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易姓篇1:易姓源流易姓源流来自:网文易姓,拼音:yì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93位。易姓是一个非常高贵的古老姓氏。 ” 易“,上为日,下位月,代表天地乾坤、日月合一,说明易姓自古就有对阴阳、玄学的深入研究,掌握着国家社稷的日月乾坤。易姓与《易经》
易姓

易姓篇1:易姓源流


易姓源流
 
来自:网文
易姓,拼音:yì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93位。
易姓是一个非常高贵的古老姓氏。 ” 易“,上为日,下位月,代表天地乾坤、日月合一,说明易姓自古就有对阴阳、玄学的深入研究,掌握着国家社稷的日月乾坤。易姓与《易经》有着深厚的但是暂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渊源。据考证,易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有易氏,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淫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上古时期黄帝之后有易氏部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远在黄帝时期,就有一支游牧部落活动于易水河流域,是黄帝的祁姓后裔所分衍的一支族人,早期在西北地区以游牧业为生,历经尧、舜、夏、商,逐渐迁徙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易水流域。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属于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在今河北省的保定市易县境内汇合后入南距马河,东南流注入大清河。
  还在夏王朝,有易氏部族仍栖息在易水河流域,一直在华北地区活跃,始称有易氏。当年,商部落的第七代商侯子亥(商高宗)就曾经到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肆意行淫享乐且狂傲,结果被有易氏族人所杀。子亥的儿子子微(商上甲)借助河伯的力量,起兵报父仇,攻杀了有易氏部落的君主祁绵臣,有易氏部族人等遂向北逃回易水区域,改称“鲜虞”。可见,当时的有易氏部落仍是北部地区的一支强悍部落。
  进入周王朝时期,北方诸民族被称作“狄”,而由于有易氏部族与中原诸夏的各种社会交往日益加深,遂在春秋时期被称作“白狄”,易水流域仍为其本部,另一些分支部族分迁雍州,分建有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其与赤狄、长狄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多次与中原诸夏进行对抗,并多次爆发激烈的战争。
  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八年(公元前774年),白狄鲜虞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来易水流域附近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小方国均被春秋霸主国晋国所吞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左右改称“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并构筑了中山城为都。
  到了战国初期的周贞定王姬介十二年(晋出公姬凿十八年,公元前457年),晋出公发动了击灭中山国之战,但其国灭而未亡,后由大勇大智的中山武公于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中山武公厘某元年,公元前414年)再次复兴了中山国,迁都城于顾城(今河北保定定州)。
  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魏斯三十九年,中山武公厘某六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再次发动了击灭中山国之战。
  周安王姬骄二十四年(中山桓公厘恺元年,公元前378年)前后,中山桓公再次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并于周烈王姬喜七年(中山桓公厘恺十年,公元前369年)建筑了长城以抵御赵国。
  周昱王(周显王)姬扁二十七年(中山桓公三十七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十年,公元前342年),中山桓公受魏惠成王的聘请,到魏国出任国相,此后,中山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周昱王四十六年(中山成公厘堞十七年,赵武灵王赵雍三年,韩宣惠王韩某十年,魏惠成王后元十三年,燕易王姬某十年,公元前323年),中山成公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强国。
  周赧王姬延十六年(中山王厘訾十三年,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发军攻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后死于齐国。赵武灵王扶植厘尚为中山君。但这位傀儡般的中山君又错用了二臣,结果导致在周赧王十九年(中山君厘尚三年,赵惠文王赵何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发动了吞灭中山国之战,中山国就此灭亡。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国祚前后历时四百七十八年。中山国亡,赵惠文王迁中山君于肤施(今陕西延安),一年之后中山君忧郁而死,绝祀。
  不过,据典籍《战国策》的记载来看,中山君先是逃亡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昭襄王嬴稷(嬴则,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所扶持,安置于太原(今山西晋阳)。因此,末代中山君厘尚与后世《鄂州易氏族谱》中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的记载相符,是先逃往齐国后再被秦昭襄王迁放太原,其后代改以故国发源地之易水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中山君厘尚由此成为后世易氏的得姓始祖,族称“易尚公”。
  秦、汉时期,该支易氏族人为避楚汉之争的战乱,开始从太原南迁,在丹阳一带(今江苏镇江)生息繁衍。至三国末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厘尚的后裔易万年从丹阳迁往湖南浏水北岸(今湖南浏阳),成为浏阳易氏始祖。至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浏阳的易雄之后举族从浏阳迁往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称有易氏,有易氏的后裔在后来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易氏,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祁姓易氏族人大多尊奉中山桓公厘恺为肇始之祖,中山君厘尚(易尚)为得姓始祖。
  据古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帝泄于元年辛未(公元前1996年)即位。十二年(公元前1984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公元前1980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注: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殷人报焉。”
  这一故事,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谈及:“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方致罚,而黎服大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肋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这段话用白话译解一下就好懂了:“商汤到民间巡视,遇见了贤臣伊尹;汤放桀于鸣条,民众与诸侯为何大喜?有娀国的美女、帝喾的妃子简狄住在九层瑶台,如何被帝喾看中?凤凰给简狄送来了聘礼,她为何满心欢喜?商的远祖契的六世孙王亥秉承父德,学习他父亲的善良为人,为什么终于困顿,竟在有易国放牧牛羊?他执着盾牌曼舞,为何就有姑娘恋他?体态丰腴、肌肤润泽的姑娘,怎样与之勾搭?有易国的牧人,在哪里撞见了奸情?将他击杀在床上,遵从了谁的命令?王亥之弟王恒也秉承了父亲的美德,从哪里得到这些大牛?为何去钻营封禄,从此在有易滞留?王亥之子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继踵讨伐,有易国因此不宁,遂杀其君绵臣,灭之;在群鸟栖息的棘丛,为何与妇人调情?弟弟迷于淫乱,害了他的兄长;为什么虚伪狡诈之徒,后代却长久兴旺?”
  这个故事是说商朝的远祖契的六世孙子亥,和弟弟子恒在有易国经商和放牧牛羊,因淫乱,子亥被有易国的君主绵臣杀了。后来子亥之子子微借河伯的兵,灭了有易国,杀其君绵臣,报了杀父之仇。有易氏即有易国,不仅是一个单独的氏族,且有相当于方国的势力,且胜于殷商的远祖。即便是在有易国衰弱而殷人复兴之后,殷侯上甲微也还是借了河伯的兵力才击灭之。
  殷商故地在今河南省的商城一带,较早发展驯养牛马和农业,子亥还发明了牛车,与外部物资交易,被称为“商人”,“商”之称从此出现,其称谓一直沿用。殷商与居于易水的有易氏不算太远,故有贸易往来。
  在当时易水地区,只见有易氏或有狄氏的记载,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后说,“狄”与“易”是同音通假字,易牙一作狄牙,则有狄氏即有易氏,是久居易水而得姓,产生有易氏和易氏是很显然的。
  第二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宠臣雍巫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的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易牙,雍邑人(今陕西咸阳),是著名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的司扈(御厨)。
  易牙,春秋早期人,本名叫巫,由于是雍邑人,因称雍巫;因其祖先是狄族人,即第一个渊源中的有易氏的后裔,所以又称狄牙。
  易牙以善庖厨出名,他厨艺精湛无比,百味不复(菜肴品味不重复),因此又称饔巫,得宠于齐桓公姜小白,受封于易邑(今河北雄县赵北口一带),所以后世称其为易牙。汉朝学者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记载:“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在晋朝学者潘尼的《火赋》中也记载:“狄牙典膳,百品既陈。”
  易牙和竖刁(竖貂)两位宠臣、以及原来卫国太子姬开方三人关系密切,与贤相管仲、鲍叔牙同时在齐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为齐桓公的厨师,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杀子烹献”。史书记载,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技艺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套的感觉。就在齐桓公吃腻了各种口味后,顺口唠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回家将自己的小儿子杀了,烹调成美味肉羹进献。齐桓公吃了以后感觉十分鲜美,连连夸奖,问易牙是怎么做的,易牙回答“杀子以烹”,着实使齐桓公感动。
  但齐国贤相管仲曾尖锐地指出:“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此人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之以求宠,无疑与豺狐无异,后必乱国!”然而,齐桓公却不以为然。
  易牙非常惧怕管仲和鲍叔牙,这两位国相在世时,他一直不敢有所举动。但在管仲和鲍叔牙先后去世后,易牙与竖刁(竖貂)等宠臣就肆无忌惮起来,后来竟然乘齐桓公生病之际将其禁锢,用砖将齐桓公的住所砌死,最后把这第一位春秋霸主给饿死了。
  之后,易牙用块杨木门板遮盖了齐桓公的尸体,弃之不管,而与竖刁、姬开方三臣专政,发布了宫廷戒严令。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结果一代齐国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沦落到了活活饿死且杨木遮尸的凄惨下场。
  齐桓公原来有三位夫人,分别是王姬、徐姬、蔡姬,却都没有生子,因此齐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长卫姬,后生了公子姜武孟(公子无诡);少卫姬,后生了公子姜元(齐惠公);郑姬,后生了公子姜昭(齐孝公);葛嬴,后生了公子姜潘(齐昭公);密姬,后生了公子姜商人(齐懿公);宋华子,后生了公子姜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齐桓公和丞相管仲皆喜欢郑姬所生的公子昭,还把他托付给当时以仁著称的宋襄公子兹甫,欲在将来立为太子。而由于有姬开方的关系,易牙等人则与长卫姬关系密切,都喜欢公子无诡。
  在齐桓公死后,易牙就和竖刁、姬开方一起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争王位,竟然没人去管父亲的尸体以及葬事,以至于齐桓公死后六十七天都没下葬,尸身腐烂恶臭,生了蛆虫泛滥,都爬到宫门外去了。
  易牙为了保公子无诡,大杀朝臣和其他公子,齐国就此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可见,易牙虽然只是一名御厨,却对国家政治也有重大干涉。
  公子无诡立位仅三个月,王座还未坐热即在内乱中被杀身亡。宋襄公乘机派大军护送公子姜昭赴齐国都城即位,是为齐孝公。然而,易牙这时又改奉公子雍,仍然与齐孝公分庭抗礼。但他在齐国已经不得人心,根本就站不住脚,遂与公子雍一同逃亡到了鲁国,之后史无记载。
  齐国经历了这场大乱,将齐桓公创建的春秋霸主地位丧失殆尽。
  在易牙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即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易氏、雍氏、狄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历史的记载上,人们对易牙素有争议。但在后世的餐饮行业中,人们以“狄牙”来专指那些烹饪手艺精湛的厨师,许多古代御厨、乃至当代厨师,都尊奉易牙为烹饪祖师。
  一部分易氏族人尊奉易牙为得姓始祖,后与中山一系合谱。
  今有学者认为:
  当年齐国不可能占有属于燕国的易邑,因此以易牙食采易邑的说法是荒谬的,并引据“只有燕易王(公元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公元前320~312年)的战国时期时,燕国曾受齐国侵扰。公元前313年,齐国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燕昭王廿八年(公元前284年),燕国打败齐国,收复失地,期间仅短短三十多年。虽然易水可能曾为齐国占领,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因此推测是因齐大夫雍巫,善知味,以‘易牙‘赞其烹调技艺,后竟成为其字号易牙,引起后人将燕属易氏,牵附成齐国易牙后裔的荒谬说法。”
  据该学者说:“像《辞海》这样经多少专家学者审校,多次出版的书,也难免疏忽;在其‘雍’字辞条中,分明是‘雍巫,字易牙’,却又在‘易’字姓氏辞条中,写着‘齐有易牙’,把名字当成易姓。经我提出意见后,最近新版缩印本才删去了‘齐有易牙’,改为‘唐有易重’,所谓错话假话重复多次,也能使人信而不疑,可见传统说法影响之深。由此推想,则清朝以前,学问不高的举人秀才以下的撰谱者,盲目照辑旧谱,姓源于受封,以讹传讹,更越传越……”
  该学者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周惠王十二年(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燕国被山戎部族击败,燕庄公甚至弃国逃到了卫国以避国难,而后向春秋霸主齐桓公求救。
  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攻入燕国,横扫整个燕国之境,一举击败山戎,齐军甚至一直打到燕国国北境之外的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才收军,由此挽救了燕国。
  之后燕庄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送入齐国境内五十里。齐桓公当时说:“不是天子,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庄公所到的五十里地方当即割让给了燕国,并取地名为燕留(今河北沧州)。之后还叮嘱燕庄公要学习周召公那样勤政,像周成王、周康王在位之时一样时常向周王朝纳贡。诸侯们听说此事后,都一致拥护齐国的霸主地位。
  这段历史,在史书上称为“齐攻山戎救燕之战”。此战,大大加强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
  就是在“齐攻山戎救燕之战”的过程中,齐桓公乘机占据了燕国的一大片国土不还,划归己有,其境就是土地肥沃的易水与大清河一带流域,其中就易邑(今河北雄县)!古代,在大清河上游支流易水流域中称易邑之地多多,易邑非仅指今位于北京西南方的河北易县,例如在大清河畔赵北口一带的河北雄县亦称易邑。当时易邑之所在的大清河一带连同河北易县所在的易水一带都已经属于了齐国之地,因此齐桓公赐封宠臣食采于易邑,是非常合乎当时齐国真实的版图情况的,在情在理,没有什么不妥!第一春秋霸主齐国版图西北之阔,岂止一小小的易水焉?甚至于今北京一侧的河北沧州亦皆属齐地!
  根据西周法典,除了周王室举行的重大典礼活动,各诸侯之间礼节性送客严禁越过国界。燕庄公对“请神失肉”的实际状况,忿在心里又苦无办法,因此假借礼送齐桓公之机,明知故犯,有意越界以找回一点损失,也是十分精明的一种做法。
  因此,该学者引经据典,上引《竹书纪年》之商史记载,下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的国学之争论,中考战国之史,偏偏就是撇开了春秋中期“齐攻山戎救燕之战”的历史不论,而且将今河北易县硬指为当时易邑的河北雄县,地理直线距离上相差有一百五十里之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读史偏用”的现象。
  另外,在《辞海》中指出“齐有易牙”,这在姓氏史学上并不为错。一姓一氏之出,自有其渊源,溯其姓源而典指之,是完全正确的。在‘唐有易重’是为姓,而在‘齐有易牙’则是为姓源,实乃二而一。当然,《辞海》在注明“雍巫,字易牙”之时,应当注意“易牙”并非雍巫之字,而是号;还应在“齐有易牙”中典明其为“易氏姓源之一”。古代以先人的名、字、号、爵、邑为姓氏者比比皆是,这样就不会再给那些“二把刀”有空子可钻了。因此,《辞海》的编著者根本就没有必要人云亦云,不加考证,就仓皇删去。那样,反而会造成历史学上的极大混乱,令一代代的后人随着时间的久远和湮延,便以为著名的唐朝大臣易重才是易氏得姓之祖。如若是那样的话,《辞海》的罪过可就真的是罄竹难书了。
  如今,相当的大多数年轻人不屑、不读、不研自己民族的历史,尤如自己亲手把刀一片片割去自身的骨肉,那么,数代之后,整个中华民族还能剩下什么?还能在这世界上存活吗?难道中华民族的历史仅存于图书馆、博物馆中吗?门票还那么昂贵!
  再有,后世历朝历代的厨师们,不知因何要尊奉易牙为庖厨始祖?大概,就是因为两千六百年来那些厨师们都心存深切的“不知人肉味何”之一试欲望的缘故吧。人肉,毕竟没几人食过,有如龙肝凤胆,令人垂涎?
  由于易牙以名厨传世久远,因此后人撰写食经之类的著作,托名易牙者多多不胜数,特别是推崇食疗的医生。如明朝初期的医学家韩奕(字公望,号蒙斋,江苏吴县人),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著成一书,书名就称作《易牙遗意》,有两卷,后附《酒经》。在明朝后期,又由医学家周履靖(字逸之,号梅墟,今浙江嘉兴人)接着撰著了《续易牙遗意》,一并编入《夷门广牍》中,后为清朝宫廷御膳之精坚。
  今天,人们可到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内的《宫廷仿膳》、或位于颐和园内的《听鹂馆》中,一品其所著之美味,堪称中华簋食之精华。在那两家饭庄里,《宫廷仿膳》兼明、清两朝御膳,《听鹂馆》则偏重满清御膳,RMB、HKD、USD、EUR、JPY、CAD、AUD、GBP皆可用来结算,只要你掏得起哦!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之易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期,燕国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县的西北部,因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处下游西南岸,因此称易州,曾一度为燕国的陪都(左易),该邑后被齐国所占。之后居于易州的燕国人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易氏的历史也有两千四百余年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为毕公高,是西周初期“四贤”之一,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姬佹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属下为侍。
  周惠王姬阆十七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晋国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了霍、耿、魏等小国,消除了晋国后方隐患。毕万在此次战役中居功甚伟,因此晋献公把原魏国之境(今山西芮城、荣河一带)封赏给了毕万,称魏邑,并封他为大夫,毕万由此成为后世战国时期魏国的先祖,后裔子孙中诞生了一支魏氏。
  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与魏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易氏族人大多尊奉毕万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雄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不过,其首封者的到底是谁,众说纷纭,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侠隐易甲,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易甲,字宜僚,亦称熊宜僚。他是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勇士,力大如牛,赋性劲爽,武艺高强,却为人稳重正直,并不斗气好勇,民众有求必应,因而在乡里有“义士”之誉,但他不愿为官,平时只在市内表演武技,耍耍把戏,号称“市南子”。
  易甲为楚国公族后裔,其先祖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易甲即其子。
  史书记载,易甲其人赋性劲爽,武艺高强,却从来不仗恃欺人,民众有求必应,因而在乡里有“义士”之誉,他不愿为官,平时只隐于闹市耍耍把戏而已。
  楚令尹子常(熊囊瓦)就十分赞赏易甲,因此当时的楚太子建之子、楚国巢大夫白公胜(公元前?~前479年待考)闻而慕之,降尊与易甲纳交。
  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九年,公元前479年)农历7月,白公胜举兵叛乱,借击败吴军押献战利品的机会攻入都城郢都,囚禁了楚惠王,杀了贤大夫令尹子西(熊宜申),又逼杀了公子闾(熊启),致使国民上下离心,楚大夫公子高(沈诸梁,叶公)率方城外之军前来镇圧。
  这使得白公胜感到自己孤掌难鸣,因此而惶惶,便想起勇士易甲,一人可敌五百人,希望能得到易甲的帮助。于是,赶紧派人召集易甲,并威胁道:“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
  当时易甲正在闹市中表演武技,上下纷飞地抛掷大铁丸,见了白公胜的使者,既不为其利谄,又不为之威惕。他既反对白公胜的反叛行为,又厌其因私而导致楚国内乱,遂答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言毕拱而待兵,面不改色,白公胜恼羞之下将其杀害。
  白公胜得不到易甲这样的勇士支持,自知反叛失败,遂弃城而逃,最后穷途末路,自缢在城外树林中。
  这一历史事件在史籍《左传·哀公十六年》中有记载:“宜僚,春秋时楚之勇士,居于市南,因号曰市南子。楚白公胜谋作乱,将杀令尹子西。以宜僚勇士,可敌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为利谄,又不为威惕,卒不从命。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遂使白公、子西两家之难解。”
  后世,人们将这件事情称作“宜僚弄丸”,并以熊宜僚为除难解纷的代表人物。
  在易甲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易氏、宜氏、牛氏、南氏、市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易氏族人皆尊奉易甲(熊宜僚)为得姓始祖。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较少,来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太平图话姓氏综》中记载:在回族中“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元、明时期,属于以穆斯林经名“易卜拉辛”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氏。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还无此姓氏描述,其正式出现在史籍中,是在明朝时期。 
  “易卜拉辛”(Ibrahim,),汉义“先知”,就是亚伯拉罕(Abraham,)。
亚伯拉罕原名叫亚伯兰(Abran,),亦称阿巴郎(Abram,),按照《圣经·旧约》的说法,他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尊奉的先知,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圣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古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
  犹太,在古希伯来语中称作“尤太人”,乃是历史上指犹太教民,或者更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犹太民族),氏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从更广泛的宗教角度看,犹太族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宗教奉行者。
  从宗教意义上讲,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汉义“游牧的人”,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吾珥察底斯,今南土耳其),后来迁移到迦南(Canaan,今巴以纷争之地),自称以色列人。
  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其幼子艾萨克(Isaacs,)成为后世犹太人的祖先。不过,根据《古兰经》的记载,艾萨克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易斯玛仪, Ishmael,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据基督教《圣经》的记载,艾萨克也有两个儿子,长子以撒(易司哈格, Isaac,)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布(叶尔孤白, Jacob)才是犹太人的祖先,后来以实玛利在动乱中流亡到了古埃及,不知所终。
  犹太人一般皆认为雅各布是祖先,雅各布是艾萨克的儿子、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汉义“与神搏斗的人”,而且因为他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皆不食动物的蹄筋,在宰杀牛、羊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
  传说雅各布生有十二个儿子,由于耶稣的养父约瑟(Yosef Tiberian Y?sēp He,????)的关系,在七个荒年的第二年迁移到了埃及,受到当时统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下游,转变为农业民族。后来西克索人被努比亚人暴动赶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穆萨,??????,Moses,?????)的带领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的后代形成十二个支族,原来在巴勒斯坦分居,后来统一成一个国家,先由便雅悯支族中的扫罗(????,Saul,????)为王四十年,史称“扫罗王”。之后由犹大支派中的大卫担任国王,以色列国后来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苏莱曼大帝,担任国王期间达到鼎盛。
  所罗门逝世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了王位,但由于他及属下年青的大臣们施行苛刻政策,造成北部十个支族的人分离出去,单独成立了以色列王国,并推举耶罗波安为王;犹大支族和便雅悯支族联合成立了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不久即被亚述人消灭,而犹大王国尚坚持了几百年,后来也终于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虏到巴比伦成为奴隶。
  波斯帝国灭了巴比伦帝国之后,犹太人被允许回犹太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来相继沦为希腊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属民。到了公元一世纪,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是没有来往的。耶稣死后不久,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结果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
  犹太族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文化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仍然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维持民族的独立性,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如今,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语言基本上被拉丁文化所同化,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丁诺文”;而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其语言被称作“依蒂胥语”。
  在宋朝时期,有一批犹太族人向东迁徙,陆续进入中国,留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开封一带地区。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是不食猪肉,习惯冠以蓝色小帽,因此被宋朝政府误称为“蓝帽回回”、“朮忽回回”。长久以往,如同所有的外来少数民族一样,在强大深邃的汉族文化影响下,该支犹太族人迅速失去了自己的宗教和习俗传统,被与回族混淆起来,其自己也逐渐转为伊斯兰教信仰,这在全世界所有的犹太族人中,是唯一的特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这部分犹太族人在元、明诸朝时皆按汉俗将自己的多音节姓氏改为汉字单姓,其中有以先祖“易卜拉欣”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氏者,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一带。
   第八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区自称是土家族的易氏族人,皆是来自中原的汉族。
  明朝初期,由于沅江地区人烟稀少,而明朝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则大力募民赴川、滇、桂、黔开垦,于是一大批汉族迁民在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中原、湖广迁往沅邑,驻足垦荒,其中就有易氏族人,后成为当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今云南、四川一带易氏族人较多,即与西南地区的“土著”易氏与后来清朝时期汉族、蒙古族联姻有关。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今广东省的江门市所辖鹤山市玉桥镇上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到农历4月22日,村民们就会齐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戏、抢炮头等方式大肆庆祝,而且往往要持续十几二十日,这个活动被称为“庆神”。
  根据该村的易氏族谱记载,从建村时计起,乡民就有在每年这一天祀奉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太尉陈平的传统,到今天已经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传说,今玉桥镇的易氏族人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因谋反被吕雉皇后诛杀,并累及三族被灭门。因此,当时的太尉陈平惋惜功勋家族,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的孤儿救出,连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县一带)避居。
  为躲过官兵的追杀及其他人的耳目,该义仆将韩信的遗孤指易水地名为姓,将其韩氏改为易氏,从此逃过了劫难。其后,韩信遗孤的后裔子孙便世代称易氏,并尊陈平太尉为“庆神”,世世代代供奉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军事家杨重贵,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文明天下的北宋杨家将之后裔子孙中,有避难拆姓字为易氏的。杨字的繁体字为“楊”,拆开来分别就是“木”字和 “易”字,因此分称木氏、易氏,世代相传。
  所谓的“杨家将”,其戏剧、文学代表人物中的杨业(杨继业)及其后裔子孙,原型就是五代时期后汉政权的将领杨重贵。
  杨重贵的父亲叫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山东菏泽巨野)的一个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他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杨信归附后汉政权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归在刘崇帐下。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政权,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以其子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的刘崇。不久,杨崇勋又重新归附了后周政权。虽然有这样的屡次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地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的杨重贵当时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传说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将军”。
  据说,在北汉政权被北宋灭亡后,国破无本。无本者何以为木?因此杨重贵遂将自己的姓氏拆开,令子孙们去“木”改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史书记载来看,刘继业在北汉政权长达三十多年的“无敌战绩”,在史籍《宋史》、《辽史》中皆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宋史》中提到过的几次宋军与北汉政权的交锋中,全部都是以刘继业的大败亏输而告终。例如刘继业与宋军大将党进(公元927~977年)战于太原城下,即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是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因何称为“无敌”?
  而在史籍《续资治通鉴》中,也仅仅提到当北宋大军围攻北汉之时,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以后,他仍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着解甲归降。
  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后来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门,即“杨家将”,这种变化一种是具有离奇政治色彩的文学作品。因此,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易氏族人称自己为杨重贵的后代。
  更为重要的是:“楊”字简化为“杨”字,那是1955年汉字简化改革之后出现的新简化字。“楊”字是“木+昜”字的组合字,拆去“木”偏旁也只是“昜”字,与“易”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字。“昜”字就是古“阳”字,而“易”字本义是“水右凹湾处”、“沙洲”、“孕育部族之善地”,延伸义为“治理”,二字之间无任何干系,读音和字义两不相通。
  所以,该支易氏的来源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提价祖、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
得姓始祖:姜尚(姜太公、姜子牙、吕尚)、毕万、易牙(雍巫、饔巫)。
各支始祖: 
  易 雄:字兴长,农历8月14日诞辰,举晋孝廉,讨王膏尽节,谥忠节。娶潘氏,农历7月11日诞辰,并尽节。生二子:易天骥、易天骏。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易天骥:易雄长子,原为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椽史,后官至刺史。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易德广:易相次子,字熊,行才三。授修武校尉,元至正十九年农历9月6日生,当元未时干戈大乱,遂挚家匿迹于丰城。及明大定,明洪武二年仍还湘潭下屯于上四都,其地名曰易家巢,才三立派居焉。明宣德十年乙卯殁,寿八十四岁,葬潭邑上四都七甲易家巢鹅洲脑佛祖殿后上垅进冲瓦杂塘尾蒲葱岭,琥形山,丙壬向,有图。妣易阙,元至正十一年农历10月12日生,明宣德四年已酉殁,寿八十六岁,葬易家巢鹅洲脑佛祖殿后上珑进冲蒲葱岭瓦杂塘尾,琥形山,与夫合冢,同向。生一子:易万宝。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1、总况:
  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九十二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七位,人口约二百二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族人多以济阳、太原、保州为郡望。
易氏最早的发源地为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以白狄部族后人为主流。
秦、汉时期,易氏族人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氏族人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始有易氏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人(今湖南浏阳)易雄皆出于山东易氏。另有前凉(今甘肃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
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
唐朝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氏族人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定居于此。易姓又移民江西,
由此可知,易氏从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
  宋、元、明时期,易氏族人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氏聚集区。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如有易节为万载人(今江西万载);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人(今福建泉州)。
  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氏人物渐多,且以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宋朝时期的易氏一族人口大约有六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氏族人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59%,占湖南总人口的O.8%。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两块聚集地。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人(今湖南宁乡);有元朝襄阳人(今湖北襄樊)易炳文等。可见,此时易氏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氏以南方为盛的状况。
  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族人居住。明朝时期易氏一族人口已经有十七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左右,易氏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六百年间中易氏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3%,净增加了十一万。易氏族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约占易氏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这三省的易氏族人又集中了16%。江西为易氏族人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O.5%。
  从明朝至今六百余年中,易氏一族人口由十七万激增到二百二十余万,增长了十四倍多。在全国,易氏族人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易氏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川为当代易氏第一大省,居住了易氏总人口的42%,约占全省总人口的O.8%。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易氏聚集区。在近六百年期间,易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南。
  清朝时期,易氏族人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
  如今易氏一族的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北部、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青海东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易氏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的四川东部、湖南东北部,可达到1.8人以上。易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8.4%,人口大约有一百零七万;O.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7%,易氏人口大约七十六万;不足O.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9%,易氏人口大约有四十五万左右。
  今天的易氏族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氏族人在人口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易氏是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姓氏。在四川中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6%以上,有的达到0.7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3%;在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O.36%之间,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1%;在其他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左右。
  在文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目前收入有易氏历代名人四十余名,占名人总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氏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氏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一位。
  2、迁徙与演变特点:
  易氏族人的迁徙与演变具有“原点连散”、即主体呈“接力棒式”的迁播特点。
  例如,苍南地区易氏族人,据苍南《易氏宗谱》记载,入迁苍南的易氏,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宝(一世祖)的后裔子孙,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苍南县定居。
  南坪柳垅易氏:始迁祖易世意(公元1695~1745年),字法宪,系易法居玄孙,易子美曾孙,易仕祐之孙,易文选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传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都青湾定居。易世意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平阳县四十都青湾人迁来此定居。配余氏,生子四女一:易定蔡、易定玺、易定郎、易定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南关、马站、澄海路尾、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东垟易氏:始迁祖易祖孙,系易二郎七世孙,易法隆六世孙,易亥生玄孙,易乔仁曾孙,易子大之孙,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乔仁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福建漳州府漳平县威化里钟垟人迁浙江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孙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易长祐、易长祈。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蒲城城内、渔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魁里小姑易氏:始迁祖易长祈,名学祈,字文国,系易祖孙次子。何时由灵溪东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易定凤。
  云岩山门头易氏:始迁祖易勇英(公元1628~1660年),名勇廷,字长茂。系易乔仁玄孙,易子炽曾孙,易光异之孙,易祖成次子。于清顺治年间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易定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街、昌禅华头内等地。另一支始迁祖易定柱,系易祖成之孙,易长仪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
  兰松垟易氏:即今矾山镇埔坪王门坑村易氏,始迁祖易德馨,系易祖成之孙,易赐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古磉易氏:始迁祖易于柏,系易祖成之孙,易三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桥墩三十七和霞浦牙城、丘底等地。
  云岩对口易氏:始迁祖易定远,系易祖成之孙,易长慎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入迁来此定居。
  云岩金家垟易氏:始迁祖易定国、易定省,系易祖贵之孙,易长俊长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龙港,县城灵溪和平阳县鳌江,温州市区以及宁波象山等地。
  老城洪岭脚易氏:始迁祖易定积、易定爵、易定姬,易定科(分居),系易乔仁六世孙,易子炽玄孙,易光明曾孙,易祖荣之孙,易长赞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炎亭东西沙,金乡城内,舥艚黄都,龙港和平阳县万全白马桥等地。
  江南荪湖溪头易氏:即今望里镇溪头村易氏,始迁祖易光显,系平阳北港麻步下泛易乔仁之孙,易子炽三子。约于清初由平阳县北港麻步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吕氏,生子三:易祖华、易祖忠、易祖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老城洪岭、云亭牛乾、马站、龙港、钱库和福鼎县周苍岭、倪家地、岐兠,霞浦县半岭观音亭,平阳县北港严家岙,温州李王占,玉环三合潭等地。
  灵江余家桥易氏:始迁祖易朝机(公元1623~?年待考),系易均宝十世孙,易原谦九世孙,易崇德八世孙,易明宁七世孙,易二郎六世孙,易黄兴玄孙,易添进曾孙,易乔荣之孙,易应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县感化里。易应期由漳平县感化里迁居泉州府安溪县。易朝机约于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迈。易日迈配郑氏,生子二:易长文、易长贵。易长文配张氏,生子三:易定彩、易定麟、易定凤。易长贵配李氏,生子三:易定俸、易定礼、易定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大岙心、县城灵溪、金乡城内、矾山街、澄海路尾、沪山畔垟、湖前朱家站、灵江新街、龙港和平阳县鳌江、麻步桃园,温州市区,杭州市区,上海市区,安徽马鞍山,西安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大渔大岙心易氏:始迁祖易定礼、易定乐兄弟,系易长贵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江余家桥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龙港和北京等地。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世居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将军,于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妻子,结庐于九嶷之山,炼丹竟成,于晋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石勒作乱,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浏阳县吏,自念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东晋时,举孝廉,受湘州别驾,复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详载史记,其家居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淳熙间为释褐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宜春,自子至孙,穷为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石曼卿、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蛮寇入,边帅不能制,公以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权贵,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励节守志,刚毅凛然,岂其风流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万载、分宜、萍乡、清江、樟树、庐陵、安福、远分、华岳、两广、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谓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无位,患所立然,则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古制,乡举里选类,以德行道艺进,唐宋沾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荐辟,由人才,由荫袭,由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德人袭盛,天宝以后,诸科轻,于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唐宝历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梁灏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状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无德而身,以廉为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无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宝历迄宋绍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自茂,源远期流自长,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苟不务此本源,别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顾不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迨至北宋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萍乡东路之荣溪,递传递衍,已历十三世。我牌楼下之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世孙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迁入,至于今,计年则数百年,历世则二十七世,绳绳继继,全赖祖宗之庇荫,有以绵世,祚于无穷。
惟我族向亦梓有谱帙,因明末兵焚遗失,荡然无存。幸嗣临公录其稿于前,曰谦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读时,每检书匣,见所抄旧谱,即有志缵承先绪,奈命运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谱牒之修延搁至今。兹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谱之修,非予任之,谁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议,遍寻遗稿,细加考订。其韶闻公以前,略而费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始祖,递传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列世系。而于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图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几本源之地不致数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孙固宜表扬予生也。聪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阙多万阙,详者乃详,惟其实不惟其虚,惟其真不惟其伪,所望后之子孙,览斯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叙其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缘由,于此是为记。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易姓属清朝时从湖南省的新化县迁入资源县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大坨村,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谭坊新村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两晋之际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三:
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
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
③、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保 州:即今河北保定,战国时期始建城池。北魏太和元年(丁巳,公元477年)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置奉化军,治所在清苑县。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宋淳化三年(壬辰,公元992年)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宋靖康二年(丁未,公元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己酉,公元1129年)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佑元年(癸酉,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丁亥,公元1227年)重建保州城,元太宗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农历9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明崇祯十一年(戊寅,公元1638年)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朝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寇投降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10月迁回北平。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设保定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5月,省会迁天津。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1962年恢复二十二县一市建制。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同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四区两县。1987年撤销郊区。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为省辖市。2000年,保定市辖三个市辖区、十八个县,代管四个县级市。
   2、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并州堂。
  保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清苑堂、保阳堂、保定堂。
  瑞芝堂:来源自宋朝时期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大名府兵曹参军,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纯孝堂、植栗堂、忠裔堂、添裔堂、忠思堂、继华堂、百禄堂、联魁堂、敦本堂、绥福堂、庆源堂、重桂堂、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南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东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五、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六、字辈排行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雲光”。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啟仁贤”。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衡阳易氏字辈:
   一支:“积善承先久修仁啟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二支:“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七、【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秀毓太原:全联典指易氏的源流和郡望。
  产芝庐墓;攀桂仙才: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释褐状元:上联说宋朝时期的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时期的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三经处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工诗状元名香: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性理精微播誉长:上联典指清朝康熙年间的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著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著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二栗礼郎享誉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即,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诗词为释褐状元: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朝长沙人易祓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诗词为释褐之状元: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朝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瀦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易延庆事典。
  八、历史名人
易 洸:(公元前128~?年待考),字文行,易荣国长子;山佐人。著名西汉将领
  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年(公元前128年)农历6月4日丑时,其先为山佐人,袭父将,仕西汉武帝,拜征南将军。
  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易洸奉命领兵镇洪洲(今江西南昌)追启宜邑,卒于官,葬西山(又述葬宜西将坟山)。据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安堵,不闻冠警,实易洸御克耳守耳,惜书缺,有关易洸之表现无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园,俾宜民宸处不惊,易洸之功德无量耶。
  易 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
  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
  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易雄自以为出身寒门,不宜在官场久混,又辞官回乡。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今湖南宁远)。
  晋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据武昌,举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谯王丞极力反对,遂召集各县军士保护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书写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时州城城墙残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义率万人来攻城。易雄以忠义激励将士,并身先士卒,抗击敌人,与敌人展开巷战,伤亡惨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
  王敦亮出易雄所写的檄文,怒目相视。易雄泰然自若地说:“此文是我所写,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国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没有用,宁可做一个尽忠的鬼魂。”王敦见易雄大义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当即将易雄释放,不久,又将他杀害,死时六十五岁。其妻潘氏,惊闻恶耗,悲痛欲绝,遂投水于巨湖山下樟树潭。
  王敦之乱平定以后,易雄遗体被运回浏阳,与妻合葬于今枨冲镇颂佳园村将军洞。
  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赠其侯爵、谥忠愍。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赠宜阳别驾之神,祀乡贤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后倒塌。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经易姓后人修葺,并在峡山口处立亭建碑。
  易 揣:(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将领。
  晋孝宗时武将。《晋书,张轨列传》中有:“祚宗人张瓘时镇枹罕,祚恶其强,遣其将易揣,张玲率步骑万三千以袭之。”又《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孝宗穆皇帝永和十一年(乙卯,公元355年)凉王祚淫虐无道,上下怨愤。祚恶河州刺史张瓘之强,遣张掖太守索孚代瓘守枹罕,使瓘讨叛胡,又遣其将易揣、张玲帅步骑万三千以袭瓘。
  张掖人王鸾知术数,言于祚曰:“此军出,必不还,凉国将危。”并陈祚三不道。祚大怒,以鸾为妖言,斩以徇。鸾临刑曰:“我死,军败于外,王死于内,必矣!”祚族灭之。瓘闻之,斩孚,起兵击祚,传檄州郡,废祚,以侯还第,复立凉宁侯曜灵。易揣、张玲军始济河,瓘击破之。揣等单骑奔还,瓘军蹑之,姑臧振恐。
  易常亮:(生卒年待考),字明彝;吉州泰和人(今江西吉安太和)。著名唐朝诗人。
  唐肃宗时(公元756~762年)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
  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
   易 重:(公元806~872年),字鼎臣;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大臣。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七人。复试落第七人。考官:左谏议大夫陈商。
  该科榜发时张濆为状元,易重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举子皆以为此科取士不公,议论纷起。唐武宗即命翰林学士白敏中复试,结果张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获第一,时人皆以为公允。
  由第二为第一,易重颇为得意,即作《寄宜阳兄弟》一诗。诗云:“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后入仕,易重官至大理评事谏议大夫。
  秉性耿直,为官清廉公正,不惧权奸贵族,据理抨击,晚年以大理寺身份游观各地,视察民间疾苦。
  后游宦至上高县,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上高病逝,享寿六十六岁。其子易征、易赟扶柩归里,葬宜春集支乡李家坊(今宜春市新坊乡里睦水库东侧)。宜春市人民政府在1964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树墓碑和文物保护牌。
  易重善诗,尤工文,有佳作千余篇,名显一时,惜多已散失。今《全唐诗》存其《寄宜阳兄弟》一首。
  易 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诗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公元742~755年),进士,诗人。
  易元吉:(生卒年待考),字庆之,易常亮裔孙;湖南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活跃于宋仁宗、宋英宗时期。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
  初工花鸟蜂蝶,后见到赵昌作品,认为难以超越,耻为第二,于是转工画猿猴。他常深入荆湖深山之中,观察、体会、揣摩猿猴獐鹿的生活习性,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
  于长沙寓居后,开凿池诏,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并驯养水禽山兽,以观其动静游息之态,故所画动植物富有生趣。画上多自书“长沙助教易元吉画”,落款于树石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
  在《宣和画谱》中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延庆:(生卒年待考),字馀庆;筠州上高人。著名北宋大臣、孝子。
  其父易赟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剌史。易延庆幼聪慧,涉猎经史,尤长声律,以父荫为奉礼郎。
  宋显德四年周师克淮南,易赟归朝,授道州剌史,易延庆亦授大名府兵曹参军,后为大理评事,知临淮县。
  宋乾德末易赟卒,葬临淮。易延庆居丧推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奉母,紫芝生放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时人称其为“纯孝先生”,后成为易氏族人的重要堂号。
  本州将表其事,易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为孝感。服阕,延庆以母老称疾不就官。
  母卒后,藁殡数年。易延庆出为大礼寺丞。尝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归营葬,扼掩圹而返。知军扈继升言其擅去职,坐免所居官,复庐墓侧数年。
  母平生嗜栗,易延庆植二栗树墓侧,二树连理,苏易简朱台符为赞美之。后知端州,卒。
  子易纶,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及第。
  易 言:(生卒年待考),字应之;宜州覆水蛮人。著名北宋官吏。
  宋真宗执政时期,应召往说蛮酋,降其众,赐官,著有《排奸党说》。
  易著明:(生卒年待考),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
  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进士第。
  他博学精声律,累被乡荐。与石延年为诗友,宋真宗初赐三班奉职,终左班殿直。
  易 充:(生卒年待考),分宜人(今江西分宜)。著名宋朝学者。
  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青:(生卒年待考),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
  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
  初,广东贼曾衮本军士也,己受招复叛。宋绍兴六年十月,经略使连南夫与摧锋军统制韩京会于惠州,督诸兵讨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衮营,易青在行中,为所执。贼驱至后军赵续砦外,续曰:“汝大军为我所擒甚众。”
  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尔。”
  贼又言:“吾不汝杀,第令经略持黄榜来招安。”
  易青又呼曰:“勿听,任贼杀我,我惟以一死报国。”
  贼怒焚之。易青死,骂不绝口。
  易青无妻子。事闻,朝廷特赠保义郎。合门祗侯,官为荐祭焉。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彦章,号山斋,易常亮九世孙;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
  易几先之长子,易妙之孙。
  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
  易祓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
  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
  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荆南师幕,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
  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书佐郎。翌年农历3月除枢密院检讨,农历4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中央书院国子监副长官)。
  宋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农历8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
  宋丙寅年(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农历7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易祓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农历11月易祓谪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
  宋嘉定乙酉年(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易祓为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
  宋丁亥年(公元1227年),恩赐易祓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
  宋嘉熙庚子年(公元1240年)农历3月20日,易祓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硕人,谥文昌。
  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 完:(生卒年待考),字德备,易完系易优之后,历管、环、金、溃,弁,而为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学者,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
  宋哲宗时解元,两举学士,时人号曰富文先生,史籍无载。
  据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谱序时称,他是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与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1066年)几乎同时。
  从该谱序及易氏谱首卷来看,自唐以来世系图纪齐全,更有传记,早已具有欧苏体例的内容。易氏谱历史悠久而优异,易完有承先启后之功。
  易炳文:(生卒年待考),襄阳人。著名元朝大孝子。
  父丧,庐墓六年,时人慕之,乡人称为易孝子。
九、名人名篇:
李白《赠秀才易君常亮》: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
  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遂我因谁。
  地远虞翻老,秋声宋玉悲。
  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
  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
 
  范大成《题易君庆之獐猿两图》:
  择食麋相唤,无人意不惊。
  猿啼雨动叶,机熟两忘情。
  鸟逐山公噪,惊麕仰望疑。
  春林无一事,狘獝自生悲。
 
  宋孝宗赵昚《题易祓墨竹卷》:
  翠扫琳琅绕曲池,东坡妙笔写幽姿。
  一声清籁露华湿,万个寒梢月影披。
  想像笙篁吹飒沓,依微烟霭辨参差。
  香篝银烛消长夜,恍似潇湘晤对时。
 
  梁储《赠易西泉检讨归养》:
  清时频见老莱衣,一疏陈情子又归。
  芸草自应留馆阁,灯花先为报廷闱。
  身从红叶阶边去,舟向澄江链里飞。
  珍重平生清鸟瑟,莫缘家事久相违。
 
  秦观《观易君元吉獐猿图歌》:
  参天古木相缪枝,嵌空怪石御青漪。
  两猿上下一旁挂,两猿熟视苍蛙疑。
  萧萧丛竹山凤吹,海棠杜宇相因依。
  下有雨猿从两儿,花餐草啮含春嬉。
  艺老笔精湖海摧,意尽忘形形更奇。
  解衣一扫神扶持,他日自见犹嗟咨。
  金钱百万酒干鴟,荆南将军欣得之。
  老禅毫取橐为垂,白昼揜挎初许窥。
  房栊炯炯明东曦,榛丛羽革分参差。
  残编末终且归读。岁暮感此增羁麕。
 
  戴衣锦《旧谱赞》:
  太原易氏,望出济阳。
  蕃演分派,八表四方。
  雄晋耀楚,延庆艳唐。
  桢祥福禄,四郡光昌。
  次派长岳,古南武冈。
  六郡继续,谁不当阳。
  居者乃积,耕者乃昌。
  读者超拔,无愈宁长。
  一家特起,雁塔题芳。
  礼陶乐淑,忠孝无双。
  家谱重焕,俎豆重煌。
  宋元丕显,九族沾光。
 
  马岳《过别驾祠忠愍侯易雄生诞》:
  曾为掾吏气豪雄,挂帻县门去何烈。
  时有张昌为厉阶,寻见王敦偏猖獗。
  首倡义兵值暌孤,力屉城陷将何如?
  骂声不受贼奴辱,一死何惜乎其躯。
  汝既殒身酬典午,妻亦能为忠鬼助。
  巨湖山下水东流,风激长鲸似号怒。
  夕晖旷野悬猿啼,西凤高柳残蝉呜。
  丹心炯炯凌白日,虹光直上千苍冥。
  易忠憨侯诫磊落,生平慷慨重然诺。
  宜阳别驾锡褒封,居民祠宇还新作。
  御灾捍患为乡人,血食蒸尝宜永若。
  我来瞻拜涎生辰,赋得哀忠记高阁。
 
易祓御试状元卷《萧、曹、丙、魏就优论》:
  大臣之用天下,当维持天下之治体,而末节不与焉。即区区之末节,而较其一时之所长,则其著见于事业者,固不能无等级之辨,然非所以论大臣任天下之道也。
  治天下有定体,大抵宽大乐易者有经久之谋,而刚锐果敢者皆迫切之计。为大臣者,固当培植国本,固结人心,使天下之治,至于千万世而不穷焉可也。
  苟惟治体不察而一切严毅者,究心焉则其目前之效非不耸然,其可嘉也,而治道之元气索矣。昔者汉家之治,源流深长,诚不可以一时之严毅为之也。
  萧何之画一,曹参之清净,丙吉之长者,是固足以维持汉家仁厚之政。而魏相独以严毅闻,严毅非不足以为政,而汉家之治体果如是乎?君子于是而考明之,则四子之所以用汉者,殆不容无所辨。萧、曹、丙、魏孰优?请因班固之说而申之。
  有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治体,而其所以辅赞弥缝于不可终穷之地,要必有以任其责也。
  苗民之弗率,声其罪而诛之,无难也,而禹之相舜,乃急急于班师之举;商民之弗靖,虽锄而绝之弗恤焉可也,而周公之相成王,乃谆谆乎姑为教之之言,夫(非)优容和缓之不足以制天下之变固也。而圣人之心,因乃委其自安,待其自定何也,盖不如是则不足以维持天下之治体也。
  然则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者,其以此欤?西汉之兴,固不可以三代之治责之也。然高祖天资仁厚,出秦民于水火之余,而纳之于衽席之上。
  萧、曹二子亦且静厚少事,而足以为安养休息之政,夫是以一代之治可以久传而无后患。自武而宣,则其浑厚之气以少蠹矣。丙吉之长者,犹足以扶其颠而支其坠,至于魏相之严毅,则又益甚焉,是不可以不辨也。而世之论治者曰,萧何以民田自濡,其视乎相之称上者为孰愈;曹参以醇饮而自肆,其视夫相之总众职者为孰优;丙吉闻匈奴之警而后任科琐边吏之责,其视夫相之职兵略为孰胜。自是而观之,则相之才智自足以震耀于一时,而非三子所及,而深考其维持治体之所在,则优劣之辨始有可得而论者。
  采明月令之说,而不知其品式之繁,诚不若三章之约为简且易也;奏贾谊、晁错之言,而不知其限于刑民之过,诚不若狱市不扰者之为安且久也。稔霍氏之祸而不能驹辉,盖杨韩之诛,诚不若三公不接吏者之为无后悔也。三子之所以维持治体者,相果能之乎?相当宣帝严毅之朝,而不守高帝仁厚之治,顾乃耗天下之脉滋天下之变,则三子之智,必不如是。君子于是而视之,则其人品之优劣盖有定论矣。
  虽然汉家仁厚之治是固不可以不守也,然文帝之朝,公卿大夫风流笃厚,耻言人过,其仁厚可知也。至于周勃之椎鲁,申屠之木强,是虽不至于激天下之变,而亦何补于汉家一代之治哉。吁治天下之道,不病于法制之不详,而病于法制之过详也;不病于政令之不严,而病于政令之过严也。
  用天下者苟能因其一代之体而守其一定之法,则仁厚之政至今存可矣。
  萧、曹远矣,丙吉之长者固莫得矣,与其为魏相之严毅至于亏天下浑厚之气,固不若周勃、申屠之徒,虽不足以耸天下之观听,而亦不至于激天下之多事也,君子其不可不为之辨明乎?
  今观班固之于数子一概而论之,且曰君臣一体相待而成,则夫萧、曹、丙吉之得君行道,是固不可以优劣论者,而独于魏相之严毅而谓其不如丙吉之宽,则班固之论,盖亦深智。夫治体非泛然之论也,犹之身焉,于康强无事之时而投之以决裂瞑眩之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此治体之说也,固之论数子,亦主乎此而已矣,学者当以是求之,谨论。
 
  易祓诗词摘录:
  《玉堂题咏》:
  南归金马骤,西上玉堂悠。
  叠嶂排青琐,长空映碧流。
  声高题石柱,望重识山搂。
  为忆濯缨处,光涵浩气秋。
 
  《题从侄茂中静斋》:
  万事皆从忙里错,寂然不动乃能通。
  君看开济规模事,却属南阳高卧翁。
 
  《阅谱预期》:
  宗盟落落似晨星,邂逅中郎识老成。
  曾说江城辨冤狱,更闻峤岭活罢民。
  曷来宦海心情澹,归隐山家风月清。
  四子诜诜俱力学,蜚腾有日贲佳城。
 
  《輓侄》:
  山林朝市不同僚,到庙山林也是高。
  我愧朝班无补报,君於林下任游遨。
  方嗟会面成疏阔,忽得裒音理郁陶。
  坐阻抚棺无限恸,诗成清血滴衣袍。
 
  《感怀》:
  我醉欲眠君罢休,谁能持杖听江流。
  椒花当户不知夜,榕叶满庭疑是秋。
  吾道从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
  鸿边奈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州。
 
  《浯溪》:
  湘江东西直浯溪,上有十丈中兴碑。
  谁凿丰碑镇山曲,溪边美人美如玉。
  想当歌颂大业时,胸蟠星斗光离陆。
  蚕头虿尾劲且直,凛凛襟怀冰雪莹。
  水部之文鲁公书,两公寂寥千载馀。
  后来更有黄太史,健笔题诗起翁死。
  一派清流撤底清,溪边镜石坚而明。
  我想古人不可见,水石犹作琼玟声。
  偶来真仙访遗迹,烟雨凄迷山路湿。
  野穸蒙头看打碑,君其问诸水边石。
 
  《蓦山溪》:
  海棠枝上,留得娇莺语。双燕几时来,并飞入东庭院宇。
  梦回芳草,绿遍旧池塘。梨花雪,桃花雨,毕竟春谁主?
 
  《春词蓦山溪》:
  郊拾翠,襟袖沾飞絮。宝马趰,雕轮乱,香尘满路。
  十千斗酒,相与买春闲。吴姬唱,秦娥舞,揳醉青楼暮。
 
  易祓之妻萧恭人诗词摘录:
  《对雪》:
  纷纷瑞雪压山河。特出新奇和郢歌。
  东道幽人方闭户,维舟渔父正被蓑。
  自嗟元老光阴速,谁使佳时感慨多。
  更念离乡憔悴客,映书无寐奈悠何。
 
  《祓公以言事谪融州》:
  殿庭首策合时宜,借箸何因到黠痴。
  莫叹忠贞来谴责,天王明圣自无私。
  拒敌无方喜宴安,伤心时事日辛酸。
  符坚妄逞投鞭势,江左当年有谢安。
 
  《临江仙·送祓公入京洛》:
  记得高堂同饮散,一杯酒罢分携。绛纱笼影簇行旌。更阑银漏急,天淡玉绳低。
  只恐曲终人不见,歌声且为迟迟。如今车马各东西,画堂携手处,疑梦又疑非。
 
  《临江仙·咏清泉煮酒茗》:
  何处甘泉来席上,嫩黄初荡银瓶。月园尝罢有余清。惠山名品在,歌舞暂留停。
  欲赏壑源新气味,不应兼进豨苓。此中端有淡交情,相如方病渴,一饮毛骨清。
 
  《一剪梅·祓公为前廊时寄云》: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却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官禄思量,斧钺思量。
  一生力尽在疆场,既见鄂王,又见蕲王。刀头日圣返潇湘。提瓮何妨,戴备何妨。
 
  《一剪梅·寄夫君》:
  染泪缄书寄彦祥,贪就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遂不还乡,石做心肠,铁做心肠。
  红日三竿未理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相思何日得成双,羞画鸳鸯,懒画鸳鸯。
 
  易舒诰诗作摘录:
  《御河烟柳》:
  青烟迷玉柳,隐隐近涟漪。
  密处藏千缕,轻时露半眉。
  鱼无惊戏影,鸦失旧栖枝。
  魂断前门客,临风归去迟。
 
  《冬日课读示诸儿子》:
  故物青毡漫弃贫,三馀努力趁闲身。
  休将遇合逢时好,自许沉酣见古人。
  左氏萍夸犹有癖,杜陵悲壮岂无神。
  金针莫谓真难度,奸向书城一问津。
 
  易重诗作摘录:
  《金榜夺魁后寄宜阳兄弟》:
  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已知。
  上国皇风新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
  内庭再举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中秋》:
  去岁今宵醉似泥,今宵对月独眠迟。
  人间共挹金波爽,天上谁将玉笛吹。
  黄道星辰环北极。青冥风露洗南陲。
  银桥试问乘鸾女,仙桂谁攀笫一枝。
 
  易被《悬钟石》:
  不今不古不朝昏,只与南山伴白云。
  我既无声亦无相,众生当以不闻闻。
 
  易赟《世变自感》:
  封豕长蛇夜绕关,满城兵火照湖山。
  生灵化作元黄血,群盗争探赤白丸。
  整整堂堂离复合,累累落落去无还。
  捐躯锋镝樊参政,千载风声史册间。
 
  易延庆《闷坐书怀》:
  日永蟠村楝宇深,坐观绕屋树阴阴。
  两仪覆载生成德,百岁期颐孝友心。
  戏綒维供堂上水,买鲜敬索橐中金。
  天朝旧赐麟符在,奕叶蝉联直到今。
 
  易先诗作摘录:
  《讌集丰乐亭》:
  鼠姑初发露华浓,间步林泉豁俗胸。
  白祫青溪人几个,黄柑绿螘酒干锺。
  郊原到处行秧马,尘榻知谁访卧龙。
  且向樽前学楚舞,酩酊日暮抚孤松。
 
  《汨罗谒三圃大夫》:
  缠绵宗社孑身扶,岂作当年小丈夫。
  蔓草犹牵亡国憾,清流堪洗谮臣诬。
  志同微比风偏古,身近彭咸影不孤。
  樽酒招魂江渚上,愁看杜宇对人呼。
 
  《之官交趾》:
  宠来天表出甫垣,驰宦遐荒识圣恩。
  咫尺颜承双凤阙,百千路策五花轩。
  渡瀘溪畔怀诸葛,望海城头忆马援。
  夙夜一心臣子职,惟图匪懈靖边藩。
 
  《军中感怀》:
  蛮旗蚁阵猛如烽,万里军情隔九重。
  营柳独牵千缕恨,关泥谁炼一丸封。
  宁驱瘴疬完臣职,岂涉波涛怯敌锋。
  归聘未遑难刻缓,敢临大节愧龙逢。
 
  易原真诗作摘录:
  《春日次韵》:
  游丝舞蝶共徘徊,野马空濛拂面来。
  风雨一时成晚霁,园林无处不花开。
  江横罗带银鸥起,云想衣裳玉女裁。
  甚喜麻姑能送酒,只愁门外索空罍。
 
  《寄弟》:
  溪上桃花扑酒旗,别来犹记醉歌时。
  故山笑我生华发,诸弟惟君最白眉。
  风雨夜林怀旧梦,池塘春草入新诗。
  自怜漂泊成何事,折取芳声寄所归。
 
  易承光《易雄赞》:
  挂帻心同把笔投,止缘才干抱伊周。
  千人俱感舂陵檄,一族孤标别驾矛,刺兹蜂目伺宸旒。
  英风何让关夫子,作鬼犹能复国仇。
  直将生死一毛轻,只顾纲常尔日撑。
  人世逃生终亦死,我公能死永能生。
  巨湖岭色遥频望,樟树潭声远莫闻。
  窃欲移祠居省会,如星环列拱星诚。
 
  易简言《读兴长公传感而赋》:
  岸然脱帻挂浏门,一段襟怀报国恩。
  驰檄舂陵倡士气,捐躯汉郡返忠魂。
  贼前公遂成仁志,身后天留守祀孙。
  掩卷追维千载上,犹闻詈语喝王敦。
  从古忠灵允在天,大湖遗像更煌然。
  居民祈祷多灵应,仕宦齐明拜几筵。
  历代褒荣传累赠,而今享祀庆新迁。
  不惟庙貌群瞻仰,贾蔡馨香气已联。
 
  易思诗作摘录:
  《郡城放猿献卫使君臣》:
  千岩万谷与云连,放出雕笼任自然。
  叶洒惊风啼暮雨,月凝残雪饮流泉。
  临岐莫似三声日,避射须依绕树年。
  应解感恩寻太守,攀萝时复到楼前。
 
  《山中送弟方质》:
  山中殷勤弟别兄,兄还送弟下山行。
  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
 
  《寻易尊师不遇》:
  澜熳红霞光照衣,苔封白石路微微。
  华阳洞里人何在,落尽松花不见归。
 
  《题袁州龙兴寺》:
  百尺古松松下寺,宝幡朱盖尽珊珊。
  闲庭甘露几回落,青石绿苔犹未干。
 
易润坛《悼曾国藩挽联》:
  圣哲绍心传,看勋德政事文章之高,一本所学;将相出门下,收荐贤让善用众之效,全赖知人。
 
  易顺鼎诗作摘录:
  《丙戌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游邓尉三十二绝句》:
  湖天光景入空蒙,海立云垂暝望中。
  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
 
  《三峡竹枝词》:
  山远水长思若何?竹枝声里断魂多。
  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接楚歌。
 
  《买醉津门雪中》(三首):
  焉知饿死但高歌,行乐天其奈我何。
  名士一文值钱少,古人五十盖棺多。
 
  访戴寻梅意略同,楼台寂寞水晶宫。
  小车出没飞花里,疑是山阴夜雪蓬。
 
  雪水斟来置竹炉,歌姬院里著狂夫。
  平生陶谷韩熙载,乞食烹茶画两图。
 
  《过驷马桥》:
  武皇好武不好文,人奴牧竖皆纷纷。
  当时上林无狗监,汉家词赋谁凌云。
  相如落魄求凰操,独有文君赏才调。
  一别琴台酒市垆,终持使节灵关道。
  意气相知还慨慷,龙门史笔共轩昂。
  食禽择木古来有,吕尚奸周尹就汤。
  文园异日俱迟暮,放诞风流恐非故。
  白头凄断茂陵人,黄金却忆长门赋。
  富贵区区安足论,文君情胜汉家恩。
  高车驷马终何物,不及临邛一犊褌。
 
  易顺鼎题联摘录:
  集句题陕西省湖南会馆:维楚有材;于豳斯馆。
  题武侯祠:一侍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赠常乃敦:莫为庭花凋谢兴汉;又凭壶酒尚温自娱。
  贺张之洞六十岁寿诞:江汉秋阳不可尚;武昌夏口此为雄。
  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还阳井: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脚为高师。
  赠名伶鲜灵芝:你真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我愿为嫁犬随犬,嫁鸡随鸡。
  集句题湖北省鹦鹉洲湖南木商会馆:维楚有材,大厦于今要梁栋;因树为屋,故乡无此好湖山。
  题湖南省岳阳楼: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大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贺如夫人寿诞:佳人才子总痴情,女爱男欢,愿生女皆佳人,生男皆才子;花好月圆无量寿,天长地久,看地上花常好,天上月常圆。
  题广西省青浪滩马援庙:卅六里雪浪飞来,淘尽万古英雄,尚遗鸦阵神兵留传部曲;廿八将云台在否?幸有五溪词庙,得与羊裘钓叟共占江山。
 
  易顺鼎挽联摘录:
  挽王闿运:仲尼死为儒童菩萨;关尹古之博大真人。
  挽郭嵩焘:王者守在四夷,坛坫折冲诚有道;天不慭遗一老,沅湘耆旧更何人。
  挽曾国荃:干国失三贤,哭大司马少司农才数月;易名足千古,合胡文忠左文襄为一人。
  挽陆润庠:留秀夫伴寡妇孤儿,读史至今余涕泪;有文山殿状元宰相,令人不敢博科名。
  挽金玉兰:玉堂春竟作尾声,倘回宣武城南,真个曲终人不见;广陵散今成绝响,若过正阳门外,只余花落水流红。
  挽宋教仁:卿不死,孤不得安,自来造物忌才,比庸众忌才更甚;壮之时,戒之在斗,岂但先生可痛,巩世人可痛尤多。
  挽杨士琦:风格在韦,左司王右丞之间,当代惜斯人第五声名,公齐骠骑;诗才以李,供奉杜拾遗相许,平生感知己三千宾客,我愧侯嬴。
  代小凤仙挽蔡锷将军: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十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蠃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挽梁济:右江道谢恩折奏,间借重书法,癸卯年初与我题襟,介结人桂林侍郎于晦若;广德楼改良剧文,皆有裨风化,庚娘传更推君绝笔,私淑者梨园女子鲜灵芝。
  挽隆裕太后:本来生生世世,不愿入帝王家,从黑暗中放绝大光明,全力建共和,普照金身四万万;此后岁岁年年,有纪念圣后日,于青史上留特别异彩,同情表追悼,各弹珠泪一双双。
  挽徐宗海:问三湘名士,屈指推谁?诗工小杜,字擅大苏,赋亦薄离骚而上,仅使晓风残月,落魄江湖。造物忌多才,莫让再生矜慧业;历四秋年华,掉头竟去。父哭嘉宾,母悲长吉,子且废蓼莪之诗,况兼遗墨哀歌,飘零蓬梗。文人其不幸,空教旧雨吊斜阳。
 
  易顺鼎名言:
  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三副泪,绝非小儿女惺忪作态可比,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至味。
 
 

易姓篇2:【百家姓】易姓


易姓
历史来源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得姓始祖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姓氏分布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郡望堂号1、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2、堂号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姓氏家谱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历史名人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宗族特征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易姓宗祠通用对联】〖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宗开易地;秀毓太原。——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产芝庐墓;攀桂仙才。——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通经处士;释褐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一时师表;三经处士。——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纯孝先生望重;工诗状元名香。——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周易讲义留芳远;性理精微播誉长。——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三经处士传名远;二栗礼郎享誉高。——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德行称产芝孝子;诗词为释褐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德行称产芝之孝子;诗词为释褐之状元。——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中国人民解放军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易耀彩少将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易姓篇3:四川易姓 大多是移民


四川易姓 大多是移民
2014年09月21日
  
  易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以其中一个源流以河为氏来说,至少在3000年以上。如此古老的姓氏,盛衰起伏。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2013版《中国四百大姓》中说,当代易姓人口175万,排在全国第114位。在四川,易姓人口接近25万。  目前四川的易姓,基本上是来自明初起陆续从湖广移民而来的易姓后裔。资中人易正明,潜心研究易姓多年。本期“四川百家姓”,由易正明为大家讲述四川易姓的情况。易字释义:包含三个意思  《说文解字》中说,易,就是蜥蜴,也称蜥易、四脚蛇,是一种爬行动物。金文中,“易”字像蜥蜴在爬行。在墙壁上的称为蝘蜓(一般指的是壁虎),在草丛中的称蜥蜴。以蜥蜴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成为易氏族,易人居住的地方叫易,所临之水称为易河。  “易”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像用手把一个器皿中的水注入另一个器皿的形状。后来,被引申为赐予、交换、更换、改变的意思,直到如今都有这个含义。  此外,易还有一个解释:可认为是由“日”和“月”构成,像阴阳的两面。古代说阴阳变化中的消失和生长的现象为“易”,后引出变易象数进行谈星和看相、占卜和预言、释梦、风水等一系列的事情,最有名的是“易学”。易姓来源:主要有三大支  关于易姓的来源,各种说法和争议较多。总的来说,易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  最为公认的一支,是源出有易氏,以地名为氏。易水在河北西北,相传黄帝时期,一支叫有易氏的游牧部落在易河流域活动。这支部落历经尧舜禹、夏商,仍活跃在华北一带。后来,有易氏的后裔就以“易”为姓。追溯起来,这支易氏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另一支易姓,源出姜姓,以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为始祖。炎帝族姓姜,这一族在商朝末年出了一个人才,叫姜尚,也就是姜太公。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灭掉商朝,被封在齐地,所以姜太公也被称为齐太公。  齐太公的后裔中有一个分支叫雍氏,齐桓公时,有个大夫叫雍巫,字易牙。易牙擅长调味,是齐桓公的饔人,饔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总厨,掌食之官。饔、雍在古时是同一个字,所以,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易姓出自雍巫的“字”。姜姓易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易姓,源于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被封在魏,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毕万的子孙中,有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氏,称为易氏。另外,战国时燕国有易邑,居住在这里的姬姓燕人有以邑名为氏的。姬姓易氏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此外,还有改姓的说法。比如,传说汉朝吕后杀韩信,韩信的一个小儿子由乳母带出,逃到江南,改姓“易”以自保。易延庆:孝顺父母感天动地  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易姓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的堂号,“纯孝先生望重”的楹联训示子孙。为父守墓 墓侧长出灵芝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中记载,易延庆,字余庆,筠州上高(今属江西)人,唐末状元易重的孙子,宋太宗时,官至大理丞。  易延庆的父亲叫易赟,曾经担任过南唐的雄州刺史。易延庆自幼聪明智慧,涉猎经史,尤其擅长声律,因父亲的官爵而成为奉礼郎。奉礼郎是一种官职,掌管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的次序和赞导跪拜礼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组织各种礼仪活动有序进行的人。  后来,后周军队攻克淮南,易赟归顺后周,担任道州刺史易延庆也被授大名府兵曹参军,后为大理评事,又到临淮当知县。宋太祖乾德年末(大约是968年),易赟去世,安葬在临淮。  易延庆为父亲辞官居丧,因伤心过度,导致身体衰弱。他在父亲墓旁边修建草庐,亲手种植数百棵松柏。白天,他到草庐中去守墓,晚上回到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  不久,易赟坟墓旁的西北方向,长出了紫芝,后来又长出18个玉芝。筠州的官员得知后,想向朝廷上表赞颂易延庆的事迹,但易延庆诚恳地推辞了。有人跑到易赟坟墓那里,把紫芝玉芝画下来,带到京师展示给众人看。顿时,朝廷上下,文人雅士纷纷作诗赋,夸赞易延庆的孝行感天动地。种两棵栗子树 枝干连生  为父亲居丧期满后,按照规定,易延庆应该复出为官。但他拒绝为官,理由是母亲岁数大了,又有病在身,他得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藁殡(意思是,殓而未葬)数年后,他才复出当上大理寺丞。  他后来主管建安郡的市场税收。母亲下葬的日期确定下来,他偷偷回家,把母亲的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后回到任所。这是被知军扈继升知道了,就上书弹劾,说他擅离职守。于是,易延庆被免了所任官职,回到家里。  易延庆在母亲的墓旁修建草庐墓,为母亲守孝多年。因母亲生前非常喜欢吃栗子,易延庆就在母亲墓旁栽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子树枝干连生,交缠在了一起。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的状元、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广福镇)人苏易简,宋太宗淳化三年的进士、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朱台符,为此赞美易延庆的孝行。后来,易延庆出仕担任端州知州,死在任上。他的儿子易纶,在宋大中祥符元年,考中进士。孝行事迹 写进宗祠通联  易延庆的孝行,让很多人为之感动,称他为“纯孝先生”。易姓人更是引以为骄傲,其后裔的堂号称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在易姓各地宗祠里的通用对联中,易延庆的事迹也被写了进去。如“产芝庐墓,攀桂仙才”,上联就是指易延庆的典故,下联指的是易延庆的祖父易重。  易重参加进士考试,发榜时位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结果易重状元及第。由于离家6年,他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诗中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的句子,“攀桂仙才”就是出自这里。  此外,还有“纯孝先生望重,工诗状元名香”,“德行称产芝孝子,诗词为释褐状元”,上联指的是易延庆,下联指的是宋代长沙人易祓(宋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明清以来 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  易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历经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记录,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零星记载。  《晋书》说,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年)秋八月,魏军伐蜀。钟会所率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李辅率领,经斜谷将蜀将王含包围在乐城,又使易恺进攻汉城。易恺,魏郡人,雍州刺史。  唐代以前,易氏家谱已无存,史籍也少有记载,正史种,只有《晋书》提到易恺、易揣和易雄。晚唐时,仅宜春郡的易姓,就出了状元易重和4位进士,易姓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宋代,湖南和江西,仍有一些易姓名人。  元末,易姓受到严重摧残。徐寿辉、陈友谅反元,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郑昱撰写的《易氏谱序》中说:“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写的谱序钟说:“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这支易姓家族,只幸存两人,衰败之惨可以想见。但湖南长沙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所以,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川渝两地易姓 主要是易雄后裔  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出现。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也出现了易姓。明朝,易姓进入西南和福建地区,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  当代易姓人口达175万,排在全国第114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13%。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江西、广西、贵州、河南,约占15%。湖南是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  目前,四川易姓基本上是来自明初起陆续从湖广移民而来的易姓后裔。湖南以邵阳、黔江、武冈、新化、永州、株洲、衡阳、浏阳、宁乡为主,湖北以孝感、麻城为主。进川后,主要分布在川东的达州、合川、广安,川北的南充、营山,川西的金堂、都江堰、德阳,川南的纳溪、叙永、泸州、江安、兴文,以及遂宁、内江、资阳等地。  川渝两地易姓,大多为易雄的后裔易欢、易邦、易述、易达支脉,易欢后裔易永福、易永禄、易永寿、易永喜的后裔,分布最广。  易雄,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出身贫苦,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大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  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易雄辞官回乡。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晋永昌六年春,大都督王敦举兵反朝廷。易雄书写檄文列出王敦罪行,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易雄身先士卒,与敌巷战,伤亡惨重,被俘押至武昌。王敦见易雄大义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将易雄释放。不久,王敦将易雄杀害,易雄死时65岁。  元至治二年,忽必烈赠其侯爵、谥忠愍。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赠宜阳别驾之神,祀乡贤祠,建易雄祠。资中易姓 全是明清外地移民  资中无土著易姓,全是明、清两次大移民的迁徙户。200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资中有易姓人口6000多人,内江接近1.4万人。  资中易姓供奉易恺为授姓始祖,尊两晋时的易雄为世系始祖,尊唐朝时的易常亮、易欢为嫡系世祖,尊元朝时湖南宁乡沩上易雄32世裔孙易行万为立派世祖。  易行万,号名福九郎,生四子:易永福、易永禄、易永寿、易永喜,后裔在宋元至明初,先后由江西迁湖广三楚,清代再由三楚转迁云、贵、川。其中,落籍资中、隆昌、荣昌、富顺、江安、叙永、兴文、遂宁、德阳、温江等地的最多。  易永福儿子易应扬有4个儿子:易宗诗、易宗书、易宗义、易宗礼。易宗书、易宗义、易宗礼3人,在明洪武二年奉旨填川。途经贵州时,易宗书、易宗义被匪徒崔豹子残害,只有易宗礼一人到达四川。  易宗礼最初住在川西,后落籍资中球溪河石堡山(聚居后取名易家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后裔分迁至芝麻凼、糖坊湾、高坳口、学堂湾、蜂糖河、一洞桥、何高山等地。  明万历大旱到明末,四川狼烟四起,易家街的易家人纷纷外逃。易宗礼的八世裔孙易进忠,只身一人逃到川西入寺出家,后来遍游西蜀名寺古刹。四川境内战乱平息后,易进忠惦念故土,回到易家街,却发现整个易姓家族,没有一个男丁了。为了让易家人后续有人,易进忠还俗娶妻生子。四川部分易姓字辈  南江一支易姓:上本文方志,中元学于光。卜其三世锡,永德大荣昌。  攀枝花一支易姓:跃德真龙榜,正大胡光明。  金堂一支易姓: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岳池一支易姓: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嵩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文。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昌。  仪陇一支易姓:祖昌祚大,盛德维新,光荣守义。  巴中一支易姓:永明学文思大德,洪开国家荣世昌。朝廷多能维两彦,映近三元以于长。天顕有时尚周士,广汝兴起在懐芳。自理成希秉崇绍,守先之子曰雨章。  温江雷家碾一支易姓:惺天玉文,世汝成永,旭贞光宗。  温江谭家碾一支易姓:富永义朝象,瑀圣修元国,万永图开宗。  泸州一支易姓: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南江一支易姓: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南溪一支易姓: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达,福远正昌隆。  资中牛头寨一支易姓:仲九生友尚,登开甲阳元。世代兴荣贵,国泰玉光萱。  资中龙结一支易姓:楚彦季继,政以文才。必仲富良,廷朝金国。得先登守,增添期胜。应秉学让,定忠永兴。有启明幸,艾栋崇昌。银宗万事,通达显章。  资中龙江一支易姓:福志仲思仕,臣登其洪三。永正荣先泽,忠良绍祖谈。名才魁盛世,大德启恩含。定有贤能继,兴隆可再参。  江安一支易姓:明光在泗子,佳人启世方。旬朝训本万,永代万福昌。积善添崇佑,家和定安康。  富顺一支易姓:汝相崇君。王仕廷学,正大光明。先树国本,襄治克平。廉能章著,方茂家声。继绳祖武,昌毓群英。进德修业,道达含宏。权宜时尚,万世永贞。扫码关注 热线参与读四川百家姓 期期有奖  本报联合“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家谱酒 ”,在“四川百家姓”栏目开展抽奖活动。本期抽奖活动继续进行,奖品丰厚,只要参与,就有奖品。  第一种方式是扫码有奖,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按照提示,即可参与抽奖。第二种方式是拨打本报热线028-96111参与抽奖。  一等奖8名,其中扫码有奖6名,热线抽奖2名,奖品为市值5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如胡先生中奖,奖品为胡氏家谱酒,下同)。二等奖12名,奖品为市值2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三等奖30名,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京东优惠券200元。参与奖,只要扫码或热线互动100%中奖,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京东优惠券100元。本期抽奖活动截止9月24日晚上12点。  上期一等奖中奖名单:李先生158****5238、杨先生181****2236、武 女 士 184****4911、范 女 士153****7661、龚女士180****8173、贺 先 生 187****4245、胡 先 生189****2558、雷先生138****8317。  实物奖品由工作人员短信通知,快递送达(邮费请自理),其余奖项通过微信公众号兑取。/读者互动/  关注“四川百家姓”看更多内容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报道过王姓、(铁改)余姓、萧姓、潘姓、傅姓、刘姓、孔姓、廖姓、邓姓、李姓。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查询(网址www.wccdaily.com.cn),二是订阅微 信 公 众 号“ 四 川 百 家 姓 ”(scbaijiaxing),根据提示,发送正确的关键词,微信会自动推送相关的文章。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下期精彩预告/  冯姓,全国总人口有800多万,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28位,在四川的排名也大致相当。冯姓有着明确而显赫的贵族血统,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俊秀济济,令人侧目……/特别致谢/  本期易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了四川易姓研究者易正明的大力支持。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易姓

https://m.shanpow.com/bjx/499045/

推荐访问:易姓的来源
《易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上一篇: 张氏家族
相关阅读百家姓 
热点推荐