例举如下: 《上举萧氏族谱》、《书山萧氏族谱》、《松源萧氏族谱》、《泰和南溪萧氏族谱》、《岑海萧氏族谱》、《台西萧氏族谱》、《虎尾萧氏族谱》、《安溪萧氏族诺》、《风翼萧氏族谱》、《下涌萧氏族谱》、《同安萧氏家乘》、《安涂萧氏族诺》、《后里萧氏族谱》、《元长萧氏族谱》、《唐山萧氏族诺》、《漳州南靖萧氏族谱》、《西螺萧氏族诺》等。五、其他省份四川罗江:绵州罗江县萧氏族谱8卷,清咸丰,萧奕东主修,藏南开大学图书馆。四川高县:萧氏家谱1卷,民国,萧世钦等纂修,藏高县复兴乡新田村。四川:乌堂萧氏族谱不分卷,清康熙,藏四川省图书馆。四川仁寿:魏家塘萧氏族谱,清同治,板存万籍堂。(此条由网友肖世德先生提供,请参见魏家塘萧氏族谱页。)广东:萧氏凤翼家谱(1册),清光绪,萧谨仕、萧富文等纂修,藏台湾。广东顺德:萧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中山大学图书馆。广西容县:萧氏族谱不分卷,民国,萧德秀等纂修,藏容县文管会。山东烟台:福山萧正民本支宗谱(存1册),清,读我书屋抄本,藏美国。溪东萧氏家谱(1册),民国,萧鸿逵等纂修,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环北萧氏宗谱,民国,萧氏佚名纂修,藏山西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萧氏三续族谱9卷首1卷末1卷,清光绪,萧舆筹等纂修,藏山西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萧氏宗谱12卷,清光绪,萧高展等纂修,藏南开大学图书馆。萧氏五修族诺18卷,清光绪,萧澍生等纂修,藏北京图书馆。六、综合性目录上述家乘族谱的撰修版本、卷数和收藏地方诸情况,大多可查找以下目录:1.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合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本目录收有约70种萧氏族诺,记载了各族谱的撰修人、版本及收藏地。收藏地包括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和各大学图书馆、各地区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藏书楼,以及台湾、日本、美国等。2.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0年5月版。本提要收有萧氏家谱64种,较详细记载了各谱的主要撰修人、版本、卷数(现存卷数)、始祖、迁徒路线、居址分布等内容,都可在上海图书馆家谱室查阅。3.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本目录收有该研究中心收藏 的7种萧氏族谱,包括版本、页数、撰修人等内容。4.赵振绩编《台湾区族谱目录》,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 研究会1987年出版。本书收录有台湾萧氏族谱、世系图表等有关资料280余种,记有谱名、撰修人、原籍地名、始祖、居住地、收藏编号等内容。(本页内容取自《中华姓氏谱·萧姓卷》)
南兰陵的辉煌 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个皇朝,走出了十五位皇帝,三十七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才子佳人。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   此为武进名人馆"齐梁帝王”展室中的齐梁诸帝群像中的一部分。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他是萧道成的族侄,萧道成族弟萧顺之之子,生于刘宋大明八年(464年),梁朝的开国皇帝。 萧衍从幼好学,擅长文学,能文善诗。有"诗人皇帝”之称。还善于书法,镇江甘露寺山门廊上的"天下第一山”五字就是由他亲笔御书。萧衍既崇佛,又信道。"江南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就是那时的写照。 齐高帝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创建齐朝。 萧子良(460—494)是南朝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字云英,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齐武帝萧赜即位后,他被封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官至太傅。 他为政体恤百姓疾苦,遇有灾荒,则上奏朝廷或宽减赋税,或开仓赈济,深受百姓拥护。武帝临终前,诏使子良辅政,子良以不乐世务而推辞,忧疾而终,年仅三十五岁,谥号文宣。历 史记载,萧子良"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正因如此,他很快便成为众多文人拥戴的中心人物。 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是南朝昭明太子的曾孙女,后梁明帝萧岿的女儿。 萧子显(489—537),字景阳,萧道成的孙子,诗人、史学家。在他49年的生命中,撰写了5部历史著作:《后汉书》一百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晋 史草》三十卷、《南齐书》六十卷,可惜这些著作大都流失了,只留下一本名列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的《南齐书》,流芳后世。 萧子显的《南齐书》。 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梁天正二年(552)即位。萧绎幼患目疾,但博览群书,勤于著述。有《孝德传》、《忠臣传》、《周易讲疏》 、《老子讲疏》等著名400余卷。是中国最早的皇帝书家,仅存的《职贡图》描述了各国使臣像,并撰文述各国风情。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萧衍长子。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从小天资聪明,记忆过人,熟读四书五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萧统招贤纳士 ,与之商榷古今。在他的主持下,一批著名文人共同编选了《昭明文选》,选录从先秦到梁代800年间130多位作家的754篇文章,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今人对《文 选》的研究还成为一个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据传,萧统在江阴顾山编纂《文选》时,为纪念慧娘而手植两株红豆树。数百年后,两树倏然合抱,树干并为一体,上枝仍分之为二。唐 人王维见此树有感而作著名的《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尔后,红豆词、红豆曲、红豆歌……一直吟唱至今。   萧颖士(708—759),字茂挺,唐代诗人、散文家。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时年27岁的萧颖士获廷试一甲一名进士对策第一,成为武进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历任集贤 殿校理、河南府参军等职。萧颖士天资聪慧,4岁习文,过目成诵,10岁被破格补为太学生,15岁已名扬天下。其文常溢愤世嫉俗之情,风格峻逸峭拔。文章与李华齐名,名称"萧 李”。近40岁时,任秘书正字的萧颖士奉唐玄宗之命,深入民间搜集散失的古代遗文。数年中奔波各地,但忌恨其文才的人上奏皇上,污蔑他故意拖延,玄宗一怒撤了他的职。看淡官 场的他不屑回京申辨。索性在河南淮阳定居,招收学子,授文传业,一时全国学子纷纷投其门下,"萧夫子”之名远播海内外,连日本来华使者和留学生也以拜谒萧颖士为荣。后人辑有 《萧茂挺文集》。   南北朝时期南兰陵萧氏先后建立的南齐、南梁政权,统治时间达108年之久。让萧氏子孙引以为豪的是,隋唐五代时期兰陵萧氏子孙继续兴旺发达,并在唐朝出现了"一门八相” 的宰相家族——萧氏因此被誉为"八叶世家”。萧瑀是这个宰相家族第一个居相位的人。他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曾孙,随着嫁给隋炀帝杨广的姐姐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从 此活跃在隋朝政坛。后来,隋炀帝昏庸,萧瑀归附唐朝,深得唐高祖赏识,历任唐高祖、唐太宗两朝宰相,唐朝凡朝中政务,皆委托萧瑀掌管。 从大唐立国开始,于24帝300多年间,萧氏一族共有11人出任宰相,平均不到30年就有一人拜相。一门出这么多宰相,前所未有。宋朝欧阳修赞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故而史学上有"唐朝李萧各半”的说法。 萧姓宰相世家同整个唐朝相伴始终。可以说,他们在推动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寻根溯祖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历史名人 萧 何:西汉大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时,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时,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举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后,他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 萧 统:南朝梁文学家昭明太子。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少时读遍儒家经典。及长,参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选出上至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朝贵: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中炮阵亡。 南朝时有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唐代有萧至忠、萧嵩、萧瑀等萧姓宰相十人,有散文家萧颖士,清代有画家萧云从。 肖 xiao xiào 其实这个姓氏在汉代就已经基本绝迹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 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1、兰陵郡,治今山东枣庄市;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名人精粹: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赞阝侯,与韩信、张良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萧朝贵:广西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领导人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萧三:湖南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肖氏宗族篇(2):肖氏家训


     “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 “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
得姓始祖
宗族特征
肖氏家训:
与萧姓的辩证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闵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肖氏家族留言版

肖氏宗族篇(3):南安姓氏人物(七)

第四十一章 江姓 翁姓? 江 姓? 一、溯源 江出自嬴姓,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朝将伯盖之后分封于江国。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又据《姓谱》所载,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 堂号 淮阳传芳 济阳传芳? 五、族谱? 白沙江氏族谱修于清代,文革期间烧毁,现未见存。金淘盖溪江氏族谱原为铅印版,文革期 间被烧,现有族人之手抄本,记述不全。? 第二节 翁 姓 一、源流? 翁姓自周昭王之庶子食采,翁山夫人观白虹而孕,生子两手握拳不开,昭王命以水沃,其手 即开,左手有"公"字,右手有"羽"字,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公合于羽为翁字,遂赐 姓为翁姓。?战国时代,翁姓二十七世孙,官楚国左丞相。天敦之乱期间,翁姓三十三世孙入闽居住。公 元627年移居莆田竹啸庄。天禄年间,公元941年,翁姓世孙乾度官居郎中,生六子,俱登进 士(帝封六桂)后因世乱,六兄弟被迫化姓逃难,分别化为洪、江、翁、方、龚、汪。翁姓属 原姓。?宋建隆元年,翁姓世孙南游泉州,慕泉州之风景,文物优美,定居泉州。元末宣德年间,移 居安溪依仁里。? 公元1565年,从安溪依仁里分居一部分到南安象运(今翔云)蕉岭、南安英都坪山村,至今四 百余年。翔云椒岭有436人,坪山村有400多人。? 三、族谱 翔云镇椒岭村科坂翁姓族谱现存一本,三次重修,1931年最后一次续修。从一世祖记载至十 八世,十四世两房搬往台湾居住(占当时人口的1/2)。现有人口400多人,有学子成材定居在 泉州、福州、南京等地,有移民到泰宁县,解放后大专以上学历21人。翁姓族人原来以手工 业为主,现外出经商和在家种制茶为主。? 第四十二章 卢 姓?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南安市李东村(原称:南安县溪仔尾廿四五都霞洞 乡下美角),卢氏太始祖名卢仁荣暨夫人 盛氏,大约于明朝中期,从同安县十三都苎溪内石兜乡西溪埔(今隶属厦门市集美区坂头水 库源流处--古庄)迁来到李东(霞洞)定居的。根据传说,苎溪古庄卢氏后裔云:"原苎溪 卢姓是从卢岑迁到苎溪的,太始祖生有四子:长子、次子与其父留居原地--苎溪古庄,现 有人口三百多人;三子卢仁荣携其母迁到南安县李东来,四子迁居金门。"卢仁荣来南安 时以饲鸭为业,而且把原地祖宗禁忌养鹅(传说:卢氏祖公属"鹅"神)的习俗带来霞洞,世 代相传。随其来南安的老母亲因年老,不久就地去世。鉴于当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法 运回苎溪埋葬,所以往后李东卢氏就世代流传着"有妈无公"之记载。?当时,霞洞(李东)的大姓是"侯"。而卢仁荣和盛氏夫人是插居在侯厝之中的霞美角落的。 人丁没有发展,连续三代单丁。到了第三代(即卢南溪)才传有两子,长子又为了谋生迁往晋 江祥芝(今隶属石狮市辖区),插居在当地同姓卢厝之中;次子卢近阳(仰)留居李东原出生地 ,传下三子。长子卢昆玉,次子卢昆朴,三子卢昆山(夭亡)。自此,卢厝人丁就逐渐兴起。 ?长子卢昆玉传有五子(即崇字辈),次子卢昆朴传有一子。? "一炉炎彤彤"确实也是如此,卢氏从第七世开始发展很快,人丁兴旺,繁衍迅速。相对地 姓侯者日趋衰弱,直至五十年代时,男女性别的侯氏全然根绝。原姓侯的住宅基地(即今李 东下半村)全部归属于卢。故有"古本安侯开筑地,今承范阳振宗基"之传说。至今卢氏之 后裔,人口众多,已近三千,是今李东的大姓。?二、繁衍? 一世太始祖卢仁荣,祖妣盛氏夫人。祖坟在西美竖旗角园中心,称"飞凤落洋"之穴位, 坟墓前景左龟山为"龟",右称蛇(即李东村的地形似"蛇"),把守水口,乃属开基祖坟之 圣地。祖坟经历风霜至清朝光绪庚寅(公元1890年)第十一世孙卢成金给予重修立石。?传子:卢德修。? 二世始祖:卢德修,祖妣陈氏夫人。祖坟在"茜内"坐南向北。? 传子:卢南溪。? 谱牒? 南安卢氏全市有2800多人,大多集中在美林李东村。东田介凤卢姓154人。卢氏家谱记载了 范阳霞美卢氏繁衍概况,从第一世至第六世均有详细记载。2000年,由卢茂成先生整理李东 卢氏家谱,补足其它内容,全面记述卢氏发展历史,不失为一份详尽谱牒。?堂号:范阳衍派(范阳,今河北涿县)? 昭穆:仁德南近,昆崇丁继。? 成世维新,振茂昌荣。?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光前裕后,少芳万年。? 第四十三章 肖 姓? 源 流? 肖氏渊源两说。? 一说其远祖是殷商纣王的叔父殷比干。殷商末年,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昏庸无道。朝里忠良 ,纷纷力谏。纣王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加以逼害诛杀,其叔父比干就是其中一个。?传说苏妲己要纣王取比干的心治病,比干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爱国,就自剖取心,而后骑马 回家。在路上,被一个叫卖空心菜的女子拦住(此女是苏妲己乔装扮成的)比干问及菜没心会 活,人没心会活吗?这女子当然回答人没心是不会活的。比干忌讳被说穿了,回到家里就逝 去了。?其后,比干的四个儿子就外逃避难,他们到一个树林里的樟树下,停下来商量对策,决定以 这樟树为样,改名换姓,分别取肖、章、叶、林为姓,而后各奔他方。于今四姓同宗,每年 的古历10月25日比干的生日,聚会祭祖,盛况空前。?这个传说在《中国通史》里是这样说的,纣王无道,听信妲己。大臣不满,但进谏无效。比 干力谏三天,激怒纣王,而被其剖腹取心而死。这一死在纣王手中同传说是基本一致的。?武王灭纣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商朝遗民。殷在河南,所以"河南"成为比干 这族的郡望,这个郡望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一个郡望是吻合的。?一说远祖是殷商纣王的遮兄微子启。在《中国通史》里说,他对纣王的昏庸无道也很不满, 但见屡谏不听,他就远走他方躲藏起来。在《寻根认祖》一书中说,武王灭纣后,周的邦国 宋国的微子启后人大心(宋乐叔)因有功受封于肖国,肖国在山东兰陵。所以这族的后人以肖 为姓,兰陵就为这族的郡望。这也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另一个郡望相同。?周建立后,百废待兴。民心归顺,是一个首要问题,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开仓以赈济民众 ;培高比干墓修整商容故居,取悦殷商贵族;斩宠妃妲己,释放宫女,以体民心。再者疆土 辽阔,如何治理征服这广大地域,又是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大事。他们采取"封邦建国"的 办法,分封宗室贵族和异姓功臣为诸侯。上面说过,纣王儿子武庚封禄父于殷,统率殷遗民 ,宋国(封邦小国)微子启的后人因功也受封于肖国。?在《中国通史》书中又说,殷商灭后第二年,武王病故,10岁的太子继位为成王,武庚乘机 兴风作浪,怂恿领兵派驻殷地的武王三个弟弟发动政变,周用兵苦战三年才平定。?经过三年战乱,比干和微子启的的子孙们在原地或到什么地方去呢?微子启这一族后在肖国 繁衍生息。而比干这一族到底在哪里?茫茫中原大地,浩浩历史长河何处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末沛县人肖何为沛县吏,刘邦为沛县亭长,他曾当过刘邦助手,帮 助刘邦起义灭秦。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他辅政 匡君,功勋笃著,被封为 侯,而后功成身退,为肖氏一世 祖。?到南北朝,肖姓后裔肖道成,于公元502年建立齐,为齐高帝。再过20多年于公元547年,肖 衍建立梁为梁武帝,治理半个中国45年。? 到了唐初,隋炀帝时肖皇后的弟弟兰陵人肖 ,归顺 唐朝,得高祖皇帝器重,委以重任。至太宗皇帝时他就任宰相。豹儿虎生,他家八代为相辅 政。?此后,肖氏比干后人有书"汉代功臣第,唐朝宰相家"和微子启后人有书"汉代功臣裔、梁 朝帝子家"的美联,对此两族后人都为肖氏宗族的显赫而自豪。?唐末中和年间(881年),肖氏38代裔孙兰陵人肖曦,官拜唐刺史入闽知泉州太守始,为肖 氏入闽始祖。这在两族人的族谱中均有较详记载。?? 谱 牒 注:以上是据道光乙酉年菊立修的《凤山肖氏族谱》,泉港肖厝泉港老协会有关资料整 理的。 第四十四章 赵 姓? 源 流? 一、溯源? 宋皇室南渡,把管辖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从河南归德迁往江苏镇江,再迁入泉州,"南外 宗正司"设置于今泉州市内旧馆驿(梨园剧团内)。南宋时期,元兵大兵压境,为了免受宋 元战火影响,大批皇族、士大夫、僧侣、商人、地主、农户、工匠、手工艺者纷纷迁入泉州 ,对泉州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泉州的地位 成了事实上的"陪都"。?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建立赵宋王朝,但赵氏家族传至太祖已是第五代了,一世 祖为僖祖(赵 ),二世祖为顺祖(赵 ),三世祖为翼祖(赵敬),四世祖为宣祖,宣祖就是赵匡胤的 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有五个儿子,长子曹王(匡济后更名为光济),次子宋太祖(匡胤), 三子宋太宗(匡义),四子魏王(匡美后更名为光美),五子岐王(匡赞后更名为光赞)。 曹王、岐王早亡,所以赵氏皇族分为太祖、太宗和魏王三大支派,一起繁衍到现在。?二、昭穆 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亲写御书,编立三派"玉牒"各立十四字,以为排辈之分,另立 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 太祖派十四字为德,惟,守(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十四字辈用完,必须又重新从头开始,这样从宋代开始已经循环了二次,又重新起始 ,一千零三十多年已历36代之多。? 鉴于赵氏子孙蕃衍人数众多,同一姓名者颇多(这在宋代宗正司管理时是不允许的) ,所以在明成化年间,太祖派后裔赵(惟) (字德用号古愚)和赵惟宪(号朽叟)重修族 谱时,曾把"玉牒"又增加十四字,称为新十四字,而把原"玉牒"十四字称为原十四字,仍 按三派区分。?太祖派新十四字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最,永,循。? 太宗派新十四字为原,本,懋,兼,思,尚,实;式,景,均,中,庆,以,充。? 魏王派新十四字为先,贤,廷,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十四字一直在海内外流传,除个别字辈有差异外,如宋史太祖派第三个 用"守"字,族谱则"守"、"从"通用,其他基本上一致。? 而新十四字并无传下,只在《天源族谱》中看到很多的名字是"原"和"新"辈并用。如 赵惟(纲) ,即古愚公,又如军事学家赵本学,原名赵世(建)郁。尚可举出一些,如从 鼎中,德溥养,惟纲祥,仲兼哲,士思夏,不尚明,承贤夏,克廷壅,叔辅之。这种三个字 为名,不是姓名,而是"原"和"新"字辈并用,这也是南外宗支系在明、清时的一个特点 ,原十四字辈是由宋太祖亲自御定,据传,新十四字辈的启用,赵氏人丁难以蕃衍旺盛,因 此,新十四字辈只是摆设,没有实际应用,现在,仍沿用宋太祖御定的原十四字辈循环。?三、入泉 靖康(1126)之后,高宗南渡,皇族宗室也大批南迁,"太祖次子德昭第五代孙赵子?随南 外宗正司迁入泉","泉之有赵自子 ,子 始也" ,乃宋太祖赵匡胤之次子燕王赵德昭派。?太祖派入泉始祖是赵子?、赵子 二人。据《南外天 源赵氏族谱》第一卷三载:"赵子?字南金,以建炎南渡福建泉州,绍兴初以锁换进士, 授承议郎翰林五经博士,赐绯鱼袋,出知建昌军,改大宗正丞,迁朝奉大夫,知封洮,有德 政,擢中奉大夫,同知 东都转运使司 事,改任福建都转运使,卒于官……葬南安县三十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南安霞美镇霞美 村)。生子三人伯迭、伯鹮、伯逖。"宋史载:"表燕王房,中奉大夫赵子?,武节郎赵令 磅第八子"。一世为燕懿王德昭,二世为翼王惟吉,三世为滏阳侯守廉,四世为华阳郡公世 奉,五世为中奉大夫令磅,六世为中奉大夫子?(如上推至僖祖赵则赵子?应为第十一世, 下同)。关于南外正司设置时间,据《泉州府志·睦宗院》载:"建炎中,南外宗正司徙泉 。"根据以上记载赵子?是在建炎(1127-1130)中随南京外宗正司徙迁入泉,时间就在11 30年前后,赵子?和他的后代一直在泉州蕃衍,最后"卒于官",死后葬在发南安县三十 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大霞美村)。?《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一卷:"赵子 ,字常履,授忠翊 郎,饶州司户,南渡入泉,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生子八人,伯鹯、伯详、伯诚、伯评 、伯询、伯训、伯调、伯谕"。宋史载:"表燕王房,忠翊郎赵子 为嘉县防御使赵令耦次子"。一世燕王德昭,二世舒国公惟忠,三世从国公从蔼, 四世定国公世纲,五世嘉县防御使令耦,六世忠翊郎子 。子 卒于泉州,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今洛阳桥南杏 厝,即福厦公路入河市公路2公里处)。?四、肇南? 南安赵姓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裔,随宋皇室入泉的,原居住在泉州的睦宗院, 在南外宗正司的管辖之下享受宋皇室的一切待遇。元灭宋,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受祸最惨 ,几乎全部男丁都被泉州市舶司提举阿拉伯人蒲寿庚所杀,人数有三千多人,个别因事外出 或被元(汉) 将抢救的孩童才幸而保住性命,泉州幸存的赵氏子孙就此沦为平民。?居南安柳城路水头的一支赵氏宗子,由泉州西街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原居住在泉州睦宗院, 元灭宋时,适逢时任浙江监税官的赵与蕃公游宦于外,幸而获免祸,故克传世而有今日路水 头这支余脉。?谱 牒? 据《南外宗赵氏天源族谱》载:迁居南安柳城路江路水头赵氏皇室后裔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后 。宋太祖传--德昭--惟吉--守廉--世奉--令磅--子?--伯逖--师沆-- 希 系--与蕃--孟伟--由腾--宜贤--顺阳--德锦--惟亮--守(鼎)中--世(建) 鼎迁居南安柳城路水头。?路水头赵宋皇室后裔由泉州甲第巷分支而衍,出自赵子?入泉之后。宋景炎间公元1278年遭 蒲寿更屠杀,所幸时任监税官的与蕃公仕于外未遭剿杀,才有路水头赵氏皇室余脉,与蕃公 在泉苗裔变姓咽涕装欢,谨慎避祸,学文练武慨秘藏不露。明洪武所得散居泉州的赵族复姓 归宗,宋皇室苗裔合宋与明俱兴元魁世第显然光耀门楣。?太祖十八世孙建(世)鼎由泉州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已历十几世。清康熙六十年间与经公稍 创路水头私谱,其支系颇明。民国十七年,太祖二十八世裔孙顺章等爰邀本乡诸房长,集腋 成裘,鸠捐资费,再撰修路水头私谱,续接于《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世世明亮,免尽红枝 牵连,一睹了然。? 第四十五章 廖姓 施姓? 第一节 廖 姓? 溯源 南安廖姓源出江西宁都县。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 地之一,开基始祖是荣德公。崇德是西 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子璋的后裔,从子璋至崇德,共经历12世。崇德于唐太宗贞观庚子年(640 年)由科举中明经登第,官授虔化县令,后携家定居虔化(宁都),自迁宁都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崇德后裔廖俨,字端庄,祖籍河南光州固台县,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父廖琼,唐 懿宗咸通初年榜眼及第,历任福州佐威武军节度使,漳州司马、爵光禄大夫。廖俨在唐僖宗 乾符二年(875年)高中榜眼,登上仕途,历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 丞等。他于公元909年携家定居安溪,由于组织领导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廖俨病逝。?廖俨的大多数儿孙在安溪蕃衍,明清时期开始迁居南安。廖俨后裔衍传至今已1000余年,近 四十代总人口超地40000人。还有的迁往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南安廖氏 主要分布在翔云头梅村、东田西坑村等地。头梅村有1576人,《武威堂廖氏族谱》内容十分 丰富,比较完整记载支系与分布,是廖氏家族的宝贵历史文献。?廖长官祠位于安溪县城凤山南麓,占地266平方米,祠高12米,四瑞三层,宫殿式结构。列 为安溪县重点保护文物。? 第二节 施 姓 南安市向阳乡马迹村施姓祖自先唐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与王审知入闽,居浔海(现属晋 江市龙湖镇衙口)历世传至少一公,由浔海而入延郡尤溪县四十三都(今属永安市青水乡), 於明天顺甲申年移迁永春八都(今属永春县连埔镇延寿村)传五世于明末清初迁入南安八都, 始奠开马迹施氏之族。?施氏字辈乃清康照御赐"百字歌讳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 ,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 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 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施氏族谱自明弘治至今修而续者已达十次。 第四十六章 伍姓 阮姓? 第一节 伍 姓 伍姓族源于炎帝神农之后。参封于伍地,故以地为姓。灯号"安定传芳"。伍参生伍举,伍 举生伍奢,奢仕楚灵王为上大夫。? 宋代,伍仕登进士(1109年),官左拾遗,入籍福建莆田,为开闽始祖。? 元代,伍氏自河南固始县入闽择居安平(安海),为安平开基祖。后又分居安海、石井等地。 ? 族谱? 石井伍氏族谱于清康熙年间重修,雍正年间再修。1995年又再修。? 第二节 阮 姓? 仑苍镇大宇村阮氏相传明末约400多年前移居大宇新畲山麓--西坪、是最早迁入大宇境内 的一个族群。因野生林草茂盛、虎狼山猪多、庄稼、畜牧严重受害,后迁入现址。?阮氏源流因原有族谱失祥,解放后历经数年多处查询,未见其族谱中有明确记载,仅漳州市 南靖县山城镇下碑村阮氏昭穆,传说是十八世祖成定公制定的三十二字:?绵锦成章、扬辉启祥、敦仁耀德、英俊贤良,? 经伦用济、大义悠长、克绍芳典、奕世永昌。? 这是可以确认主源的唯一主要依据,但还没有正式认源。? 大宇阮氏是大宇村八个姓氏的第三大姓,人口800多人,还有迁往外地及华侨近300人,不计 在内。? 阮氏原拥有耕地肥沃,五谷丰登,只因毗邻西溪,屡患水灾之害,民不聊生,历来靠当长工 、小什工及打铁等小手工渡生,到现在全面发展手工业,成为省内闻名的瑞士式手工业村。 ? 第四十七章 褚 姓?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褚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宋恭公之子段被封到河南洛阳褚地为官,因其德可师号褚师,久而久 之即以褚为姓。至南朝时,褚氏人才辈出,将相公侯、皇后、驸马相继出于褚家,故《百家 姓》中称褚氏为望族。正如南安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大门楹联:"河洛域地是本家〓南 朝将相成望族。"唐朝褚亮博学多才,与杜如晦等世称十八学士,时人又称之登瀛州,后世 家人为纪念这位出自河南的家族名人,遂以"河南堂""河南瀛州"为堂号,以"河南郡" 为郡号。?二、入闽 唐朝褚遂良为相,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公以先帝托孤顾命身份力阻直谏而被贬,其子 少卿公随公南下,居武荣之安海,自此时起,福建省才开始有了褚氏。传至六世祖崇德公开 始迁移至南安十二都蓬岛侍御山下,在此(即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拓土开基繁衍生息, 曾一度昌盛。?三、外迁? 明朝嘉靖40年(即公元1561年)是年永春大饥荒,族人褚铎参加了永春蓬壶吕 尚四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成为该农民起义军的三大将领之一。义军曾发展至三万多人,后 因时局剧变,起义失败,义军首领吕尚四阵亡,褚铎被俘后又被杀,蓬岛褚氏族人面临里务 难当,为避祸逃荒,于是举族外迁。迁移至本南安市的有汤边(即今之南安码头褚厝)、大 嵋(后又二度迁移至水头劳光溪浦即青石宫),东田、丰田(今东田镇兰溪村),安溪。迁 居外州府的有永春、仙游、兴化(今莆田)福宁(今霞浦县、福鼎县)漳州、邵武(今光泽 县司前乡西坑村)、温州(今苍南县石砰乡)、处州(今浙江省丽水)。迁居至汤边(即今 码头褚厝)中的一支脉又二度迁居至福宁府霞浦县南门外及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永春县 太平(其中一部分又三度迁居台湾),民国及民国以前,南安码头褚厝褚氏宗亲中的一部分 先后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并在乔居地繁衍生息,目前在乔居国的褚氏宗亲达一千多人。而二 度迁居南安市水头劳光溪浦的有一部分分别三度迁居本市的官桥周厝和晋江市的安海镇及东 石镇肖下村;另有一部分三度迁居台湾省,现台北市北区(含台北县、桃源县)的褚氏宗亲 已逾二千人。而且目前在南安市境内的褚氏总人口达一千多人。因此,本省的褚氏宗亲,浙 江省的部分褚氏宗亲均由炎岱(今南安蓬华镇蓬岛村)迁出繁衍的。?四、昭穆 自蓬岛迁出的褚氏宗亲后代大部分仍沿用统一的行辈:甫班昭穆和敬宗 惟兴孙子有候公 忠孝克全遵祖德 永修人纪万年同。这正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厅堂中的一楹联:"莫道蓬岛 非蓬莱 却言宗亲出炎岱"(即蓬岛)。此联反映褚氏后代对祖居地蓬岛的怀念。?族 谱 晋江安海、南安官桥周厝、光泽县司前乡西坑村、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浙江苍南石砰乡 褚氏族人仍保留有族谱。南安码头褚厝、南安水头劳光溪浦、南安官桥周厝之褚氏族人分别 建有褚氏祖祠,南安官桥周厝褚氏祖祠由文质先生昆仲独资重建。其中南安码头褚厝褚氏祖 祠厅堂楹联:怀先祖立业齐家修身笃敬 勉后昆勤功致远睦里敦邻;此联乃族人褚朝用撰 文,原南安县长、书法家王重庆所赠墨宝。 第四十八章 凌姓 何姓? 第一节 凌 姓? 一、凌姓起源? 史料记载:"凌氏,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姓氏考略 》)"康叔之子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元和姓纂》)"凌人掌冰,正岁、十月、二 月,令斩冰,三其凌。"(《周礼》)"康叔衍派,周官凌人"、"望出渤海、源为周官" (《凌氏宗祠楹联》)这些记载表明,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九子康 叔封于卫,其庶子有人在周朝担任掌冰室(斩掘、储藏、使用冰凌)之官职,称为凌人,他 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遂为凌氏,始祖为卫康叔。凌姓在《百家姓》中居第155位。?历史上的卫国即现在的河北、河南一带,有渤海郡(今河北南皮沧县)、河间郡(今河北河 间献县)等郡望(郡望指本姓氏最初繁衍之郡地、之根源,为后世所仰望),距今大约有三 千多年的历史。当代凌氏主要还分布在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昭穆与宗祠? 《锦霞凌氏族谱》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安溪内园举人凌翰宗亲主持编 撰,昭穆起初沿用安溪内园的10个字:积(仰)尚世建复、仕望汝继志;后又续拟20 个字,文武怀忠孝,叙伦克友恭,家齐国有信,衍庆大周宗。《族谱》因文革毁损,于1 990年乡人重修。?锦霞一世祖凌积智当时在井仔头搭建祖厝和宗祠,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破烂不堪。192 1年(辛酉年)族人择"地接毫山灵秀,门迎霞溪碧水"之胜地重建"凌氏宗祠",仿古兴 修,巍峨壮观,春秋二祭,缅怀先人。宗祠解放初曾开办"毫光小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又 一批大中学生,后又辟为"文化活动中心",活跃乡亲文化生活。?宗祠楹联有:"河间衍派,锦霞传芳"、"河间衍派振宗功,锦霞传芳泽流长"、"河间源 流长允矣,锦霞笙世远宜乎"、"地接毫山钟秀色,门迎碧水泽流长"等。?第二节 何 姓? 何氏之本系韩源子姬,因周武王之次子同母弟唐叔虞之孙,食采韩源,号曰韩侯,世代袭之 ,后成为韩国,遂以韩为姓,到战国末年,秦王灭掉六国,韩之世胄孙咸者,韩国之将军, 因国亡家破,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又有旧将张良,两人共为报灭韩之仇,而阴蓄甘死之 士,要乘秦王出游偷击杀,误而败事,秦王疑是六国遗臣所为,密令捕役四处缉拿,咸公 亡渡黄河,及舟半渡,捕役执之而询姓,惶惶不能语,时在腊月,惟手河以示寒(韩)说姓此 ,捕役竟疑姓河,问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记为何姓,幸免于难。脱难过河后,流 亡于江淮,因惧秦虐,携妻羌氏遁于庐江县,隐于江东要津,造舟以渡行人及务农为生,自 太始祖咸公于秦初起,子孙世居庐江县是何氏开发祥地,故称庐江何,传至八代,因又遭难 ,无法再居住,遂徙他乡,数徙入江南,传至修公立为一世祖,修公的十六世裔孙曰佟公 生子德字定肃,号嗣韩,在公元665年嗣韩受推荐为河南省光州府刺史之职,遂择居固始 县,唐高宗初年,闽漳南蛮作乱,公元669年,高宗旨派归德将军陈政,率八姓官(陈何林周 郑胡詹吴)入闽靖乱,陈政表荐何氏始祖嗣韩公为军需财粮官,历征十年,方平定寇乱, 迁任泉州府食系惠安,公元688年武后帝封为光禄大夫,唐僖宗末年公元888年追封为安抚 节度使,宋高宗绍兴21年公元1151年朝旨追封为竭忠韩国将军。惠安何氏族谱记载,公的 长子白石公有两子,有三孙,至此无有衔接下来,因世远年湮,杳无佐证, 从始祖的裔孙何逖基公生于公元1217年宋宁宗庆元十年四月三日,卒于公元1275年宋恭宗 德佑元年三月十六日,逖基公生有五子,长子元镇公有七子,他的第三子添润公从惠安县移 泉州府东门好德里居住,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有所发展,他的裔孙在明朝万历二年( 公元1574年)从泉州移南安县卅都杏田境沈林安居立业,原沈林何氏始祖及下属各代均有详 细资 料,资料来源是在1950年11月修理祖房从各神主扩录下来的准确名字,生卒时间,可惜这些 资料证据已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被拿烧掉,无法再取证。?字辈与泉州东街同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裘恭冶,博竹云阳。 第四十九章 粘姓 童姓? 第一节 粘 姓? 一、溯源 粘姓源出黑龙江阿城市,满族。阿城是女真人的肇兴之地。先祖八世博温察儿,知河中府。 因家谱遭倭乱散失,事迹失考。后因世乱流寓江南,居晋江永宁杨丹,殁而葬于此。博温察 儿生子三人。传至十三世 ,字宜旺,号刚柔。清初,移居南安霞美梧坑。 ]生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年),卒于明正德辛己年(1521年)。 明清,有不少粘氏后人迁往台湾。?郡号 浔海衍派? 三、族谱 清末至民国初年,粘汝祥执笔,修撰粘氏族谱。记载八世起粘氏发展状况。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粘氏再修族谱。记载至三十世粘氏情况。梧坑顶祖厝1914年冬修撰家谱,较为详尽。?四、宗祠? 粘氏宗祠建于明代,清中叶修建。二十四纪九十年代再修。梧坑粘氏四大支系,四座祖厝。 近年,迁徙台湾的粘氏后裔拟重修宗祠。? 五、人物? 二十二世粘德纯,名克成,字绮卿。乾隆甲申年(1764年)生,卒于道光辛巳年(1821年)。登 乡进士,历任宁德、诏安、嘉义、古田、平和等县学教谕。 第二节 童 姓? 一、溯源? 泉州童氏始祖翼正公乃明朝直隶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随从高皇帝举 义师,因功御封流官世袭泉州十代指挥签事(旧址泉州指挥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时被 征用(内有翼正公塑像)。?二、分布 二世真公次子章监任浙江、湖州、德清县丞后立籍。? 三世瑜公之 次子袭职居泉州吴塔巷。? 三子开基同安下崎乡为始祖。? 四子开基泉州并德化县上洋乡。? 四世淳公之 长子文英公建基朋山岭后官洋等处。? 次子华禀贡生出身任汀州府连城县教谕后立籍。? 三子进士出身任浙江绍兴会稽县丞后立籍。? 四世齐公袭职,享年71岁,恭人杨氏、母舅杨三官人三人合葬在泉州翠屏山下。? 六世乾震公的功绩载入泉州府志。? 官桥曙光童氏从泉州分出居住同安县汀溪镇下崎(蔡坝)任佘石狮。部分从住处迁至南邑田坪 溪,后 定居内三乡(现南安官桥曙光村),现有人口1170多人。明末清初有179人(谱内记载)从内 三乡(曙光村)分出,族居台湾、金门等地。?三、童氏宗祠 座落于本村境内,1932年重修,1999年台胞童诗栋捐资8000元重修照墙。 第五十章 邱姓 赖姓? 第一节 邱 姓? 一、溯源 一,以丘亦作邱。《说文通训定声》引东汉应劭《汉书.楚元王传注》云:邱,姓也。后世 为避孔子(名丘)的名讳,将丘加邑旁改写为邱字。? 二,以地为氏,据《风俗通议》所载,周代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 县),其后有丘氏。? 三,据《后汉书.乌桓传》所载,东汉时,东胡别支乌桓部落说有丘氏。? 四,为南北朝时鲜插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献文帝七分国人,以次弟 豆真析为丘敦氏,魏孝文帝时改为丘氏。? 南安邱姓入闽约在唐末,据今一千余年。后南安邱姓迁往台湾、福清、漳州等地。? 二、郡望河南衍派? 第二节 赖 姓? 柳城街道办事处帽山居委会莲田宫尾角住有赖氏族人,现有人口150多人。据上辈人说,他 们是由福建古田迁居来的,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族里的人认定此处是个风水宝地 , 便在此定居生活,耕作繁衍,人口发展近1000人。后因重做祖宗风水,揭开"皇金"时直冒 白烟,族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死亡,他们认为是动到风水龙脉,此地难以居住,就全部搬迁, 往外地重新寻找生息之地(可能是流行瘟疫)。隔几年,族中的一位长辈带着自己子孙搬回到 此"顾祖",由当时的十几口人发展至今的一百多人。虽无笔墨记载,但从现该地保存尚好 明朝和清朝的赖氏祖坟看,不难推测出赖氏族人迁至此居居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传,泉 州大罗溪赖氏是从这里迁移而去的。100余年前,大罗溪赖氏族亲曾组织几百人到这里谒祖 认亲,但这里的族人未敢接待,故至今很少联系和往来。解放前曾有几户迁至泉州市石头街 居住,几户迁往南洋谋生。现南安仑苍丰富、省新、金淘、诗山等地均有赖氏族人居住,总 人口1126人。
  
返回顶部

肖氏宗族

https://m.shanpow.com/dl/412399/

推荐访问:肖氏宗族 族谱
《肖氏宗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起名手册
下一篇: 曾氏族谱
相关阅读姓氏对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